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伤寒杂病论》评释简述

中医学有一个核心的著作,这个核心就是《伤寒论》,其他哪家学说都不能充当核心著作而立于中医之林。历代注释《伤寒论》者达四百余家之多,是其他古典医籍无可比拟的。林亿等人用16年的时间,完成了《伤寒论》的编辑,从五苓散的条文可以推断,当时编辑整理过程中,有四种版本的《伤寒论》,在宋本《伤寒论》完成后,历经九百五十余年,由于看法不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评释,显示出对《伤寒论》的重视程度。下面谈一谈对《伤寒论》有代表性的评述及认识,以利于我们对《伤寒论》一书的学习。

一、对张仲景与《伤寒论》的评述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的评释不胜枚举,褒贬之词数多,略列数条以供鉴识。

南宋严器之说:“《伤寒论》十卷,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寡闻浅见所能责臣究。”

元代赵嗣真说:“仲景之书,一字不同,则治隔霄壤,读之者可不于片言只字,以求其意欤。”(《活人释修》)

明代吕复说:“大纲大要,无越乎汗、吐、下、温而已,盖一证一药,万选万中,德载之下,若合符节,前修指为群方之祖,信矣。”(《伤寒十释》)

清代吴仪洛说:“仲景书,一语可当千百言,每令人阐发不尽,读者须沉潜反复,必于言外透出神髓,斯为读仲景书耳。”

张璐说:“使无叔和之集,则伤寒书同于杂病之不传矣。”

魏荔彤说:“叔和《伤寒论》序例,成氏注之,方氏删之,喻氏驳之,程氏嘻笑,且怒骂之,以为僭滥,以为悖谬,余平心静气论其意,不未大舛,特欲推广《伤寒论》于伤寒之外耳。”

徐大椿说:“此书乃叔和所搜集,而世人辄加辨驳,以为原本不如此,拟思苟无叔和,安有此书。”

姚际恒说:“《伤寒论》,汉张仲景撰,晋王叔和集,此书本为经方之祖,然驳杂不伦,读者苦不得其要。”

宋代成无己、严器之都说:“仲景《伤寒论》,显于世而不坠于地者,叔和之力也。”

宋代林亿等在宋刻《伤寒论》序中说:“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自仲景于今八百年,惟王叔和能学之。”

二、对《伤寒论》的注释要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有着不同的见解,各持己见,众说纷纭。《伤寒论》犹如一所房子,以东、西、南、北四个不同角度看,得到的结果就不同,这是正常的现象。

王叔和撰次仲景术最精。根据有关史料推测,公元255年前后应是张仲景的老年,王叔和的中年,皇甫谧的少年。另据有关资料提示,王熙乃王粲之弟,和仲景同在刘表处,叔和是仲景的弟子。如果不是张仲景的高足弟子,遗稿怎会到叔和之手?不是仲景弟子,如何在中年具有高超技艺而当上太医令呢?可见当时仲景、叔和应在一起。只是从王叔和到孙思邈的四百年间无据可考。孙思邈下江南从口授面传而记述《伤寒论》,有的把师传内容加了进去,传记下来,致使后来《伤寒论》的版本上存在两种学说和两种文体,导致后世医家对王叔和多有非议。实际上无叔和则仲景《伤寒论》不传,叔和的学术思想就是按着仲景辨证论治的精神进行的。他在《伤寒论》中说:“今搜集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也,急也。”

对《伤寒论》的注解,第一家就是成无己。北宋亡后,宋高宗赵构迁都临安,北方沦陷为金,成无己是山东聊城人,故有成无己为金人之说。成无己本着 “注不破经” 的原则,注解的最为合体。在《伤寒论注十卷》医例列传中说:“成无己家世儒医,撰述伤寒,义皆前人未经到者,分形析证,若同而异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辨之。” 王肯堂在《伤寒准绳》中说:“解释仲景书者,惟成无己最为详明,虽随文顺释自相矛盾者时或有之,亦白璧微瑕,固无损于连城也。”

南宋各医家,注解《伤寒论》不按文字解,提出自己的看法。朱肱首次用六经注解《伤寒论》,称《伤寒论》六病就是足三阳、三阴六条经络,并说:“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往往病在太阳,反攻少阴,证是厥阴,乃和少阳,寒邪未除,真气受毙。” 自朱肱始,各医家以六经释《伤寒论》蜂起,酿成千年大错。

庞安常以病因释六经,说:“伤寒六经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代名词也。”

李时珍以脏腑释六经,说:“麻黄汤虽太阳发汗重剂,实为发散肺经火郁之药也;桂枝汤虽太阳解肌轻剂,实为理脾救肺之药也。”

张志聪以气化论六经,说:“学者当于大论中,五运六气求之,伤寒大义思过半矣。”

钱璜以治法论六经,说:“大约六经证治中,无非是法,无一字一句非法也。”

祝味菊以阶段论六经,将六经分为五个阶段来加以论述。

陆渊雷以阶段论六经,把六经的传变分为六个阶段。

柯韵伯以方定证,以证名方,说:“仲景之六经,为百病之法,不独伤寒一科。”

尤在泾按法来证,以证出方,提出:一、正治;二、权变;三、斡旋;四、救逆;五、类证;六、明辨;七、杂治。

陈修园则认为:“是书虽论伤寒,而百病皆在其中,内而脏腑,外而形身,以及气血之始生,经俞之会通,神机之出入,阴阳之变易,六气之循环,五运之生制,上下之交合,水火之相济。寒热虚实,温清补泻,无不悉备,且疾病千端,治法万变,统于六经之中。即吾道一以贯之意。” 清代陈修园是医界伤寒的大实践家,一生多用伤寒方,始做出上述的论述。他在医疗实践中,无论内、外、妇、儿各科疾病都用到伤寒之方。他从16岁始,终生抱读伤寒,以本标中气图解释《伤寒论》,至今被一些医家推崇。《伤寒论》一书可留一生精读,应沉下心,反复探求,言外透精神,是谓读仲景书人。

三、历代医家关于 “经” 的解释

宋哲宗元祐年间(公元1088年),进士朱肱,首次用六经解《伤寒论》。人体本二十经,朱肱将手之六经删去,留足六经以做注解,引起了对《伤寒论》注释的混乱,对经解说不一,略做举例,以辨真伪。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说:“伤寒传变,止言足经,不言手经,其义本出于《素问·热论篇》中,夫人之血气,运行周身,流注不息,共传透手经而有不入者哉。”

汪琥在《伤寒论辨证广注》中说:“大抵人在四时之中,六气所伤,则手足十二经皆受病。”

方中行在《伤寒条辨》中说:“六经与经络之经不同,六经者,犹言部也。若以六经之经断然直作经络之经,则不尽道,惑误不可胜言,后世谬论盖由乎此。”

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说:“仲景之六经(非设病之六经)是经界之经,而非经络之经,夫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误者广。”

鹤冲元逸在《医断》中说:“伤寒之六经,非设病在六经,假此为纪也矣,及其论治也,皆以证而不拘焉。”

恽铁樵在《伤寒辑义按》中说:“六经者,就人体所著之症状,为之界说者也。”

概观诸说,皆从六经为病之假称,而不取于经络之意。 HBqwcOKQ7Mp2v6HEXgPFn3+Ap8NAtxezJ0zjil6oOHBLA4KGHB0PJkPm8+ZFH9y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