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

一、单项选择题

1 人们在进行决策时,必须做出某种选择,这是因为( )。

A.选择会导致短缺

B.人们在决策时面临的资源是有限的

C.人们具有机会主义倾向

D.个人对市场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答案】 B

【解析】 相对于人类无穷的欲望,经济资源总是稀缺的,因此面临选择时,必须面临如何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的问题。

2 局部均衡分析是对( )的分析。

A.某一个部门的变化对其他部门的影响

B.某一个市场的分析而忽略其他市场

C.经济中所有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

D.与供给相独立的需求的变化

【答案】 B

【解析】 局部均衡分析研究的是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其方法是把所考虑的某个市场从相互联系的构成整个经济体系的市场全体中“取出”来单独加以研究。

3 宏观经济学区别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特点是( )。

A.加总的应用

B.强调总量(如总消费、总储蓄、总投资、总产出)的作用

C.强调总量(如总消费、总储蓄、总投资、总产出)的相互作用关系

D.以上都是

【答案】 D

【解析】 宏观经济学运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它分析的是诸如一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变动及其与社会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问题。

4 下列各项中哪一项属于流量?( )

A.GDP

B.外债总额

C.现有住房总面积

D.失业人口

【答案】 A

【解析】 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流量概念,因为它表示的是某段时期内整个经济社会所新生产出来的价值或最终产品的价值是多少。外债总额、现有住房总面积和失业人口都是存量,存量是指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5 下列各项中哪一项属于存量?( )

A.GDP

B.投资

C.失业人口

D.人均收入

【答案】 C

【解析】 存量是指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的数值,失业人口是存量的概念。GDP、投资和人均收入都是流量的概念,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二、简答题

1 简述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联系和区别。宏观经济学在整体研究思路上具有哪些特征?

答: (1)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是研究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的。两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补充的。微观经济学是在资源总量既定的条件下,通过研究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来说明市场机制如何实现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而宏观经济学则是在资源配置方式既定的条件下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两者分别从个体和总体分析了经济的运行状况,共同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整体。

②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这是因为任何总体总是由个体组成的,对总体行为的分析自然也离不开对个体行为的分析。例如,宏观经济学中的消费是单个消费者选择的结果,而投资也同样来源于单个厂商的选择。

③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采用了供求均衡分析的方法。这是因为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都是一定意义上的供给和需求行为。因而,微观经济学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产品的均衡价格和产量;宏观经济学通过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研究社会的一般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①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决策单位(消费者、厂商等)的经济行为,它考察的是单个商品市场上的价格和供求是如何变动的,单个消费者的消费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单个生产者的成本、价格、产量是如何决定的,收入如何在各资源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等。概括地说,微观经济学是研究消费者如何消费才能获得效用最大化,研究厂商如何生产才能获得利润最大化。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它分析的是诸如一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变动及其社会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②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论。

③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④研究目的不同。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如何最优配置,宏观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宏观经济政策建议,以促进整体经济能够更加健康地运行。

(3)宏观经济学在整体研究思路上的特征

①在宏观经济学中,需要注意总体变量有着“存量”与“流量”的区别。

②宏观经济学通过总体变量来衡量整体经济的运行,为理解这些变量背后的原因,经济学家建立了许多模型,如供需模型等。

③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宏观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发现整体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在实现这个目标时,有必要区分两种分析方法: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

2 宏观经济学常用的分析方法是什么?

答: 与“微观经济学”相对而言,宏观经济学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分析方法。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具体而言,宏观经济学主要采用以下分析方法:

(1)实证分析方法

实证分析方法的实质就是揭示经济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分为经验实证和逻辑实证两种方法。作为理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主要采用逻辑实证的研究方法。逻辑实证的方法也被称为演绎的方法,或抽象分析的方法。逻辑实证对因果联系的把握是从建立假设开始的。排除一切无关和次要的因素,保留少数有关的重要因素,从而能够在一种“纯粹”的环境中观察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逻辑实证的第二步是在建立假设的基础上,利用数学等手段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有关结论,以描述宏观经济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2)均衡分析方法

现代经济学对经济现象的研究着重刻画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均衡概念是经济学从自然科学中借用来的。在力学中,均衡可以指在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作用下,物体的位置保持不变。在经济中,均衡的这层意思基本上保留下来了。对均衡状态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经济现象运动趋势的研究。这种研究对于揭示经济现象发生的前因后果是很有益的。

