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坤 (下坤上坤)

〔一〕 。元亨,利牝马之贞 〔二〕 。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 〔三〕 。西南得朋,东北丧朋 〔四〕 。安贞吉 〔五〕

初六。履霜,坚冰至 〔六〕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七〕

六三。含章,可贞 〔八〕 。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九〕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一〇〕

六五。黄裳,元吉 〔一一〕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一二〕

用六。利永贞 〔一三〕

【今译】

筮得《坤》卦,大通顺,对乘驾母马出行的占问有利。问蓍者行有所往,起初可能会迷路,但随后就会找到正路,此事主于吉利。行往西南方向就会赚钱,行往东北方向就会赔本。占问平安与否则吉利。

筮得初爻,踩在秋霜上,冰封大地的冬季就要到来。

筮得二爻,正直端方,不烦占卦,无所不利。

筮得三爻,文彩在内,宜于占问。如或追随君王做事,虽无功业,亦能有好结果。

筮得四爻,扎紧口袋,没有灾患,亦无称誉。

筮得五爻,黄色衣裳华贵鲜亮,吉庆无比。

筮得上爻,二龙相战与野外,流淌出青黄混杂的液体。

筮得用六,占问长远之事则吉利。

【注释】

〔一〕坤:卦名。通行本为第二卦,帛书本为第三十三卦。

“坤”字帛书作“川”。六十四卦所题卦名之字基本都见于卦爻辞,其卦名不见之于卦爻辞者,则是根据卦爻之义题之。《坤》卦卦爻辞与地及川水无明显联系,但卦爻辞的“攸往”、“得朋”、“丧朋”等与出行贸易有关,而水泉之性流通遍布,货币流通似之,所以《说卦》说“坤为布”(布,货币);川水穿地而行,为阴,阴积而为地;故卦名之《川》后又作《坤》,指地;《归藏》作《 》,此字未明为何字,其音义盖与“舆”有关。坤为地,地方,车舆似之(《说卦》“坤为大舆”)。

《乾》谓日光上出,上出者积阳为天;《坤》谓水流下注,下注者积阴为地,两相对待。

〔二〕元亨,利牝马之贞:“牝马”,母马。经文“牝”字两见,《离》卦卦辞“畜牝牛吉”。下文说“君子有攸往”,谈出行之事,所以“利牝马之贞”是指占问出行乘驾母马有利。盖牝马性柔,又能生殖,取柔顺处世、和气生财之义。

〔三〕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君子”指问卦者,“有攸往”,有所行往。“先迷”,起初会迷路。“后得”,随后会找到正路。“主利”,出行主于吉利。术士常言之“主吉”、“主凶”即此之类。《坤·文言》“后得主而有常”,《易之义》“先迷后得主,学人之谓也”,“主”字均属上读,与经文不同。

〔四〕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朋”在《易》中有二义:一为“朋贝”(货币),二为朋友。在此指货币、钱财(《说卦》也说“坤为布”,“布”即货币)。《蹇》卦、《解》卦说“利西南,不利东北”。西南方对人有利,所以能赚钱;东北方对人不利,所以会赔本。西南指代南方,东北指代北方。南为向阳之方,温暖和易,故古人尚之(《素问·异法方宜论》:“南方,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北为背阳之方,寒冷肃杀(《诗·巷伯》毛传:“北方寒凉而不毛”。《后汉书·臧宫传》注:“人喜阳而恶阴,北方,幽阴之地,故军败者皆谓之北”。《诗·北门》“出其北门,忧心阴阴”,毛传:“北门,背明向阴”。古人出征作战,谓之“凿凶门以出”。“凶门”即北门)。所谓利西南,是泛指到平安的地方去做稳妥的事情;所谓不利东北,是泛指不宜到险阻的地方去做冒险的事情。后天图中《坤》在西南,为顺;《艮》在东北,为阻。便是这个意思。按:六爻爻辞似乎都与出行及装束有关。

〔五〕安贞吉:占问平安与否则吉利。《史记·龟策列传》记龟卜有“呈兆若横吉安”之语,可知卦兆与龟兆有密切联系(按:所谓“横吉安”者,盖其兆坼不仰不俯,平横而出,其象如“卜”字)。

〔六〕履霜,坚冰至:履践秋霜,知冬日坚冰将顺次而至。此谓初六当察事之几,依事之理,谨慎行事。《象传》、《文言》所释甚确。

〔七〕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方”与霜、章、囊、裳、黄协阳部韵,《象传》、《文言》皆不释“大”字,故有人认为是衍字,闻一多疑其涉“不”字而讹衍(按:可能“大”字形、义与“方”相近而衍。“方”有“大”义)。

