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情绪没有对与错,认出情绪后面那个需要爱的孩子

1.走进孩子未知的情绪世界

一提到“情绪”,多数人会以为这是成年人的专属。我听过很多人不停地抱怨,说家里的孩子脾气大、爱哭、害羞、大喊大叫……但很多父母只会将孩子的这些表现归结为胡闹、不听话,而不会考虑孩子的情绪因素。

“小孩子哪有什么情绪?”

“都是大人惯的,打一顿就好了。”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孩子还小,根本没有情绪,甚至拒绝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这都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儿童教育学最新研究指出:情绪管理是幼儿情商的核心能力,它主要包括情绪识别、情绪理解、情绪表达、情绪调节四种能力。如果孩子在6岁之前经常出现负面情绪,如急躁、易怒、悲观、孤独、焦虑等,并持续不断,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今后的品格发展,损害他的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甚至对他的一生产生持久的负面影响。

在我带的班级里,有一个名叫小袁的男孩。他总是带着一副蓝色的圆形框架眼镜,看上去很像《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里饰演哈利的那个小演员。小袁在班里人缘很好,每天都乐呵呵的,像个无忧无虑的开心果。

然而,小袁的世界并不总像他表现出来的那样充满阳光。在班上,还有一个叫笑笑的孩子,他总是和小袁发生冲突。

有一次,科学课老师无意中看到笑笑和小袁在操场上打闹,笑笑追到小袁后还骑到他身上。科学课老师赶紧追上去厉声呵斥了笑笑,还让他向小袁赔礼道歉。这让笑笑觉得小袁可恶极了,整天装出一副笑嘻嘻的面孔,却在背地里害他,便决定报复小袁。

笑笑知道小袁有一个非常喜欢的奥特曼水壶,他每天都带着它上学。有一天,突然下起了雨。原本安排好的体育课取消了,孩子们都趴在窗台上,期待着雨停,这样就可以去操场玩了。这个时候,笑笑趁人不注意,偷偷拿走了小袁放在桌斗里的水壶,然后来到操场上,找了一个有积水的地方,把水壶里的水倒掉,又灌上了雨水,他觉得这次一定可以让小袁吃点苦头。

不过,他在做这些的时候,正好被一个同学看到了。

不一会儿,笑笑拿着装满“水”的水壶回到了班里。这个时候,小袁正在找自己的水壶,笑笑看到后赶紧说:“自己的水壶都看不好,给!”小袁表示感谢,刚要打开水壶喝水,那名知情的同学赶紧大声嚷道:“不能喝,太脏!”

小袁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声吓了一跳,打开壶盖一倒,污浊的“水”就从水壶里流了出来。“这是什么水呀!”很快围拢过来的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几乎同时把头转向了笑笑,还有的同学大声喊着:“我们去告诉老师!”场面陷入了混乱之中。

笑笑用恶作剧来表达他的不满,本质上是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我们每个人都有情绪,例如开心、发怒、生气、恐惧,等等,这些都是情绪的外在表现。对于成年人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控制或者有效地管理情绪,不让情绪表露。但是,孩子是率真的,他们从来不会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一旦产生情绪波动,就会真实地表现出来。

这种“喜怒都形于色”的天然反应,会让孩子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但也可以成为他们探索自身的秘密通道。一个会管理情绪的孩子,会做情绪的主人。他不是不能生气,恰恰相反,只有当孩子亲身经历过各种情绪体验,才能对各种情绪熟练地做出反应,掌握控制和发泄情绪的正确方式。

我一直认为,没有天生的坏孩子,只有不会教育孩子的家长。很多像笑笑一样存在情绪管理问题的孩子,其实只是不能像成人那样辨别、调整自身的负面情绪。而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父母在教育中缺失了有关情绪管理的重要环节。

以笑笑为例,他的爸爸妈妈在他不到两岁的时候就离异了。妈妈后来去了国外,爸爸再婚,笑笑基本上是在姑姑家里长大的。因为笑笑家庭的状况,姑姑总觉得孩子命苦,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所以对他比较溺爱。即使笑笑做了错事,姑姑也不会批评教育,才养成了他嚣张跋扈的性格。

同样是面对愤怒的情绪,小袁又是怎么做的呢?

事情发生之后,小袁没有发火,也没有哭闹。他低头思索了一会儿,然后乐呵呵地说:“笑笑肯定是觉得‘春雨贵如油’,所以才送了这个昂贵的礼物给我,真是太有创意了。”

听了小袁的话,同学们先是愣了愣,然后也跟着小袁一起笑了起来。而笑笑呢,本来以为自己的恶行暴露,少不了挨老师的批评惩戒,小手都握成了拳头,可是听小袁这么一说,反而羞愧得红了脸,低下了头。看到这一场景,全班同学都惊讶极了,因为笑笑似乎永远是耀武扬威的样子,从来没有这样不好意思过。

与笑笑相比,小袁的情商不仅仅体现在他的幽默中,更突出表现在他对自己的情绪管理上。

面对同学的无礼行为,小袁没有采取哭闹、喊叫等宣泄情绪的方式,更没有采取报复的念头。因为拥有管理控制不良情绪的能力,所以小袁在遇到问题时,会先让自己冷静,并保持一颗平静的心。

另外,小袁在控制自己情绪的同时,还能想出办法,建设性地帮助笑笑和同学们处理情绪——因为看到雨,联系到了春雨,又由春雨想到了它的可贵。小袁通过自己的幽默,轻松化解了笑笑的打击报复行为可能引发的冲突。他不仅自己原谅了笑笑,还帮助所有的人把恐惧、厌恶、生气、悲观转化为了快乐、宽容、友善。

小袁小小年纪即使在遇到恶意和挫折时也可以管住自己,不恶语相向、不失控,十分难能可贵。一个情绪稳定的人往往能和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在一个团队中起到很好的润滑作用。

事后,我将小袁和笑笑都叫到了办公室。在弄清了事情的原委之后,笑笑低着头对小袁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要欺负你。是因为上次只有我一个人被罚站,我心里很生气,才做了这样的事情,希望你能原谅我。”

小袁大方地握住了笑笑的手,我也趁机鼓励笑笑说:“老师知道你是个好孩子,你被误会之后会生气,这是很正常的,我会把事情的真相告诉科学课老师,这件事是他太武断了。但是,你用这种报复的方式发泄情绪是不对的。以后如果再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可以试着先沟通,或者跟老师说,我们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好吗?”

