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节
发热

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水平状态的病证,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感受外邪、邪正相争。治宜疏风,清热,解毒。常见于西医学中的感冒发热、急性感染、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和中暑、风湿热、恶性肿瘤等疾病。本节共收录了吕景山、贺普仁治疗本病的经验方10首。吕景山清补并用,治标扶本兼施;贺普仁以疏风清热为主。

吕景山:经验方1

【选穴】 ①风门、肺俞;②曲池、合谷;③孔最、合谷;④大椎、束骨;⑤少商、商阳。

【功效】 宣散解表,清肺退热。

【主治】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咳嗽胸痛,咽喉肿痛。

【操作】 ①风门、肺俞先直刺,0.3~0.5寸,施以捻转泻法,再向椎体方向刺0.5~1寸,施以提插泻法。②曲池直刺1~1.2寸,合谷直刺0.5~1寸,均施以泻法,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③孔最直刺1~1.2寸,合谷直刺0.5~1寸,均施以泻法,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④大椎从后微向上斜刺1~1.2寸,行捻转泻法;束骨直刺0.2~0.3寸,施以同步行针法。⑤少商、商阳,三棱针点刺放血,以出血颜色由紫黑变为鲜红色为度。

【经验】 ①按“风从上受”“肺合皮毛”之理,风门、肺俞位居人体上部,故为风邪侵袭之门户,风门轻清升散,以疏散风寒、清热解表为主,肺俞肃降下行,以宣肺降气、肃肺止咳为要,二穴相合,一升一降,相辅相成,疏风散寒,解表清热,宣肺止咳。②肺与大肠相表里,故曲池、合谷有清肺退热之妙用,盖曲池有通调腑气、疏风解表之功,合谷振奋整体功能,调气活血,清热,曲池走而不守、合谷升而能散,以合谷之轻载曲池之走,上行上焦,驱除外邪,使解表退热之功更强。③孔最为肺经郄穴,有救急之功,合谷为大肠原穴,可调整一身之元气,振奋一身之机能,孔最走而不守,合谷升而能散,孔最清肺热、宣肺气以解表,合谷调气血、泄大肠热以散邪,二穴伍用,一上一下,一肺一肠(大肠),一表一里,协同为用,疏风解表清热、宣肺止咳之效更显。④大椎通调督脉,宣通阳气,疏散表邪清热,突出一个“清”字,束骨宣通太阳经气,疏风散寒,发汗解表,突出一个“解”字,大椎以宣散为主,束骨以疏通为要,二穴相合,宣通上下,调和营卫,解表退热,发汗解肌。⑤少商为肺经井穴,五行属木,有清肺逆、泄脏热、利咽喉、消肿痛之功,商阳为大肠经井穴,五行属金,有通经活络、解表退热、开郁散结之效,二穴相合,相互制约,相互为用,表里双解,清热散邪之力增强。少商、商阳三棱针点刺放血对咽喉肿痛有立竿见影之效。

〔吕景山.发热[J].山西中医,1990,6(2):26-28〕

吕景山:经验方2

【选穴】 ①大椎、间使;②支沟、阳陵泉。

【功效】 和解少阳,扶正达邪。

【主治】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

【操作】 ①大椎斜向椎体方向刺0.5~1寸,针刺用泻法;间使直刺0.5~1寸,亦可向支沟方向透刺,针刺用泻法。②支沟直刺0.5~1寸,阳陵泉直刺1~1.5寸,均施以同步行针法。

【经验】 ①大椎为膀胱经腧穴、督脉之别络、骨之会穴、手足太阳经之交会穴,有宣阳和阴、祛风散邪、解表退热、宣肺平喘之功;间使为心包经腧穴、经(金)穴,有和解少阳、祛除寒热、宽胸利膈之效,二穴伍用,宣阳和阴,和解少阳,平息寒热之力更强。②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腧穴,有清利三焦、泄热通便之功;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穴、筋之会穴,有疏泄肝胆、和解少阳、散邪清热之效,二穴伍用,一上一下,同经相应,同气相求,相互促进,疏散郁结,和解少阳之力增强。

