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0节
中风

中风又名卒中,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㖞斜;或不经昏仆,仅以半身不遂,口舌㖞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本病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正气虚弱,在情志过极,劳倦内伤,饮食不节,用力过度,气候骤变的诱发下,致瘀血阻滞,痰热内生,心火亢盛,肝阳暴亢,风火相煽,气血逆乱,上冲犯脑而形成本病。其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其病性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气逆血瘀。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出现中风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本节收录了石学敏、吕景山治疗本病的经验方17首。石学敏运用“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的治法,创立了以内关穴、水沟穴、三阴交穴为主穴,有明确规范手法量学标准和量效关系的针刺方法,用来治疗中风及中风后遗症期出现的并发症;吕景山通过查病位、辨虚实,辨别病情的程度和阶段,分步对中风的各个时期进行针对性治疗。

石学敏:经验方1

【选穴】 内关、水沟、三阴交、风池、完骨、金津、玉液,咽后壁。

【功效】 醒脑开窍。

【主治】 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

【操作】 选用石氏针灸针0.3mm×75mm 毫针,常规皮肤消毒。内关、水沟、三阴交穴选用0.3mm×40mm 毫针,内关行提插捻转泻法1分钟;水沟行雀啄手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三阴交双侧直刺1~1.5寸,行提插补法1分钟。首次治疗先刺内关、水沟;风池针向结喉,振颤徐入2.5~3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施术1分钟,以结喉麻胀为度;完骨操作同风池;金津、玉液位于舌底,令患者张口伸舌后,术者用舌钳或纱布将舌体提起暴露舌底部,用三棱针点刺金津、玉液,以出血5mL 为宜;咽后壁点刺时,嘱患者张口,用压舌板压住舌体,清楚暴露咽后壁,分别用3寸以上长针点刺双侧咽后壁。每天1次,28天为1个疗程。

【经验】 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属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有养心安神、疏通气血之功。水沟为督脉、手足阴阳经之合穴。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达巅,故泻水沟可调督脉,开窍启闭以醒脑宁神。三阴交系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少阴肾经之交会,该穴有补肾滋阴生髓的功能,髓主精,精生髓,脑为髓海,髓海有余于脑有益。金津、玉液、咽后壁局部取穴放血点刺,有活血化瘀、通气利窍之功,有利于吞咽和语言功能的恢复。针刺风池、完骨等穴位具有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部供血供氧的作用,有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减轻组织损害,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赵瑞珍,熊杰,丁淑强,石学敏.“醒脑开窍”针操作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34例[J].中医杂志,2006,5(2):47〕

石学敏:经验方2

【选穴】 内关、水沟、三阴交、风池、完骨、天柱。

【功效】 通关利窍。

【主治】 中风后吞咽障碍。

【操作】 双侧三阴交直刺1~1.5寸,行提插补法1分钟;内关行提插泻法1分钟;水沟行雀啄手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风池、完骨、天柱针向结喉,振颤徐入2.5~3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1分钟,以咽喉麻胀为宜。每天1次,30天为1个疗程。

【经验】 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属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有养心安神、疏通气血之功。水沟为督脉、手足阴阳经之会。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达巅,故泻水沟可调督脉,开窍启闭以醒脑宁神。足三阴之经脉或挟舌本,或络于舌本,或连舌本,散舌下;补其三阴可达补益肝肾、健脾利湿之功,故取足三阴之交会穴位,即三阴交。风池、完骨均为胆经近脑的腧穴,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胆之经气升则十一经脉气随之而升。风池、完骨、天柱具有通利枢纽之功,三穴合用可达养脑髓、通脑窍、利机关的作用。

〔申鹏飞,石学敏.通关利窍针操作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血氧饱和度影响的临床研究[J].新中医,2009(2):88-90〕

石学敏:经验方3

【选穴】 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功效】 醒脑开窍。

【主治】 中风后遗症。

【操作】 双侧三阴交斜刺,行提插补法,以下肢抽动为度;内关行提插泻法1分钟;水沟行雀啄手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极泉原穴沿经下移3.3~6.6cm,避开腋毛,直刺5cm,用提插泻法,以上肢抽动3次为度;委中直刺1.7~3.3cm,提插泻法,使下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屈肘成120°,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每天1次,共治疗4周。

【经验】 刺双侧内关有宁心调血安神之效,刺水沟可开窍启闭、醒元神、调脏腑,刺三阴交(患侧)以补三阴、益脑髓、调气血、安神志。配穴极泉、尺泽、委中可疏通经络、运行气血、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故临床疗效显著。