笑笑点了点头,两个孩子终于冰释前嫌。这件事以后,笑笑和小袁还成了很好的朋友,在小袁的带领和影响下,笑笑的行为有了很大的变化,能够和同学们和平共处了。

其实,孩子的情绪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恐怖。在很多情况下,情绪就是一系列感觉的总称,例如悲伤、生气、害怕、高兴、兴奋、自豪、难过、失望、沮丧等,情绪是大脑自我调节的方式之一,是孩子在成长路上必须经历的。

为人母,为人父,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对于身负重任的我们来说,只有先理解、重视孩子的情绪,帮助他们找到情绪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做出正确的引导,这是让孩子建立情绪管理的第一步。

2.那些成为“情绪垃圾桶”的孩子,并不是真的高情商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生会察言观色的专家,即使在他们不会说话的时候,也能敏锐地捕捉到大人情绪的细微变化。

相反,我们大人却在漫长的时间里丧失了这种技能,甚至忽视了对孩子情绪的体察。我曾经不止一次看到过这样的场景:父母在压力状态下,气急败坏地向孩子撒气:“你怎么这么笨啊,教了几遍都不会!”“我上班这么辛苦,你怎么老给我惹事!”“我数十下,你再不走我就不要你了!”……

虽然我心中明白,他们是爱孩子的,只是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但是孩子不懂。在孩子眼里,只看到了平时温柔的爸妈突然间变得歇斯底里,劈头盖脸地数落自己的不是。这种反差,不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会增加他们的不安全感,甚至让他们感到恐惧。

朋友小米是个单亲妈妈,她的儿子阳阳今年上五年级,特别懂事听话。阳阳不仅在学习上从来不让妈妈操心,还是一个情商超高的“小暖男”。在我的印象中,阳阳从来不会像别的小孩那样哭闹,脸上总是挂着浅浅的微笑。

为此,小米经常半开玩笑半炫耀地说,在家里,她和儿子的角色是反过来的,儿子反而比她成熟稳重得多。

有一次,小米心情不好,让我过去陪她,我们一起做了晚饭。然而,不知是不是有客人的缘故,阳阳在饭桌上一直非常拘谨,没吃几口饭。小米一点也没注意到,只是一个劲儿地问孩子:“今天上课举手了吗?”“今天中午学校的伙食好吗?”“今天你们测验了吗?”“今天课间你喝水了吗?”

没得到阳阳的回应,问了几句之后,小米明显有些不耐烦,从心底升起一阵怒气,放下筷子质问道:“我说的你听到了吗?”阳阳没有抬头,只是从嘴里发出了一个“嗯”字。

妈妈对这样的回答显然不满意,这更加激发了她的怒气,转而指着桌子上的菜说:“我今天这么累,怕你营养不良,还给你做了爱吃的菜,你就吃了一口,怎么就这么不懂事呢?”

阳阳听到这样的话,赶紧夹上几筷子蔬菜,快速放进嘴里。看得出来,他在竭力避免妈妈发火,平静的情绪也开始变得紧张,只想赶紧吃完饭,离开饭桌。

遗憾的是,小米并没有感受到阳阳情绪的变化,还在继续宣泄着自己的情绪:“你这是吃饭吗?你做给谁看呢?要吃就吃,不吃就别吃,浪费什么粮食!”阳阳不敢像刚才那样快速地进食了,而是放慢了速度,唯恐自己的大口吸气都会被妈妈加上一条新的罪责。

此刻的阳阳并不知道妈妈的怒火究竟因何而起,他更不知道妈妈只是在宣泄自己的压力,跟他怎么做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与此同时,小米的情绪还在逐步升级,她继续朝阳阳怒吼道:“大人累了一天了,辛辛苦苦地给你做饭,你还挑食,能营养好吗?和你说话,一句话不吭,我还是你妈妈吗?你和你爸真是一个样!”

这句话犹如一道惊雷,但阳阳的耳朵似乎失去了敏感度,看着孩子双唇紧闭,一声不吭地低着头,我伸手拉住了情绪激动的小米,制止她继续说下去。

如果没有孩子在场,我可以毫无顾忌地和小米一起大骂她的前夫“渣男”,听她说生活的不易,让她好好发泄一下。但是,孩子是无辜的,他不但没有能力处理这些大人的负面情绪,甚至可能因此背上沉重的包袱。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斯霍勒博士曾经说过,在婴儿出生时,就已经有一套情绪机制的基础了,但是婴儿并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他们需要依靠抚养者(多数情况下是母亲)去教导他们如何管理这些情绪。

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自我”的感知,至少在生命最初的六个月,婴儿感觉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他们不能准确地感觉到自己和母亲的界限,所以母亲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到自己的孩子。

在这种安全依恋关系中,母亲会从情绪上顺应孩子,当婴儿哭泣的时候,母亲几乎不会去思考“应该怎么做”,她只是感觉到一种无意识的、想要去安抚自己的孩子的冲动,直觉会告诉她,孩子饿了、尿尿了,或者困了……母亲和自己孩子的沟通,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肢体、表情、声音等进行的,这种沟通不仅发生在婴儿和母亲的思想中,也发生在两者的身体上。

很多不了解情况的人都夸阳阳懂事,但只有我知道他懂事的原因。

对他来说,在妈妈离婚后的十一年中,妈妈的情绪永远是多变的。即使她开心的时候,也会随时出现一片乌云,如果阳阳不慎正好撞在了乌云下边,他就会成为妈妈情绪的宣泄口。

然而,阳阳毕竟还是个孩子,对于成人世界里那些稀奇古怪的情绪来源并不理解。妈妈坐公交车被人踩了、妈妈的评级又失利了等,这些和他一点儿关系都没有的事情,最后都能让他跟自己作业不工整、做错了题、上课发言太少等学习上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最后,他无缘无故地担负起了引发妈妈坏情绪的罪责。

