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未知的机会:大卫与歌利亚

歌利亚从没想过决斗会以一种他意想不到的方式进行。

1

著名的士非拉(Shephelah)位于古代巴勒斯坦中央,拥有绵延的山脊和山谷,连接着朱迪亚山脉和广阔的地中海平原。这是一个美得令人窒息的地方,葡萄园、麦田、西克莫无花果林及松脂木遍布。同时,它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海岸沿线的民族可以通过这些分布在地中海平原上的山谷到达位于朱迪亚高原的希伯伦、伯利恒和耶路撒冷。因此,为了争夺对该地的控制权,几个世纪以来,这里发生了很多场战争。虽然北部的亚雅伦(Aijalon)山谷的地位最为重要,但以拉(Elah)山谷才是众多著名故事的发生地。12世纪,萨拉丁 在此与十字军对战。一千多年以前,在与叙利亚交战的马加比战争中,以拉山谷一直发挥着核心作用。不过,更广为人知的是,在《圣经·旧约》成书的年代,这里是新兴的以色列王国防御非利士军队的据点。

非利士人是来自克里特岛的一个航海民族,他们曾移居到巴勒斯坦,并在海岸边定居。以色列人由国王扫罗领导,聚居在山上。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非利士军队开始向东行进,沿着以拉山谷蜿蜒而上。他们的目的是占领靠近伯利恒的山脊,将扫罗的王国一分为二。非利士军队作战经验丰富,极具攻击性,是以色列军队不共戴天的敌人。惊慌失措的扫罗国王见状,急忙召集大臣下山迎战。

非利士军队驻扎在以拉山南部的山脊,以色列军队驻扎在以拉山北部的山脊。两军隔着山谷对峙,双方都不敢轻举妄动。最后,非利士军队沉不住气了,为了打破僵局,他们派出最强壮的勇士,让他下山去跟以色列士兵单挑。

这位非利士勇士是个巨人,身高两米左右,穿着青铜盔甲,全副武装。手上握着一支投枪,一支矛,一把剑。巨人对着以色列军队大喊:“你们选一个人出来跟我决斗吧。如果他战胜了我,把我杀死,我们就做你们的奴隶。但是如果我战胜了他,并且把他杀死,你们就要做我们的奴隶,为我们服务。”

以色列军营中没有人敢站出来。谁能战胜如此可怕的对手?突然,一个牧童站了出来,说他愿意下山去迎战巨人。这个牧童来自伯利恒,正要去给他哥哥送饭。扫罗拒绝了。“你不能去和这个非利士人决斗,你还是个孩子,而他却是身经百战的战士。”但是牧童态度坚决,他说他见过比这可怕的对手。他告诉扫罗:“每次狮子和熊把羊偷走的时候,我都会偷偷跟在它们后面,把它们杀死,然后把羊救出来。”扫罗没有再说什么,他似乎不再那么坚持了。随后,牧童下山朝着山谷的巨人走了过去。巨人看着朝他走来的对手,大喊道:“到我跟前来,我要拿你身上的嫩肉去喂天空的鸟儿和地上的野兽。”然后,历史上最著名的决斗开始了。这个巨人就是歌利亚,牧童就是大卫。

2

本书是描述普通人如何面对巨人的。这里的“巨人”指的是各种强大的对手,包括军队、勇士,也包括身体的残疾、不幸和苦恼。每一章讲述的都是不同人的故事,他们有的非常著名,有的默默无闻;有的是普通人,有的是杰出人士。他们曾面对巨大的挑战,不得不做出回应——按规矩办事,还是遵从自己的本能行事?坚持还是放弃?回击还是选择原谅?

我想通过这些故事探究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那些在我们看来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源于不平衡的冲突,我们在希望渺茫时做出的反应往往包含着让事情变得伟大而美丽的因素。第二,我们对这些冲突的理解常常是错误的。它们总被我们误解。巨人们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他们身上那些看似为优势的东西经常会变成劣势。而身为一个弱者这一现实却能在某些未知的方面改变人们:它会为人们打开门,创造新的机会;它能教育、启迪人们,促使人们达成那些看似极难触及的目标。只是面对巨人时,我们需要更好的指引。而那场3 000年前发生在以拉山谷的战役——大卫与歌利亚的对决——便是最好的起点。