〔八〕含章,可贞:“含”,敛藏在内。“章”,文彩。此与下句的“黄裳”相对;并喻指美德。“可贞”即宜贞、利贞,谓宜于占问、占问有利(《后汉书·皇甫规传》注“可犹宜也”。《谦》卦上六“可用行师”,《小象》释为“利用行师”)。

〔九〕或从王事,无成有终:“有终”,有好结果(《易》之“终”字皆指好结果,好结局)。内怀美德,占问经商之事有利;如或弃商从宦,虽无功业,亦能有好结果。

〔一〇〕括囊,无咎无誉:“括”,结扎、扎紧(《广雅·释诂》“括,结也”)。“囊”,口袋。在此可指衣袋,衣兜,也可泛指口袋。“括囊”,指敛藏好做贸易所携之资财,亦喻指人之德才。六四居上卦之初,当慎其行,故括其囊,含而不露。“无咎无誉”,没有过咎,亦无称誉,即《诗·斯干》“无非无仪”(“仪”,善)的意思。六四处上卦之下,阴居柔位,不求有誉,但求远害而已。

〔一一〕黄裳,元吉:“黄裳”,彩色见于外者,与六三文彩含于内者相对而说。六五居中位,黄为中色,亦为华贵之象。“裳”,泛指衣裳(《诗·东方未明》孔疏“裳亦称衣也”)。此“黄裳”义犹《讼》卦上九的“或锡之鞶带”,喻富贵或升迁。

〔一二〕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龙”,雌雄龙,即雌雄蛇。“战”,交合(《小尔雅·广言》“战,交也”,《国语·郑语》:“夏之衰也,褒人之神化为二龙以同于王庭”,《论衡》将此说成“二龙战于庭”,而《史记·夏本纪》记此事说“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龙二,有雌雄”)。“血”,二龙交合后所遗下的精液,即《系辞》“男女构精”之“精”(《国语》记载“二龙同于王庭”时说“遗漦而去”,旧注释“漦”为血、为“津”、为“精气”)。古人以雌雄龙、雌雄蛇、雌雄虹之“昼合”、“昼降”为蚀本或吃官司等的凶兆,故上六虽只言象,而有悔之占已寓其中。

〔一三〕用六,利永贞:“用六”帛书作“迵六”,即通六(说详《乾》卦)。“利永贞”,占问长远之事则吉利。“利”与“吉”同,《益》卦“永贞吉”与此同。“永”字本义为水流长远,正好施之于《坤》(《川》)卦之通六。《说文》“永,长也,象水 理之长”,《尔雅·释诂》“永,远也”。《益》卦(下震上巽)互六二、六三、六四为《坤》,虞注“坤为永”,老子“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以川水之性喻道,正与《坤》卦通六至极则反相合。另外,《乾》、《坤》之用九、用六均不入韵,似乎反映出用九、用六可能是六十四卦在后来操作实践中最后补入的。《周礼·春官·宗伯·太祝》有“求永贞”,与此相联系。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一〕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二〕 。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 〔三〕 。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 〔四〕 。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 〔五〕 。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六〕

【今译】

《彖传》说:美妙至极的坤元之气,它使万物得以长养,并且顺奉大自然的运作规律。坤地厚重,载育万物,德性和合,无与伦比;它涵容宽裕,德施广溥,各类物种因之畅达成就。母马属阴类,其持久的耐性使其在大地上健行不已,其柔顺的品格使其利于持守正道。君子有所行往,贸然先行必迷惑而失正路,谨慎随后则顺利而得正道。行往西南阳明之方,会得到朋友而与众偕行;行往东北阴暗之方,会丧失朋友,但终有吉庆。安守正道而获得吉祥,是说要应合坤地的美德而永远保持下去。

【注释】

〔一〕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至哉”与“大哉”相近,谓大美,至美(《庄子·田子方》“得至美而游于至乐谓之圣人”)。“坤元”,指长养万物的至美纯阴之气。“生”,长养。老子说“道生德蓄”,《彖传》说乾元纯阳资始而坤元纯阴资生,其后则为天施地养。“承”,奉,遵奉。“天”,自然运作规律。坤元所顺奉的这个自然规律是由乾元所主宰的(即《乾·彖》的“乃统天”)。乾元主宰自然规律,而坤元则顺承由乾元所主宰的这个自然规律,这是从天道的角度理解“乃统天”、“乃顺承天”;《彖传》特点是推天道以明人事,因此从人事的角度去理解“乃统天”、“乃顺承天”,便是说圣人因借乾道以驾御自然,同时凭借坤道以顺奉自然,这即是所谓的“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列子·天瑞》)、“圣人承天之明”(《新语·明诫》)。