也正是如此,阳阳在面对妈妈的时候,永远都是小心翼翼的,唯恐撞到了妈妈的坏情绪;也正是如此,他害怕和妈妈交流,不敢亲近妈妈。

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阳阳采取了沉默的方式,并最终形成了他强大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但是,这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来说,是多么的不公和残忍啊。

在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中,60%是情绪,40%是内容。作为父母,如果不能在孩子面前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好的内容也会失去意义。

实际上,有很多像阳阳这样懂事的孩子之所以懂事,正是因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不懂得调理和控制情绪的父母,他们甚至从小就承接着父母情绪的垃圾。这些可爱的孩子,成了不懂事的父母们解压的“情绪垃圾桶”。

可想而知,在这种情绪垃圾的折磨下艰难成长起来的孩子,因为缺少父母良好的示范,往往不懂得保护自己的利益,习惯于压抑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也不懂得如何调理和控制自身的情绪。最终,这些坏情绪在孩子心中扎根,抢夺了正常的心理营养,最终长出一片荒芜。

不要因为孩子小、不懂事,就随意地将孩子当成宣泄的对象;不要让孩子在恐惧、担忧、害怕中成长。对于父母来说,说话的艺术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只有感受到完全的爱,孩子才能有充足的安全感。

长期被迫做“情绪垃圾桶”的孩子,心中真的会充满情绪的垃圾。

父母课堂

面对已经在情绪上受伤的孩子,父母该如何改善亲子关系?

1.认识到自己的情绪,跟孩子说,这是我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普拉切克指出,人主要有恐惧、惊讶、悲痛、厌恶、愤怒、期待、快乐和接受共8种基本情绪。而影响人的情绪反应除了外界刺激之外,还有心境和生理节律。心境是持续的、低强度的情绪状态,也是各种基本情绪最弱的表现形式。

在日常生活中,心境以一种微妙的情绪流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所以,父母们应该先学会观察自己的情绪,当发现坏情绪的根源不在孩子时,要及时而清楚地告诉孩子:问题在我,我生气不是因为你。但是现在我没办法控制自己的坏情绪,你是否可以暂时离开,等我情绪好一些了咱们再沟通呢?

2.与孩子和好之前,先与自己和好

很多父母在情绪失控、对着孩子发完脾气后,等冷静下来时,会在心中生出十分强烈的懊悔心理,忍不住想方设法去补偿、修复与孩子的关系。然而过不了多久,同样的场景又会重新上演,陷入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

其实,失控之后盲目地“讨好”孩子,不如先反思自己、原谅自己,分析一下自己失控的原因,导火索是什么?是身体不舒服,还是因为对某件事情心怀怨气而无法表达?反思过后,放松心情,正常地与孩子互动,就是修复与孩子的关系最好的做法。

3.用尊重与平等的态度,与孩子和好

在这个世界上,孩子是最不会记仇的人。当你心情平复之后,可以先向孩子解释自己失控的原因,并请求孩子的原谅。例如:“宝贝对不起,刚才是不是吓到你了?有没有生妈妈(爸爸)的气?”用这样的方式,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的委屈。

即使再小的孩子也需要尊重。如果你希望孩子改正某个缺点,可以试试这样说:“我再生气,也不该那样骂你。但我希望你到了睡觉的时间可以主动去睡觉,而不是继续玩玩具,否则我会有受骗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我很愤怒,就像你觉得爸爸妈妈说话不算数的时候一样。所以,下次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你希望我怎么做时,可以配合妈妈/爸爸吗?”

或者,我们还可以跟孩子做一个约定,比如我们情绪失控的时候,可以让孩子主动提醒:“妈妈不要生气了。”从而让孩子掌握一些主动权,而不是被动地承受。

最后,如果孩子表达了原谅,别忘了向他表示感谢。我们可以和孩子拉拉钩,约定以后不管谁生气,都要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不能随便发脾气。

4.出去透透气,远离引爆情绪的地点

如果下次再有愤怒来袭,不妨采用冷处理的方式,在情绪爆发之前离开现场,让自己的情绪冷静下来。

哪怕出去走5分钟,或者到另一个房间喝口水,也可以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机,以避免直接将坏脾气发泄到孩子身上。

5.每天5分钟,为自己充充电

我们很容易一下班就匆匆忙忙地回家,尤其是家有小宝宝的全职妈妈,每次出门后都想着赶紧回家……却不承想,我们每个人每天都需要一段属于自己的时间来舒缓工作上的疲惫和照顾孩子的压力……不妨每天给自己一个独处的时间,哪怕只有5分钟,去楼下散散步,听听音乐。

这小小的5分钟,会给我们很大的耐心和勇气,去拥抱每天“一地鸡毛”的日常。

6.允许孩子犯错,对他的未来充满信心。

孩子做了错事,父母特别容易紧张,就怕孩子一步错、步步错,“一失足成千古恨”。我们常常会自己脑补这个错误有多严重,于是对孩子各种教育、讲道理……其实想想我们自己小的时候,不是也经常发生类似的错误吗?

对待非原则性问题,学会放松下来,给孩子试错的机会,学会承担自然后果(当然,这后果是在孩子承受能力之内的,这一点需要父母严格甄别),他们才可以走得更远。

3.不见风雨的“乖乖宝”也许更需要父母的关注

不管是高兴、害怕或者痛苦,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情绪,就像我们每天要吃饭喝水一样。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教会孩子如何与这些情绪自然相处,如何对不好的情绪进行管理,就很可能让他们陷入情绪的泥沼之中不能自拔,甚至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我曾经看过一份由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发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据其中的数据显示,每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

在中国,每年自杀的孩子人数超过了20万人。他们中有很多人成绩优异,未来一片光明,却因为处理不了自己的情绪问题而离开了这个世界。

例如,一位贵阳的初二男生在家里自杀,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成绩从来没有好过,自己是一个废物,样样不如别人;一位广东的初三男生自杀,因为家长不让他玩游戏机;几位初中女生一起结伴自杀,仅仅是因为考试失利,怕家长责骂……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不想责怪这些孩子做出的选择,我相信在那一刻,他们的内心一定是极为痛苦的。但作为一个老师,我又极为痛心。这些惨痛的案例也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在成长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是比获得优异的成绩更重要的事情。因为,后者只是一种能力的展现,而前者关系着的却是孩子一生的幸福。