歌利亚朝着以色列军队大喊的时候,他希望有一个人来跟他决斗。这是古代的一种惯例。作战双方为了避免出现大规模的伤亡,会分别选出一名勇士代表双方进行决斗。例如,公元前1世纪,罗马历史学家昆图斯·克劳狄乌斯·夸迪伽里乌斯(Quintus Claudius Quadrigarius)讲述了一场史诗般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高卢人对罗马军队十分鄙夷。“这让一个叫提图斯·曼利乌斯(Titus Manlius)的年轻人愤怒无比。曼利乌斯来自罗马最高统治阶级家庭。”夸迪伽里乌斯写道。曼利乌斯决定跟高卢人决斗:

他往前走,他不想让英勇的罗马人被高卢人比下去。曼利乌斯拿着古罗马军队的盾牌和西班牙剑来到了高卢军队面前。在阿涅内河的一座桥上,他们当着双方军队的面开始了决斗。双方都忧心忡忡。高卢勇士按照策略,拿着盾往前走,伺机等待;曼利乌斯勇气可嘉,用自己的矛攻对方的盾,高卢人因此失去了平衡。当高卢人试图调整回原来的位置时,曼利乌斯又用矛去攻他的盾,高卢人不得不再次调整自己的位置。曼利乌斯就这样躲开了高卢人的剑,并将自己的剑刺进了高卢人的胸膛……曼利乌斯杀死高卢人后,将他的头颅砍了下来,并把他的舌头扯下来扔掉,他的脖子周围因此沾满了鲜血。

这就是歌利亚所希望的——和一个跟他一样的勇士,来一场近身肉搏战。他从没想过决斗会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进行。他早就做好了决斗准备。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体免受伤害,他穿了一件制作精良的束腰盔甲,上面缀着几百片重叠的铜片,如鱼鳞一般。这件盔甲裹着他的双臂,长及膝盖,重达100多磅 。他的双腿裹着青铜片,脚上也覆盖着青铜片。头上戴着一顶很重的金属头盔。他随身配有三件兵器,这几件兵器能在近身搏斗中发挥重大作用。他手持青铜投枪,这根投枪十分锋利,可以击穿盾,甚至盔甲。他的臀部还挂着一把剑。手上还握有一根用于短距离搏斗的矛,金属矛杆和“织轴一般粗”——这是他的首选兵器。用绳子将投枪与一整副重物绑在一起,这样在他将投枪扔出去的时候,投枪就能获得巨大的力量,且能精确地击中对手。正如历史学家摩西·加西埃尔(Moshe Garsiel)所说:“对以色列军队来说,这是一种特殊的投枪,投枪杆又长又重,上面还有笨重的钢制刀片。当歌利亚用强壮的手臂将投枪投掷出来时,这根投枪似乎可以一下子击穿青铜盾和青铜盔甲。”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以色列人不敢迎战歌利亚了吧?

然后,大卫出现了。扫罗试图把自己的剑和盔甲交给大卫,因为这样大卫至少还有战斗的机会。大卫拒绝了。“穿上这个我就不会走路了,”他说,“我从来不穿这个。”然后他朝山谷走去,在路上捡了5颗光滑的石子,将它们放进肩包里。他带着牧羊人的棍子来到山谷。歌利亚看到这个朝他走过来的男孩儿,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他期望的对手是一个久经沙场的勇士,然而朝他走过来的却是一个牧童,一个来自最卑贱阶层的小男孩儿。大卫似乎想用棍子来对付歌利亚的剑。歌利亚指了指那根棍子说:“我是一条需要你带着两根棍子来对付的狗吗?”

接下来发生的事则完全是一则传奇。大卫拿出肩包里的一颗石子放在投石器的皮囊里,朝着歌利亚没有遮挡的前额发射过去。歌利亚当即昏厥倒地。大卫跑过去,用巨人的剑砍下了巨人的头颅。《圣经》接着写道:“非利士军队看到自己的勇士死了,便逃走了。”

一个看起来完全没有任何胜算的弱者奇迹般地赢了这场决斗。几个世纪以来,我们在跟别人讲述这个故事时,总是照着这个思路来讲。后来发展到将“大卫与歌利亚”用来比喻不可能的胜利。问题是,几乎所有有关这个故事的看法都是错的。

3

古代军队里有三种士兵。第一种是骑兵,他们携带武器,骑在马背上或者站在战车上。第二种是步兵,他们身穿盔甲,手持剑和盾牌。第三种是投手,即今天我们所称的射击手,包括弓箭手和具有更重要作用的投石手。投石手的投石器构造简单,即两条绳子中间系一个皮囊。他们会在皮囊里放上石头或者铅球,拎着皮囊转圈,圈子越转越大,速度也越来越快。接着他们会放开其中一端的绳子,石头或者铅球便会飞出去。

