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中国文学中狭义和广义的宗教文学

中国宗教对中国文学直接造成影响的是宗教文学,主要是佛教的、道教的,还有民间宗教的。

“宗教文学”是个模糊概念,人们对其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大不相同。按一般狭义理解,应当把宗教经典里的或宗教信徒创作的、直接宣扬宗教信仰的文学作品算作“宗教文学”;而如作宽泛理解,则反映宗教观念和受到宗教影响的教内外、文人和民间的创作都可以包含在内。这种分歧恰恰反映了宗教对文学影响的广泛和深刻。中国的情形尤其如此。以下首先讨论严格意义的中国的“宗教文学”。

中国宗教特别是佛、道二教典籍里包括许多真正的文学作品,它们传布广泛,也给世俗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资源。

中国佛教的基本经典是从外语(梵文、巴利文和各种“胡语”)翻译而来的。如果从东汉后期算起,到北宋,大规模的佛典翻译事业进行了千余年,译出经典上万卷(因为历代多有佚失,具体数字难以统计)。一种宗教积累数量如此庞大的经典群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近代学者提出“佛教的翻译文学”或“佛典翻译文学”概念,用以指翻译经典中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但是如何判断文学价值,看法有所不同。不过有些经典即使从最严格的意义上看也具有鲜明的文学性格,是众所公认的“宗教文学”作品。例如译成汉语的描述教主佛陀生平事迹的佛传有多种,乃是独具特色的传记文学创作;本生经、譬喻经包含大量的寓言、神话、传说等,是古印度和西域民间文学创作的结晶;在一般的经、律、论“三藏”里,也有为数不少的富于文学情趣、可当作文学作品来阅读的部分。例如大乘经《法华经》广泛利用譬喻手段说法,被看成是譬喻文学宝库;《维摩经》场景鲜活,对话生动,如多幕戏剧;《华严经》描摹幻想的佛国境界,诡异生动如神怪小说;解说戒律的律藏和论证教义的论藏里也包含许多文学趣味浓郁的故事。这些翻译经典形成于和中土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其内容、形式、语言、表现手法、创作风格都具有鲜明特色。这样一大批经典输入中国,宗教意义不言而喻,也必然给文人以震撼,向他们提供创作灵感,对中国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佛教信众也创造了许多经典,有不少同样富于文学性质。如所谓“伪经”《高王观世音经》宣扬观音灵验,《净土盂兰盆经》讲目连救母故事。重要的还有数量巨大的禅宗典籍。这个特别适合中国士大夫口味的佛教宗派,标榜“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它的许多祖师都具有杰出的文学才能,创造出大量语录、偈颂、禅史、灯录等。这一大批称为“禅文学”的作品,有散文体的,也有诗歌体的,从文学创作角度看亦极富价值。

道教本来从分散的民间教派发展而来,经典制作一方面利用本土资源,另一方面大量借鉴佛教典籍。六朝时期是道典的所谓“自由创作”时期,制作的经典富于文学性质的不少。早在战国末期神仙思想急速发展,已形成许多仙界和仙人传说,并在文学作品里得到广泛表现。例如署名屈原、实为战国末期创作的辞赋《远游》已经写到赤松、韩众等仙人。后来道教经典中吸收和创造众多仙人传说,形成《列仙传》《神仙传》《汉武帝内传》等大批仙传类著作 ,也堪称独具特色的传记文学作品。神仙传说后世仍不断被创造出来。例如著名的刘晨阮肇、董永遇仙等故事,成为后代小说、戏剧创作的素材。又注重存思、修真和神仙术的上清派形成于江南贵族间,其宗师亦多具相当高的文学素养。这一派道经也表现出浓厚的文学性格。例如陶弘景撰辑的《真诰》一书,是东晋以来逐步形成的众仙真扶乩降笔、仙真传记、修行杂事等的结集,设想离奇,辞藻华丽,其中包括许多情趣浓郁的仙歌、众真降临的生动故事,作为文学创作独具特色,达到相当水准。晚唐五代道教宗师杜光庭编撰《神仙感遇传》《墉城集仙录》等,文学史上被当作唐传奇的一类,前者中《虬髯客传》在唐传奇中堪称优秀篇章。