(3)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

现代经济学对经济均衡的研究有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这三个角度:

①静态分析方法是一种初步的,从而比较简单的分析方法。它着重刻画均衡状态的特征以及形成均衡状态的条件。它假设经济变量从非均衡到均衡的调整是在一瞬间完成的;

②比较静态分析是从静态分析发展而来的。它着重研究两个均衡状态之间的联系,揭示一个均衡状态必定沿着哪个方向过渡到另一个均衡状态;

③动态分析把经济变量的调整放到时间这一维度中考察。在宏观经济学中,对通货膨胀、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等经济现象的研究都是按动态的视角展开的。随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动态的方法显得越来越重要,现代高级宏观经济学几乎完全建立在动态分析的基础之上。

(4)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

总量分析是宏观经济学特有的分析方法。总量分析就是研究一国总需求、总产出、价格总水平等经济总量水平的决定及其变化规律。显然,宏观经济学采用总量分析方法,是与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运行的认识的基本倾向分不开的。这些总量分析能够较好地解释经济萧条、通货膨胀等一类宏观经济现象。

结构分析是指对经济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及其对比关系变动规律的分析,如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结构分析、消费和投资的结构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的结构分析等。结构分析主要是一种静态分析,即对一定时间内经济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变动规律的分析。如果对不同时期经济结构变动进行分析,则属于动态分析。

(5)需求分析与供给分析

研究宏观经济离不开需求分析和供给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宏观经济学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并列地使用这两种方法的。例如对总产出的研究,在萧条经济场合,侧重于需求分析;在膨胀经济场合,侧重于供给分析。在短期,侧重于需求分析;在长期,侧重于供给分析。

(6)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

存量和流量是对经济变量的一种区分。在一定时点上取值的经济变量称为存量,在一定时期内取值的经济变量称为流量。宏观经济学侧重于流量分析。例如,宏观经济学不研究一国总财富的决定,而着重研究一国一年新增财富即国民收入的决定。宏观经济学在研究上的这种侧重是由其基本的理论观点决定的。

3 对于工资刚性和粘性的两种市场情形,分析并对比经济增长下滑对于失业率的影响。

答: 价格刚性是指价格短时间内很难向下变化,有向上变化的趋势,就像现实中的效率工资,向上可以激励,向下就会引起种种的不好的预期,所以在现实中,工资总是向上涨的,很少有下降的;而价格粘性是说价格不易发生变化,但仍然可以发生变化,但是变化是很缓慢的。简单来说,工资刚性是指工资确定之后不易变动(尤其是不易下降)的特性,即工资的弹性不足;工资粘性指工资率不能随劳动供求的变动而及时地变动。

两者是有区别的,价格刚性要求的时间要比价格粘性要求的时间更短,是凯恩斯经济学中比价格粘性更强的假设。在这两种情况下,当经济下滑时对于失业率的影响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1)经济增长下滑工资刚性对失业率的影响

经济增长下滑势必会造成失业人数增加,而此时工资处于刚性状态,不能调整,造成严重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态,大大提高了失业率。

(2)经济增长下滑工资粘性对失业率的影响

与工资刚性市场情形相比,经济增长下滑也会造成失业人数的增加,但是因为工资粘性,工资可以缓慢地调整降低,这样会使得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缓慢增加,失业率不至于增加地很快。

(3)两者间对比与分析

造成工资刚性的主要原因在于,由于通货膨胀的原因,劳动者普遍乐于接受工资的上涨而不是下降,因此当工资下降时会带来较大的摩擦成本,而造成工资粘性的原因在于,劳动合同的签订是有一定时间跨度的,有时不能依据劳动市场中的情况进行及时调整,造成工资水平的浮动慢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化情况,使其无法及时调整,而形成短期的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失业情况发生。在经济下滑的过程中,企业的产品市场需求下降,造成劳动力市场需求削弱,由于工资刚性的原因,市场工资不发生改变,失业率上升,按照刚性工资理论,此情况造成的失业率上升在企业的需求上升之前是不可逆的,而由于价格粘性造成的劳动力价格不变会在一段时间后的劳动合同重新签订中做出调整,使工资与劳动市场的供求情况相匹配,达到降低失业率的目的。 kjpCvOTfRKOJ1YdmDKASxzPUPF6IJwHbrw2P/InNnL1FQ33iiibkyrFM6G/cKo3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