小鱼是我班上一名优秀的孩子,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都是大班长,学业成绩优异,不夸张地说,她得第一的概率超过了九成。不仅如此,她的兴趣爱好广泛:钢琴、舞蹈、声乐、朗诵、围棋、绘画、书法等,都获得过国家级别的奖项。

小鱼的优秀离不开父母的培养,她的爸爸妈妈都在大学里工作,自身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小鱼的教育也非常用心。据小鱼的父母说,他们在孩子还没出生之前,就做了明确的分工,爸爸是理工科出身,所以孩子所有关于数理化方面的内容都交给了爸爸;妈妈是文科生,小鱼的文艺和语文、英语等相关科目就由妈妈负责。爸爸在家里主持大事,而穿衣吃喝这样的生活琐事全部由妈妈负责。

可以说,小鱼是一个幸福的孩子,独享着父母全部的呵护和疼爱。

功夫不负有心人,小鱼也确实像父母所期望的那样,在各个领域都大放异彩。她虽然乖巧,性格上却有着和爸爸一样的执着和倔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获得别人的高度认可和评价。长此以往,小鱼心里便形成了“我必须是最好的”的潜意识。

有一次,学校要进行演讲比赛,先从班级开始进行初评,然后进入年级二轮评选,最后只有十人可以参加学校最终的比赛。

我在布置任务之后,小鱼就和妈妈一起合作筛选作品,妈妈亲自上阵,给小鱼修改篇目。妈妈在大学期间就是演讲高手,辅导小鱼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小鱼一板一眼地跟着妈妈学习每一个动作和声调,甚至把妈妈的每一个眼神都复制得活灵活现。

班上共有8名同学参加预赛,小鱼的表现遥遥领先,轻松地从班里的推选走到了年级复赛。小鱼嘴上虽然没说什么,内心却是满足和骄傲的。

最紧张的学校大赛开始了,学校采取现场转录的方式,赛场上只有十名裁判坐在台前,偌大的比赛场馆无形地给每个选手增加了一份压力。虽然小鱼见惯了大场面,心里还是有些紧张。

接下来,轮到她时,刚报完题目,音乐却没声了,她傻傻地站在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负责的老师研究了半天也没发现问题,就告诉小鱼不要用背景音乐了,自己直接演讲就可以。

对于这突然的变故,小鱼一下子慌了神,她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应对这突然的改变——毕竟她今年还不足十岁。小鱼的声音逐渐变低,她不敢看评委的脸。紧接着,她的脑子也开始混乱,居然忘记了后边的台词。

比赛的结果可想而知——小鱼落选了。这是小鱼第一次参加比赛而没有拿到奖项,这对她来说简直就是耻辱。在台上时,她就已经忍不住开始流泪。全班同学都在安慰她,纷纷告诉她:“没事的,这次只是出了小事故,你是最棒的!”

然而,大家的关心并没有止住小鱼的眼泪,直到妈妈到来时,她的泪水还停留在脸上。

回到家后,小鱼一直压抑着的情绪爆发了,她看到桌子上的演讲稿,拿起来把它撕得粉碎,开始号啕大哭。这一夜,小鱼都是在哭声的陪伴下度过的。

妈妈心急如焚,在半夜的时候给我发了一条微信:“老师您好!小鱼今天比赛失利了,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回来后,她一直在哭,今后学校这样的比赛您可以让她少参加吗?我看着很心疼。”

通过小鱼妈妈发给我的文字,我可以感受到,小鱼妈妈十分疼爱小鱼。对于妈妈来说,肯定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受到一点点伤害,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失败、哭泣真的有那么可怕吗?在很多父母的教育理念中,孩子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种理念传递到孩子那里,就会让孩子害怕失败,觉得失败是可耻的。然而,他们越害怕失败,心理承受力就越差,甚至会形成一种观念:我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当我们指责孩子脆弱、承受力差的时候,各位父母有没有扪心自问:到底是孩子接受不了失败,还是自己接受不了孩子的失败?

当孩子第一次感受到挫折的时候,小鱼的妈妈感受到无比的痛心,希望带孩子远离伤害,我可以体会这种心情。但是,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庸品,他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感受生活的权利,只有经历生活的酸甜苦辣,他们才会长大。如果孩子遇到了苦难,父母就帮助他们披荆斩棘,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成长是不完整的。

我们常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在小鱼的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太多的赞美和欣赏,对于她,这可以让她充满自信,更加有优越感,但这其实也是一种成长体验的缺憾。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一定会有成功和失败,只有交替感受这两种情绪,才会让孩子的内心更加强大。

小鱼演讲失败,通过哭来宣泄自己的情绪,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尽管她顺利地通过了很多次考核、比赛,也获得了很多奖项,但是,十年的成功经历不能代表她一生都如此平坦。在她未来的生活道路上,肯定会有失败出现,父母不能替她省掉这一课。

父母除了给小鱼更多的肯定,还要时刻教导小鱼:优秀不是一个孩子的标签,每个人都会经历成功和失败,每个人都有优秀的一面,人不可能做到每一方面都优秀。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害怕失败的孩子,只有害怕孩子失败的父母。当孩子失败时,给孩子哭的机会,教他们正确看待失败,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不良情绪的蔓延。

父母课堂

如何对孩子进行“失败教育”?

1.纠正孩子对失败的认知

不要只讲述成功者的故事,也可以找一些名人遇到挫折的故事讲给孩子听,或者与孩子分享自己的失败经历。这可以让他们知道,每个人都可能遇到挫折和失败,这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只要能从中得到经验教训,就是人生的收获。

2.让孩子尝试失败

在平常的游戏中,试着故意让孩子输掉比赛,让他们体验失败的感觉。或者鼓励孩子去尝试一些考试或比赛,让他们明白,输赢只是一个结果,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始终保持一个积极的活动态度。

3.不管输赢,都要鼓励

对于孩子来说,来自父母的鼓励和欣赏至关重要。如果父母对失败有一颗平常心,孩子也会根据父母的反应进行调整。如果孩子对比赛的结果表现得过于沮丧,不妨和孩子一起出去散散心,降低他们对失败结果的挫败感。

4.认出孩子“双重人格”与情绪背后的深层需要

某次家长会过后,我和其他老师与几位学生的妈妈一起闲聊。其中,当一位妈妈问起她的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时,我和几个任课老师都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说孩子在学校热心、开朗、懂事、勤快……孩子的妈妈听了,嘴里说着“那就好,那就好”,脸上却写满了不可思议的问号。

过了一会儿,她忍不住跟我吐槽说:“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真的有这么好吗?他在家里可完全不是这样啊,跟你们说的完全不是一个人。我是不是养了一个‘假孩子’?”

