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章

不尚贤 〔一〕 ,使民不争 〔二〕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 〔三〕 ,使民心不乱 〔四〕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 〔五〕 ,实其腹,弱其志 〔六〕 ,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七〕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八〕 。为无为 〔九〕 ,则无不治。

【注释】

〔一〕尚贤:标榜贤才。另一解“不尚贤”,犹不尚多财(依蒋锡昌之说)。

河上公注:“‘贤’,谓世俗之贤,去质尚文也。‘不尚’者,不贵之以禄,不贵之以官。”(《老子章句》)

释德清注:“尚贤,好名也。名,争之端也。”(《道德经解》)

蒋锡昌按:“《说文》:‘贤,多财也;从贝,臤声。’不尚贤,犹不尚多财;与下文‘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一律,皆指财物而言。敦本‘贤’作‘宝’,盖为后人旁注之字,不尚多财,则民不争,此老子正用本义。”(《老子校诂》)蒋说颇可参考。

冯达甫说:“今各家多宗王注,似宜斟酌。《六书故》:‘贤,货贝多于人也。’”(《老子译注》)

〔二〕不争:指不争功名,返自然也(河上公注)。

〔三〕可欲:多欲之意。

按:徐仁甫《广释词》云:“可犹多……《老子》四十六章‘罪莫大于可欲’,《韩诗外传》‘可欲’引作‘多欲’……《楚辞·九章·哀郢》:‘曾不知夏之为丘兮,敦两东门之可芜’……可芜,谓多芜。”“可欲”当释为“多欲”。疑“可”读为“夥”。可、夥,皆为歌部字。《说文》“齐谓多为夥”,《方言·一》“凡物盛多谓之寇,齐宋之郊、楚魏之际曰夥”,《史记·陈涉世家·索隐》引服虔曰:“楚人谓多为夥。”老子、屈原皆楚人,正合用“夥”(“可”)字。

〔四〕使民心不乱:王弼本“民”下有“心”字,帛书甲、乙本并无。

〔五〕虚其心:使人的心灵开阔。

释德清说:“断妄想思虑之心,故曰虚其心。”

陈荣捷说:“‘虚’意指心灵宁静与清净之极致,没有忧虑与私欲。”(译自 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 , p.141)

严复说:“虚其心所以受道,实其腹所以为我;弱其志所以从理而无所撄,强其骨所以自立而干事。”

〔六〕弱其志:使人的意志柔韧。按:此处“虚”、“弱”,为老学特有用词,都是正面的、肯定的意义(如:十六章“致虚极”、四十一章“弱者道之用”等,都是正面、肯定的意义)。本章的“虚”,意指心境的开阔;“弱”,意指心志的柔韧。

张舜徽说:“四‘其’字,皆指人君自己。‘虚其心’,谓少欲也;‘实其腹’,谓广纳也;‘弱其志’,谓谦抑能下人也;‘强其骨’,谓坚定有以自立也。”可备一说。

〔七〕无知无欲: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

王弼注:“守其真也。”即是说,保持心灵的纯真朴质。五十七章云:“我无欲,而民自朴。”可证老子倡“无欲”以保持内心的真朴,且“无欲”为圣人修养的一种崇高的心境。

〔八〕智者不敢为也: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多事。“不敢为”一词亦见于六十四章。此句及下句敦煌甲本作“使知者不敢,不为,则无不治”,帛书乙本作“使夫知者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九〕为无为:以无为的方式去为(做),即以顺任自然的态度去处理事务。

童书业说:“老子的‘无为’思想,也是从春秋时代的自然主义思潮来的。在春秋时,已有‘无为’思想的萌芽,老子发展了这种思想,把‘无为’思想作为他的政治理论的核心,这是和他的处世哲学相联系着的。他的处世哲学以退为进,以后为先,应用到政治上,就是‘清净无为’。这种‘无为’思想反映的阶级性,自然是小所有者的利益。小所有者隐士反对统治者的作为,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是扰乱天下,使百姓不安的。他们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生自长,自由发展。”

【今译】

不标榜贤才异能,使民众不争功名;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民众不起窃盗;不显耀可贪的事物,使民众不被惑乱。

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使人心灵开阔,生活安饱,意志柔韧,体魄强健。常使民众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使一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依照无为的原则去处理世务,就没有不上轨道的。

【引述】

名位实足以引起人的争逐,财货实足以激起人的贪图。名位的争逐,财货的贪图,于是巧诈伪作的心智活动就层出不穷了,这是导致社会的混乱与冲突的主要原因。解决的方法,一方面要给人们生活安饱,另一方面要开阔人们的心思。所谓“无知”,并不是行愚民政策,乃是消解巧伪的心智。所谓“无欲”,并不是要消除自然的本能,而是消解贪欲的扩张。

本章还蕴涵了老子对于物欲文明的批评。 Wo9kNtc96/khsIYe5l5VQVyTq+nlpDUj19uON4jMSDs99MkW7x/LfSTZ+P13wI5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