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那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一天,孔子在鲁国陬邑自家的庭院里一个人站着,若有所思。正在这时,他看到儿子孔鲤低着头、弯着腰、迈着小碎步,想要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消失。作为一位诲人不倦的父亲,当然不会让儿子就这么轻易地溜走。“站住!最近学习怎样?有学过《诗》吗?”孔子问。孔鲤小心而诚实地回答:“没有……”这还了得!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孔鲤退而学《诗》(《论语·季氏》)。这种来自父亲耳提面命式的训诫,在孔鲤的记忆中真是少之又少,而且就丢下了六个字。我不知道当时拘谨的他是否真能领会其中的含义,但是这六个字足够让后人深思。

“不学《诗》,无以言”。对这句话最直白的解释就是:“不学《诗》,就没办法表达。”如果把这句话放在春秋时期的语境中,我们不难理解。因为在那个时候,《诗》的用途很广。周天子观民风之得失要用《诗》,国家祭祀大典要用《诗》,国与国的会盟中要用《诗》,士大夫赋诗言志要用《诗》,甚至民间百姓的婚恋也要用《诗》。在礼乐文明的社会中,《诗》的影响无处不在。一个读书人不学《诗》,显然是行不通的。

两千多年过去了,中国文化的形态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孔子所说的《诗三百》的《诗》,也和今天广义的诗歌有明显的不同。于是问题来了,“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还成立吗?一般人或许会认为:从我们学会说话开始就已经在表达了,学不学诗,有什么关系呢?并不妨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显然,孔子对人和言有更高层次的期许。如果我们把生活中所说的假话、浑话、大话、废话、漂亮话、不得已的话、言不由衷的话、别人说过的话、不经过大脑的话都当成了言,那么就是在自我贬低人和言的价值。如果这些就是所谓的言,那么人类的言语仅仅等同于鸟兽的啼叫。甚至,有时还比不上动物因身体疼痛发出的哀嚎,因为哀嚎至少是有所触动的。

《毛诗序》中有一段精彩的表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老祖先在告诉我们:诗在艺术地表达之前,先要遵从内心的真实。内心有感动、内心有言说的需求,然后再用艺术的方式去呈现。古往今来,那些沉淀下来的经典诗歌,无一不是真实的艺术:它来自于人性的真实、情感的真实、思想的真实。学诗,让我们知道了“真”是诗歌艺术的前提,也是社会中最为稀缺的奢侈品。

说真实的话,没有艺术的表达也是不行的。中国的诗歌语言极为精练传神,在二十个字的五言绝句中,除了文字本身所附着的语义信息外,还会留下一个审美的留白。婉转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让人无限回味。这种经济而富有张力的言说,是我们要学习的。白话文的写作中词语越来越多,篇幅越来越长,但能够留下的经典也越来越少。有时一位现代作家成千上万的文字,其表达效果甚至还比不上一首古典的小诗。学诗,让我们懂得艺术而经济地表达。

我们在说语言,其实语言也在塑造着我们每个人,这一点往往被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忽略。我们关注孩子吃的是否有营养、穿的是否体面,但是阅读呢?我们似乎没有那么在意,只会习惯性地告诉孩子一句:书读得越多越好。其实没有择取的读书只会让孩子泛滥无归,甚至找不到自己文化的归属。为什么不让孩子去读读中国的经典诗歌呢?它们是中国文化浓缩的精华。当孩子们把诗留在心间的时候,中国人的情感、审美、思维、气质就会缓缓地释放出来,从而影响人的一生。诗在塑造着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其意义不言而喻。

读诗并不是非要让我们成为诗人,但是读诗能让我们会说话。说有感而发的话,说富有情感和善意的话,说有思想的话,说精练传神的话,说有文化传承的话,甚至能艺术地表达。从这个角度讲,“不学诗”的确“无以言”。 Eghyo8njvGweIdKR8tGzk3UkHvP8or+W1V30LpudgUhLHeUTjF/rk4I+XXOets3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