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论述题

1 使AD曲线发生移动的因素有哪些? [南京大学2019研]

答: (1)总需求的含义

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一函数的曲线称为总需求曲线(AD曲线)。

总需求曲线可以由IS-LM图推导。如图7所示,上图是IS-LM图形,下图是总需求曲线的图形。当价格水平从P 1 下降到P 2 时,减少了货币需求,又由于名义货币供给未变,因而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即从LM(P 1 )移动到LM(P 2 )。这使得利率下降,即从r 1 下降到r 2 。利率下降使投资增加,国民收入水平上升,即从y 1 增加到y 2 。总之,较低的价格通过增加实际货币供给而使GDP增加。这样,不同的价格水平和不同的收入水平的组合点相连,便构成了总需求曲线AD。

图7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2)使AD曲线发生移动的因素

总需求曲线斜率反映的是价格水平变动一定幅度使国民收入变动多少。当其他因素不变时,仅仅价格变动,则国民收入沿着总需求曲线变动;当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等变动时,需求曲线会发生平移。对于给定的价格水平,引起收入变动的因素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①消费需求的变化

由IS-LM模型可以得到,对于给定的价格水平,使IS曲线或LM曲线移动的事件引起了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即任何使消费者支出增加的事件(如减税、股市高涨)都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任何使消费者支出减少的事件(如增税、股市低迷)都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②投资需求的变化

在价格水平既定时,任何使企业投资增加的事件(如对未来的乐观,或由于货币当局增加货币供给引起的利率下降)都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任何使企业投资减少的事件(如对未来的悲观,或由于货币当局减少货币供给引起的利率上升)都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③政府购买支出的变化

政府购买增加(如增加国防或高速公路建设支出)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政府购买减少(如削减国防或高速公路建设支出)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④净出口水平的变化

在价格水平既定时,任何增加净出口的事件(如国外经济繁荣、引起汇率下降的投机)都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任何减少净出口的事件(如国外经济衰退、引起汇率上升的投机)都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⑤货币供给的变化

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如扩大名义货币供给量、降低名义利率等,市场的实际利率水平就会下降,导致投资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将向右移动;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正相反,如降低名义货币供给量将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2 索洛模型认为,只有技术进步才是一个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源泉。请问为了提高一国经济的劳动生产率,最终提高一国的国民收入,有哪两条途径? [南京大学2019研]

答: (1)考虑技术进步的索洛模型

考虑技术进步时,索洛模型的稳态条件是sy=(n+δ+x)k。其中,k为按有效劳动平均的人均资本,y为按有效劳动平均的人均产量,s为储蓄率,n为人口增长率,δ为折旧率,x为技术进步率。图8的纵轴表示人均资本的增长率, 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可以理解为实际投资所带来的平均资本增长率,此时(n+δ+x)与人均资本无关,表示资本的消耗速度。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初始的人均资本处于什么水平,经济最终都要向 收敛。

图8 考虑技术进步的稳态

在考虑技术进步的条件下,由于人均产出和总产出分别以x和(n+x)的速率增长。索洛模型表明,只有技术进步是一个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源泉,能够推动产出和生活水平的不断上升。提高储蓄率只能实现在到达稳态之前的短期增长而不是长期持续的高增长——长期均衡增长率与储蓄率无关,而人口增长对人均意义上的增长是没有意义的。

(2)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两个途径

将技术进步因素纳入分析框架,为了提高一国经济的劳动生产率,并最终提高一国的国民收入,可以有两条途径:

①提高储蓄率。提高储蓄率虽然不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率,但是可以提高潜在的产出,因为储蓄率的提高可以提高资本-产出比,资本-产出比的增加将会带动投资,增加潜在产出。如图9所示,储蓄率提高能实现到达稳态之前的短期增长。

图9 储蓄率的变动对稳态的影响

②采用新技术,即提高整个f(k)曲线。这意味着改变生产函数和使用新技术,在一定的人均资本下提高劳动生产率。如图10所示,当人均产出函数为f(k)时,人均储蓄为sf(k),此时的稳态人均资本为k * 。当人均生产函数提高为f′(k)时,人均储蓄为sf′(k),此时的稳态人均资本为k * ′。由此可见,提高整个f(k)曲线时,会增加人均资本,那么也就会增加潜在的GDP水平。稳态时的经济增长率提高。