在学校是乖宝宝,回到家变成小恶魔;在学校能言善辩,回了家却变得沉默寡言。孩子在学校和家中的情绪状态完全不一样,你是不是对这一场景非常熟悉?

相信很多父母都或多或少地发现过孩子这种行为上的反差。对此,有的父母认为这很正常,觉得孩子是“怕老师”。但是,到底是什么让孩子开始出现这种“两面人”的状态,而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孩子究竟会有什么样的情绪体验,却很少有人探讨。

小伟是一名四年级的学生,但因为身材瘦小,即使站在一年级的队列里,也丝毫没有违和感。

小伟的妈妈非常关心孩子,经常找我沟通孩子的学习情况。久而久之,我对他家的情况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原来,小伟是家中的老二,他的姐姐整整比他大了24岁。因为生育小伟的时候,她的妈妈已经是高龄产妇,小伟出生后就住进了保温箱,身体也一直比同龄人瘦小很多。

为了让小伟壮实一点,妈妈可谓费尽心思,不仅关注小伟的营养搭配,做饭还讲究色香味俱全——为了让小伟多吃两口。然而,妈妈越是费尽心思地照顾小伟,小伟越是不爱吃饭。他每顿都吃不了一两口,而妈妈也不厌其烦,刚刚撤下饭菜,就又做一顿,不吃就再做,有的时候,一天要为他做七八顿饭。

小伟升上高年级之后,中午需要在学校吃饭。妈妈怕他营养跟不上,每天都让他带饭。不过,这些饭菜,大部分都是他与同学们分享。回到家后,小伟依然吃得很少。每次妈妈催小伟吃饭,小伟就会不耐烦地说:“不吃,不吃,我不吃!”妈妈把饭碗放到小伟的手上,说:“伟啊,是不是在学校吃得太多了?要不妈妈明天给你少带点,回家不吃怎么行呢?”

“你啰嗦不啰嗦呀?说了不吃!不吃!你还问!”正在玩游戏的小伟对此很不耐烦。而妈妈似乎已经习惯了孩子的这种态度,继续温柔地说:“你吃一点儿,我就出去了。”

小伟停下手里的游戏,怒气冲冲地对妈妈说:“我让你出去,不许再进来。”

妈妈对孩子的态度一点儿不生气,继续说道:“好,好,你吃一点儿,我就出去,再也不进来了。”

小伟烦躁地把鼠标一丢,站在椅子上,双手插腰,大声地呵斥妈妈:“立刻从我的房间里出去,你太烦人了!”小伟面对的似乎不是自己的妈妈,而是一个奴隶,一点儿没把妈妈的尊严放在眼里。而妈妈呢,对于小伟的这种无礼的言行照单全收,情绪依然保持良好。儿子怒目圆睁的不良情绪和妈妈的和蔼可亲表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这样一个在妈妈面前跋扈、任性的孩子,在学校里完全换了一个样子。在我的印象里,小伟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课间总是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发作业,和同学们的关系也处理得很好,很多同学都喜欢和他交往。

他的成绩虽然不是非常优秀,但是从来不在课堂上捣乱,总是能够专心致志地听讲。他还很有正义感,总是能够帮助那些被欺凌的同学。他性格温和,每天都是笑眯眯的,大家都很喜欢他。

家里的小伟在妈妈面前嚣张跋扈,但在老师和同学眼里,他又是乖巧懂事的。是什么让同一个孩子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呢?

其实,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和在学校的表现不一致,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状况,也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事,就像我们在领导面前和在家人面前表现出的不同状态一样,孩子在不同环境中体验到的安全感也会不尽相同,这种不同会让他本能地找到一个最舒服的状态,去适应不同的环境。如果孩子的这种反差没有导致其他问题,只要家长守住自己的原则,就很容易改正孩子的这一行为。

但是,在小伟的故事中,造成他“双面性格”的原因,除了他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还有一个更大的因素,就是妈妈对他的溺爱。妈妈担忧小伟的身体健康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过多的担忧情绪反而成了小伟的心理负担,激起了他的情绪反抗,从而形成了情绪条件反射。

记得父亲在我们幼年的时候对我们说过:“吃饭是人的一种本能,饿了自然就会吃,不饿的话,就算是山珍海味也是无味的。”小伟妈妈因为自己曾经是高龄产妇,所以担心他先天营养不足,想尽一切办法后天弥补,这种想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小伟虽然瘦小,但在学校的体检中,各项指标都很正常。

要知道,身材瘦小并不能说明体格有问题,每个孩子发育的时间不一样,有的孩子在十三四岁的时候还不到1.4米,可是到了十七八岁就能长到1.9米,有的孩子在身体发育高峰期,几个月就可以长七八厘米。所以,只要孩子的身体没有疾病,家长不用过分担忧孩子的身体健康,要让他们自己开启身体保护功能,要顺其天性,不要单方面揠苗助长。

除此之外,小伟妈妈的情绪过于紧张,总是担忧孩子的营养跟不上,把自己的关注点都引到了孩子的饮食上,这成了小伟的精神枷锁。小伟的本性是善良的,情绪是温和的,只有在妈妈强迫自己吃东西时情绪才会变得不可控——此时小伟的情绪密码开启了自我保护程序。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是只有饮食是唯一重要的。孩子的情感陪伴、思想建设、体能开放、兴趣特长、人生观的建立等,都是父母需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关注的。如果专注力集中在孩子的某一方面,反而会让孩子紧张,引起孩子的情绪抵抗。

