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话语
答: 话语(discourse)是指围绕着特定语境(context)中的特定文本(text)所形成的传播实践和社会实践。在这个过程中,特殊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形成了一种观念,此种观念组织了人们的实践活动,同时,实践活动又强化了这一观念。此外,不同的研究取向对于话语的定义差异较大。
2 话语研究
答: 话语研究是指专注于事物本质所做出的种种话语的可能性上的研究取向。即话语研究不是研究一个事物是什么,而是研究为什么人们用某种方式对该事物进行表述,是什么社会条件导致了这种话语,这种表述是否能够自我证明,它导致了什么后果。话语研究思路源于德国哲学家康德的批判哲学研究,该研究批判的重点不是处理各种事实,而是处理它们的各种可能性的条件或状况(conditions of possibility)。话语分析沿袭了类似的思路,在传播学领域,它的研究内容包括:人们对传播持有哪些不同的看法,它产生的社会语境和知识风尚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接受这种关于传播的看法,其认识论的基础是什么,围绕着某个关于传播的看法人们形成了什么样的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反过来又如何影响人们对传播的认识。
3 传播的5W模式
答: 传播的5W模式是指哈罗德·拉斯韦尔于1948年在其《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的传播过程模式。这5个W分别是英语中五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此模式被人们称之为“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对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可以进行独立的研究。但这一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方面它过高估计了传播的效果;另一方面它忽视了反馈要素。
4 信息
答: 信息(information)是不确定性的消除。这一概念由信息论的创立者申农提出。通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传递,人们获得了更多的确定性。这种思考传播的方法在20世纪中期一度非常流行,这一时期也正是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这三种理论盛行之时。这三种理论来源于自然科学领域,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元理论,被引入社会科学界。
5 意义
答: 意义是指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人类在传播活动中交流的一切精神内容,包括意向、意思、意图、认识、知识、价值、观念等,都包括在意义的范畴之中。意义是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产物,它体现了人与社会、自然、他人、自己的种种复杂交错的文化关系、历史关系、心理关系和实践关系。
6 传播的数学模式
答: 传播的数学模式是于1948年由美国工程师申农和韦弗提出的一种传播模式。该模式认为,意义的传递必须要经过一个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在传播过程中,意义首先被编码成语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然后被传递给受者,受者再将符号解码,按照自己的理解规则解释成意义。在此过程中,这些符号的意义既可能有较高的确定性(比如特定的语法),也可能有较低的确定性(比如对方眨了一下眼),甚至有的时候,我们认为较为确定的符号,其实蕴含着不确定的符号(比如表面上微笑表示赞扬,其实可能是嘲讽)。这个模式最初用来解释通信工程中信息(电流)传递的失真问题,后来运用在社会传播现象中,透视了传播过程中意义的传达过程。
7 控制论
答: 控制论是指传播是一个控制过程,在充满偶然性的社会中,传播与控制使这个社会更加有序。近代以来,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力量越来越强大,这种自信导致了主体与客体间的鸿沟越来越大,主体可以把身外的一切看作是可以控制的客体或他者,控制论表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肆意妄为。在科学主义助长下,数学家维纳在批判牛顿机械决定论的基础上提出控制论,并将其从机器和通讯领域推广到整个生物界。
8 传播的控制论模式
答: 传播的控制论模式是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该模式认为,传播的过程是带有反馈的双向交流过程,是具有反馈回路的封闭式控制系统。社会范围内的信息传播由于具有如此重要的控制作用,所以它成为社会这个建筑物得以黏合在一起的混凝土。传播的控制论模式为传播过程提供了反馈机制,但没有考虑传播过程的社会背景因素。谁来控制、通过什么途径控制、控制会对被控制者产生什么后果等问题随着控制论模式的提出而受人关注。
9 传播游戏
答: 传播游戏是关注人在传播过程中的内在体验和自我的一种传播话语。英国学者史蒂芬森明确地把游戏与传播明确地联系在一起,他提出“大众传播的最好的一点是允许人们沉浸于主动地游戏之中,也就是说它让人快乐”。史蒂芬森认为,虽然大多数传播活动具有工具性,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但是有一部分传播本身没有信息传播的特征,传播活动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它能够带给人快乐,甚至有时我们忘我地投入其中,连快乐都感觉不到。传播游戏理论从心理学的视角肯定了传播游戏的积极作用,讨论了游戏与自我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但并没有把传播游戏置于传播内容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大环境中加以考察,而只是抽象地讨论了消费过程中受众的快乐心理。
10 言语行为
答: 言语行为(speech act)是指用言语来完成的行为。该理论由英国语言学家奥斯汀提出,我们不仅可以用语言来表达沟通,还可以用语言来做事,如通知、命令、警告、阻止、答应、承诺、担保、道歉、祝贺等。看似工具性的语言背后,其实蕴含着支配关系。因此,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语言交换活动不仅是沟通关系,也是象征性权力的关系。言语行为反映了传播的语言交换是社会权力的实施中介。
