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生甘草15g,白芍12g,半夏9g,黄芩6g,太子参12g,藿香梗12g,金铃子6g,延胡索9g,当归6g,黄连6g,吴茱萸1g。
【功效】 理气和胃,清肝泄热。
【主治】 胃溃疡,属肝火犯胃,胃气不和者。症见上腹胃脘灼痛,痛连两胁,痛势急迫,或伴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等,纳食较差,夜寐欠佳,小便偏黄,大便稍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经验】 胃脘疼痛,起因繁多,但与饮食不节、不洁及情志不畅关系更为密切。肝失疏泄,郁而化火生热,邪热犯胃,伤及胃阴,故见胃脘灼痛、痛连两胁、泛酸嘈杂、口干等症。综合诸症,刘老认为,治疗本病当以理气和胃、清肝泄热为主,故投以甘草泻心汤益气和胃,金铃子散理气止痛,左金丸清肝和胃制酸。方中生甘草一味,量大力宏,和中缓急止痛;金铃子苦寒入肝,疏肝气、泄肝火;延胡索、当归行血中气滞,以达活血止痛之功;黄连配吴茱萸为左金丸,专治肝火犯胃之胃脘及胁肋疼痛;因其为“肝火胁痛”之症,故黄连、黄芩同用,直折上炎之火;吴茱萸辛热,于火同类相求,引热下行;藿香梗、半夏同用以理气开结;白芍、太子参滋阴柔肝,以制肝火。诸方合用,共奏理气和胃、清肝泄热之功,标本兼治,攻补兼施,疗效显著。
【验案】 李某,女,43岁,1991年4月13日初诊。
胃脘痛反复发作3年,加重1周。患者3年来胃脘部灼痛反复发作,痛连两胁,痛势急迫,并伴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等。就诊于当地医院,胃镜示:胃溃疡。长期以抑酸药物控制,症状尚稳定。近1周来,胃脘灼痛突然加重,难以忍受,经药物治疗无效,故来就诊。就诊时见:精神差,面色无华,唇淡,双手护其腹前,呈屈身位,纳食较差,夜寐欠佳,小便偏黄,大便稍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西医诊断:胃溃疡。
中医诊断:胃脘痛。
中医辨证:肝火犯胃,胃气不和。
治法:理气和胃,清肝泄热。
处方:甘草泻心汤合金铃子散、左金丸加减。生甘草15g,白芍12g,半夏9g,黄芩6g,太子参12g,藿香梗12g,金铃子6g,延胡索9g,当归6g,黄连6g,吴茱萸1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4月20日二诊:患者服药7剂,胃脘痛明显缓解,继续服用原方5剂,以巩固疗效。后服香砂养胃丸以醒脾养胃。
〔刘如秀.刘志明医案精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