图10 提高f(k)曲线对稳态的影响

3 假设某个经济体当前正处在长期均衡的产出水平上,其短期供给曲线可以由粘性价格模型推导出来。基于这样的假设,请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如果央行出乎意料地突然采取货币紧缩政策,请用AD-AS模型和菲利普斯曲线来说明这一政策变化对该经济体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并在图形上分别标注对应的短期和长期均衡点。

(2)如果某项自动化技术的突破使得该经济体的产出水平得以大幅提升,同时,该项技术突破将在长期过程中替代大量的劳动力。假设经济中所有决策主体都是理性预期的,请用AD-AS模型和菲利普斯曲线来说明这一符合大众预期的技术变化对该经济体的影响,并在图形上分别标注对应的短期和长期均衡点。[中山大学2019研]

答: (1)因为短期供给曲线可以由粘性价格模型推导出来,所以AS曲线是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而不是古典学派的总供给曲线。如图11所示,原来的均衡点位于A点。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使AD曲线向左移动,图11中表现为由AD 1 移动到AD 2 的位置,短期内价格下降到P 2 的水平,产出减少到Y 2 的水平,短期均衡点为B点。而在长期产出会回到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即产出会变为Y 1 ,此时长期均衡点为C点。

图11 AD-AS曲线

同时,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引起通货紧缩。无论是使用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π t =(μ+z)-αu t 还是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线π t =π t e +(μ+z)-αu t ,在短期,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都会增加。如图12所示。

图12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在长期,人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央行的货币紧缩政策只能使通货膨胀率降低,而不会对失业率产生任何影响,如图13所示。

图13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2)由于存在两条总供给曲线,因此总供给曲线的变动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情况,一个社会长期总供给主要受人口(劳动力)、资本存量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人口和资本存量增加以及技术进步都会增加总供给。SAS及LAS的变动如图14所示。

图14 SAS及LAS的变动

在AS-AD模型中,总供给曲线为P=P e (1+μ)F(1-Y/L,z),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表明同样的就业量可以生产出更多产量,这在表达式中表现为F(1-Y/L,z)值的增大。如图15所示,短期总供给曲线下移。技术进步会引起投资的增加和消费的增加,结果是长期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E 0 为短期均衡点,E 1 为长期均衡点。

图15 AD-AS曲线

在短期,技术进步解放出大量劳动力,失业率由u 0 提高至u 1 ,通货膨胀率由π 0 降低至π 1 ,为通货紧缩。如图16所示。

图16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在长期,技术进步是增长的唯一原因,因此就业必然增加。反映在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上,就是LPC 0 向右移动至LPC 1 。该变动如图17所示。

图17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4 请选择合适的模型分别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某国是一个实行固定汇率的大国,如果该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突然大跌,考虑到消费会受到财富的影响。请用图示和文字来分析财富缩水对该国产出水平、真实利率以及消费所带来的短期影响。

(2)某国是一个实行浮动汇率的大国,该国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是保持物价稳定。当前,该国政府宣布了一个大型的减税计划,假设你是该国央行的行长,你会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来完成你的职责?请用图形和文字来分析由于这一系列政策对该国产出水平、真实利率、名义汇率以及净出口所带来的短期影响。

(3)最近几年来,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请用图形和文字来分析如果在实行浮动汇率的大国中采用加征关税等贸易保护政策,该政策对该国产出水平、名义汇率以及净出口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中山大学2019研]

答: (1)运用固定汇率制下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进行说明:

在国内发生金融危机的情形下,财富缩水、消费能力下降,导致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下降,进而导致本国出口上升,IS曲线向左平移,为了保持固定汇率,LM曲线也需要向左平移,最终的结果是该国产出水平的下降,而根据IS曲线,产出减少,真实利率会上升。真实利率上升,居民消费意愿降低,消费会减少。如图18和19所示。

图18 固定汇率制下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图19 IS-LM模型

(2)利用浮动汇率制下的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进行说明:

如图20所示,减税即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得IS曲线向右平移,在达到均衡点B时,名义汇率上升至e 2 ,产出水平增加至Y 2 。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下,政府在建设投资方面的支出增加,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从而引起货币需求的增加。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下,高货币需求会导致高市场利率,而高市场利率会进一步导致高投资成本,从而出现行业利润普遍下降的情况。资金撤出,真实利率将上升。

