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成人高考高中起点升专科、本科《语文》试卷及详解 |
![]() |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恶心 厌恶 恶贯满盈
B.模型 模样 模棱两可
C.剥削 瘦削 削足适履
D.荷花 荷载 荷枪实弹
【答案】 C
【解析】 A项,三项读音均不同,“恶心”中的“恶”读ě,“厌恶”中的“恶”读wù,“恶贯满盈”中的“恶”读è;B项,“模”在“模型”、“模棱两可”中均读mó,在“模样”中读mú;D项,“荷”在“荷花”中读hé,在“荷载”和“荷枪实弹”中读第四声hè。C项,三个词中的“削”都读xuē。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不胫而走 旁证博引即往开来
B.鞭辟入里 变本加厉瑕瑜互见
C.轻歌曼舞 始作勇者一愁莫展
D.以逸代劳 谈笑风生变换莫测
【答案】 B
【解析】 A项,“旁证博引”之“证”应是“征”,指说话、写文章引用材料作为依据或例证征:寻求,“即往开来”之“即”应是“继”,指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继:继承;C项,“始作勇者”之“勇”应是“俑”,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一愁莫展”之“愁”应是“筹”,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筹:筹划、计谋;D项,“以逸代劳”之“代”应是“待”,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地球生物圈是自然界经过长期______形成的,它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基础。②终身教育改变了学校教育的功能,毕业证的获得并不意味着学习的______。③舟曲地区多处山洪______,空前的泥石流灾害使人民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
A.演化 终止 暴发
B.演化 中止 爆发
C.变化 终止 爆发
D.变化 中止 暴发
【答案】 A
【解析】 “演化”指指生态的群落或自然群落的逐渐进化,强调自然界的变化,“变化”使用广泛,指人或事物产生新的状况。根据句意,①句生物圈形成应用“演化”;“终止”指某种活动或过程停止,不再继续;而“中止”是某种活动或过程中途停止,强调过程中被打断,可以继续,也可以停止。根据句意,②句应该用“终止”;“暴发”多侧重来得突然而猛烈,适用范围较窄,多与和水相关的事物相连;而“爆发”比喻像弹药爆炸一样突然、迅速地发生,适用范围比较广,根据句意,③句应该用“暴发”。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毕业后,同学们虽然天各一方,不能常常见面,但是一直都藕断丝连,彼此牵挂。
B.老师强调,班委成员之间要注意团结协作,要在分庭抗礼中共同推动班集体发展。
C.竞争对手的公司成立较晚,却后来居上,迅速占领了技术市场,真可谓祸起萧墙。
D.在这次国际杂技邀请赛中,中国队参赛选手又拿出了不少令观众拍案叫绝的作品。
【答案】 D
【解析】 A项,“藕断丝连”比喻表面上断了关系,实际上仍有牵连,多指男女之间情思难断,句中用来描述天各一方的同学关系,使用不恰当;B项,“分庭抗礼”用指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可以抗衡,句中用来描述班委成员之间可能出现的意见分歧,使用不恰当;C项,“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句中指外部对手的竞争,使用不当。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在交通路口设置了“非机动车禁驶区”,机动车就可以免受非机动车干扰,从而加快行驶速度。
B.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成为人类走出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困境的重要选择。
C.如果美术工作者看不到儿童自身发展的主动性,过早地让他们接受专业绘画知识,那么就会变成束缚儿童发展的枷锁。
D.为能够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人才进驻本市高科技园区企业,市政府相关部门将为此类人才提供专门的资金支持政策。
【答案】 C
【解析】 “那么……”后面句子成分残缺,缺少分句的主语,可以不补充像“这种做法”一类的词语。
6.在下面横线处填人短语或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______。______。果然,稍微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就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______,______。