〔二〕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坤厚”,兼坤元淳厚、坤地厚重而言。“载”,兼长育容载而说。“厚载物”在《象传》及《文子》中则专就地而言了(《坤·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文子·上德》“地广厚……无不载”)。“合”,和合。“含弘”指涵容宽裕(老子所谓“含德之厚”),“光大”指德施广溥(“光”同“广”)。“亨”,通,指使万物畅达成就(《义海撮要》引魏徵《易注》说“遂万物为亨”)。

〔三〕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地类”指阴类(《泰》卦内卦乾天而外卦坤地,《泰·彖》即释为“内阳而外阴”)。“利贞”,利于持守正道(按:以上论坤德自然之道,以下则论坤德人事之道)。

〔四〕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先”即先动,谓贸然先行。“后”即后动,谓谨慎随后。坤主柔节,故宜后不宜先。“常”即常道,正道。

〔五〕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西南”谓阳方。“朋”指得阳为友。“类”,众(《淮南子·要略训》注)。阴无阳不行,南行得阳以为友,故可与众偕行,《解·彖》“利西南,往得众也”即其义。“东北”谓阴方,行往阴方则失阳以为友。行往阴方,穷极必反(《蹇·彖》“不利东北,其道穷也”),反则得还复于正道(《解·彖》“其来复者,往得中也”),如此则终有吉庆(《本义》“东北虽丧朋,然反之西南,则终有庆矣”)。

〔六〕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安贞”,安守正道(《黄帝四经·称》“地之德安徐正静”即此)。“应地”,应合效法坤地美德。此即老子所谓“人法地”,陈梦雷也说“应地无疆,人法地之无疆也”(《周易浅述》)。“无疆”,永远保持下去。此二句释用六“利永贞”及卦辞“安贞吉”。

《象》曰:地势,坤 〔一〕 。君子以厚德载物 〔二〕

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三〕

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四〕

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五〕

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六〕

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七〕

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八〕

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九〕

【今译】

《象传》说:大地宁定静处,这便是《坤》卦的意象。君子因此宽厚美德,容载万物。

初六履践秋霜,这意味着冬日的阴气已开始凝结;依照循序积渐的规律,坚冰必然到来。

六二的举动行止,正直而端方;无所修习却能无所不利,是因为效法了广大的地道。

内怀美德而可以守正,这是说六三同时也能够抓住时机发挥才能;或许还会追随君王做事,说明其智虑明智而远大。

扎紧袋口而无咎害,这是说此时六四必须谨慎言行方能免害。

衣裳华贵而吉祥无比,这是因为六五内有美德而又能居守中正之道。

二龙交战于野外,这意味着阴道盛极而走向困穷。

用六持久守正而吉利,这是因为其终局是穷极阴于上而返初阳于下。

【注释】

〔一〕地势,坤:此三字旧皆释读为“地势顺”。按此当与《乾·象》的“天行,乾”相对(帛书经文“乾”作“键”,盖受此影响,《乾·象》的“天行,乾”后来被抄讹为“天行,健”)。“地势”当本作“地執”,因形近“埶”而讹为“埶”,后又作“势”(《说文》“势,经典通用埶”。《庄子·人间世》“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释文》说“执,简文作 ”。《说文通训定声》:“埶,又为蓻之误字”。《黄帝四经》中的“故執”、“人執”等“執”字即讹为“執”)。“地执”即地处,地静(《礼记·乐记》注“执犹处也”。“执”又通“蛰”,《淮南子·天文训》注“执,蛰”,《尔雅·释诂》“蛰,静也”)。《黄帝四经》说“天动地静”(《十大经·果童》“天正名以作,地俗德以静”,“作”,动也),庄子说“天运地处”(《庄子·天运》“天其运乎,地其处乎”,郭向注“不运而自行也,不处而自止也”,成玄英疏“天禀阳气,清浮在上,无心运行而自动;地禀阴气,浊沉在下,亦无心宁静而自止”),《文子·道原》说“天运地滞”(“滞”即静处),并与《乾》、《坤》二象的“天行地执”相同。