图20 浮动汇率制下的财政扩张

为了维持物价稳定,需要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使LM曲线向右平移。扩张型货币政策并没有增加世界的总需求,它只不过是将对国外产品的需求变成了对国内产品的需求,结果是净出口NX=X-M的增加。

(3)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会导致对国内商品的需求的增加,扩大了内需,短期净出口NX=X-M有所增加;在长期,由于其他国家可能施加贸易报复从而导致X的减少,而进口也有可能受到其他国家的限制,所以净出口的变动无法确定。

如图21所示,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关税水平由P 1 提高至P 2 ,对于贸易大国而言,加征关税降低了其社会福利水平,净福利效应为-(b+d)。由于关税的提高使得国内商品的相对需求提高了,所以在短期,加征关税对产出水平的影响无法确定;而在长期,加征关税会导致产出水平的降低。

图21 关税的净福利效应

图22 对进口商品征关税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从图22可以看到:进口关税增加了国内需求,从而价格水平提高,名义汇率在短期会提高。在长期,征收关税会引起本国货币实际升值。如果货币的供给量不变,实际汇率的提高会带来本币名义汇率的提高。

5 在解释经济周期原因方面,实际周期理论在哪些方面做的比较成功,哪些方面解释得还不尽人意? [山东大学2018研]

答: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简称RBC理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代表性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周期理论模型。其核心思想是:市场机制本身是完善的,在长期或短期中都可以自发地使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导致经济周期的根源主要是以技术冲击为代表的真实因素,经济波动是理性预期经济主体对技术冲击所引起的变动作出最佳反应来调整劳动供给和消费的帕累托最优调整结果,经济周期的任何时期都处于均衡经济状态,政府没有必要干预经济,而且干预反而会造成人们福利水平的降低。

(1)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成功之处

①实际经济周期模型保持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很好的一致性,正是在这一点上它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开拓了西方学者研究宏观经济学的新思路,使宏观经济学建立在坚实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

②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关于总产量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将一般均衡理论应用到经济周期的研究之中,这就为现代宏观经济学一直寻找的自身所建立的微观基础做出了贡献。该理论对使用不同的分析工具来分别研究增长和波动的传统方法提出了挑战。

③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传统的方法是把产出波动解释为围绕着一个不断上升的长期趋势的短期波动,这种波动最初是由总需求冲击引起的,当冲击对产出的影响最终消失时,经济最终会回到它的趋势增长率上;而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是由资源数量、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技术等实际因素决定的。

与传统的观点相反,实际经济周期学家研究成果说明,观察到的产出的波动实际上是增长趋势自身的波动,而不是短期产出围绕着长期增长趋势波动。由于技术变化引起的对生产率增长的冲击是经常性的并且是随机的、不稳定的,所以伴随着随机行走的产出轨迹表现出经济周期的特征。因此,增长趋势和周期波动来自同样的根源,即对技术(生产率)的冲击。通过把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波动理论整合到一起,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改变了现代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方向:一方面,淡化了增长趋势和周期波动之间的区别,从而打破了宏观经济学中的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的二分法;另一方面,使宏观经济学家的注意力由经济的需求一方再度回到供给一方。

(2)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不足

①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模型的构造存在很大的缺陷,他们既没有考虑政府部门的作用,也完全忽略了货币对经济的影响,即认为货币即使在短期内也是中性的。这两点都脱离了实际情形,使其对经济周期的解释力大打折扣。

②该理论认为经济的衰退和萧条就意味着技术的退步。然而,按照一般观念,技术变迁似乎是一种不可逆转的东西,现实中很少能收集到显示两者相互依存的确切证据。

③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普遍地使用了代表性主体分析经济的总量问题,它利用一个其选择与大量分散个体的总体选择相同的代表性主体研究技术或实际冲击对亿万个个体关于消费和闲暇的偏好和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但在这一过程中,它忽视了宏观经济分析中固有的加总问题,从而使其理论的说服力大打折扣。

但是应当值得肯定的是,这些缺陷并不影响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作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要进展之一对经济学未来发展所带来的深远意义。 UCKX3Ju0I2FvCkPxYT66FlHAsfGqomUAzUtu19NNd51+xrHD0N9LLUFTY7PK1Gn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