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述金融加速器理论。 [南京大学2019研]
答: (1)金融加速器理论的含义
金融加速器理论是由伯南克和格特勒提出的,分析资产市场和借贷市场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理论。金融加速器理论认为,由于存在不完全信息,银行(贷款者)获得关于企业(借款者)信息的成本较高,外部融资的代理成本会高于内部融资成本,存在外部融资升水。代理成本越高,借贷市场的资金分配效率越低,市场的投资水平越低。外部融资升水的程度又和企业净值呈反比关系,较高的现金流量和资产净值对于投资有正面影响,一方面它增加了内部融资的来源,另一方面它能够提供更多的抵押品而减少外部融资成本。
(2)金融加速器理论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伯南克和格特勒等人在1996年提出金融加速器模型之后,把金融加速器机制引入到新凯恩斯标准动态模型中,提出了BGG模型。BGG模型不同于新凯恩斯标准动态模型之处是:它假定信贷市场存在摩擦问题,即在信贷关系中存在信息、激励等问题。这些摩擦的存在就导致产生金融加速器,而金融加速器影响产出的变化。
金融加速器提高了初始冲击对经济的影响,当企业遭受到经济中的正向冲击或负向冲击,其净值随之升高或降低时,经由信贷市场的作用会将这种冲击对经济的影响放大:正向冲击时,企业净值升高,外部融资升水减少,投资水平增加,经济将进一步增长;负向冲击时,企业净值下降,外部融资升水增加,投资水平降低,经济将进一步萧条。
(3)金融加速器理论对货币政策的启示
金融加速器机制对货币政策的运作也有重要的启示:在BGG模型中,利率可以通过借款者的资产负债表产生影响,宽松的货币政策,如降低利率使股价上升,能改善借款者的财务状况,从而减少外部融资成本,这种成本的减少给投资者更大的投资刺激。
2 汇率变动和净出口变动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山东大学2019研]
答: (1)汇率的变动会影响净出口的变动。在直接标价法下,如果本国的汇率上升,货币贬值,则本国同类产品在国外市场的价格下降,具有价格竞争优势。而外国产品在本国市场上的价格升高,不利于销售,从而使本国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净出口额相应增加。反之,本国的汇率下降,货币升值,则本国同类产品在国外市场的价格上升,使出口困难;而外国产品在本国市场上的价格下跌,使进口增加,从而净出口额相应减少。
(2)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净出口变动亦会影响汇率变动。如果本国净出口额增加,使外国资金流入额增加,外汇供给量增加,需求量减少,外汇汇率就会下降,本国货币升值。反之,如果本国净出口额减少,使国际资金流出额增加,外汇供给量减少,需求量增加,外汇汇率就会上升,本国货币贬值。
3 利用新凯恩斯主义的AS-AD模型说明不利的供给冲击及其影响。 [山东大学2019研]
答: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名义工资是黏性的,所以给定名义工资,则实际工资W/P取决于价格水平。新凯恩斯主义还认为,劳动通常是过度供给的,所以就业量取决于典型企业想要雇用多少劳动量,即取决于劳动需求曲线。由于就业取决于市场实际工资条件下的劳动需求,所以就业和产出就取决于价格水平。不利的供给冲击是指可能引起生产能力和成本变化的事件。不利的供给冲击会使总供给曲线发生移动。供给冲击实际是对生产的冲击不是对销售的冲击。所以从新凯恩斯主义的角度分析,不利的供给冲击包括引起成本变化的名义工资提高和引起生产能力变化的全要素生产率下降。
(1)名义工资提高
名义工资提高会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反之,名义工资下降会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如果名义工资提高,那么对于任何价格水平P,实际工资ω=W/P都会提高。这意味着,劳动需求下降,从而产出减少。
(2)全要素生产率下降
全要素生产率下降会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如果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就会使生产函数曲线向下移动,进一步地亦使劳动需求曲线向左移动。给定决定实际工资的名义工资和价格水平,则劳动需求减少,由于就业减少,故产出供给下降,总供给曲线向左方移动。
图1 不利供给冲击影响
4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与持久收入-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区别是什么? [山东大学2018研]
答: (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又称绝对收入假说,即消费由绝对收入决定。消费函数若假设为C=a+bY,其中,a>0,0<b<1,C、Y分别是当期消费和收入,b为边际消费倾向。a是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即收入为0时举债或动用过去的储蓄也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bY是收入引致的消费。因此,消费函数C=a+bY的经济含义是:消费等于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2)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由莫迪利安尼提出,他认为消费不是由绝对收入决定的。人们希望达到整个生命周期消费的最佳配置,据此决定消费。