11 权力
答: 权力是指武力、操纵与说服。这一概念由丹尼斯·朗在《权力论》中提出。“说服”即思想控制,由此,大众传播成为第三种权力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外,统治阶级对经济资源和政治(国家合法性)资源的控制,也会导致在大众传播中隐藏着看不见的权力控制。
12 文化帝国主义
答: 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是指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的斗争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世界文化新秩序的诉求和做法妨碍了全球的信息自由流动,英美因此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使得世界文化新秩序的建设进入僵局。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实力不强,在国际传播方面处于失语状态。这不仅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经济上的损失,也造成了发展中国家本土传统文化的式微、身份认同的危机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殖民。文化帝国主义从修辞上将资本主义的文化影响与它们的经济殖民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全球化与后发展国家在文化传播方面的权力斗争。
13 意识形态
答: 意识形态是观念的总和。法国结构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发展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他的观点为:①意识形态是“个人对于他所存在的现实环境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是一种人们无法摆脱的认识世界的框架;②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通过召唤,作用于人的潜意识,塑造了人的主体,同时令其成为意识形态的臣服者;③意识形态是一种从上至下的控制,由于社会结构的制约,个人很难摆脱意识形态的控制。
14 霸权
答: 霸权(hegemony)是指操纵和控制其他国家的地位。与暴力不同,霸权重视的是文化方面的控制。霸权的推广不是建立在强制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同意的基础之上,它是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妥协与合作的结果。
15 撒播
答: 撒播(dissemination)是指一种平等的传播交流状态,反映了传播解读过程的多义性。美国学者彼德斯认为,传播不是心连心,而是手拉手。不要使传受双方处于一方说、另一方听的不平等状态,而应该平等地进行撒播,让受者拥有自由解读的权利。撒播是争取消极自由的态度,源自于人们对话语权的极度敏感。
16 “我-你”关系
答: “我-你”关系是“传播是共享和互动”的话语源头之一,由犹太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提出。“我-你”关系中,“我”与“你”结为一体。“我”不是为了功利的目的来建立“关系”,也不会用理性来分析“你”;“你”超越了时空网络,不再是一个有限的存在,而具有永恒性。“我-你”关系摆脱了相互利用的关系,实现了人的存在价值。布伯认为,我们不应过于功利,而应从“我”与“你”相遇的偶然性中,生活在“你”的世界中,在共享中理解对方。这为“共享和互动”式的传播奠定了一个带有宗教色彩的基础。
17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答: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是“传播是共享和互动”的话语源头之一,是从解读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发展起来的。他认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依赖他人和其他客体才能完成自我的定位。所以自我中包含他人,自我封闭的个体无法存在。对话(dialogue)“是同意或反对关系,肯定和否定关系,问和答的关系”,是具有同等价值的不同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对话理论认为,我们总可以在自我的话语中听见他人的声音,同时,说者成为听者整个感觉背景中的一部分。最终在平等、双向的基础上,达成听者与说者的相互理解。
18 传播仪式
答: 传播仪式是一种对主体的召唤,邀请读者参与到传播中,获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传播仪式是对现实的再现与建构。传播的仪式观并不把新闻看作是简单的信息,而是把它看作是戏剧。传播不是描述世界,而是描述权力、行动的舞台,我们被邀请参与其中。因此,重要的不是我们通过传播获得了什么信息,而是通过传播我们与其他人获得了内在的联系,获得了对现实共同的理解。美国学者詹姆斯·卡里从杜威关于传播的定义中发展出了这一观点。
19 交往行为
答: 交往行为是指满足合作与理解的条件,参与者必须具有理性,随时反思自己言语的有效性,同时真诚地谋求合作,并且愿意站到对方的角度做出理解等的行为。哈贝马斯认为:①语言在真正的交往行为中并不具有强制力,只是一种寻求共识的中介。②我们不能像“传播是传递”或“传播是控制”那样利用隐性的操纵手法,用表面的平等理性来达成自己的策略性目的。
20 文化
答: 文化是指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包括大众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流行文化等。传播是文化形成、发展的基本条件,而电子媒介则更助推了文化传播全球化、同质化、类型化和集中化。文化是媒介展现的生活景观和传播的重要内容,传播文化成了媒介本身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手段。
1 什么是话语分析?除了用它来分析“传播”的话语外,你能否试着用它来分析“信息”“文化帝国主义”等话语?
