一位妈妈急匆匆地带着孩子来医院看门诊,就诊的原因是她发现孩子手上和脚上起了小水泡,担心孩子是不是患了手足口病。经过医生确诊,小水泡是由一个蚊虫叮咬引起的皮疹,虚惊一场。
手足口病是由一组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流行季节是每年的5—8月,高发年龄多是5岁以下的孩子,病程一般在7~10天。该病起病急,大部分病例会先有发热症状,少数病例无发热,但会出现口腔疱疹。由于疼痛刺激,孩子表现出不爱吃饭、拒食、流涎,同时在手、足、臀部或肛周出现皮疹,此种疾病被命名为手足口病也是由此而来。
口腔黏膜的疱疹大多出现在颊黏膜、软腭、牙龈或咽峡部,手、足部位的皮疹常常出现在手心和脚掌。皮疹的数量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可以表现为丘疹、疱疹等不同形态。手足口病的皮疹有“四不”特点:不疼、不痒、不留疤、不结痂。
对于手足口病的治疗,有如下原则:
● 做好隔离。
● 药物退烧。
● 饮食清淡。
● 注意休息。
● 做好口腔护理。
大部分病例为轻症,会在1周左右痊愈;少数病例会发展为重症。重症手足口病多见于3岁以下的孩子,其病情进展非常快,在出现手足口病症状的1~5天,就会伴发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呼吸衰竭、循环障碍等。重症手足口病一定要在发病数小时内得到积极有效的救治,这样才能避免不良后果。
● 精神差:萎靡嗜睡,四肢无力,反应迟钝,肢体抖动或易激惹,甚至惊厥,年龄稍大的孩子自诉头疼,有喷射样呕吐。
● 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喘息样呼吸,或呼吸表浅,呼吸减慢,口唇面色发青。
● 持续高热:高热持续,药物控制不理想,或病程超过三天体温仍无下降趋势。
儿科专家李瑛最想告诉你的手足口病护理技巧
孩子的贴身衣物要保证柔软、吸汗。在应用退热药后孩子会大量出汗,此时衣物要及时更换,更换前用温水擦干身上的汗液。
同时,孩子的贴身衣物、被褥一定要和健康人的分开清洗,清洗以后在有阳光直射的地方晾晒。如果孩子的衣物、被褥被呕吐物或粪便污染,应使用具有消毒、杀菌功效的洗衣液清洗。
对于臀部有皮疹的孩子,要特别注意随时保持小屁股的清洁、干燥,避免尿、便污染引发严重的感染。
另外,对于所有的孩子,都要注意根据环境温度、孩子的年龄适时地增减衣物。孩子贴身的衣物一定要吸汗、透气,避免孩子在运动后,或者环境温度过高以后出汗,身上有汗的孩子会因为环境温度骤变时自身无法及时调节而容易生病。
由于口腔黏膜、咽部黏膜处的疱疹在病起两三天后会破溃形成溃疡,受到唾液和食物的刺激,患手足口病的孩子会有很强烈的疼痛感,因此需要做好口腔护理。
年龄稍大的孩子每天可以用淡盐水漱口,早晚各1次;两岁以下的小宝宝,父母可以用柔软的纱布蘸清水擦拭口腔黏膜,一天2次。
患病期间,孩子的食欲非常差,同时又由于在进食过程中口腔黏膜的疱疹和溃疡因食物的刺激引起疼痛,因此不要强迫进食,在饮食尽量清淡的前提下,还应避免偏酸或偏热的食物,以避免刺激破溃处引起疼痛。同时,在疾病流行的季节,如果给孩子吃生的水果,最好在洗净后去掉表皮再给他食用。
由于手足口病在5岁以下儿童中的传染性非常强,因此要求患病的孩子必须居家隔离至少1周,其间父母应维持室温舒适,保证其睡眠充足。
每天对孩子的玩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每天用消毒液擦拭桌面、地面。患病孩子的呕吐物和大便应密封包裹后处理,被呕吐物污染的地面要立即用消毒液清理。
如果家庭成员中有5岁以下的幼儿,或体弱多病的老人,建议分开隔离,不同居一室。同时卧室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并注意室内的清洁和卫生,及时清理地面及物体表面的灰尘污物。家庭成员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特别应注意从公共场所回来后,在接触孩子之前须先洗净双手。
患病的孩子在居家隔离期间是不是都不能外出活动了呢?当然不是!孩子体温退热后,可根据情况在居所附近进行户外活动,但时间不宜过长,不要让孩子感到疲劳。外出期间,父母应避免让他近距离接触其他儿童和体弱多病的老人。当然,在此要提醒一下,在疾病高发的季节,不要带孩子去人流密集、通风差的场所。
接种疫苗是针对手足口病的有效预防措施,目前接种疫苗仅限预防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对其他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是没有针对性的预防作用的,但根据临床数据,重症手足口病多为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且重症病例发生的集中年龄是3岁以下,因此,建议在孩子1岁左右时接种手足口病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