〔宁丽娜,熊杰,魏茂提,石学敏.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89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8,40(4):56〕

石学敏:经验方4

【选穴】 双侧内关、双侧风池、光明、睛明、阳白、太阳、球后。

【功效】 滋补肝肾,填精益髓,濡养筋脉。

【主治】 中风后复视。

【操作】 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寸,施捻转提插的复式泻法,施术1分钟;睛明以刺入0.5寸为宜,球后刺入1寸,二穴均不施提插捻转手法,余穴采用常规捻转提插针法。风池取穴时针尖微向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8~1寸,以局部酸胀感并向上窜至目眶为度;睛明取穴时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向外侧固定,针沿眼眶边缘缓缓刺入0.3~0.5寸,不做手法;余穴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每天1次,14天为1个疗程。

【经验】 光明为足少阳胆经络穴,且足少阳经“起目锐眦”“至锐眦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同时,光明又是治疗眼疾的要穴。风池亦为少阳经腧穴,可补髓养血、通利眼窍。其中局部取穴的作用能疏通经络、运行气血、濡养经筋以固目系。配穴多取少阳经穴,以疏利肝胆气机。

【验案】 某患者,男,18岁,2008年9月以左侧肢体不遂伴复视1年半入院。头颅CT 示:脑干出血。患者自觉复视,向右视物时明显。检查:投射试验异常,眼底检查无异常。

诊断:中风后复视。辨证:肝肾亏虚。

治疗:滋补肝肾,填精益髓,濡养筋脉。选穴:取穴双侧内关、风池、光明、睛明、阳白、太阳、球后、三阴交。操作:如上,每天1次,每次留针20分钟。

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好转,复视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周萍,石学敏.醒脑开窍结合局部取穴治疗中风后复视33例[J].山东中医杂志,2011,30(6):398-399〕

石学敏:经验方5

【选穴】 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合谷透三间。

【功效】 疏通经络,濡养筋脉。

【主治】 中风后肌张力增高。

【操作】 用0.25mm×40mm 毫针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继刺水沟,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斜刺,进针1~1.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屈肘成120°,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留针20分钟,每天1次,15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治疗2个疗程。

【经验】 石学敏教授对手指握固者用合谷透三间,认为“经之所过,病之所在,主治所及”,《灵枢·经脉》中说“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灵枢·本输》曰:“过于合谷,合谷在大指歧骨之间,为原”,《灵枢·本输》云“注入本节之后三间”为输穴,输穴为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之所在,脏腑经络发生病变会相应地反应到输穴上来,输穴也可以治疗相应的疾患。故合谷透三间能调整脏腑生理,调节手阳明之经络。

〔常颖慧,申鹏飞,石学敏.合谷透三间对降低中风致全手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6):30-32〕

石学敏:经验方6

【选穴】 内关、水沟、三阴交、风池、完骨、翳风、金津、玉液、上廉泉。

【功效】 化瘀祛痰,通窍解语。

【主治】 中风后失语。

【操作】 内关行提插泻法1分钟;水沟行雀啄手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双侧三阴交直刺1~1.5寸,行提插补法1分钟;风池、完骨、翳风针向结喉,振颤徐入2.5~3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施术1分钟,以结喉麻胀为度;金津、玉液点刺放血;上廉泉向舌根部直刺1~1.5寸。每天1次,1周为1个疗程,治疗4周。

【经验】 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刺之可调神导气、调理舌本,配合水沟以醒神开窍;三阴交滋补三阴、通利舌窍;风池、完骨、翳风共奏补益脑髓、通关利窍之效;上廉泉为经外奇穴,因其位于咽喉附近,有利舌机、开关窍、祛风痰、和气血的作用;金津、玉液两穴在口腔内舌系带两旁静脉上,左为金津,右为玉液,刺之有化瘀祛痰、通窍解语之功效。

〔蔡斐,谷文,石学敏.“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梗死后失语的临床疗效观察[J].天津中医药杂志,2014,31(5):272-273〕

吕景山:经验方1

【选穴】 ①百会、四神聪、合谷、太冲;②大椎;③十二井穴。

【功效】 清脑调神,通调气血。

【主治】 中风先兆。

【操作】 百会直刺,四神聪向前、后、左、右斜刺,施捻转泻法1分钟左右,合谷、太冲直刺0.5~0.8寸;大椎三棱针先直刺1针,再于大椎穴的上、下、左、右各点刺1针,并用手指挤压穴周,令其出血,然后加拔火罐;十二井穴,常规消毒,三棱针点刺放血,血色由黑紫色转为鲜红色为度。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