在孩子还处于儿童期的时候,他们只能体验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还会逐步地思考情绪,试图去理解参与到情绪事件中意味着什么。相应的,他们建构出一套有关情绪本质和原因的理论。在这个构建过程中,孩子认识到情绪不仅是外在表现,也与内在的情感状态相关。比如,一个小孩看到一个婆婆在流泪,他会根据眼泪猜测出婆婆很伤心。

小伟在很小的时候就用“不想吃”这个举动来反抗妈妈的要求,在他第一次情绪波动时,妈妈的情绪并没有得到激化,而是依然保持着和蔼可亲、温和善意,所以,小伟根据妈妈的情绪判断,得出妈妈对此并不生气,所以自己就可以用这种妈妈并不反对的方式来抵抗妈妈。小伟的反抗情绪不断上升,但是妈妈的情绪没有随之发生变化,这也是小伟为什么可以一直用这种非常不尊敬妈妈的方法来反抗妈妈的原因。

人的情绪是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孩子正是借助对妈妈情绪的猜测、思考,来做出自己行为正确性的判断的。所以,小伟才会在家里和学校里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表现。

对于小伟的这一问题,如果小伟在妈妈要求吃饭时表现出不尊重妈妈的情绪,父母就应该指出小伟这样做是错误的。要让小伟根据妈妈的情绪表达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他才能在第一时间建立起正确的情绪表达。

孩子在不同场合的性格反差,也许正是一种不良情绪的前奏。如果父母能够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在孩子思考自己的情绪的时候,根据孩子的情绪判断他们的需求,从而在第一时间纠正他们的错误情绪表达方式。

通过沟通,了解孩子的真正想法,并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孩子就会逐渐转变,无论在学校、在家庭或者在社会都能一如既往地有好的表现。

5.抽动也是一种情绪的表现

人在长大后,总想回到过去,因为这个世界太嘈杂,只有童年才最无忧无虑。因此,每当大人看到孩子闷闷不乐或者表达不满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说出那句话——“小孩子叹什么气,难道你比大人的压力还大?”

此时,如果我们能够深入孩子的世界,就会发现,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压力,这种压力与年龄无关,比如年幼的孩子感到压力,可能是因为大小便、抢玩具、无法表达自己需求等;上学后,孩子感到压力,可能是因为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家庭因素等;等孩子再大一点,还可能因为升学、相貌、过高的期望值等因素感到压力,压在他们心头的重量,可能会远超大人的想象。

然而,当孩子感到压力时,只有很少的孩子会选择向大人倾吐心声,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无法清晰地表明自己的处境;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他们自身知识及经验的缺乏,不懂得向大人求助的方法。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孩子选择与父母交流,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会导致他们出现问题。这种压力积蓄在孩子的心里,不能为他们自身所消化,就会迫使孩子借助身体帮助自己转移情绪,从而表现出很多身体症状。如果你的孩子也有类似的举动,不要怀疑,那是你的孩子在提醒你:我的情绪出现了问题,我非常需要你的帮助……

小远是一名四年级的学生,长得胖乎乎的,可爱极了。但是,在最近一段时间,我却频频收到其他任课老师的投诉,说小远在课堂上捣乱,扰乱课堂秩序。我很奇怪,小远绝不是那种会调皮捣蛋的孩子,难道是到了叛逆期?

正好我没课,就走到教室外面听里面的动静。孩子们正在上外教课,没过一会儿,我果然听到教室里面传来一阵骚动,只见小远低着头,从嗓子里发出一种像八十岁的患了多年喉疾的老爷爷一样的一连串“哼……啊……吭……”的声音。

同学们对小远的这个习惯已经见怪不怪,但新来的外教老师皱起了眉头。她放下书本,神情严肃地看着同学们。

因为小远坐在第一桌,中国助教便走到他的桌子前轻轻地敲打桌面,让他保持安静。几次提醒后,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助教老师干脆就站在小远的身边。一下子,小远被老师看得死死的,他不得不看着外教老师上课。这个时候,他的嗓子又不由得发出了“哼……啊……吭……”的声音。

外教老师有些恼羞成怒,她用英文和中文助教老师交流着什么,助教在连说了几个“yes”后,便对同学们说:“同学们,请不要发出奇怪的声音,这会让外教老师觉得你们不尊重老师。”小远意识到自己惹了祸,立刻捂住自己的嘴巴,于是,怪声消失了。

外教老师继续讲课。可是还没有五分钟,小远又忍不住发出“哼……啊……吭……”的声音,外教老师愤怒地看着班上的学生,用极为低沉的声音说了一连串英语。大家把目光转向助教,助教神情严肃地对小远说:“请你不要再发出这样的声音,这种声音是对授课老师的不尊敬。在美国,不尊敬老师的学生是会受到教导主任的惩罚的。请大家一定要尊重老师。”

小远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他极力克制自己不要发出声音,可越是这样想,他的嗓子就越不受控制。最后,外教老师终于受不了了,情绪崩溃地对着助教说了很多话,然后打开门离开了教室。

助教老师也很气愤,他对小远说:“你是怎么回事?因为你的行为,外教老师拒绝继续上课了!”小远委屈地说:“老师,我也不知道,我有咽炎,我控制不住。大家都知道的。”说着,他又发出了那种咳嗽声。教室里的空气异常凝重,小远胆战心惊,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看到这些,我心里明白了几分。其实,小远的“坏习惯”并不是一个个例,在我教过的班级中,几乎每个班都有这样的孩子。只是每个孩子的表现不同,有的是不停地打嗝,发出咕噜噜的声音;有的是不停用手擦拭鼻子;有的是不停地挤眼睛;还有不停地用舌头舔嘴唇的……各种各样的表现不同,尤其在他们紧张或者无聊时,这种表现会更加突出。

当孩子出现这种状况时,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孩子病了。但辗转几个医院,却怎么都查不出问题。其实,这种身体状况是孩子的一种情绪表达,叫作抽动性情绪。