①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②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③射得人眼睛发痛
④我知道太阳要从那里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个地方
A.①③②④
B.②③①④
C.②④③①
D.①④②③
【答案】 C
【解析】 这段文字描写的是观看日出的景象,按照时间顺序,前两处横线是对太阳出来之前的描述,后两处横线是对太阳出来之后的描述。在①~④句中,②④属于描写太阳出来之前的,“我”盯着的那个地方应该有一些不同之处,前面应该对“这个地方”进行描述,所以②在④前;①③的描写属于太阳出来之后的,横线前说到了“夺目的亮光”,按照语句的连贯性,接着应该是眼睛感受到太阳光的强烈,因此③在①前。
陆龟蒙《治家子言》中说:“吾祖始铸田器,岁东作必大售。”意思是他的祖辈是做农具的,每年春耕开始的时候。农具销量很大。有意思的是,文中的“东作”释为“春耕生产”。其实,不仅仅“东作”是“春耕”,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这个方位词总是与“春”这个
季节词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春风”就总是被说成“东风”,像“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还有“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更有“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等,简直就是东风的解释了。
为什么在中国“东”这个方位词总是可以替换“春”这个季节词?这是中国的季风气候使然。简单地说,春夏来临,太阳很快地把热容量小的大陆晒热,陆地上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上升,气压变低;海洋由于热容量大,升温较慢,与同一时段的大陆比,海洋上气压相对高,因此海洋上的空气向大陆流动。秋冬以后,这个过程正好相反。所谓季风就是指这样一年中方向有规律转变的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大范围的空气流动。中国的东面是浩瀚的太平洋,西面是亚洲内陆。春天,有季风从东面或东南而来,因此,东风也就可以包含春风的意思。
但是仅仅这样说,还忽略了一个问题。因为东西南北这些地理方位词,都关涉到叙述者的位置。对有的人而言是东,但对另外的人来说却是西,南北亦然。对中国东部,尤其是中原地区而言,春天的风是从东面或东南面的大海吹来的,但是对于中国其他地区而言,季风或从西南的印度洋吹来,或从西北的北冰洋和大西洋吹来,因此春风就不应该是东风。另外,东南季风势力也有限,只能吹到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此线以西,春风也都与东无关。东南季风吹到的内陆最深处,正是中国的农牧分界线。由此可见,中国人把春风叫东风是中原人的视角占有了主导话语权。就文化而言,中原地区农耕民族的文化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因此中原地区的视角就成了全中国的视角,并影响到中国人称春风为东风。在语言中,凡是涉及地理方位的词,都有一个话语权的问题,以谁的视角叙述,谁的视角方位词流行,就看谁的影响力大。
7.阅读第一段文字,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陆龟蒙将“东作”注释为“春耕生产”,这表明中国古代很重视农业生产。
B.在当代文化背景下,“东”与“春”的密切联系表现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C.作者列举中国古代诗词的例子意在表明,“东风”常常可以指代“春风”。
D.“东风随春归”意思是东风随春天而至,所以作者说可以用东风解释春风。
【答案】 C
【解析】 A项,陆龟蒙把“东作”解释为“春耕生产”,意在表明,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方位词“东”总是与季节词“春”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说明中国古代对农业生产很重视;B项,原文第一段没有提到当代文化背景,都是以古代中国为背景。D项,作者借用这句诗是说明东风可以指代春风,而不是解释春风。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海洋的热容量总是比陆地大,所以空气总要从海洋流向陆地。
B.从总体来看,中国的气候受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的影响很大。
C.东南西北等地理方位的具体确认,是通过叙述者的位置来确定的。
D.在中周,大兴安岭、阴山及冈底斯山等是有标志意义的地理名词。
【答案】 A
【解析】 根据文章第二段第三四句说,春夏来临,海洋上的空气向大陆方向流动。秋冬以后,这个过程正好相反,即大陆中的空气向海洋流动。所以,“总要”过于武断、片面。