【经验】 百会、四神聪位于巅顶,内为无神之府,针刺该穴可升阳益气,清脑调神利机关,改善脑的功能状态。合谷、太冲伍用,名曰“四关穴”,盖合谷为大肠经腧穴、原穴,按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五脏有疾取之十二原的理论,本穴有调和气血、通经活络、行气开窍、镇静安神之功;太冲为肝经腧穴、原穴,为多血少气之经,按肝为脏、属阴,肝藏血、主疏泄的道理,本穴有调和气血、通经活络、疏肝理气、平肝息风之效;合谷主气,清轻升散,太冲主血,重浊下行,二穴相合,一气一血,一升一降,相互制约,相互为用,行气活血,燮理阴阳,调整整体功能。大椎为督脉腧穴,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交会穴),具有宣通阳气、理气降逆、清心祛火、镇静安神之功,以三棱针点刺放血,可收平肝息风、活血祛瘀、引气血下行之效。十二井穴位于手、足指趾的末端,是阴阳经气血交换的处所,本穴点刺放血,有调和气血、燮理阴阳、醒神开窍之效。

〔吕景山.中风[J].山西中医,1989,3(5):49-52〕

吕景山:经验方2

【选穴】 水沟、内关、尺泽、委中、三阴交。

【功效】 醒脑开窍,疏通经脉。

【主治】 中风中经络。

【操作】 水沟向鼻中隔下斜刺,用雀啄手法,以眼球充满泪水为度;内关直刺1寸左右,左、右手各持1针,施以同步行针法,施术1分钟;尺泽直刺1寸左右,令针感向前臂、食指放散,并有抽动现象为度;委中直刺1~1.2寸,针感向下肢放散,并有抽动现象为度;三阴交从内向外直刺0.5~1寸,令针感向足跟、足心、足大趾放散为度。

【经验】 水沟为督脉腧穴,位于口鼻之间,有清神醒脑、回阳救逆之功;内关为心包经腧穴、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胃、心、胸,有宽胸理气、镇静安神、强心定志、活络止痛之效,二穴伍用,通窍醒神,可改变元神之府的失用状态;尺泽为肺经腧穴、合穴,善调上焦气血、舒筋活络、缓急通痹;委中为膀胱经腧穴、合穴、下合穴、四总穴,有调和阴阳、舒筋活络、活血行瘀、引血下行的作用;三阴交为脾经腧穴、肝脾肾之交会穴、回阳九针穴,针之可育阴潜阳、通经活络。

〔吕景山.中风[J].山西中医杂志,1989,3(5):49-52〕

吕景山:经验方3

【选穴】 ①百会、隐白;②水沟、风府;③十二井穴。

【功效】 启闭开窍。

【主治】 中风中脏腑闭证。

【操作】 百会直刺,隐白直刺0.1~0.2寸,针刺用泻法,亦可三棱针点刺放血。水沟向鼻中隔下斜刺,用雀啄手法,以眼球充满泪水为度;风府直刺0.8~1寸,二穴施以同步行针法。十二井穴,常规消毒,三棱针点刺放血,血色由黑紫色转为鲜红色为度。

【经验】 百会同前,隐白为脾经腧穴、井穴,按“病在脏取之井”的道理,针之有调理气血、开窍醒神、苏厥救逆之功;百会为病所取穴,隐白为循经远道配穴,二穴相合,一上一下,相互为用,醒脑开窍,回阳救逆。水沟同前,风府为督脉腧穴,居于脑后,与生命中枢毗邻,针之醒脑开窍,镇静安神,二穴相合,一前一后,两面夹击,直达病所,祛风散邪,醒脑开窍,镇静安神之力增强。十二井穴同前。

〔吕景山.中风[J].山西中医,1989,3(5):49-52〕

吕景山:经验方4

【选穴】 ①神阙、气海、关元;②水沟、内关、百会;③合谷、太冲;④足三里、涌泉。

【功效】 回阳固脱,醒神开窍。

【主治】 中风中脏腑脱证。

【操作】 神阙,用炒盐将肚脐填平,上盖姜片,用大艾炷灸数十壮;气海、关元重灸,灸至汗收、肢温、脉起为度。水沟向鼻中隔下斜刺,用雀啄手法,以眼球充满泪水为度;内关直刺1寸左右,左、右手各持1针,施以同步行针法,施术1分钟;百会直刺。合谷、太冲直刺0.5~0.8寸。足三里直刺1~1.5寸,施以捻转补法,加灸30分钟;涌泉直刺1寸,施以捻转泻法,亦加灸30分钟。

