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雕版本

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期最长的图书印刷技术,民族特色鲜明,流传分布广泛。现存的古籍主要是雕版印刷本,简称雕版本、刊本、雕本、镌本等。

同治、光绪以降,传入中国的西方印刷术,以其技术先进、成本低廉、简易快捷的优势,很快占据主流地位。但由于历史惯性,直到二十世纪中叶,雕版本仍未完全消失。这一时期的雕版本,简单地说,有两个趋向,一是书坊大量印行的出版物,如四书五经等教材及八股范文,古代诗文的选本,历书、医书等日常用书,普遍以粗制滥造来降低成本,以求在价格竞争中维持一席之地。官方书局刻本虽较书坊本为佳,但多已逊于前代。一是少数官僚与知识分子,尤其是大藏书家,恪守民族传统,坚持雕版印书,技艺上且精益求精,用纸也比较讲究,成为这一时代的佳刻善本,置之前代精品中亦不示弱。所以这一时期的雕版本中,尤以私家刻书值得关注。至于书局本,前人论述已多,故这里只举私家刻本为例。

晚清与民国雕版印书,一般来说,版权和著录都较清楚,但也不乏值得讨论的版本。如笔者所得蒋春霖《水云楼词续》(图1)刊本,收词四十九首,无序跋。版框高一百八十五毫米,宽一百一十八毫米,四周双边,半页九行,行二十一字,竹纸刷印线装,仅十五页,薄薄一册。书面无签条,书名以墨笔题于书皮上,书尾亦有同样字迹墨笔跋识一行:“此水云楼词续一卷,系上元宗湘文先生辑刊”。按此书收词四十九首及刊于严州,各家均无异议,而刊书之人,唐圭璋先生以为是于汉卿,龙榆生先生以为是宗湘文。刊印时间众说不一,但均言在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冬蒋氏自杀身亡后,甚至有言在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的,此书牌记却很明确:“同治戊辰季秋开雕”。戊辰正当同治七年,可见此书刊版,实蒋氏生前之事,而各家似均未见此本。

图①《水云楼词续》

江苏古籍出版社《近代词钞》中收蒋氏词作,见于《水云楼词续》者七首,两相对勘,有数处不同。如《钞》本《扬州慢》上阕“占箩径”,《续》本作“占萝径”;《钞》本《玲珑四犯》下阕,“送君江上水”,《续》本作“送君江水上”;《钞》本《琵琶仙》上阕“一舸青琴”,下阕“恁柰银甲秋声”,《续》本分别作“一舸青斑”,“怎奈银甲秋声”;《钞》本《庆春宫》上阕,“弥望秋燐”,下阕“谁知彳亍”,《续》本分别作“弥望秋怜”,“谁知踯躅”。相较而言,多以《续》本为胜。

又《复丁老人诗记》(图2),收七绝一百六十六首,《复丁老人诗记续》,收七绝四十四首,线装一册。版框高一百六十二毫米,宽一百二十三毫米,四周单边,大黑口,单鱼尾,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版心分别作“复丁诗记”“复丁诗记续”。书前有光绪三十四年(一九〇八)日本长尾甲序,有张士珩、金石、缪朝荃、钱溯耆等题词,后有朱锟跋,最后是据缪荃孙先生手迹影刻的七绝四首,署“宣统庚戌刻复丁老人诗记毕,因题”,可知此书系缪氏主持刊印。正文末有著者子女的校字记,署“宣统二年夏五月刻成”。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艺风堂友朋书札》中所收刘炳照书札,内有多件提及此书的编刊过程,而书尾《友朋各家小传》,刘炳照著述中竟未提及此书。顺便说一句,该书中刘氏书札编序也是一团混乱。

图②《复丁老人诗记》

复丁老人是阳湖刘炳照六十岁后的别号,刘氏生平,各家所记皆语焉不详,此书亦未见著录。然则刘氏这部《诗记》,以诗体作自传,每诗后都有注文说明本事,得此不但于刘氏生平了无遗漏,而且涉及他所交往的诸多文人掌故,以至时局国事,所以被友人称为“诗史”。刘氏一生坎坷,依盛宣怀二十余年,还是友人代他捐了一个增贡生的衔,做了一任训导。晚年家遭火灾,流落沪上,缪荃孙为盛宣怀主持刊印《常州先哲遗书》时,刘屡函恳求,得任校字,以资糊口。这部《诗记》的刊印也有故事,刘氏曾向缪氏提出,希望在刊印《常州先哲遗书》之际“顺便附刻”,雕版费四十余元也曾想在刻书经费中“融销”。缪荃孙先生既不愿假公济私,又不愿友人失望,结果是自己“解囊独助”,垫付了书款,而此书大约也只印了一百部。缪先生不仅为人值得敬佩,其刻书更为晚清之佼佼者。我所得此册,卷首有“吴中潘圣一曾读”白文方印,购自苏州古旧书店。

宁波张寿镛先生编纂《四明丛书》,自一九三一年至一九四五年,历时十五载,收书千余卷,是当时规模较大的雕版本之一,编刊时择善而从,详加校勘,以搜集之广,刻印之精,用纸之美,为一时之选。全套初印《四明丛书》固已难得,但零种流传尚多。笔者曾见数种,乃以《千之草堂文钞》(图3)一种,存为标本。此书版框高一百二十五毫米,宽一百毫米,左右双边,天高地阔,半页九行,行二十一字,版心细黑口,不用鱼尾,中刻书名及页数,下分两行刻“四明丛书”“约园刊本”,字体略扁,而版面清朗,十分悦目。以一斑窥全豹,也就可以了解《四明丛书》的面貌。

图③《千之草堂文钞》

图④《芙蓉港诗词话》

常熟可庐刊《芙蓉港诗词话》(图4),也堪称精刻。此本版框高一百三十八毫米,宽一百零九毫米,四周单边,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粗黑口,单鱼尾,版心中署书名,下刻“可庐校刊”。书后有“乙亥腊月常熟可庐庞氏刊于吴中”篆文牌记。书前有嘉庆十三年(一八〇八)著者自序,后有道光二十年(一八四〇)杨希澯识语,及乙亥年(一九三五)可庐主人庞翚的跋。明清两朝常熟藏书之风极盛,大家辈出,庞翚生平不详,只知道他与丁祖荫、赵诒琛相善,或者即是晚清藏书家庞鸿飞族人。他起意刻“可庐丛刊”,就是出于赵诒琛的鼓动,此书并经过赵氏的覆校,只不知此后是否尚有续刻。

雕版的精粗,本是比较而言。所以只有见过精刻本的人,才能对此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从这一意义上说,收集零种单册的精刻本,对于版本鉴别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yOyvR4Jh60FoWJQCYyldo0oIhm+qklL66VFmNQAdb5KxMEoAbV8JpjN/2YeTt0o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