9.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方位词“东”总是与季节词“春”互相替代,这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现象。
B.亚洲内陆和太平洋在热容量上的差异,使中国的东南季风出现在春夏期间。
C.在古代中国,如果不掌握主导话语权,东南西北的方位指代就没办法明确。
D.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农耕民族的文化逐步成为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
【答案】 B
【解析】 A项,“互相替代”不符文意。在中国文化中,“东”常用来指代“春”,但不能用“春”指代“东”;C项,根据文章最后一句“凡是涉及地理方位的词,都有一个话语权的问题,……”,可知东南西北的方位指代不是没办法明确,而是涉及到话语权问题;D项,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倒数第二句,中原地区农耕民族的文化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并不是受为东南季风的影响。东南季风影响的只是中国的农牧分界线。
10.对于中国人把“春风”叫“东风”的原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自然界的东南季风是中国境内春风的来源之一。
B.中原在地域辽阔的中国,长久拥有主导话语权。
C.西南季风以及西北季风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微乎其微。
D.受农耕文化以及气候的影响,“东风”的说法比较广泛。
【答案】 C
【解析】 根据文中最后一段第四句提到,“东南季风势力也有限,只能吹到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还有第三句提到“对于中国其他地区而言,季风或从西南的印度洋吹来,或从西北的北冰洋和大西洋吹来”,可见西南季风以及西北季风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并不是“微乎其微”,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想起她很突然。当时我正在外地,每天像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好不容易能够停下来吃一顿悠闲的晚餐。闹哄哄的餐厅里,服务生们来来去去,端水送饭,仿佛是因为忙碌,他们的表情都显得既紧张又机械。很快,一位小伙子给我端来了饭菜,我对他友好地点了点头,说了一声“谢谢”。小伙子愣了愣,随即又朝我憨厚地笑了一笑,轻快地去忙他的了。我的心情也变得轻快起来,也就是在那时,她仿佛就隔着一桌又一桌的人、隔着20年的时间走了过来。
她是我的同学李昕的母亲,我们只有过一面之缘。那次开家长会,来了五六十位家长,我们几个女生负责接待。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实在不懂得如何接待大人,只是把家长迎进来、让座位、倒茶水,稍有空闲,便凑在一起交头接耳、传递新闻。我清楚地记得,其中有一条是“李昕的妈妈是北京人,说话和咱们不一样,特别好听”。
我顺着她们的指点看过去:那是一位身材高挑的女性,衣着和发式都很普通,容貌也算不上漂亮。不过,她坐在那里就是显得与众不同,她偏偏没有说话,正在认真倾听另一位家长的高谈阔论。我们用幼稚的眼光结合自己掌握的词汇得出了一个一致的结论——所有家长中,李昕的妈妈最有风度。
有一个女生倒水回来,脸颊红红的,她急切地问道:“你们猜,我倒水时,李昕的妈妈说什么?”还不等我们猜,她就迫不及待地补充说:“李昕的妈妈说,谢谢。”
我们几个人面面相觑——20年前,在那样一个边远的小县城,我们当中有谁用过、听见过“谢谢”?没有。有谁仅仅为倒一点点水这样的小事情说过“谢谢”,当然更没有。“谢谢”,这在当时的我们听起来,是一个多么新鲜、多么温暖的词语啊!
醒过神儿来,女生们的倒水热情空前高涨,大家都争着抢着去拿壶。另一个女生回来报告说:“是呀,我听见了,李昕的妈妈说:谢谢。”那是一个面色苍白的女生,激动使她的脸色变得红润起来,一脸的害羞表情。
等轮到我了,我忽然觉得心跳得厉害。李昕妈妈面前的水杯已经满了,我听见她轻轻地说了一句:“不用了。”但我还是坚持着往里倒了一点儿,好在也没有溢出来。我清晰地听见她说:“谢谢。”我的脸“腾”地一下红了,摇摇头就匆匆走开了——那时,我还不会说“不客气”。
那次家长会后,瘦瘦高高的李昕成了我们女生羡慕的对象。大家都在想,他的家庭应该是怎样的幸福啊!
20年过去了,曾经窃窃私语的女孩子们大概都已经为人母了,不知道她们会不会像我现在一样,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回想起那位仅有一面之缘的女性;但是,我知道,她们和我一样,从那时起,就在学着使用那个词语,学着使用那一类“有温度的词语”。
的确,词语是有温度的,就像我每每经历的一样,这是我人生中至深的体味。
11.文章从自己在外地的一次晚餐经历写起,有什么作用?
答: (1)引出下文,勾起作者20年前经历的回忆。(2)表明“谢谢”一类词语给人以温暖,词语是有温度的。(3)与结尾的“至深的体味”相呼应,印证了体味的真实性。
12.文中说,“李昕的妈妈最有风度”,如何理解这句话中“风度”一词的含意?
