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节
胃脘痛

胃脘痛又名胃痛,是指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多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而发病,往往兼见胃脘部痞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症,常反复发作,久治难愈。本病初发,多属实证,其病位主要在胃,可及肝,常见胃气壅滞、肝胃气滞、肝胃郁热、瘀血阻滞等证;病久常见虚证,病位主要在脾,常见胃阴不足、脾胃虚寒等证;亦有虚实夹杂者,或脾胃同病,或肝脾同病。治法上常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邪实者以祛邪为急,正虚者以扶正为先,虚实夹杂者又应邪正兼顾。凡西医学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痉挛、胃下垂、胃癌,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疼痛者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论治。本节收录了吕景山、贺普仁治疗本病的经验方7首。吕景山善用对穴以“和治内腑”,使之调通,功能顺畅;贺普仁善用中脘、梁门和胃降逆止痛。

吕景山:经验方1

【选穴】 ①中脘、气海、足三里;②脾俞、胃俞;③手三里、足三里。

【功效】 健脾益气,通络止痛。

【主治】 胃痛喜按,面色 img 白,消瘦乏力。

【操作】 ①中脘直刺1~1.5寸,施以捻转补泻手法,先泻后补;气海直刺1~1.5寸,针刺用补法;足三里直刺1~1.5寸,针刺用补法。②脾俞、胃俞先直刺5~8分,在得气、守气的基础上施以补法,再将针提至皮下,向脊椎方向斜刺1寸左右,并施以补法,留针25分钟。③手三里直刺1~1.2寸,针刺用泻法,亦可与足三里施以同步针法。

【经验】 ①中脘为任脉经穴、腑之会穴、胃之募穴,内为胃腑所居,有调升降、和胃气、化湿滞、消胀满之功;气海为任脉经穴,乃本经脉气所发,为生气之海,有补肾气、益元气之效;足三里为胃经穴、合穴、下合穴,有健脾和胃、消积导滞、理气止痛、扶正祛邪、强壮健身之力,三穴参合,有健脾益气、行气止痛之效。②脾俞为脾的精气输注于背部的特定部位,有补脾气、益营血、助运化、利水湿之功;胃俞为胃的精气输注在背部的特定部位,有调中气、和胃气、补中气、消胀满之功。盖脾胃同居中焦,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胃主纳谷,脾主运化,脾气宜升,胃气宜降,二穴相合,一阴一阳,一表一里,一纳一运,一升一降,相互促进,相互为用,升降协和,纳运如常,脾健胃和,饮食自倍,疼痛即除。③手三里为大肠经腧穴,能和胃利肠,与足三里相合,一手一足,一上一下,一胃一肠,同气相求,相得,调理气机,宣通胃肠,补益强壮之功增强。

〔吕景山.胃痛[J].山西中医,1989,5(6):32-34〕

吕景山:经验方2

【选穴】 ①期门、内关;②足三里、太冲;③左支沟、阳陵泉,右合谷、足三里。

【功效】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主治】 胃脘攻冲胀痛,痛引两胁,生气恼怒则痛甚。

【操作】 ①期门斜刺0.5~0.8寸,针刺用泻法;内关直刺0.5~1寸,施以同步行针法。②足三里直刺1~1.5寸,针刺用补法;太冲直刺0.5~1寸,先行捻转泻法,再施同步行针法。③支沟直刺0.5~1寸,针刺用泻法;阳陵泉直刺1~1.5寸,施以泻法;合谷直刺1~1.5寸,针刺先泻后补;足三里同前;四穴亦可行同步行针法。

【经验】 ①期门为肝经腧穴、募穴,内与肝脾相应,有疏泄肝胆、散结止痛之功,内关为心包经腧穴,有宽胸理气、和胃止痛之效,二穴合用,有疏肝和胃、开郁止痛之力。②足三里同前,太冲为肝经腧穴、原穴,有疏肝理气之力,足三里以补为主,太冲以泻为要,二穴参合,一补一泻,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培土抑木,清泻肝胆、和胃止痛之力增强。③支沟为三焦经腧穴,有通调三焦、行气止痛之功,阳陵泉为胆经腧穴,有疏泄肝胆、舒筋活络、缓急止痛之效,二穴伍用,一上一下,同经相应,同气相求,相互促进,相得,和解少阳,散结止痛之力增强;合谷为大肠经腧穴、原穴,有清利三焦、通降肠胃、镇静止痛之功,足三里同前,四穴参合,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之力佳。

〔吕景山.胃痛[J].山西中医,1989,5(6):32-34〕

吕景山:经验方3

【选穴】 ①期门、中脘、血海;②膈俞、至阳、三阴交;③章门、劳宫。

【功效】 活血化瘀。

【主治】 胃脘疼痛,痛有定处,状如针刺,舌质暗,有瘀点、瘀斑。

【操作】 ①期门斜刺0.5~0.8寸,针刺用泻法;中脘直刺1~1.5寸,施以捻转补泻手法,先泻后补;血海直刺1~1.2寸,针刺用泻法。②膈俞直刺0.3~0.8寸,施以泻法;至阳向前上方斜刺1~1.5寸,令针感直达病所(胃脘部有收缩感)为宜;三阴交从内向外斜刺0.8~1寸,针刺先泻后补。③章门斜刺0.5~1寸,施以捻转泻法;劳宫直刺0.3~0.5寸,行提插泻法,亦可施同步行针法。

