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教育是一项需要从容的事业

教育者的灵魂,常常是优雅、端庄、甜蜜和焦躁、痛苦的混合体。在古往今来的教育者的灵魂中,最稀缺的品质是悲悯、宁静和从容。

悲悯者常常会对生命成长中的痛苦和悲剧满怀同情,他深知不是所有的教育都对生命成长有所助益,也不是所有的教育都能有助于生命痛苦的解脱。甚至,有时教育本身还会加剧这种痛苦,加重生命的负荷。因此,教育中的悲悯,在于对成长过程中生命所必将承受的痛苦、挫折、失败及各种危机的悲天悯人,在于对所有这些危机和遭遇的敏感和敬畏。带有悲悯之心的教育者,面对着那些艰难成长着的孩童的生命,脸上带着微笑,内心充满柔情,灵魂深处则在流泪甚至滴血。

宁静者将教育活动作为自我生命的一种修炼行为。面对经历成长躁动的生命,教育者最怕的是自己的心灵也随之躁动,教育者的躁动也会传导至受教育者的心灵深处,引发他们更大的焦躁甚至狂躁。这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心灵躁动的互传互动,在双方的生命之湖中引发的只会是波澜,甚至毁灭性的巨浪。教育的灾难,往往由此产生。

从容者是基于悲悯和宁静之心的从容。基于悲悯之心,教育者对种种因生命成长本性带来的教育挫折或教育失败,心领神会,安之若素,将其视为必将到来的事情而坦然接受和从容应对。基于宁静之心,教育者直面教育中的种种雷电风暴,始终能够平心静气,以“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姿态继续在言说中思考,在反思中行动。

相对而言,我欣赏教育者的从容甚于悲悯和宁静,虽然没有后两者就不会产生从容,但悲悯不一定导致从容,悲悯可能带来难以自持的悲愤,从而伤及受教育者;宁静也不一定带来从容,宁静可能会演变为停滞和僵化,成为一潭死水,进而导致对受教育者无所作为。从容则不然,教育者的从容,不仅意味着从容的接受,即带着一种宁静的心态坦然接受教育过程和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悲与痛,更意味着从容的行动:在从容面对种种危机和失败中,继续从容行走于生命理想和教育理想的实践大道上,从容周旋于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顿中,从容穿梭于那些同样焦躁焦虑,但个性各异,千变万化的活泼泼的生命成长之中……

从容是易于言说的事情,却难以实现。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目睹过太多的不从容的状态:教师自恃真理在握,动辄对学生高声呵斥,表情急促焦虑;他惯于打断学生的发言,过于匆忙地展示自己的答案;他一开始对自己充满了太多的乐观和自信,以为一次谈话,一次表扬和批评,一堂成功的教学,就能带来学生持续的根本性的变化,以为那些幼小的生命,不过是一张张白纸,不仅可以任由自己涂写,而且可以轻易地刻上难以磨去的印痕……当学生没有因此而发生预期的变化,或者产生反复,当期待的教育效果向相反的方向奔驰,他转而开始烦躁不安,喋喋不休的抱怨、沮丧和愤怒随之而来。

教育与培训不同,培训的任务在于使受培训者掌握某种技能,如学会使用计算机、学会开车等,这是在几个月之内就能完成的事情,换而言之,培训可以速成。但教育的任务却在于启迪人的智慧和培育完善的人格,这不是一个短时期内就能实现的任务,更不是一个通过培训的方式可以达到的。教育只能慢成。这与生命成长的特性有关。如果说教育的目的为生命成长划定了一个标杆或者终极目标,教育者要引领着受教育者的生命走到这一目的地,其间需要经过许多河流、山脉、草地甚至荒漠,在此过程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艰难困苦折磨着、考验着成长中的生命和帮助人成长的教育者的生命。对双方来说,这都将是一场漫长艰巨的考验。最大的考验来自于生命独特的成长周期,这种周期并非像某些浅薄的乐观者所想,以为生命必定将在教育力量的影响下,永远向前,相反,生命的成长不会是线性的,可能会走一步,退一步,甚至退几步;可能会长时期地陷入停顿,仿佛一辆刚才还滚滚向前的马车突然落入了泥沼动弹不得;甚至可能会经过长途奔波之后,陡然发现又回到了原地。

没有一种成长像生命成长那样,如此复杂多变,难以捉摸,在这样的奥秘面前,常常会发现以往的教育规律无用,以往的教育方法无效。正因为如此,没有一种实践活动像教育那样充满了智慧挑战。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是一项特别需要耐心地事业,特别需要从容的事业。这里的从容,也表现为让孩童从容地生长,不要轻易打断他们成长的周期,不要急吼吼地逼迫儿童在成长的道路上狂奔不止。

面对如此复杂的教育状况和生命状态,从容的教育者知道耐心地守候,耐心守候成长时刻的到来,耐心地守候着生命之树在一次又一次永不停歇的教育力量的推动下缓慢生长。知道如此耐心守候的教育者,参透了生命成长的奥秘,参透了教育的奥秘。这个奥秘的表述如此简单,但意蕴却如此深厚:教育是一项需要从容的事业。 n+YMD/Mvwokgj50idPeSf7jxAei8VderKUCumqu7p0YT6JmMD1Ru/VA7VoeTOYq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