人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参加工作,第二阶段纯消费而无收入,用第一阶段的储蓄来弥补第二阶段的消费。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基本消费函数为:C=aWR+cYL,其中C、WR、YL分别是当期消费、实际财富和工作收入,a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掉的财富的比例;c为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掉的工作收入的比例。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和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消费者的年龄。因此,根据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如果社会上年轻人和老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如果社会上中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下降;总储蓄和总消费会部分地依赖于人口的年龄分布,当有更多人处于储蓄年龄时净储蓄就会上升。
(3)持久收入消费理论
持久收入消费理论由弗里德曼提出,他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持久收入决定。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大致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数值的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权数越小。持久收入消费理论认为短期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因为当收入上升时,人们不能确信收入的增加是否会一直继续下去,因而不会马上增加消费;当收入下降时,人们也不能断定收入的下降是否会一直继续下去,因而不会马上减少消费。只有收入变动最终证明是持久的,人们才会在最终证明是较高或较低的持久收入水平上充分调整其消费。因此,根据持久收入消费理论,政府想通过增减税收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是不能奏效的,因为减税而增加的收入,并不会立即都用来增加消费。
(4)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与持久收入-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区别
①对消费者行为的假设不同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假设消费者是“短视”的,只关注短期,因而根据当期可支配收入决定当期消费。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持久收入消费理论都假设单个消费者是前向预期决策者,其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关,而是以一生或持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
②对政策有效性的评价不同
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减税或增税政策通过影响当期可支配收入影响当期消费,是有效的。根据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持久收入消费理论,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很小,即其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甚至接近于零,减税或增税如果只是临时性的,消费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只有持久性税收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
5 假设索洛模型有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解释下列政策是如何影响稳定水平的人均产出和稳定水平下人均产出的增长率?
(1)削减政府财政赤字。
(2)加大科研投入。
(3)税收刺激政策来增加私人储蓄。
(4)给予私人产权更多的保护。[上海财经大学2018研]
答: (1)削减政府财政赤字,储蓄增加,设储蓄率由s上升至s′,如图2所示。图中,s为储蓄率,y为人均产出,k为人均资本存量,n为人口增长率,g为技术进步率,δ为资本折旧率。则稳态人均资本存量由k B 增加到k A ,稳态人均产出增加,但稳态人均产出的增长率仍为g,不变。
图2 储蓄率提高
(2)加大科研投入,使技术进步率提高,(n+g+δ)k曲线逆时针旋转,如图3所示。稳态人均资本存量由k A 减少到k B ,稳态人均产出减少,但稳态人均产出的增长率由g增加到g′。
图3 技术进步率提高
(3)税收刺激政策来增加私人储蓄,使储蓄率由s上升至s′,如图2所示。稳态人均资本存量由k B 增加到k A ,稳态人均产出增加,但稳态人均产出的增长率仍为g,不变。
(4)给予私人产权更多的保护,一方面鼓励了储蓄,使一单位资本存量所得带来的产出增加,使储蓄率由s上升至s′;另一方面鼓励了技术进步,使技术进步率提高,(n+g+δ)k曲线逆时针旋转;如图4所示,稳态点由A变为B。稳态人均产出的增长率由g增加到g′,稳态人均产出的变化不确定。
图4 储蓄率提高、技术进步率提高