投石需要技巧,也需要练习。有经验的投石手可以把投石器变成一种致命的武器。在中世纪的一些画作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投石手射击空中飞行的鸟儿的场景。据说,爱尔兰的投石手可以击中他们视线范围内的任何一枚钱币。《圣经·旧约·士师记》中记载,投石手可以精确地击中目标,丝毫不差。一个有经验的投石手可以让一两百码 内的敌人死亡或者受伤。 罗马人甚至还发明了一套特殊的钳子,用来夹出那些被投石器击中的士兵身体里的石子。想象一下,此刻你正在职业棒球大联赛的投手面前,他将球对准了你的头。面对投石手时便是这样一种情况,只不过对方丢出来的不是一颗软木心的皮球,而是一颗坚硬的石子。

历史学家巴鲁克·哈尔彭(Baruch Halpern)认为,投石是古代战争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三种士兵相互制衡,就跟石头剪刀布游戏的每个手势一样。步兵手持长矛,身穿盔甲,可与骑兵对抗。骑兵可以打败投石手,因为马匹的移动速度很快,投石手难以瞄准目标。而投石手可以置步兵于死地,因为步兵身着盔甲,十分笨重。处在100码内的步兵对投石手来说是极易击中的目标。“这便是雅典西西里岛远征军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战败的原因,”哈尔彭写道,“修昔底德用大量的篇幅描绘了当地的轻装步兵是如何在山上杀害大批雅典重装步兵的,他们使用的主要武器就是投石器。”

歌利亚是重装步兵。他认为,即将和他决斗的也会是重装步兵,他们会像提图斯·曼利乌斯和高卢勇士那样决斗。当他说“到我跟前来,我要拿你身上的嫩肉去喂天空的鸟儿和地上的野兽”,关键句是“到我跟前来”。他的意思是“到我跟前来,我们才能进行近身搏斗”。而扫罗之所以想让大卫穿盔甲、佩剑,也是因为他做了同样的一种假设,他认为大卫要和歌利亚进行近身肉搏。

然而大卫并不想遵循决斗的惯例。他告诉扫罗,他放羊的时候杀死过熊和狮子,他这么说不仅表现出他的勇气,也表明了一件事:他打算像对付野兽那样对付歌利亚——他要做一个投石手。

他跑向歌利亚。因为没有穿盔甲,所以他速度很快,动作很灵便。他拿了一颗石子放在皮囊里,不停地甩动皮囊,速度越来越快,每秒6~7转。他将投石器瞄准了歌利亚的前额——这是巨人唯一的弱点。最近,弹道学专家埃坦·赫希(Eitan Hirsch)和以色列国防军进行了一系列计算,结果表明一个专业的投石手在35米的距离内投出的常规大小的石子,能以每秒钟34米的速度击中歌利亚的头。这个速度足够将石子射入歌利亚的头颅,令其失去意识或者死亡。从制动能力来说,这种威力相当于一把现代手枪的威力。赫希写道:“我们发现大卫投出石子并击中歌利亚的整个过程只持续了一秒多,时间太短了,以致歌利亚根本来不及保护自己。而事实上,在那段时间内,歌利亚根本没有移动过半步。”

歌利亚能做什么呢?要知道,那时他身上的盔甲足有100磅重。他准备来一场近身搏斗,这样他就可以站着不动;他身上的盔甲能够帮他挡住对方的攻击,这样他就可以将矛用力地刺向敌人的身躯。他看到大卫走过来的时候,首先是蔑视,接着是惊讶,然后便只有恐惧——他似乎明白了,这场斗争和他期望的斗争不一样。

大卫对歌利亚说:“你可以用剑、矛和长枪刺我,但是我会以耶和华——你鄙视的以色列战神之名同你决斗。今天,耶和华将你交到我的手上,我必击杀你,砍下你的头颅……这里的人都会知道,耶和华拯救世人,不是靠刀或者矛。因为战争的胜败取决于耶和华,他必然会将你们都交到我们手上。”

大卫两次提到了歌利亚的剑和矛,似乎在强调自己那与众不同的意图。接着他将手伸进肩包里拿出一颗石子。在那一瞬间,没有一个人认为大卫可以取得胜利。大卫投出石子,把手放了下来。大卫是一个投石手,投石手战胜了步兵。

