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年藏书热,故纸赛黄金。当今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奋身投入藏书大潮,上九天,下五洋,淘书觅纸。随着中国历史上第四次收藏高潮的兴起,古旧书潜在的经济价值浮出水面,得到社会普遍认同,其收藏地位也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与历史上前三次收藏高潮不同,这一次的收藏主体,不再是皇室官僚,也不仅是专家学者,而更多的是平头百姓。民间收藏的蓬勃兴盛,预示着收藏活动正在由小众文化转变为大众文化,引见中国收藏的前景,将是一片无比广阔的天地。

就藏书领域而言,现在的藏书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方面,原先的爱书人,因为所选对象的价值得到充分肯定,激起更大的收藏热情;另一方面,书价连年大幅攀升的趋势,吸引了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包括企业财团,时出大手笔;再一方面,一些初涉收藏圈的新手,以为旧书易得,投入不高,赝品尤少,也就放心地由此入门。不夸张地说,现在的古旧书市场上,真是什么书都有人去买、什么价都有人敢出。

图书收藏,与其他收藏领域一样,在摸索下海的阶段,有盲目性自是在所难免。有的人跟着兴趣走,有的人跟着市场走,有的人跟着传媒走,有的人跟着感觉走,只要能够自得其乐,也就无可非议。不过,一个人倘若真正有志在藏书领域中大显身手,那就或迟或早,总会去叩版本学的大门。

版本学这门学问,并不玄虚,简单地说,就是弄清世界上大致有些什么图书,它们各具有什么样的形态,在出版史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并从中探究其特点与规律,以求对图书版本给予正确评价。由此自然也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某些书令人喜爱,某些书却让人不屑一顾;为什么有的书迟早会成为藏界的宠儿,有的书却永远难登大雅之堂。

传统的版本学,都是从图书的“人之初”开始说起,重点在宋、元,而延及明、清,论及清代道光以降的图书版本状况,往往以“衰退”二字一笔带过。对于近现代图书版本,即偶有涉及,也语焉不详。然而,今天的读者与藏书者有可能接触到的古旧书,基本上是近现代出版物。就是在拍卖场上,近现代出版物所占的比重也与日俱增,且多有不俗的表现。当代的民间藏书活动,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在近现代图书版本上的指导。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正统版本学,恰恰在近现代图书版本的研究上,几乎是空白。

这种理论与实践的错位,固然有理论必然后于实践的因素,但对于近现代图书版本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可能是更深层的因素。有的人误以为只有古籍才谈得上版本问题,版本学就是以古籍版本为研究对象的;有的人则认定近现代是中国图书版本的“衰退”时期,乏善可陈,自不足论。

笔者以为,所谓中国图书出版在近现代的“衰退”,只是一个基于雕版印刷技术的简单判断,并不符合出版史的实际。恰恰相反,十九世纪后半叶,西方印刷技术进入中国,此后一百余年,是中国图书出版品种最为丰富、数量空前增加的时期,也是版本形态变化最为繁复、进步最为迅速的时期。

然而,对于近现代图书版本的讨论,多仍局限于具体与微观的角度,除了姜德明先生的《新文学版本》外,至今尚未见有人对中国近现代图书版本作宏观、系统、全面、规范的研究,未见有够分量的近现代图书版本论著问世,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遗憾。

有鉴于此,笔者才不揣浅陋,下决心来撰写这一本讨论中国近现代图书版本的小书。

近现代一百年,是古老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百年。中国的出版业,同样也面临着一场脱胎换骨的巨变。西方现代印刷技术进入中国之后,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技术,与新技术有一段并存的时期,但在短短几十年之间,就急剧衰退,终至完全退出出版产业。照相石印和铅字排印成为中国图书出版印制的主流,西式的平装和精装也取代了传统的线装形式。这一变化对于中国文化启蒙、思想进步、社会发展的意义,不是本书所讨论的范畴,这里只强调一点,即图书版本形式的变化,是社会文明变化的重要表征之一。无视这种变化,轻视这种变化,都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同时,这一阶段中不断革新的制版印刷技术,不断提高的图书装帧艺术,不断完善的版权保护办法,帮助产生了极其丰富的图书版本形态。只要看一看本书的目录,就可以大致勾勒出这一百花齐放图景的轮廓。然后,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电脑激光照排技术的普及与提高,印刷技艺又渐趋统一。出版史上这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轮回,暂时告一段落。对于今天的专业研究者,梳理这一切,都是相当严峻的课题。至于普通的读者和收藏者,面对这些问题,自然会有更大的困惑。

所以,本书试图还版本学以实践学问的本相,希望它能成为一种普及性的具有直接参考意义的工具书,当然,也希望它能成为近现代图书版本学建设的一方引玉之砖、铺路之石。

在这本小书中,笔者尝试以版本学的基本概念为经,以图书实证为纬,编织近现代中国出版的宏观图景。虽然书中列举出大量实例,其目的并不在于孤立地对某种珍稀版本做鉴赏或评价,也无意于为书友们选择藏品方向出谋划策,而是力图从实例出发,说清楚近现代时期,大致产生了哪些版本形态,各有什么特征,与此前此后的同类版本有什么联系与差异,在鉴赏、评判时应掌握什么标准,注意哪些问题,等等。也就是说,希望能够在近现代图书版本的总体状态及其沿革变迁的认识上,为读者朋友提供一些基本的方法,也提供一些参照的样本。

读书做学问需要了解版本,收藏图书同样需要了解版本,两者既有共通之处,各自的侧重点也有不同。本书虽侧重于图书的外在形式,当然也不可能完全不涉及图书内容与评价,以及著作者生平、出版者情况、流传与收藏等书前书后的故事。叙述的顺序,则大体依照图书生产的客观过程,即成稿、制版、印刷、装订、版权、装帧,最后是“书外之物”,据此分为七辑。凡前人论述较多的方面从简,反之则尽可能详备。

笔者不是版本学专家,写作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探索的过程。

首先,由于近现代图书版本形态的丰富,远超出了传统版本学的旧有范畴,不但对原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时有突破,也必然需要引入一批新的名词术语。好在版本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原本就是从图书存在与发展的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故而笔者可以借助于约定俗成的概念,并试图对这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较规范的界定。至于这些概念的选择是否合适,阐释是否准确,都有待书友,尤其是专家的评判。

其次,笔者由所知所见的近现代出版物出发,分类归并,梳出头绪,理顺脉络,从而确定篇目,这一结构框架是否能够完整、科学地体现近现代出版的全景,也有待检验。

第三,所论及的每一种版本形态,主要从寒舍所藏中提供具体的图书样本,所以未必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不过,本书毕竟源出于笔者淘书、读书三十年经验,对于在版本学实践中,哪些地方会发生疑难,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可以说比较了解。因此,无论这本书在理论上如何生涩,对于爱书、藏书的读者,或许更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CBBdDb3VccJ8nxu8lJ+2f3Z+PMWe4hpsxPi8dzq+VT13vTZj3SA1NOz953JDIMx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