【经验】 神阙、气海、关元均为任脉腧穴,神阙位于生命根蒂脐中,为真气之所系,气海又名丹田,为生气之海、大气之宅,关元是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会穴,为肾间动气之处,联系命门真阳,是阴中有阳的穴位,三穴重灸,有补益先天之本、培补元阳、举陷固脱、回阳救逆之功。水沟、内关同前;百会同前。合谷、太冲同前。足三里为胃经腧穴、合穴、下合穴、回阳九针穴,有调和气血、扶正固本之功,涌泉为肾经腧穴、井穴、回阳九针穴,有通关开窍、醒脑苏厥之效,足三里以补为主,涌泉以泻为要,二穴相合,一补一泻,相互制约,相互为用,补不恋邪,泻不伤正,强心升压,醒脑开窍。

〔吕景山.中风[J].山西中医,1989,3(5):49-52〕

吕景山:经验方5

【选穴】 ①风池、太阳、下关、颊车、地仓(均取患侧)、合谷(健侧);②阳白透鱼腰,攒竹透丝竹空,四白透承泣,风池透风府,太阳透颧髎,口禾髎透巨髎,地仓透颊车(均取患侧),合谷(健侧)。

【功效】 益髓充脑,通经活络,疏调经筋。

【主治】 中风后口眼㖞斜。

【操作】 风池针尖方向正对结喉,进针1.5~2寸,施以捻转补法,每个穴位施术1分钟;太阳沿颧骨弓内缘进针2~3寸;下关直刺2寸;颊车、地仓,可互相透刺,施以提插泻法;合谷直刺0.5~0.8寸。阳白透鱼腰,从阳白进针,再沿皮下向鱼腰刺去,以针尖不出皮为度,合谷同前。

【经验】 风池为胆经腧穴,是胆经与阳维的交会穴,穴居脑后,与脑毗邻,针之有益髓充脑的作用;太阳、下关、地仓、颊车均为足阳明经筋分布之处,针之可疏调经筋,通经活络;健侧合谷,取阳明经脉还出颊口,左之右、右之左之意,以疏解经筋。阳白透鱼腰等透穴,是属病所取穴,用透针法,以加强刺激量,增加疏解经筋的治疗作用;合谷同前。

〔吕景山.中风[J].山西中医,1989,3(5):49-52〕

吕景山:经验方6

【选穴】 ①哑门、廉泉;②廉泉、通里;③哑门、关冲、百会。

【功效】 调神开窍。

【主治】 中风后失语。

【操作】 哑门直刺1~2寸,针尖尚未穿过黄韧带,仅有局部针感者谓之浅刺,亦无危险性,针尖穿过黄韧带,针下有落空感,患者有闪电样针感者谓之深刺,此时应立即出针、不提插、不捻转(按:哑门深刺有一定的危险性,初学或无经验者宜慎重从事);廉泉针尖斜向后上方刺1~1.5寸,令针感向舌根、咽喉部位放散为度;通里直刺0.3~0.5寸,施以同步行针法,约1分钟,留针30分钟,每间隔10分钟,再行针2~3次;百会直刺;关冲斜向上刺0.1寸,亦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经验】 哑门位于脑后,为督脉腧穴,入通于脑,内联舌本,有通经络、开窍络、清神志、利发音之功;廉泉位于舌本下,为任脉腧穴,有疏调舌本经气、通窍络、利发音之效,二穴伍用,一任一督,一前一后,两面夹击,直达病所,通窍开音。廉泉同前,通里为心经腧穴、络穴,有调心气、通窍络之力,二穴参合,有通经接气、调神开窍的功效。哑门、百会同前,关冲为三焦经腧穴、井穴,针之可醒神开窍。

〔吕景山.中风[J].山西中医,1989,3(5):49-52〕

吕景山:经验方7

【选穴】 ①肩髃、曲池、外关、八邪;②曲池、内关、合谷;③百会、四神聪、哑门、大椎、身柱;④华佗夹脊穴:胸1~3。

【功效】 疏通经络。

【主治】 中风后上肢不遂。

【操作】 肩髃、曲池直刺2寸,外关先直刺0.8寸,继向内关穴透刺,八邪向上刺1寸,均施捻转泻法。内关直刺1寸左右,左、右手各持1针,施以同步行针法,施术1分钟;合谷直刺0.5~0.8寸。百会直刺;四神聪向前、后、左、右斜刺,施捻转泻法1分钟左右;哑门直刺1~2寸,针尖尚未穿过黄韧带,仅有局部针感者谓之浅刺,亦无危险性,针尖穿过黄韧带,针下有落空感,患者有闪电样针感者谓之深刺,此时应立即出针、不提插、不捻转(按:哑门深刺有一定的危险性,初学或无经验者宜慎重从事);大椎先直刺2寸,令针感沿督脉传导,再向患侧斜刺,以针感传到上肢为度。夹脊穴直刺1~1.5寸,施以捻转泻法。

