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章

天地不仁 〔一〕 ,以万物为刍狗 〔二〕 ;圣人不仁 〔三〕 ,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 〔四〕 乎!虚而不屈 〔五〕 ,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 〔六〕 ,不如守中 〔七〕

【注释】

〔一〕天地不仁:天地无所偏爱。即意指天地只是个物理的、自然的存在,并不具有人类般的感情;万物在天地间仅依循着自然的法则运行着,并不像有神论所想象的,以为天地自然法则对某物有所爱顾(或对某物有所嫌弃),其实这只是人类感情的投射作用!

王弼注:“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

河上公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苏辙说:“天地无私,而听万物之自然。故万物自生自死,死非吾虐之,生非吾仁之也。”(《老子解》)

吴澄说:“仁谓有心于爱之也。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道德真经注》)

高亨说:“不仁,只是无所亲爱而已。”(《老子正诂》)

胡适说:“老子的‘天地不仁’说,似乎含有天地不与人同性的意思。老子这一个观念,打破古代天人同类的谬说,立下后来自然哲学的基础。”(《中国古代哲学史》)

陈荣捷说:“‘不仁’一辞大有争议,它或许可被视为老子反对儒家仁义思想的一种强烈展示。但事实上此处所描述的道家观念是肯定面的,而非否定面的,它意指天地不偏不党,公正无私,毫无人为蓄意的仁爱之意。几乎所有的注者都能理解,《庄子》发挥得尤为精妙,像Blakney等将之译为unkind的方式,可以说全然误解道家的哲学。”(《中国哲学资料选编》)

福永光司说:“天地自然的理法(道)是没有人类所具的意志、感情,以及目的性的意图与价值意识的一个非情之存在。……天地自然的理法,毕竟只是一个物理的、自然的存在而已。”

〔二〕刍狗:用草扎成的狗,作为祭祀时使用。

苏辙说:“结刍为狗,设之于祭祀,尽饰以奉之,夫岂爱之,适时然也。既事而弃之,行者践之,夫岂恶之,亦适然也。”

吴澄说:“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林希逸说:“刍狗之为物,祭则用之,已祭则弃之。喻其不着意而相忘尔。……而说者以为视民如草芥,则误矣。”

钱锺书说:“刍狗万物,乃天地无心而不相关,非天地忍心而不悯惜。”(引自《管锥编》第二册,四一九页)

〔三〕圣人不仁:圣人无所偏爱。即意指圣人取法于天地之纯任自然。

河上公注:“圣人爱养万民,不以仁恩,法天地,任自然。”

王弼说:“圣人与天地合其德。”

吴澄说:“圣人之心虚,而无所倚著。”按:“心虚”含有心无成见的意思。

〔四〕橐籥:风箱。

范应元说:“囊几曰‘橐’,竹管曰‘籥’。冶炼之处,用籥以接囊橐之风气,吹炉中之火。”

吴澄说:“橐籥,冶铸所用,嘘风炽火之器也。为函以周罩于外者,‘橐’也;为辖以鼓扇于内者,‘籥’也。天地间犹橐籥者,橐象太虚,包含周遍之体;籥象元气,缊流行之用。”

冯达甫说:“以橐籥的功能,比喻自然的功能,自然是生生不息的。”(《老子译注》)

〔五〕不屈:不竭。

严复说:“‘屈’音掘,竭也。‘虚而不屈’,虚而不可竭也。”

〔六〕多言数穷:政令烦苛,加速败亡。“言”,意指声教法令。“多言”,意指政令烦多。“数”,通“速”。

蒋锡昌说:“‘多言’为‘不言’之反,亦为‘无为’之反,故‘多言’即有为也。”(《老子校诂》)

吴澄说:“数,犹速也。”

马叙伦说:“‘数’,借为‘速’。《礼记·曾子问》:‘不知其已之迟数。’注:‘“数”读为“速”。’《庄子·人间世篇》:‘以为棺椁则速腐。’崔本‘速’作‘数’,并其证。”

〔七〕守中:持守中虚。道家重视“中”的思想,如庄子讲“养中”,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讲“平衡”。

严复说:“夫‘中’者何?道要而已。”

蒋锡昌说:“此‘中’乃老子自谓其中正之道,即‘无为’之道也。……‘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言人君‘有为’则速穷,不如守清静之道之为愈也。”

张默生说:“‘不如守中’的‘中’字,和儒家的说法不同:儒家的‘中’字,是不走极端,要合乎‘中庸’的道理;老子则不然,他说的‘中’字,是有‘中空’的意思,好比橐籥没被人鼓动时的情状,正是象征着一个虚静无为的道体。”(《老子章句新释》)

许抗生说:“吴澄说:‘中谓橐之内籥所奏之处也。’即指风箱中间。‘守中’,这里意即保持住天地中虚静的状态。”(《帛书老子注释与研究》)

按:郭店简本仅节钞本章中段(“天地之间,其犹橐籥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文义与通行本同。

【今译】

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己发展。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吗?空虚但不会穷竭,发动起来而生生不息。

政令烦苛反而加速败亡,不如持守虚静。

【引述】

本章分三段来说明:

一、“天地不仁”是说明天地顺任自然,不偏所爱。这句话是就天地的无私无为来说。“以万物为刍狗”,便是天地无私的一种表现。

依老子看来,天地间的一切事物,只是依照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各物的内在原因而运动而成长。

先前的人,总以为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都有一个主宰者驾临于其上,并且把周遭的一切自然现象都视为有生命的东西。儿童期的人类,常以自己的影像去认识自然,去附会自然。人类常以一己的愿望投射出去,给自然界予以人格化,因而以为自然界对人类有一种特别的关心、特别的爱意。老子却反对这种拟人论(Anthropomorphism)的说法。他认为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都依照自然的规律(“道”)运行发展,其间并没有人类所具有的好恶感情或目的性的意图存在着。在这里老子击破了主宰之说,更重要的,他强调了天地间万物自然生长的状况,并以这种状况来说明理想的治者效法自然的规律(“人道”法“天道”的基本精神就在这里),也是任凭百姓自我发展。这种自由论,企求消解外在的强制性与干预性,而使人的个别性、特殊性以及差异性获得充分的发展。

二、天地之间是一个虚空的(Vacuous)状态。虽然是“虚”状的,而它的作用却是不穷竭的,这和第四章的说法一样,这个“虚”含有无尽的创造的因子。所以说:“动而愈出”——天地运行,万物便生生不息了。这个“动”(在虚空中的“动”)便成为产生万有的根源了。可见老子所说的“虚”,不是个消极的观念,反是个积极的观念。

三、“天地不仁”和天地虚空都是老子“无为”思想的引申。天地“无为”(顺任自然),万物反而能够生化不竭。“无为”的反面是强作妄为,政令烦苛(“多言”),将导致败亡的后果。这是老子对于扰民之政所提出的警告。 tp3bcYO+yvxg/nUC8LkP4uFPgY7XPKFtiBYcOLEHMngh+ogC2Pqo56SFjaXLxtx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