答: (1)话语分析
①话语分析目标不是去争论传播到底是什么,而是去研究人们对传播持有哪些不同的看法,它产生的社会语境和知识风尚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接受这种关于传播的看法。
②其认识论基础是什么,围绕着某个关于传播的看法,人们形成了什么样的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反过来又如何影响人们对传播的认识。
(2)分析“信息”话语
①不要求争论这条信息到底是什么,它传达的意思,而是需要去研究人们对信息持有的不同态度,这条信息对社会的整体的话语语境表达的意思。
②人们为什么会接受这样的信息,对于这种信息的看法,此外还考虑信息产生哪些社会实践,以及这些社会实践有时如何反过来影响人们对信息的认识。
(3)分析“文化帝国主义”话语
①文化帝国主义,是指在某个社会步入现代世界系统的过程中,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被迫接受该世界系统中的核心势力的价值,并使社会制度与这个世界系统相适应的过程。即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来影响文化弱国,其途径主要通过文化来进行。
②对文化帝国主义进行分析时,不是关注发达国家所传达的文化内容,而是关注他们传达的信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为什么能够被别人接受,这些信息对发展国家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对弱国的文化实践和国家有哪些影响,被影响的国家采用了哪些具体的措施去改变目前的文化弱国现象。
2 你能否在本书的其他传播理论中发现隐喻?它们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答: (1)媒介即信息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的观点也是隐喻,它的前提条件是媒介在人类的社会发展中真正的讯息就是媒介本身,这样的媒介不仅仅包括了语言、文字、印刷物等,也包括了交通工具,他们成立的条件都是媒介这个物质载体。
(2)传播是游戏
传播是游戏是隐喻。它的前提条件是生产力的提高使游戏的社会条件逐步成熟,社会为人们创造出更多的游戏机会。不能再把它看作是一种功能性的活动,而要从本体论的意义上重新加以审视。也要看到传播游戏容易受到各种权力的入侵而被异化。从参与者的角度来看,大部分的传播游戏因为不承担现实的责任,容易导致非理性的暴民心理,传播的黑暗面不断涌现。
3 除了信息、意义、意向外,传播过程还传递了什么其他客体?
答: 在传播过程中除了传递了信息,意义以外,还包括了信息的载体这样的客体,信息都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进行传递,传递的方式不一样,理解信息的含义就不一样。
从图1-4中可以看到,传递过程中还包括作为发射器和接收器的信息或意义的载体,包括传播者编码所用的媒介,以及接收者解码所用到的传播媒介。
图1-4 传播的控制模式
4 “传播是控制”与“传播是权力”两种话语有何异同?
答: (1)相同点
两者都是指控制,都是传播的一种话语方式,同时强调的都是传播者对受众的控制过程。
(2)不同点
①“传播是控制”传播即有意图的控制不同,传播是传者控制受者的过程。“传播是权力”话语强调的不是简单的直接操纵,而是针对那些隐藏在我们文化和语言中的不平等关系。社会控制的参与者没有自由,典型的社会控制是民意,人们会感到压力而被迫去做某事。是责任、服从,涉及深层的道德争议。
②这些关系往往以“常识”“同意”“习惯”“文化”,甚至客观中立的“知识”“真理”的形式出现。这种传播中的权力很难找到明确的权力执行者或代理人,每个人都要依靠这种权力形成的“意识形态”才能认识世界或形成自己对世界的解释,每个人都是权力体系中的一部分。大众传播在这种无形权力网的建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5 你认为“传播是控制”话语在现在有存在的合理性吗?为什么?