〔吕景山.发热[J].山西中医,1990,6(2):26-28〕

吕景山:经验方3

【选穴】 大椎、曲池、内庭、关冲。

【功效】 清热祛邪。

【主治】 高热,面红目赤,口渴饮冷,咳嗽胸痛,不恶寒反恶热。

【操作】 大椎从后微向上斜刺1~1.2寸,行捻转泻法;曲池直刺1~1.2寸,施以泻法,留针30分钟;内庭直刺0.3~0.5寸,针刺用泻法;关冲斜刺0.2~0.3寸,针刺用泻法,亦可三棱针点刺放血。

【经验】 大椎、曲池同前,内庭为足阳明胃经腧穴、荥穴,善清胃腑之热,关冲为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井穴,可清泄气分之热,诸穴参合,清热祛邪之力增强。

〔吕景山.发热[J].山西中医,1990,6(2):26-28〕

吕景山:经验方4

【选穴】 ①大椎、曲池、十二井穴、十宣;②曲泽、委中。

【功效】 清营凉血。

【主治】 高热夜甚,烦躁不安,口干而不甚渴,或斑疹隐隐,或衄血、吐血、便血。

【操作】 ①大椎斜向椎体方向刺0.5~1寸,针刺用泻法;曲池直刺1~1.2寸;十二井穴、十宣均以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颜色由紫黑色变为红色为度。②曲泽、委中,用三棱针缓刺泻血,每穴可放10~20mL。

【经验】 ①大椎、曲池同前,十二井穴、十宣皆位于四末,又为阴、阳经交接之处,刺之可凉血泄热,醒神开窍。②曲泽为手厥阴心包经腧穴、合穴,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合穴、下合穴,取浮络泻血,清营凉血,解毒退热,活血行瘀,调和阴阳。

〔吕景山.发热[J].山西中医,1990,6(2):26-28〕

吕景山:经验方5

【选穴】 ①素髎、内关;②大椎、曲池、十二井穴;③内庭、二间。

【功效】 清泄暑热,醒脑开窍。

【主治】 高热神昏,烦躁不宁,口渴引饮,口唇干燥,肌肤灼热,时有谵语、抽搐。

【操作】 ①素髎向上斜刺0.3~0.5寸,行雀啄术针法;内关直刺0.5~1寸,行同步捻转针法。②大椎斜向椎体方向刺0.5~1寸,针刺用泻法;曲池直刺1~1.2寸;十二井穴以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颜色由紫黑色变为红色为度。③内庭直刺0.3~0.5寸,针刺用泻法;二间直刺0.3~0.5寸,针刺用泻法。

【经验】 ①素髎为督脉之腧穴,位于鼻尖,入走上焦,有调和肺气、泄热开窍之功,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腧穴、络穴,别走少阳三焦,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与阴维脉相通,行于上焦,有清泻包络、疏利三焦、理气强心之效,二穴参合,并走上焦,心肺同治,加强宣肺行气、泄热开窍、强心救急之力。②大椎、曲池、十二井穴同前。③内庭为足阳明胃经腧穴、荥水穴,有清泄胃腑邪热之功;二间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荥水穴,有清泄大肠邪热之效,二穴伍用,胃肠并治,清热泻火之力更佳。

〔吕景山.发热[J].山西中医,1990,6(2):26-28〕

吕景山:经验方6

【选穴】 ①至阳、涌泉;②中脘、腕骨。

【功效】 清化湿热。

【主治】 午后发热,缠绵难愈,口黏口苦,胸闷纳呆,肢体困倦,大便溏泻。

【操作】 ①至阳针尖向上斜刺1~1.2寸,令针感向上腹部放散为度;涌泉直刺0.5~1寸,针刺用补法。②中脘直刺1~1.2寸,针刺先泻后补;腕骨直刺0.3~0.5寸,施以同步行针法。

【经验】 ①至阳为督脉腧穴,有理气宽胸、利胆清热之功;涌泉为肾经腧穴,乃肾经脉气所出,有滋肾阴、清虚热之效,二穴参合,一上一下,上下呼应,加强清热利湿之力。②中脘为任脉经穴、胃之募穴、腑之会穴,任脉与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胃经之交会穴,有和胃气、化湿滞、理中焦、调升降之功;腕骨有疏散太阳经邪气、清利小肠经湿热之效,二穴伍用,健中宫、清湿热之力更强。