答: 从小说对李昕的妈妈的人物形象画的外貌、衣着中可知,她外表平常普通,但通过对她的动作、语言的细节的描写:偏偏没说话、认真倾听、说“谢谢”等,说明了她虽然外表平常普通,但其言行举止有一种与众不同的优雅气质。
13.结合文意,概括作者对“有温度的词语”认识的三个阶段。
答: 文章中,作者在那次晚餐经历中对端给他菜的位小伙子说了“谢谢”,使用可有温度的词语;从作者20年前回忆中可知,那时他没有在那种小事上听人说过“谢谢”,只有在家长会偶然见到李昕的妈妈时才体验到。文章采用了插叙的写法,依照事情的发生顺序,作者对“有温度的词语”的认识即是从“从未经验”到“偶然接触”最后“学着使用”。
14.联系社会生活,说说“有温度的词语”有哪些方面的功用。
答: (1)体现说话者的素养,(2)给人以亲切和温暖,(3)增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4)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 ① 以木简 ② 束 ③ 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 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 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 ④ 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注】 ①小奚:这里指小书童。②木简:木板。③束:捆绑。下文的两个“束”是名词,为“绳索”之意。④牡下:上锁。牡,门闩,锁簧。
15.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 于是问摆渡的人:“还能赶上南门开着吗?”
16.根据文意,渡者“熟视小奚”,注意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作出“速进则阖”的推测?
答: 渡者注意到小奚“以木简束书从”,如果“速进”,可能会“束断书崩”,延误行程,赶不及进城。
17.作者反思渡者的话,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答: 根据文章最后句子“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可知,作者明白了躁急自败,欲速则不达的哲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8~19题。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8.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早梅特点的?
答: 首联中通过“万木冻”与“孤根暖”的对比突显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性,第三联“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递”字,道出了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是着眼梅花的素艳外貌,由此可知早梅香气清幽,颜色素雅。
19.诗人咏早梅,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答: 全诗末联“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语义双关,感慨深沉,其中“望春台”意指“京城”;一方面是指早梅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意即希望美好的事物能得到更多人的欣赏。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作者渴望到京城施展才华、独占鳌头、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思想感情。
20.选择,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面对。我们一次一次做出选择,也就意味着一次一次接受生活的邀请,见证生活的丰富与厚重。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写作思路】
2011年的作文是话题作文,考生写作需注意应在话题的范围之内构思立意。要写好此文,首先要扣住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例(选择)来写,以体现成人考生生活阅历较为丰富的特点。切忌脱离实际、具体的生活而空谈抽象的“选择”。其次要突出“选择”所蕴涵着的生活的丰富和厚重。
【经典事例】
1.在中国人被诬为“东亚病夫”的黑暗时代,鲁迅抱着医学救国的热情东渡日本留学。当他从电影中看到中国人被日寇砍头示众,周围却挤满了麻木不仁看同胞被害的人群的情景后,内心受到极大震动。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健壮也只能做毫无疑义的示众材料或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为不幸的”。因此毅然弃医从文,献身于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的革命文艺运动。
2.1902年,波兰的居里夫妇经过一年半的艰苦奋斗,终于提炼出镭,并发明了一种制造镭的专门技术。镭的用途,特别是镭在医疗上的效用,使许多国家都计划兴办制镭业,但是人们不了解制镭的秘诀。1903年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居住在巴黎的居里夫妇,收到一封从美国纽约州的布发罗城发来的信件,美国的技师在信中向他们请教制镭的方法。面对社会的需要,是立即申请制镭技术的专利执照、独占发明权,一举成为金钱的拥有者。还是毫无代价地向世界公布他们的研究成果,甘心做一名清贫的科学家。为此,居里夫妇进行了五分钟的谈话。比埃尔·居里看完信,平静地说:“我们须在两种决定之中选择一个。一种是毫无保留地叙述我们的研究成果。”居里夫人说:“是,当然如此。”比埃尔接着说:“或者我们可以自居镭的所有者和‘发明家’先取得这种技术的专利执照,并且确定我们在世界各处造镭业上应有的权利。”居里夫人想了几秒钟,坚定地说:“我们不能这样办,这是违反科学精神的。”居里夫人又进一步重申:“物理学家总是把研究全部发表的。我们的发现不过偶然有商业上的用途,我们不能从中取利。”于是,居里夫妇以真正科学家的人格,在贫穷和富有之间做出了永恒的选择。
【名人名言】
1.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三毛
2.人的生命是一个灿烂的过程,每个人都是世上的一个过客,要做怎样的过客,那是每个人的选择。——秦文君
3.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4.人生三大遗憾:不会选择;不坚持选择;不断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