〔二〕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安宁宽裕,无物不载,无物不容,君子当效法之。《黄帝四经》“地俗(读为‘裕’)德以静”、《文子·上德》“地定宁……定宁无不载,广厚无不容”并为此义。广载物而能厚其德,即《书·君陈》“有容,德乃大”之谓。

〔三〕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履霜坚冰”当从《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所引《象传》作“初六履霜”。“驯致其道,至坚冰也”即“坚冰之至,驯致其道也”,为协韵而倒其语序,《象传》多此例。“驯”同顺、循,就客体而言,是说其自然积渐之规律;就主体而言,是说察知几微而因循之。

〔四〕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六二居中得正,有正直端方之德,故动止皆和合于道而不忤于物。《老子·五十八章》“圣人方而不割,直而不肆”,《庄子·人间世》“内直者,与天为徒”,《文子·微明》“行方者,立直而不挠”,《淮南子·主术训》“行方者,有不为也”(注“非正道不为也”),并此“直方”之义(“以”,连词,“直以方”即“直方”)。“习”,修习,研习。“光”,广。地道安静无为,故不习亦无不利。

〔五〕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贞”,守正。“以时发”,依据时机而及时发挥才能。所谓“贞”者,内有美德,知时而含亦知时而发也。“或从王事”即所谓的“发”。“知”,智虑。“光”,明智。既知时敛,又知时发,方足以称为智虑明远;仅知其一,非智也。

〔六〕括囊无咎,慎不害也:《象传》之“括囊”即老子之“塞其兑,闭其门”、“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之义。

〔七〕黄裳元吉,文在中也:“黄裳”喻显贵。“文”谓美德。“在”,存也(《说文》)、居也(《广雅》)。“在中”谓依凭居守正中之道。

〔八〕龙战于野,其道穷也:二龙交战,为不祥之象;其不祥源于阴道至极走向困穷。上六阴穷与初六阴始相照。《象传》及《文言》释“战”为“交战”,与经义不同。

〔九〕用六永贞,以大终也:“永贞”即“利永贞”,永久守正则吉利。“大”指阳(《彖》、《象》之“大”多指阳)。老子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而此则谓《坤》之终局必是穷极阴于上而返初阳于下,与《乾·象》用九的穷极阳于上而返初阴于下相对。阳极返阴,阴极返阳,即古之太极图模式。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 〔一〕 。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 〔二〕 。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三〕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四〕

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五〕 。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六〕

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 〔七〕 。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八〕

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 〔九〕 。《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 〔一〇〕 。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一一〕

阴疑于阳必战 〔一二〕 。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 〔一三〕 。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一四〕

【今译】

《文言传》说:坤地之德,婉曲柔顺而又耿介方正,宁定静处而又运动刚健。它后而不先,得乾德以为主宰而能保有久常之道,含蕴万物而化育广大。它随天而动,这是最大的柔顺。

积累善德的人,后代子孙必有福庆;积累恶德的人,后代子孙必有祸殃。臣子弑杀国君,儿子弑杀父亲,这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有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关键在于能否及早意识到。《周易》所说的踩在秋霜上意味着坚冰就要凝成,恐怕就是在指明这个循渐的过程罢。

直,指的是内心恭敬;方,指的是行事合义;作为君子,恭敬使得他内心正直,合义使得他行事端方不苟;一旦做到了内心诚敬,行事合义,就会得到人们普遍的信赖。能够如《周易》所说的正直端方,无所修习而所往皆利,那么他在行动上也就可以无所疑虑了。

阴柔虽有美德,但须时时含敛,追随君王做事,不敢占有其功。坤阴对乾阳来说是处于从属地位的地道、妻道和臣道,它们本无所谓成功,而仅仅是替乾阳成就事功罢了。

天地变化,草木蕃盛,天地闭塞,贤人隐遁。《周易》所说的扎紧袋口,没有咎害亦无称誉,大概说的就是谨慎言行的意思。

君子修美于内而通达于外,时位正当而居中得体。内在的美德,流通于四肢,发挥于事业,这真是完美至极了。

阴势盛极而欲等同于阳则必然发生交战。因为坤阴要胜过乾阳,所以姑且称它为龙;但仍未脱离附属地位的阴性,所以用代表阴性的血字来表述它。至于玄黄,那是指天地混杂之色,也是指最终的结局依然要维持天的深青色和地的土黄色。

