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尚永亮

学问是需要积累的,一个课题,倘能在完成之后仍不断思考,不断深化,就可能打造成精品;学术观点是需要坚持的,只要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即使遭遇异议,也不轻易改变或放弃,才能于不断完善后成一家之言。近读张勇教授的《柳宗元儒佛道三教观新论》,对此有了更深的体会。

这是一部在十年前旧著基础上增订而成的新著,由六章二十二节及导论、结论和两篇附录构成,全面探讨了柳宗元的儒教观、佛教观、道教观、三教融合观及其形成的文化背景、对后世特别是宋代儒学的影响。在旧著的《序》中,洪修平教授认为:“张勇博士的《柳宗元儒佛道三教观研究》对于理解儒学的发展、唐代的三教关系,乃至中国的学术思想发展,都显示出了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也表现了作者把握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独特的学术眼光。”对洪教授这一平实而准确的评价,我深以为然,故不拟赘言;需要指出的是,张勇不像某些学者那样,一部书出版后,就算完成了任务,转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而是围绕旧著提出的相关问题,不断深化思考,相继发表了多篇“柳学”论文,并校点《河东先生集》,撰写《贝叶与杨花:中国禅学的诗性精神》《儒佛道哲学的诗性智慧》《杜光庭》《坛经详解》等著作,由中心到周边,点面结合,就柳宗元与唐代三教关系及道、佛二教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进行更系统的研读和探究,这就使旧课题有了新内容,旧思考有了新深度。在这部新稿的若干章节中,在附录之《柳宗元的孔子观》《柳宗元的孟子观》中,上述成果都有程度不同的体现。

需要指出的另一点,是作者对旧著所持观点的坚持和完善。十年前,该著即明确提出:“柳宗元是唐代三教融合思潮中的儒家代表,他与佛教的宗密、道教的杜光庭并列为三,分别代表了各自立场之上‘三教融合’的方向。”这一观点和评价,突破了传统看法,在“柳学”研究中有很大的创新性;但也因此招致了一些不同意见,有学者即认为此一观点“还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大概正是缘于不同观点的碰撞和激发,使得张勇潜下心来,再度细读柳集,并对与课题相关的佛、道二教之代表人物和典籍进行考察,撰著了前述诸成果,以形成对旧有观点的支撑;而其更重要的成果,则在于发表了《柳宗元:唐代三教融合思潮中的儒家代表》(《孔子研究》2010年第3期)的长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详细考察了三教融合的原则与方向、三教关系张力下的宇宙本体论、三教融合视域中的心性论,深入梳理了柳宗元“夷夏若均”“伸长黜奇”“用以佐世”的主张,论述了其“惟元气存”“一以统同”等宇宙认知,特别是从心性论角度,在与韩愈、李翱等人比较的基础上,一方面指出,柳氏的“性静”观,实乃以儒融合佛、道的心性津梁;另一方面则以柳氏一再标举的“志”“明”为关键范畴,从三教之源、道德理性、人格理想诸端详加分析,认为:“‘明’的内涵决不仅仅是《中庸》所谓的‘明善’,它更吸收了佛家的‘明心见性’、道家的‘归根复明’思想,指圣贤心性之中所涵摄的洞彻宇宙、人生真相的无上智慧。”“‘志’与‘明’,一刚一柔,一动一静,一向外追索一向内收敛,前者更近于儒家而后者更近于佛道,刚柔、动静、内外‘应变若化’,从而成就其‘圆外方中’的人格理想。”平心而论,这一结论是深刻的,论证过程也是颇具功力的。作者将这篇文章作为全书的导论,提纲契领,既是对旧著观点的深化,也是对新著立论的彰显。当然,此一立论也许还会引起学界的讨论,但这是好事,只有不断讨论和争辩,学术才能进步。

张勇有着宽广扎实的知识背景,他先在中文系打牢基础,又入哲学专业深造,最后又回归文学,这种跨学科的经历,使他在看问题、作文章时,往往敏锐而灵动,求实而富于思辨。大概正是这些特点,以及他在“柳学”研究上的建树,在2017年西安举办的第八届柳宗元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被推举为中国柳宗元学会的副会长。实至名归,此之谓也。其新著即将出版,索序于我,却之不恭,聊布数语,既志同道之谊,也希望张勇能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是为序。

己亥初冬于珞珈山麓寓所 zH10WZtlg+20Ao1MgKKkXzMx5gFHFO40j783li4+M26OiP6TClvPXbhN7vjSgy5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