【经验】 ①期门、中脘同前,血海为脾经腧穴,有活血行气、凉血止血之功,期门、中脘为近部取穴,理气散瘀定痛,血海为循经远道配穴,诸穴相合,增强行瘀止痛之力。②膈俞为膀胱经腧穴、血之会穴,有解郁散结、活血止痛之功;至阳为督脉经穴,内与胃相应,有理气止痛之效;三阴交为脾经腧穴,三条阴经之交会穴,有健脾利湿、散瘀止痛之力。③章门为肝经腧穴、脾之募穴、脏之会穴,内与胃为邻,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痞散结之功;劳宫为心包经腧穴、荥火穴,有清心泻火、宽胸散结、凉血息风之效,二穴相合,同气相求,相得,清心泻肝,疏肝和胃、散瘀止痛之力增强。

〔吕景山.胃痛[J].山西中医,1989,5(6):32-34〕

吕景山:经验方4

【选穴】 ①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②上脘、中脘、下脘、足三里。

【功效】 温中散寒止痛。

【主治】 胃脘冷痛,得热痛减,遇寒痛甚,四肢不温。

【操作】 ①中脘直刺1~1.5寸,施以捻转补泻手法,先泻后补;气海直刺1~1.5寸,针刺用补法,重用灸法,艾条灸15~20分钟;足三里、三阴交先泻后补,再施温针灸5~10壮。②上脘、中脘、下脘直刺1~1.5寸,艾条灸10~15分钟;足三里直刺1~1.5寸,针刺用补法。

【经验】 ①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同前,四穴合参,加强健脾和胃、散寒止痛之力。②上脘位于胃之上口,属胃的络脉,为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穴,能开胃腑受纳之门,下脘位于胃之下口,为足太阳、任脉之会穴,善温通肠胃,益气降逆,二穴之间为中脘所居,它正处胃之中央,善调中州气机,升清降浊,温通腑气,消磨水谷,足三里同前。

〔吕景山.胃痛[J].山西中医,1989,5(6):32-34〕

吕景山:经验方5

【选穴】 ①足三里、内庭;②内关、厉兑;③二间、内庭。

【功效】 清胃泻火止痛。

【主治】 胃脘疼痛,喜冷畏热,便秘溺赤。

【操作】 ①足三里直刺1~1.5寸,针刺用补法;内庭直刺0.3~0.5寸,施以泻法。②内关直刺0.5~1寸,施以同步行针法;厉兑斜刺0.1~0.2寸,针刺用泻法。③二间直刺0.2寸,针刺用泻法;内庭同前。

【经验】 ①足三里同前,内庭为胃经腧穴、荥水穴,能通降胃气,理气止痛,清泄肠胃邪热,足三里以培补中宫为主,内庭以清泄胃热为要,二穴伍用,一补一泻,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疏调阳明经气,有和胃降逆、清热化湿、降气止痛之力。②内关同前,厉兑为胃经腧穴、井穴,善清阳明邪热,通窍止痛,二穴伍用,清热泻火、开胸散结、理气止痛之力增强。③二间为大肠经腧穴、荥穴,能引邪热从大肠而泄,内庭同前,二穴伍用,清泄阳明之热,降气止痛之力更佳。

〔吕景山.胃痛[J].山西中医,1989,5(6):32-34〕

吕景山:经验方6

【选穴】 ①中脘、丰隆;②中脘、三阴交、足三里。

【功效】 健脾祛痰除饮。

【主治】 胃脘痛伴头眩心悸,时吐涎沫,腹中辘辘有声。

【操作】 ①中脘直刺1~1.5寸,施以捻转补泻手法,先泻后补;丰隆直刺1~1.5寸,针刺用泻法。②中脘同前;三阴交从内向外斜刺0.8~1寸,针刺先泻后补;足三里直刺1~1.5寸,针刺用补法。

【经验】 ①中脘同前,丰隆为胃经腧穴、络穴,别走足太阴,能沟通脾胃两经,清化痰湿,中脘为病所取穴,以健脾为主,丰隆为循经远道配穴,以清降为要,二穴伍用,健脾和中,燥湿化痰之力增强。②中脘、三阴交、足三里同前。

〔吕景山.胃痛[J].山西中医,1989,5(6):32-34〕

贺普仁:经验方

【选穴】 中脘、梁门。寒邪犯胃,加足三里;饮食停滞,加天枢、上脘、下脘;肝气犯胃,加左内关、右足三里;脾胃虚寒,加足三里、关元;胃阴不足,加内关、足三里。

【功效】 和胃降逆,养胃止痛。

【主治】 寒邪犯胃:胃痛暴作,遇寒痛重,得热痛减,口不渴或喜热饮; 饮食停滞:胃脘胀满而痛,拒按,厌食,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吐后痛缓;肝气犯胃:胃脘胀痛,攻窜两胁,得嗳气或矢气舒,遇郁怒复发或加重;脾胃虚寒:胃痛隐隐,喜温喜按,遇冷痛作或加重,空腹痛重,得食痛减,食后腹胀;胃阴不足:胃痛隐作而有烧灼感。

【操作】 前三型属实证用泻法,后二型为虚证用补法。腹部穴直刺1寸左右,足三里直刺1~1.5寸,内关直刺0.5寸,寒邪犯胃和脾胃虚寒者中脘可加灸。

【经验】 贺普仁教授认为梁门穴具有和胃降逆的功能,梁门为水谷之门,可消积化滞、和胃降逆、制酸止痛。中脘为胃之募穴,可疏理中焦之气。足三里为胃之合穴,合治内腑,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通于少阳经,少阳乃气机之枢纽,可助脾胃之升降,常与足三里相配合,有温中健脾、疏肝理气之功。

患者平时应注意饮食规律,忌食刺激性食物。针刺不缓解者,应详查病因,对溃疡病出血、穿孔等症,应及时采取急救措施。

〔贺普仁.普仁明堂示三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153〕 WkBcnL3PPogoFhBFrTMIJjVssM2ZCOf3kD0rK9tajWMG3p3wntLFa0kUpNBGFD3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