【注释】

〔一〕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这两句应当作“至柔而德方,至静而动刚”来理解。“柔”,委曲柔顺;“方”,耿介方正。“动刚”,运动刚健。这里的“柔方”即《庄子·人间世》的“外曲而内直”及《文子·微明》的“智欲圆而行欲方”。这里的“静动”即《系辞》的“静翕动辟”。之所以错置语序,可能是对应《象传》“牝马地类(至柔),行地无疆(动刚),安(至静)贞(德方)之吉……”的序次。

〔二〕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后”谓后而不先。“得主”谓得乾阳以为之主。“化光”,化育广大。

〔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时”,是。“行”,动。“承天是行”即随天而动。《文子·上德》也说“地承天”。

〔四〕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象传》“顺”作“驯”,朱熹疑“顺”当作“慎”。按:此“顺”字兼驯(循)、顺、慎而言。就客体现象而说,坚冰之至有循次积渐之过程;就主体教训而说,谓当因依其理而慎行之。《文言》释初六之“积”及“弑”与释上六之“疑”(拟)及“战”字相照。

〔五〕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敬以直内”、“敬义立”都是承“直其正也,方其义也”而说,所以“直其正也”当作“直其敬也”,“正”为“敬”声之误。《礼记·曲礼上》疏“在心为敬”,所以说“敬以直内”(“内”谓心,《礼记·杂记下》疏“内犹心也”)。两个“其”字训为“乃”(高亨说)。直乃是内心恭敬,方乃是行事合义。前者由里说,后者从外看。“直内”、“方外”都是使动用法,谓使内心正直,使外在行为端方。《新语·道基》有“以义行方”一语,疑当作“义以行方”与《文言》同。《文子·微明》(及《淮南子·主术训》)也有“直立”、“行方”共文例,疑“直立”皆当作“直内”与《文言》同。《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说“敬,德之聚也”。内心诚敬,行事合义者为有德,有德之人必然得到普遍拥戴而不会孤立,即《论语·里仁》“德不孤,必有邻”,《孟子·公孙丑下》“得道多助”。

〔六〕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六二居中得正,内直外方,无所修习而所往皆利,故其行止不需疑虑而无所滞碍(按:《象传》最喜用“疑”字,如《贲》、《升》、《兑》等)。孔广森《经学卮言》读“疑”为“碍”,实则此“疑”字兼疑虑、滞碍二义,谓去其智虑而无所滞碍。《乾·文言》释九二强调积学,《坤·文言》释六二强调顺任不习,因乾阳主动与有为,坤阴主静与无为。

〔七〕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于“含之”处当读断,谓虽有内美,当时时含敛之;但若时境有变,亦当以此内美服务于王事。虽服务于王事,但不可占有其功(“成”谓有其成、占有其功)。坤道在客观上是“成物”的(《系辞》“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但在主观上要不以为“成”、不自居其“成”。老子认为功成于自然故圣人弗居之,《文言》认为功归于阳道故阴道不有之。若不知含美、葆光,自伐自居,则离患不远(《庄子·人间世》所谓“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

〔八〕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此即《序卦》天地、夫妇、君臣的次序。乾阳为天、夫、君,坤阴则处从属地位的地道、妻道、臣道。“地道无成”之“地道”兼妻道、臣道而说,指坤道。“无成”不是无所成,而是虽然“成物”但不以为成、不居其成。“代”,替。“有”同“为”(《诗·瞻卬》“妇有长舌”,《大戴礼·本命》卢注引作“妇为长舌”)。“终”犹“成”(《国语·周语》注)。“代为成”即替乾阳成就事功而功归于乾阳。黄老道家说“君无为而臣有为”,功成于有为之臣而归于无为之君,因为老子说“有生于无”。

〔九〕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蕃”,蕃盛,茂盛。“闭”,闭塞不通。此四句是省文的写法。《系辞》说“变通配四时”、“变通者,趣时者也”、“一阖一辟谓之变”、“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天地变化,于是有春夏,阴阳交通,草木蕃盛,君子道长;天地再变,于是有秋冬,阴阳否闭,草木凋零,贤人隐退。

〔一〇〕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理”指美在其中而见之于外的文理(《礼记·乐记》“理发诸外”,郑注“理,容貌之进止也”),“黄中通理”,是说修美于内而通达于外。此与下文“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义同。“正位”,时位正当。“居体”犹言得体(《礼记·王制》注“居犹当也”。“体”亦兼合礼、得体而言,《释名·释典艺》“礼,体也,得其事体也”)。六五居中处尊,所以说时位正当而居中得体。