答: (1)存在合理性
①因为“传播是控制”说明的是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对受众的控制和支配。传播媒介,特别是大众传播媒介拥有这样的能力,传播媒介可以直接发布某个信息,对某个信息进行大规模的报道,从而进行控制。
②可以通过评论舆论的引导来进行控制,受众是一盘散沙原子式的存在,非常容易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只要找准舆论点,找到发布的最佳时机并进行大规模的报道就能够达到控制的目的。
(2)传播学是“有意图地施加影响”
①美国著名报人沃尔特·李普曼的《民意》中,对外部的世界、媒体营造的虚假世界和人们头脑中关于世界的图像作了区分。因为人们对现实的认识越来越间接,人们自以为是真实的东西,只不过是利益群体利用大众媒体制造出来的虚假环境。
②由于普通人的注意力、时间、社交圈子有限,他们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资源越过媒介直接认识世界。即使具备上述条件,也会因为人们用自己头脑中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去定义外界事物,从而无法获得正确的印象。
③语言的影响,由于缺乏有效传通的保证,语言经常导致传受双方理解的差异。
6 请用现实中的例子来支持或反对“传播是游戏”这个话语。
答: (1)“传播是游戏”这个话语是英国学者史蒂芬森《大众传播的游戏理论》中提出:“大众传播的最好的一点是允许人们沉浸于主动地游戏之中,也就是说它让人快乐。”
虽然大多数传播活动具有工具性,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但是有一部分传播本身没有信息传播的特征,传播活动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它能够带给人快乐,甚至有时我们忘我地投入其中,根本连快乐都感觉不到(因为快乐只是事后的追溯)。比如当人们和一个知己交流时,谈话本身就带来快乐,再比如观看影视节目、玩电子游戏等也相同。正如人们喜欢重复地玩同一个游戏一样,人们也希望从报纸上重复阅读相同的内容。反过来,报纸的报道成为读者和新闻工作者建构起来的一个游戏。
(2)例如,《非诚勿扰》节目,可很好地证明传播是一个游戏的过程,传播的双方都处于娱乐的过程中,节目的主持方式在娱乐中进行,受众在观看电视或者现场录制的观看都是如此,这本身就是一个游戏,同时游戏也是文化的象征,传播的是互动文化,《非诚勿扰》这个节目中传达的是我国国民目前婚恋交友的现象,也表明这是目前大众社会上的主流的文化。
7 请你以中国2008年奥运会(或春节联欢晚会)为例,分析大众传播是如何建构共享的意义和文化的。
答: (1)传播是共享,詹姆斯·卡里认为,传播是一个制造、保持、修补和转换现实的象征性过程。通过传播,一定群体的人们共享民族、阶级、性别、身份、信仰等。
①他们共享着相同的文化。传播塑造和定义“我们”,把“我们”与“他们”区别开。由于我们天天依赖于传播的这一功能,就像鱼相忘于江湖,反而不易察觉。
②传播是仪式。传播仪式是一种对主体的召唤,邀请读者参与到传播中,获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传播仪式是对现实的再现与建构。
③传播的仪式观并不把新闻看作是简单的信息,而是把它看作是戏剧。传播不是描述世界,而是描述权力、行动的舞台,人们被邀请参与其中。
④大众传播可以形成社群、共同身份、文化,这种观念在中国儒家的文化中也受到重视。
同时,传播是彼此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在其中传受双方获得相互理解和共识。
(2)以中国2008年奥运会为例,在奥运会中,我国大众传播媒体抓住了主旋律,来进行构建我国的奥运文化和意义,大众媒体采用电视、报纸、网络、广播全方位的对奥运会进行报道。对奥运会的报道我国采用的是大的以积极正面的形象报道为主,同时突出典型的形象。传媒选择了合适的报道素材,因为这些意义是普遍的和典型的,人们就能够很好的理解其中的意义。在受众中不会存在理解的障碍和隔阂,能够做到意义的共通。同时设置了及时的反馈渠道让受众进行反馈,这样传播者就能更好地理解受众意义,这在刘翔退赛中可以很好地看出。
8 人们能否通过大众传播实现不同群体之间的共享和互动?如果能,怎样实现?如果不能,为什么?
答: 大众传播能够实现群体之间的共享互动。
(1)当下的社会是一个自媒体兴盛的时代,网络技术高度进度,技术的进步使得传播能够广泛进行,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地了解自己想要的信息,信息业能通过各种渠道到达人们的手中,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出现更是使得信息共享成为易事。
实现途径的社会是一个自媒体兴盛的时代息进行大规模的报道,来控制。
(2)实现途径,具体如下:
①需要所有的媒体进行合力宣传和报道,使信息能够到达各个阶层,而不会使得有些阶层不能够得到信息而出现信息闭塞。
②要更好区分媒体定位,划分定位是为了更好地传递信息,使受众能够清楚理解信息的含义,达到有效宣传的目标。
③需要不同的群体自身积极主动去沟通去填补群体之间的信息差距。
9 本章的关于传播的6种话语,哪些相互兼容,哪些相互矛盾?为什么?
答: (1)“传播是传递”“传播是撒播”“传播是共享和互动”“传播是游戏”是相互兼容的;传播是信息的传播,这几项都在说明传播的过程中信息双方的互动,至少受众必须接受并理解其中的意义。
(2)“传播是控制”和“传播是权力”也是相互兼容。它们都强调传者对受者的控制,只是其中的控制的方式,控制的程度不一样。
(3)“传播是共享和互动”和“传播是控制”是矛盾的。控制意味着支配,意味着受众只能按照传者的意思去理解其中的意义,传受双方不存在互动,也不存在交流,也就无所谓共享和互动。
10 除了本章提到的关于大众传播的6种话语以外,你还能从生活中找出其他的传播话语吗?
答: 除了本章提到的关于大众传播的6种话语以外,生活中其他的传播话语有:
(1)传播是欺骗;
(2)传播是宣传;
(3)传播是交流;
(4)传播是意义;
(5)传播是强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