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1节
眩晕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二者常并见,故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本病的发生,多因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等所致,常兼见头痛,虚实互见,迁延反复,时作时止,若中年以上,眩晕常作者有中风暴厥的可能。本病属虚者居多,由于阴虚则肝风内动,血少则脑失所养,精亏则髓海不足发病;属实者则由于风、火、痰、瘀扰乱,清窍失宁。其病位在脑窍(髓海),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各病因往往彼此影响,病机相互兼杂或转化。治疗上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基本原则,虚者以补益气血、滋养肝肾、填精生髓为主;实者以平肝潜阳、清火息风、燥湿祛痰、活血祛瘀为要。凡西医学高血压病、梅尼埃病、良性位置性眩晕、低血糖症、低血压症、脑动脉硬化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见有眩晕者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本节收录了石学敏、吕景山治疗本病的经验方5首。石学敏运用“活血散风,平肝降逆”为主的治法,创立了以人迎穴为主穴,有明确规范手法量学标准和量效关系的针刺方法治疗高血压病(眩晕);吕景山通过查病因、辨虚实,运用“平肝潜阳、补虚泻实、调和脾胃”法针对性地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眩晕。

石学敏:经验方

【选穴】 人迎、合谷、太冲、足三里、曲池。

【功效】 活血散风,平肝降逆。

【主治】 肝阳上亢、气海失司之眩晕(高血压病)。

【操作】 人迎,垂直进针,缓缓刺入0.5~1寸,见针体随动脉搏动而摆动,施以小幅度(< 90 o )、高频率(> 120r/min)捻转补法1分钟,留针20分钟;合谷、太冲,垂直进针0.8~1寸,施以捻转泻法,即医者采用面向患者的体位,以任脉为中心,拇指捻转作用力为离心方向,捻转1分钟,留针20分钟;曲池、足三里,垂直进针1寸,施以小幅度、高频率(> 120r/min)捻转补法1分钟,留针20分钟。28天为1个疗程,每日2次。

【经验】 此法是石学敏教授在深入研究古医籍基础上,结合西医学理论,根据大量临床观察,对中医学“气海”及“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等理论进行深刻探索和思辨之后确立的以“活血散风、平肝降逆”为主的治法,创立了以人迎为主穴、有明确规范手法量学标准和量效关系的针刺方法。作为临床治疗高血压病确有疗效的人迎穴,是气海所出之门户、头气街与胸气街的连接处,正如《灵枢·海论》曰:“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本穴具有调和营卫之气,使血脉通利、正常运行的功能。此外,人迎的解剖部位恰在颈动脉窦附近,针刺人迎可刺激颈部压力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以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和心脑血管的舒缩功能,从而调节血压。故人迎有调整机体阴阳、疏通气血的功能,以达到阴平阳秘、气血调和、血压稳定之目的。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有泄热潜阳、利气通下的作用;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为阳中之阳,主气在上;太冲是足厥阴肝经之原穴,为阴中之阴,主血在下,是脏腑元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有疏肝理气、平肝潜阳、定眩降压之功效,合谷配太冲具有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沟通上下的作用;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有扶正培元、通经活络之效,且助人迎以达活血散风、平肝降逆之功。

〔周淼焱,石学敏.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及获得性因素对降压疗效的影响[J].中西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3):350-351〕

吕景山:经验方1

【选穴】 ①二间、厉兑;②百会、风府;③风池、水泉;④太冲、太溪。

【功效】 平肝潜阳,补益肝肾。

【主治】 肝阳上亢,眩晕耳鸣,头痛头胀,每因恼怒、烦劳病情加重,急躁易怒,少寐多梦,苔黄,脉弦。

【操作】 ①二间:直刺0.2~0.3寸;厉兑:从前向后斜刺0.1~0.2寸,不做任何手法,留针30分钟即可起针。②百会:沿皮刺0.5~0.8寸,属实证者,三棱针点刺放血;风府:直刺0.5~1寸,切勿向上斜刺。③风池:针尖对准鼻尖刺0.5~1.2寸,令针感向侧头、前额、眼区放散为度;水泉:直刺0.3~0.5寸。④太溪:直刺0.3~0.5寸,针刺用补法;太冲:直刺0.5~1寸,针刺先泻后补。

【经验】 ①二间为大肠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溜,为荥水穴,又是本经子穴(大肠属金,金能生水,故二间为大肠经子穴),善清上焦邪热(引邪热从大肠而解);厉兑为胃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出,属井金穴,又是本经子穴(胃属土,土能生金,故厉兑为胃经子穴),有疏泄阳明邪热、清泻胃火之效,二穴伍用,相互促进,有金水相生之妙,善清上焦邪热,祛风明目,消胀止痛。②百会为督脉腧穴,位于头顶正中,内为元神之府所居,有健脑宁神、息风开窍之功;风府亦为督脉腧穴,穴居脑后,有调元神、利气机、清神志之效,百会以平肝为主、风府以息风为要,二穴伍用,调理气机、醒神开窍、平肝息风之效更佳。③风池为胆经腧穴,穴居脑后,既是风邪汇集、入脑的要冲,又是息风明目的要穴;水泉为肾经腧穴,有疏调气机、滋肾平肝之效,风池以散邪为主,水泉以扶正为要,二穴伍用,一补一泻,补不滞邪,散不伤正,相互制约,相互为用,有祛风明目、滋水平肝之效。④太溪为肾经腧穴、原穴,有滋肾阴、退虚热之功;太冲为肝经腧穴、原穴,有理气活血、平肝息风之效,太溪突出一个“补”字,太冲侧重一个“泻”字,二穴伍用,一补一泻,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滋肾平肝,移盈补亏,清上安下,奏息风明目之力。