抽动性情绪常表现为孩子挤眉、眨眼、努嘴、抽鼻子、清嗓子或转头耸肩,这些动作快速频繁,且无目的性,总是不由自主地出现,在儿童中发生率极高,约为10%~30%。

它的表现方式也形形色色,还可以相互转换。有的孩子刚开始可能会出现眨眼的情况,过一段时间又会变成歪嘴。

产生抽动的起始原因,有的是由于躯体局部刺激,如因眼结膜或者倒睫刺激眼睛让患儿眨眼,因鼻塞而抽鼻子,但痊愈后,抽动的习惯保留了下来;有的是因为精神过度紧张;还有的与遗传因素有关。大多数孩子的症状较轻,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会在几周或几个月后自行消失,少数孩子的症状可以持续一年以上,甚至经久不愈。

这些看似孩子的不良习惯,其实是孩子不良情绪的表达。引起孩子这种不良情绪的往往是某一件小事,给了孩子无法承受的压力,让他感到恐惧、害怕、担忧,因此,他在潜意识中,就把这种内心的感受通过不易被人发觉的小动作或者声音表达出来。

几天后,通过与小远的交流,我终于找到了他产生压力的原因。原来,因为以前的外教老师回国了,小远的班级新来了一名外教老师。这个新老师四十多岁,体态臃肿,做事慢悠悠,总是板着一张脸,和以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有很大的差别。

特别是上课的时候,以前的老师总是笑眯眯的,很喜欢和学生开玩笑,给孩子们讲故事,课堂气氛非常轻松。但是新来的老师表情严肃,讲课的时候只是对着PPT照本宣科,少了很多的活力。对于英语能力还不够强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在课堂上只能默不作声了,大家也不愿意参与老师布置的交流活动。

小远比其他人更排斥新老师,经常和后座的同学窃窃私语。久而久之,就有了这个嗽嗓子的毛病。

随后,我对新来的外教老师解释了这一情况。外教老师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非常抱歉,不仅向小远道歉,和他握手和好,还在以后的教学中改变了自己的着装方式,换上了更加轻松活泼的休闲装,又买了很多小礼物跟孩子们玩游戏,课堂上又恢复了以往的那种欢声笑语,小远的“坏习惯”也随即消失了。

父母课堂

孩子出现抽动现象,父母应该怎么做?

1.观察孩子的情绪是父母每天的必做功课

学会观察,注意孩子平时的情绪特点,观察是了解孩子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作为一个称职的父母,不仅要观察自己的孩子,也要观察同龄孩子或者一起学习、活动的孩子的情绪特点,做到心中有数。

如果孩子出现了和其他孩子不同的表现,父母就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给孩子造成了情绪干扰。

2.如果孩子性格孤僻、不合群、内向,偶尔情绪化,父母要更加关注

因为这种儿童的内心极有可能隐藏着很多焦虑和不安等情绪。越早发现孩子的问题,越早做情绪管理,越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3.如果孩子有了抽动现象,不要责备,避免孩子的抽动情绪进一步加强

除了文中提到的抽动情绪外,孩子还会不由自主地敲打自己,这种行为被称为“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性障碍”。面对这样的孩子,不能责备,以免对他们形成一种暗示。

只有读懂孩子的行为举止,进行科学的情绪引导,才能察觉到孩子无法说出的苦与痛,才能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帮助。

6.基因中携带的抑郁情绪

生活中,如果一个成年人长时间闷闷不乐,做什么也打不起精神,旁边的朋友可能会提醒他:“你最近是不是抑郁了?”

但是,如果一个孩子表现出同样的情绪,却可能招来父母的一顿责怪,父母会觉得他是在偷懒、装病。

因为在人们的一般认知中,很难把“儿童”与“抑郁”两个字连接起来,即使孩子出现了一些消沉的情绪,父母和老师也会认为,小孩子哪懂什么叫抑郁?就是有点不高兴,玩一会儿就忘了。

确实,相对于成年人,孩子还不能充分理解自己的情绪感知能力和表现方式。即使他们有心事,也很容易随着注意力的转移而暂时忘掉。但是,这种情绪只是被暂时搁置了起来,并没有彻底消失。在父母的眼中,看到的可能是孩子最近变乖了、变安静了……但他们并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内在力量正在一点点流失。

这种流失往往会悄然发生,很少被人注意。但随着这些情绪的不断积攒,成了埋藏在孩子心里的一颗“情绪炸弹”,随时可能被引爆。

丹丹的女儿小欣马上就要上一年级了。这可是家里的头等大事,所有人都被调动起来,只为了给小欣提供一个最好的教育平台:爸爸负责给孩子择校,准备入学事宜;丹丹辞了职,做起了全职妈妈;同住的姥姥姥爷也表态,一定会做好小欣的后勤保卫工作;爷爷奶奶也专门给孩子提供了教育基金。为了小欣的学习之路,一家人可谓做到了极致。

我有时看不过去,也想过要提醒丹丹,告诉她太过溺爱小欣,把她保护得太好了。但每次看到她和女儿幸福的样子,这些话怎么也说不出口。因为我知道,她这个孩子来得太不容易了。

丹丹结婚后一直怀不上孩子,直到结婚八年后,才有了小欣,因为屡次流产,丹丹的子宫壁很薄,为了保住孩子,她拜访了无数名医,吃了数不清的药,怀孕过程中基本没有离开过医院。对于她来说,小欣不仅是那段苦难的见证,更是自己对孩子的爱的无私证明。

正因为如此,小欣从出生以后,就得到了全家人无微不至的关心——每天的饭菜都是精心准备的,健康美味又富含营养。妈妈每天都会为小欣穿什么想半天,绝不让小欣热着或者冻着。至于每天的锻炼时间、学习时间,一家人也是按照精心制定的量表操作。

作为回报,小家伙也给一家人带了无限的快乐。

看着小欣走进校园,丹丹怎么也不放心,就偷偷跟在后面观察。刚开始,小欣表现得非常出色,她按照妈妈叮嘱的话顺利找到了自己的班级,但可能是教室的人太多,她站在门口望着教室里的中年老师,还有十来个和她一样的小朋友,迟迟没有进去。正在她红着眼睛不知道怎样办的时候,老师走过来和蔼地说道:“欢迎你,小同学。你叫什么名字?”