〔吕景山.发热[J].山西中医,1990,6(2):26-28〕

吕景山:经验方7

【选穴】 ①鱼际、太溪;②内关、三阴交。

【功效】 滋阴清热。

【主治】 午后或夜间发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失眠多梦,尿少色黄,大便秘结。

【操作】 ①鱼际直刺0.8~1寸,针刺用泻法;太溪直刺0.3~0.5寸,针刺用补法。②内关直刺0.5~1寸,行同步捻转针法;三阴交直刺0.5~1寸,针刺用补法。

【经验】 ①鱼际为肺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溜,为荥火穴,有宣肺止咳、清热泻火、清利咽喉之功,太溪为肾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注,为输土穴、原穴,有滋肾阴、退虚热、壮元阳、利三焦、补肝肾、强腰膝之效,鱼际突出一个“清”字,太溪侧重一个“补”字,鱼际以泻火为主,太溪以滋阴为要,二穴伍用,一肺一肾,一补一泻,清上安下,水火相济,子母相生,滋阴润燥清热之力更强。②内关同前,三阴交为脾经腧穴,足三阴经之交会穴,有补脾胃、促运化、疏下焦、理肝肾之效,内关消上,三阴交滋下,一以和阳,一以和阴,清上发下,补虚疗损,清热除烦,除蒸止汗。

〔吕景山.发热[J].山西中医,1990,6(2):26-28〕

吕景山:经验方8

【选穴】 ①膏肓俞、足三里;②足三里、三阴交。

【功效】 益气健脾。

【主治】 低热畏风,常自汗出,疲乏无力,气短懒言,食少便溏。

【操作】 ①膏肓俞斜刺0.5~1寸,针刺用补法;足三里直刺1.5寸,针刺先泻后补。②足三里同前,三阴交直刺0.5~1寸,针刺用补法。

【经验】 ①膏肓俞为膀胱经腧穴,有宣通肺气、益气补虚、扶正祛邪、调和气血、强壮健身之功,足三里为胃经腧穴、合土穴、下合穴,有壮一身之元阳、补脏腑之亏损、健脾胃、助消化、增食欲之效,膏肓俞走上焦、强心肺为主,足三里行中焦、补气升阳为要,二穴伍用,上中合治,培土生金,补虚除热。②足三里、三阴交伍用,一脾一胃,一表一里,一纳一运,阴阳相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健脾和胃,益气生血,扶正退热。

〔吕景山.发热[J].山西中医,1990,6(2):26-28〕

吕景山:经验方9

【选穴】 ①大椎、膈俞;②曲泽、委中。

【功效】 活血祛瘀。

【主治】 入暮发热,口干咽燥,肌肤甲错,面色暗黑,唇青舌紫。

【操作】 ①以大椎穴为中心,上下左右各0.2~0.3寸处三棱针点刺,加拔火罐放血;膈俞斜刺0.5~0.8寸,针刺用泻法,亦可点刺放血。②曲泽、委中,用三棱针缓刺泻血,每穴可放10~20mL。

【经验】 ①大椎同前,膈俞为膀胱经腧穴、血之会穴,有活血祛瘀之力,二穴伍用,化瘀退热之力增强。②曲泽、委中同前。

〔吕景山.发热[J].山西中医,1990,6(2):26-28〕

贺普仁:经验方

【选穴】 大椎、曲池、合谷。伴头痛,加太阳、外关,毫针泻法以清头部之邪。伴咽喉肿痛,加少商,三棱针点刺出血以清肺热利咽喉。伴咳嗽、气喘,加尺泽、肺俞,毫针泻法以清肺化痰。

【功效】 清利肺气,疏散风热。

【主治】 在发热初常有寒意,或恶寒、寒战;发热时心率一般加速、呼吸增快,并有口唇干燥、舌苔厚腻、食欲不振、尿少色深、疲乏软弱、头痛头昏。

【操作】 大椎,三棱针点刺放血;曲池、合谷,毫针泻法。高热时三穴同用,热度不太高时选用其中两穴。留针30分钟,每天1次。

【经验】 贺普仁教授认为大椎、曲池、合谷三穴组成为清热之要方。大椎是督脉要穴,为诸阳之会,针之能振奋人体正气,驱邪外出而解热。风热上受,首先犯肺,太阴与阳明互为表里。曲池、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原穴,二穴并用,有疏散风热、清利肺气的作用。

〔贺普仁.普仁明堂示三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150〕 xrkE+xKtQx3sB+2cxo0nzqkM5fXIXjPeLTWImGsCrydXUBQi1+16vjXEiXtXewf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