〔吕景山.眩晕[J].山西中医,1990,6(5):46-47〕

吕景山:经验方2

【选穴】 ①中脘、丰隆;②风池、丰隆、合谷。

【功效】 调和脾胃,化湿祛痰。

【主治】 痰湿中阻之眩晕,头重如蒙,胸脘痞闷,恶心呕吐,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操作】 ①中脘:直刺1~1.2寸,以得气为度;丰隆:直刺1~1.5寸,施以同步行针法。②风池:针尖对准鼻尖刺0.5~1.2寸,令针感向侧头、前额、眼区放散为度;合谷:直刺1~1.2寸,在得气的基础上,施以同步行针法;丰隆:同前。

【经验】 ①中脘为任脉腧穴,位于上腹,内与胃相应,有调升降、理三焦、促健运、化湿滞之功;丰隆为胃经腧穴、络穴,有和胃气、降浊逆、化痰湿、清头目之效,中脘以健运为主,丰隆以降浊为要,二穴伍用,相互促进,相互为用,有调和脾胃、化湿祛痰之效。②风池同前,丰隆同前,合谷为大肠经腧穴、原穴,有理气化痰、清头明目之效,三穴同用,和中除眩之力更佳。

〔吕景山.眩晕[J].山西中医,1990,6(5):46-47〕

吕景山:经验方3

【选穴】 ①百会、足三里、三阴交;②风池、脾俞、胃俞。

【功效】 调补脾胃,补益气血。

【主治】 气血亏虚之头目眩晕,时常发作,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 img 白,肤色不荣,心悸失眠,神疲懒言,舌质淡,脉细弱。

【操作】 ①百会:沿皮刺0.5~0.8寸,属实证者,三棱针点刺放血;足三里:直刺1~1.5寸;三阴交:直刺0.5~1寸,针刺用补法。②风池:针尖对准鼻尖刺0.5~1.2寸,令针感向侧头、前额、眼区放散为度;脾俞、胃俞:先直刺0.3~0.5寸,针刺用补法,再向脊柱方向斜刺0.5~1寸,留针20~30分钟。

【经验】 ①百会同前;足三里为胃经腧穴、下合穴,有健脾和中、升阳益胃、理气消胀之功;三阴交为脾经腧穴,足三阴经之交会穴,有补脾胃、助运化之效,百会为病所取穴,以升阳除眩,足三里、三阴交调补脾胃,以生气血,诸穴合参,标本兼治。②风池同前,脾俞、胃俞为本脏腑精气输注的处所,以健运脾胃,运化水谷,化生精血,以资化源,三穴伍用,标本兼顾。

〔吕景山.眩晕[J].山西中医,1990,6(5):46-47〕

吕景山:经验方4

【选穴】 ①百会、涌泉;②天柱、养老;③百会、关元、肾俞。

【功效】 补肾益精止眩。

【主治】 肾精不足之眩晕,眩晕耳鸣,失眠健忘,腰膝酸软,遗精滑泄,舌淡,脉细。

【操作】 ①百会:沿皮刺0.5~0.8寸,属实证者,三棱针点刺放血;涌泉:直刺0.5~1寸。②天柱:直刺1~1.2寸,令针感上下传导为度;养老:斜刺0.2~0.5寸,施以同步行针法。③百会:同前;关元:直刺0.5~1寸,艾条灸10~15分钟;肾俞:直刺1~1.5寸,针刺用补法,艾条灸10~15分钟。

【经验】 ①百会同前,涌泉为肾经腧穴,有益肾降火之效,百会以升清为主,涌泉以清降为要,二穴伍用,一升一降,升降协和,滋肾平肝,息风止眩力增。②天柱为膀胱经腧穴,有调和气血、舒筋活络之功,养老为小肠经腧穴,有疏通络道、补肾益精之效。天柱以清上为主,养老以安下为要,二穴伍用,一上一下,同经相应,同气相求,通调经脉,调和气血,增补肾益精之力。③百会同前,关元为任脉腧穴,是人生之关要,真气之所存,元阴元阳交关之所,有培肾固本、补益元气、调元散邪、强身防病之功,肾俞为膀胱经腧穴,是肾之精气输注的处所,有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益精填髓之效,三穴参合,协力为用,培补先天而除眩。

〔吕景山.眩晕[J].山西中医,1990,6(5):46-47〕 Q0AXNSiS3r/7fbCTcfpseoLYTogK5omKjS+Oy61HqiE//iMhJv0IV3JDlD7NZey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