6 卢卡斯批判,及其指出的凯恩斯主义的缺陷。 [复旦大学2018研]
答: 卢卡斯批判,又称卢卡斯批评,是卢卡斯提出的一种认为传统政策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变动对人们预期影响的观点,该名称来自卢卡斯的论文《计量经济学的政策评价:一个批判》。卢卡斯指出,由于人们在对将来的事态做出预期时,不但要考虑过去,还要估计现在的事件对将来的影响,并且根据他们所得到的结果而改变他们的行为。这就是说,他们要估计当前的经济政策对将来事态的影响,并且按照估计的影响采取对策,即改变他们的行为,以便取得最大的利益。行为的改变会使经济模型的参数发生变化,而参数的变化又是难以衡量的。因此,经济学者用经济模型很难评价经济政策的效果。
(1)卢卡斯批判具体内容
①任何政策都是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博弈,双方力图猜中对方的最优策略。假如政府把私人部门当成被动的“机器”来控制,其政策的基本假设已经错误了。政府的每一个策略,假如已经被私人部门准确地预见到,则政策的“货币效应”将消失,政府的货币政策将是“中性”的,不会产生任何物质力量。而政府的财政开支将以其物质力量与私人部门竞争资源,产生所谓“挤出效应”,即以每一元政府开支从市场里挤出去一元钱的私人开支,结果政府开支仅仅是替私人花钱而已。所以政府的任何政策,不论是货币的还是实物的,都不会产生有益于社会的效果。
②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在战后确实出现了持续繁荣。卢卡斯认为,凯恩斯政策假如短期内有效,那就是因为市场中存在大量“接电话”的噪音使私人听不清信号。当大多数私人因为听不清信号而放弃行动时,政府相当于在与一个完全被动的机器博弈,所以很轻易实行“最优控制”以达到预期效果。但是当人们反复听取信号,终于搞清楚了政府意图时,博弈就又回到主动的理性人之间的博弈了,也就是上述①解释的情况。战后繁荣的代价就是,政府为了不断造成“惊奇”效应,必须不断使自己的政策强度升级。于是各国财政赤字以加速度上升,终于难以为继,这是凯恩斯式经济政策的代价。
(2)卢卡斯批判指出的凯恩斯主义的缺陷
在传统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由于没有考虑到预期的作用,短期总供给曲线被视为固定不变,从而宏观经济政策通过影响总需求而对实际经济产生影响。而卢卡斯却认为人们会利用一切信息对价格的变动作出自己的预期,当政府政策改变时,人们会对预期进行适时调整,短期总供给曲线并不是固定不变,而是会针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作出相应调整。因此,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政策制定者应该了解和重视这种调整,需要考虑政策如何影响预期,从而影响行为。
7 评价萨伊定律和凯恩斯定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8研]
答: (1)萨伊定律的含义
萨伊定律是法国古典经济学家萨伊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提出的著名论点,即供给会自己创造需求。这一命题的含义是:任何产品的生产除了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求外,其余部分总会用来交换其他产品,即形成对其他产品的需求。每个人实际上都是在用自己的产品去购买别人的产品,所以卖者必然也是买者。一种产品的供给增加,实际上也是对其他产品的需求增加;一国供给能力增加1倍,所有商品供给量增加1倍,购买力也同时增加1倍。一个自然而然的结论是:总需求总是且必定是等于总供给,经济总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需要指出的是,萨伊定律并不否认局部的供求失衡,它只是否定全面生产过剩的失衡。
(2)凯恩斯定律的含义
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在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以及流动性偏好规律的基础上,论证了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从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认为有效需求不足会使生产即供给不能扩大到充分就业的程度,从而导致了非自愿性失业的出现。在这里,不再是萨伊的“供给会创造出自己的需求”,而是“需求会创造出自己的供给”,这便是凯恩斯定律,经济可能经常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以至于充分就业均衡只能被认为是一种特例。
(3)萨伊定律和凯恩斯定律的区别
萨伊定律认为供给可以自发的创造需求,而凯恩斯的观点正好相反,他认为,需求创造供给,有效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相应地,两者的政策主张也不同。
萨伊定律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认为依靠自然的经济秩序,所有的问题会得到完善的解决,经济总能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而凯恩斯定律则说明,仅仅依靠经济自身的力量,经济往往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在政策主张上,萨伊主张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而凯恩斯主义则主张政府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