道经同样大量采用诗歌形式。《汉武帝内传》《真诰》等经典里包含许多假托出自仙真之口的歌辞。道教类书北周《无上秘要》、北宋《云笈七签》集录大量这类作品。这类所谓“仙歌”采用传统诗歌体裁,与翻译佛典里的偈颂风格不同,体制和写作手法都具有鲜明特色。与道教直接相关、艺术成就更为突出的还有游仙诗和步虚词。前者以“列仙之趣”为题材,描绘仙人和仙界景象,抒写作者的信仰、幻想或意愿;后者是典型的“道家曲”,本是斋醮仪式中步虚舞乐的曲辞,“备言众仙缥缈轻举之美” ,同样多发抒个人心迹。众多诗人利用这两类题材从事创作,不乏优秀的作品。

明清民间宗教不具有佛道二教那样高的文化层次,更多利用通俗文艺形式(民间故事、民间曲艺等)来宣扬教义、鼓动民众。例如作为典型的罗教《五部经》。罗教又称无为教、罗道教等,创始人是明中叶的罗梦鸿(1442—1527)。据说他于成化十八年(1482)悟道,四出传教,门徒渐众,从创立教派到《五部经》刊刻,经过二十几年时间。《五部经》指《苦功悟道卷》《叹世无为卷》《破邪显正钥匙卷》《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巍巍不动泰山深根结果宝卷》。其中《破邪显正钥匙卷》上、下两册,又称“五部六册”,是罗祖宣教口授,由教徒整理、写定的。每经分品,这是模仿佛经体制;内容一方面宣说罗祖悟道经过,另一方面通俗地宣讲教义即所谓“无为大道”,描绘教主形象,情节生动曲折,颇为动人;行文利用韵、散结合方式,韵文用五、七言诗体或三、三、四字“十文”句式,这是适宜叙事的节奏,表述通俗易懂,容易口耳相传。从性质看,这是纯粹的民间宗教宣教文献;从形式看,作为面向民众的宣传品,则是真正的民间曲艺作品。罗教的传播借助宝卷这个民间文艺体裁,宝卷作为讲唱体裁经罗教利用又得以发展。明清时期众多民间教派普遍利用民间曲艺、民间故事传说等民间文艺形式,对于宣教起到巨大作用。

以上讨论的算是严格意义的“宗教文学”。

广义的宗教文学包括文人或民间创作的、受到宗教影响的作品。由于创作者有无信仰和信仰的真挚程度不同,作品宗教“色彩”的多少浓淡大有差异,从体现宗教观念、使用宗教题材、表现宗教主题到单纯利用宗教所提供的材料如人物、情节、文体、事典、语言等等,情形大不相同。从总体看,它们与前述宗教经典里的文学作品或宗教信徒创作的以“辅教”为目的的作品不同。这一类作品的思想内容往往另有超越宗教信仰的意义,也体现更鲜明的艺术追求。例如有些诗人创作“游仙”题材作品,但完全无关神仙信仰而另有寓意,这就与道教经典里的那些“仙歌”全然不同了;再如《西游记》这样的小说,利用佛教史事为素材,思想意义却已远远超出佛教教理和信仰。这类多方面、多层次接受宗教影响的文学创作,可看作广义的“宗教文学”,也可以说是宗教影响文学的成果。大量、多样的这类作品出现,正反映宗教对文学影响的广泛和深入。

这种影响对于文人作品和民间创作又大不相同;相关联的,对于诗文和戏曲、小说也有所不同。 BXiPZichbl3ZOPWiLVZTOAOjZm5ZoGDv0XyIX4Tvd27JVK7dSEsA/Dp+hFBPPfd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