历史学家罗伯特·多伦温德(Robert Dohrenwend)写道 :“歌利亚几乎没有战胜大卫的机会,这就像一个拿着青铜时代的剑的勇士无法战胜佩有点45口径自动手枪的对手一样。”

4

为什么人们会对那天在以拉山谷发生的事产生那么多误解?第一个原因是,这场决斗揭示了我们在力量认知方面的愚蠢。扫罗国王之所以不相信大卫有获胜的机会,是因为他认为大卫弱小而歌利亚强大。扫罗认为的力量只是物理上的力量而已,他不知道力量也可以有其他的形式:打破规则时产生的力量,用速度和出人意料的技巧攻克强壮对手时产生的力量。犯这种错误的人并不只有扫罗一个。在接下来的篇幅中,我会证明我们直到今天还在犯这种错误,这种错误影响了每一件事,小到我们如何教育孩子,大到我们如何解决犯罪与动乱问题。

这里还有第二个原因,也是更深层的原因。扫罗和以色列军队自认为他们了解歌利亚。然而他们只是大略地评估了他,便直接得出结论:他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他们并没有真正地了解他。他的行为让人看了摸不着头脑。人们认为他是一个英勇的战士,但是他的行为并不像一个英勇的战士。他是由一个随从领着走下山谷的,这个人走在他前面,手上还拿着一面盾牌。在古代,拿着盾牌的士兵在战时通常会与弓箭手配合,因为那些拿着弓和箭的人没法儿腾出手来保护自己。但为什么跟人决斗的歌利亚会需要一个拿着盾牌的随从?

还有,为什么他要对大卫说“到我跟前来”?为什么歌利亚不走向大卫呢?《圣经》中着重描写了歌利亚移动的速度——很慢,以及他说的话——一个拥有无穷力量的英雄说这样的话着实奇怪。另外,在歌利亚看到大卫从山坡上下来,没带剑和矛,也没穿盔甲的时候,他的反应为什么那么迟缓?他看到大卫的第一感觉就是自己被侮辱了,而不是觉得害怕。他似乎对周围的一切了如指掌。更奇怪的是,当他终于看见大卫带着棍子走过来的时候,他竟然说:“我是一条需要你带着两根棍子来对付的狗吗?”两根棍子?大卫手上明明只有一根棍子。

现代有许多医学家相信,歌利亚患了很严重的病。他看起来就像一个患了肢端肥大症的人。这种疾病是由脑下垂体的良性肿瘤引发的。肿瘤会导致人的生长激素过剩,这也就解释了歌利亚体形巨大的原因。(历史上最高的人罗伯特·瓦德罗也患有肢端肥大症。他去世的时候,有2.7米左右。)

此外,肢端肥大症通常会引发视觉问题。脑下垂体肿瘤会压迫视觉神经,因此患有肢端肥大症的人都会出现严重的视觉受限、复视(重影)问题。为什么歌利亚要由随从领着走到山谷?因为随从是他的视觉向导。为什么他移动的速度这么慢?因为他看不清周围的一切。为什么他那么迟才明白大卫改变了战斗规则?因为他没有看到大卫,直到大卫来到他跟前。“到我跟前来,我要拿你身上的嫩肉去喂天空的鸟儿和地上的野兽。”他喊了出来,提出这样的要求恰恰暗示了他的弱点。他需要大卫到他跟前是因为他看不清大卫。而歌利亚说的“我是一条需要你带着两根棍子来对付的狗吗”这句话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大卫手里只有一根棍子,然而歌利亚因为视力有问题,把一根棍子看成了两根棍子。

山脊高处的以色列军队看到的是一个恐怖的巨人。事实上,巨人那庞大的身躯正是他最大的弱点。这是一个重要的教训,在与任何类型的巨人交战时都适用。拥有力量和强大的东西并不总是它们看起来的那个样子。

大卫向歌利亚走过去是因为他有勇气,有信念。歌利亚没有看到大卫正向自己走来。一直到大卫走下来,这个动作缓慢、视线模糊的巨人才明白决斗规则已经改变了。一直以来,我们都误解了这类故事的含义。读完本书,你会发现这类故事的真正含义。 HD7vgWw11q8nU4SOimLG996C3nSBwCvLYx0zQ9mPbrjPxxNc0xvM7unuxlGuPko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