〔一一〕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支”同“肢”。“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犹《管子·内业》“定心在中,四肢坚固”、“人能正静,皮肤裕宽”。“黄中通理”、“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是美,“发于事业”则为至美。既是“至”,则可“观止矣”,否则将“拟阳”、“兼阳”,结果便是“其道穷”。

〔一二〕阴疑于阳必战:《集解》引孟喜说“阴乃上薄,疑似于阳,必与阳战也”,似读“疑”为“拟”;然王弼注说“辩之不早,疑盛乃动,故必战”,则读“疑”为“凝”。按:“疑”当读为“拟”,谓阴势盛极欲等拟于阳则必然与阳发生交战。《黄帝四经·称》“立天子者,不使诸侯疑焉;立正嫡者,不使庶孽疑焉;立正妻者,不使婢妾疑焉。疑则相伤,杂则相方”(《慎子·德立》与此文同),《韩非子·说疑》有与此相近的文字(而标有“故曰”,似即征引本文),诸“疑”字均作“拟”。阴本从属于阳,无论怎样强盛都应该顺承乾阳,而现在却要与乾阳等拟并驾,则相战便不可避免了。

〔一三〕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集解》本“嫌”作“兼”,无“无”字(盖“无”涉“于”音而衍)。“兼”是兼胜、胜过之义(《论语·先进》“由也兼人,故退之”,郑玄训“兼”为“胜尚”)。“兼于阳”是“拟于阳”的更进一步。兼阳之事非牝马所任,有阳龙之势,故称为龙;但仍未脱离阴类附属的地位,所以还要用代表阴性的血字来称呼(九家注“血以喻阴”)。初六说防范子弑父、臣弑君之积渐,上六阴积拟阳,战、兼之事果险,遥遥相照,君子当慎于“观积”。

〔一四〕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天地色杂,是坤阴与乾阳等拟混杂而相伤的结果(《慎子·德立》“拟则动,两则争,杂则相伤”与此相类)。但其终局依然要天地各正其位、玄黄各正其色,亦即乾天依然维持深青色的主宰地位,坤阴还要保持其“黄中”、“承天”的附属地位。《文言》结尾的“天玄而地黄”是就终局而说,隐含有《象传》“用六永贞,以大终也”的意思。

通说

《坤》在帛本《易经》中作“川”,为第三十三卦,率领《兑》、《离》、《巽》三组阴卦,为整齐的分阴分阳的排列方式。

《周易》爻辞大体上分为筮辞和占辞两部分,筮辞又可分为筮象和述事两大类,《乾》卦为筮象类的代表,《坤》卦则为述事类的代表,开六十四卦之例。

《川》变为《坤》,水转为地,在先秦典籍中这种转译现象随处可见。比如老子说“水善利物而不争”,《黄帝四经·称》说“地之德善与不争”,《管子·水地》篇亦联类述说二物之性。这种转译现象也包含着文化观念、文化主流的更革和转移的趋势。

《淮南子·原道训》说“土处下,不在高;水下流,不争先”,而《坤》卦“先迷后得”、“括囊”等包含有柔退的思想;而因顺水地柔退之性,便是“不习无不利”,老子则称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宽容的精神常常寓于不争和柔退之中,《文子·上德》说“地定宁,圣人法之,德无不容”,《象传》说“地执,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忧患意识是柔退的主要表现形式,“括囊,无咎无誉”在《易之义》、《二三子问》中都理解为缄口不言,《论语·为政》也说“慎言其余则寡尤”,这与老子“多言数穷”是一致的。《庄子·山木》说“无誉无訾,一龙一蛇”,《论语》也说“无适无莫”。当然,“括囊”也有反观内视的意味。

人之“括囊”与“天地闭”相关联,《管子·宙合》说“天地,万物之橐也”,天地橐囊括结之时,人亦当葆光养晦。

《文言》于《乾》卦讲扶阳之微,而于《坤》卦则讲防阴之渐。这便是“积”的学说。《黄帝四经·十大经·雌雄节》:“德积者昌,殃积者亡,观其所积,乃知祸福之向”;《称》中又说“贞良而亡,先人余殃;猖獗而活,先人之烈”。微渐之积贯穿于事物运动的整个过程,所以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慎终如始”,《淮南子·齐俗训》说“《易》曰:履霜坚冰至,圣人之见,终始微矣”。 MAeQUoHfCfGai0uXnd1gUG+XUrvPUAT+u1KUsQ4oJatq4pUREbjfITH3iX8aOE6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