【经验】 肩髃、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腧穴、络穴,三穴合用,有疏通上肢经络之功;八邪为病所取穴,善调指掌经气,以恢复其功能。曲池、内关、合谷同前。百会、四神聪、哑门、大椎同前;身柱为督脉腧穴,根据病变在脑首取督脉的理论,诸穴合用,具有振奋阳气、醒脑开窍、补髓益脑、恢复肢体功能之功。夹脊穴位居督脉与膀胱经第一侧线之间,既能疏调督脉,又能调整相应脏腑的功能,还对脊神经后支有振奋之效。

〔吕景山.中风[J].山西中医,1989,3(5):49-52〕

吕景山:经验方8

【选穴】 ①环跳、阳陵泉、昆仑;②委中、三阴交;③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华佗夹脊穴:胸11、12,腰1、2、3、4。

【功效】 培元补肾,舒筋活络。

【主治】 中风后下肢不遂。

【操作】 环跳取侧卧位,伸健侧,屈患侧,以电击感传到足趾为度;阳陵泉直刺,令针感沿小腿外侧下传至足为度;昆仑直刺,令针感传到足跟、足的外侧为度。委中直刺1~1.2寸,针感向下肢放散,并有抽动现象为度;三阴交从内向外直刺0.5~1寸,令针感向足跟、足心、足大趾放散为度。足三里直刺1~1.5寸,施以捻转补法,加灸30分钟;夹脊穴直刺1~1.5寸,施以捻转泻法。

【经验】 环跳为胆经腧穴,有通经活络之功,阳陵泉亦为胆经腧穴、合穴、筋之会穴,有舒筋活络之效,昆仑为膀胱经腧穴,有行气血、散瘀滞之力,三穴合用,通经接气,宣通气血,舒筋活络之力增强。委中、三阴交同前。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同前;华佗夹脊穴同前。

〔吕景山.中风[J].山西中医,1989,3(5):49-52〕

吕景山:经验方9

【选穴】 筑宾、昆仑、解溪、丘墟、照海。

【功效】 平衡阴阳二蹻脉。

【主治】 中风后足内翻。

【操作】 筑宾直刺1.2寸,行提插泻法;昆仑直刺,令针感传到足跟、足的外侧为度;解溪直刺0.5寸,施捻转泻法;丘墟透照海,行捻转补法。

【经验】 筑宾为阴蹻之郄穴,针之有纠正阴急阳缓之力;昆仑同前;解溪、丘墟、照海为局部取穴,取其近治作用以纠内翻。

〔吕景山.中风[J].山西中医,1989,3(5):49-52〕

吕景山:经验方10

【选穴】 风池、天柱。

【功效】 益髓填精明目。

【主治】 中风后失明。

【操作】 风池针尖方向与双目系对角相交刺,令针感向眼周放散为度;天柱直刺1.5寸,施以捻转补法,每分钟捻转150转左右,持续运针1~3分钟。

【经验】 风池为胆经腧穴,有祛风明目之功,天柱为膀胱经腧穴,有益髓填精之效,二穴同用,增明目之力。

〔吕景山.中风[J].山西中医,1989,3(5):49-52〕

吕景山:经验方11

【选穴】 水沟、内关、风池、廉泉。

【功效】 醒神开窍,利咽通痹。

【主治】 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

【操作】 水沟向鼻中隔下斜刺,用雀啄手法,以眼球充满泪水为度;内关直刺1寸左右,左、右手各持1针,施以同步行针法,施术1分钟;风池进针2~2.5寸,针尖方向刺向喉结,施捻转补法1~3分钟,每分钟捻转150转左右;廉泉针尖斜向后上方刺1~1.5寸,令针感向舌根、咽喉部位放散为度。

【经验】 水沟、内关同前,风池益髓充脑利机关,廉泉利咽通痹。

〔吕景山.中风[J].山西中医,1989,3(5):49-52〕 X5P5w+yxblTHEDi8ptJognKXQiYxbMfsJpwO+9Qk+3iHIS0GD5kDbNX6Di4f7VR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