小欣怯怯地看着老师,小声说:“张欣。”老师对着手里的名册,说了句:“有你的名字,赶紧进来找个位置坐下。”可小欣似乎不怎么情愿,小嘴一噘,红红的眼圈里立刻流出了眼泪。

老师看到小欣哭了,赶紧把她抱在怀里,安慰她,问道:“宝贝,怎么了?”小欣噘着小嘴,慢吞吞地说:“想妈妈。”

老师温柔地安抚着小欣的情绪,说道:“嗯,小朋友都会想妈妈,放学后很快就能见到妈妈了,好吗?”听到这句话,小欣停止了哭泣,找了个位置坐了下来。

亲眼看到这一幕的丹丹心里更加不放心了,又继续在窗外观察着小欣的一举一动。

通过一上午的观察,丹丹发现小欣比同龄的孩子爱哭。课间,小朋友无意间把她的铅笔盒碰到了地上,她不知道怎么办,既不和同学理论,也不捡起铅笔盒,一个人在座位上默默地哭泣,直到老师过来帮她处理好。

上课的时候,小欣写字找不到橡皮,老师便把自己的橡皮拿给她用。但她一定要找到自己那一块,如果老师说找不到,她的眼圈又会立刻泛红,眼泪就像泉水一样,说来就来。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小欣吃不完饭盒里的饭菜,但老师说不能剩饭,小欣努力吃了又吃,不一会儿眼睛又红了。老师问清原因后,告诉她:“今天剩下没有关系,明天吃多少装多少,好吗?”小欣便觉得老师这句话是在批评她,眼泪又流了出来。老师只好抱着她耐心地给她讲解吃饭的注意事项。

终于,放学了。一直在学校周围徘徊的丹丹假装刚刚赶到的样子,在校门口等着接小欣放学。不一会儿,小欣排着队出来了,但一看到妈妈,就又开始哭起来。

虽然孩子在入学后普遍有一些不适应,但小欣的表现却让丹丹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毕竟班里的其他孩子都能较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为什么小欣会像林黛玉一样动不动就流眼泪呢?

面对丹丹的不解,我告诉她,小欣的这种情况,可能是一种抑郁情绪的外在表现。

同成人复杂的抑郁成因相比,儿童的抑郁多是受心理刺激引起的,如与父母分离,家庭不和受罚,考试不好等,在八岁以上的儿童身上更为多见。

不同时期的儿童表现有所不同,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哭闹,发脾气,兴趣减退,自我评价低,不想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严重的甚至有自残、自杀等倾向。

丹丹一听就急了,小欣竟然得了抑郁症?我赶紧告诉她,并不是每个爱哭、内向的孩子都有抑郁症,他们大部分只是一些抑郁情绪的积累罢了,只要父母善于给孩子进行情绪疏导,问题一般都会解决。

就以小欣的事情而言,她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更多的是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庭给予了她过多的呵护。在她之前接触的所有社会关系中,都是友善和关心,所以在进入学校前,她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只有一个——被爱护的角色。

小孩子在出生之后,就要不断地感受社会的存在,感受社会活动中存在的不同的角色。而过于单一的角色,会让孩子一下子无法适应多角色的状态。比如,小欣到了学校,她就要处理和同学之间的摩擦,这就是最简单的社会角色的建立。只有处理好这种摩擦,才会让她内心更加健康。

另外,小欣的性格一直比较内向,当她遇到困难时,就会表现出抑郁的情绪,用默默流泪表示自己内心的不舒服。但是她从不把内心的不快乐表达出来,也不会通过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以获得有效的帮助。在没有上学前,家长帮她处理了所有的问题,所以在学校面对新问题时,她不知道如何解决,这就造成了心理障碍,随即表现出抑郁的情绪。

面对孩子的抑郁情绪,父母首先要有平常心。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抑郁情绪,特别是小孩子,刚刚换了一个环境,孩子必然有很大的不适应,很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的情况。如果父母也表现得特别敏感,就会给孩子不好的暗示。

尤其对一些容易患抑郁病的儿童而言,往往是他们自身就存在着抑郁基因,是否表现出来,就要看他们在后期的生活中是否遇到可以激活这些基因的外界因素。

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父母要学会以身作则,把自己勇敢的一面展现在孩子面前。

除此之外,还要多和孩子交流,帮他们分析问题,并且找到他们可以实现的具体方法。比如,小欣离开家人,要和很多陌生人一起度过很长的时光的时候,父母就要让小欣把哭的原因表达出来,哪怕她说不清楚,也不要阻止她。

要知道,诉说本身就是一种缓解情绪的方法。

面对困难时,父母要给予积极的引导。比如妈妈可以告诉小欣:“橡皮丢了,妈妈也觉得很难过,但是妈妈相信老师一定会找到。”然后,在征得小欣的同意后,再买一块橡皮。先肯定老师的做法,再得到小欣的认可,是为了让小欣缓解内心的压力,不至于造成心理问题。

最后,我也想提醒各位父母,每个家庭养育孩子的过程都是艰辛的,但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无论是几岁的孩子,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有自己需要解决和面对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如果父母过多参与,而不给予他自己尝试、感受、体验的机会,孩子的成长就会滞缓。

这不仅仅是能力上的滞缓,更是情感、心理上的滞缓。所以,在适当的时候学会放手,才是给孩子真正的爱的保护。

第一章

01

孩子的情绪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恐怖,理解、重视孩子的情绪,帮助他们找到情绪的根源,做出正确的引导,是让孩子建立情绪管理的第一步。

02

在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中,60%是情绪,40%是内容。作为父母,如果不能在孩子面前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好的内容也会失去意义。

03

没有害怕失败的孩子,只有害怕孩子失败的父母。当面对失败时,给孩子哭的机会,教他们正确看待失败这件事,才能从根本上控制不良情绪的蔓延。

04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需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建设、体能开放、兴趣特长、人生观的建立,等等。如果专注力过于集中在某一方面,反而会让孩子紧张,引起孩子的情绪抵抗。

05

孩子的很多不良习惯,其实是孩子某种不良情绪的表达。因为无法疏解,他们就把内心的感受,通过不易被人发觉的小动作或者声音表达出来。

06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果不给予他们自己尝试、感受、体验的机会,孩子的成长就会滞缓,不仅仅是能力上的滞缓,更是情感、心理上的滞缓。 07PitcBRXhcFV3e0uUe+MERnodjTmuMA9UUzlTumALydtU2FBv6ujkxx1vRZKnJ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