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7章
力法

一、填空题

1 如图7-1(a)所示桁架,EA为常数,若采用如图7-1(b)所示基本体系,则力法典型方程中的Δ 1P 为______。 [西南交通大学2007研]

图7-1

【答案】 F P /(2k)

【解析】 此题需要特别注意弹簧在求解力法典型方程时对自由项Δ 1P 的影响,单位荷载下的基本结构杆件的内力均为零;在F P 作用时,弹簧的压缩量为F P /(2k);在单位荷载作用下,弹簧处的约束反力为1(向左);所以

2 如图7-2所示对称结构,结点C的弯矩等于______,______侧受拉。 [浙江大学2006研]

图7-2

【答案】 0;下

【解析】 对称结构作用反对称荷载,取半结构如图7-3(a)所示;该半结构为静定体系,可作出对应的弯矩图如图7-3(b)所示,可知C点的弯矩为零,下侧受拉。

图7-3

3.如图7-4所示结构,EA=常数,中部水平横杆内力N=______。 [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研]

图7-4

【答案】 0

【解析】 该结构为对称结构。将荷载P分解为同方向的两个P/2(反对称力)和反方向的两个P/2(正对称力),对称结构在反对称荷载下只产生反对称的力,再根据结点平衡可知在这种情况下,指定杆的内力为零;对称结构在对称荷载作用下只产生对称的力,再根据结点平衡可知,指定杆的内力为零。综上,两者相加得到中部水平横杆最终的内力N=0。

二、选择题

1 如图7-5所示对称结构,其半结构计算简图为(  )。 [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研]

图7-5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从位移的角度考虑,对称结构在对称荷载作用下,只存在对称的位移即为竖向位移,不存在反对称的位移即为水平位移;不存在哪个方向的位移,在哪个方向上就有约束,所以该题不存在水平位移,只存在水平约束。

2 用力法计算如图7-6所示结构时,使其典型方程中副系数全为零的力法基本结构是(  )。 [天津大学2005研]

图7-6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该结构为三次超静定结构,若使典型方程中副系数全为零,即在三个单位荷载下的弯矩图两两图乘均为零,D图所示基本结构在三个单位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如图7-7所示,显然两两图乘均为零。

图7-7

3 如图7-8(a)所示结构,如取图7-8(b)所示为力法基本结构,则力法方程的系数Δ 2C 等于(  )。 [浙江大学2007研]

A.-b

B.0

C.b

D.a

图7-8

【答案】 B

【解析】 将移动的支座处视为多余约束时,Δ 2C =0,因为基本结构不需要考虑支座位移带来的影响,但在力法典型方程的右侧会出现已知的a、b。

4 如图7-9所示结构,若取支座A反力为力法基本未知量X 1 ,则当I 1 增大时,δ 11 为(  )。 [浙江大学2006研]

A.变小

B.变小

C.不变

D.取决于I 1 /I 2 的值

图7-9

【答案】 A

【解析】 δ 11 为基本结构在单位多余未知力下的弯矩图(为三角形)的自乘,EI 1 、EI 2 必定在分母的位置,当I 1 增大,I 2 不变时,δ 11 的值一定减小。

5 如图7-10所示结构EI为常数,中间截面C及AB杆内力应满足(  )。 [西南交通大学2008研]

A.M≠0,Q=0,N=0,N AB ≠0

B.M=0,Q≠0,N=0,N AB ≠0

C.M=0,Q≠0,N=0,N AB =0

D.M≠0,Q≠0,N=0,N AB =0

图7-10

【答案】 C

【解析】 对称结构在反对称的荷载作用下,在中间截面处只存在反对称的内力,所以C截面存在剪力Q,不存在弯矩M和轴力N;AB杆的轴力为N AB 是对称的,故也不存在。

6 如图7-11所示2个结构,材料、外形、荷载和支撑均相同,它们左柱上端的弯矩关系是(  )。 [中南大学2003研]

图7-11

A.M DC >M BA

B.M DC <M BA

C.M DC =M BA

D.不一定

【答案】 A

【解析】 超静定结构的弯矩是按刚度分配的,显然CD杆与横梁的刚度比是AB杆与横梁刚度比的两倍,故DC端分配到的弯矩比BA端分配到的弯矩多,故M DC >M BA

7 力法基本方程使用条件是(  )构成的超静定结构。 [宁波大学2009研]

A.弹塑性材料

B.任意变形的任何材料

C.微小变形且线弹性材料

D.任意变形的线性弹性材料

【答案】 C

【解析】 力法是指解除超静定结构的多余联系而得到静定的基本结构,以多余未知力作为基本未知量,根据基本体系应与原结构变形相同而建立的位移条件,首先求出多余未知力,然后由平衡条件计算其余反力、内力的方法。无使用条件的限制,可以应用于任何变形的任何材料,有使用条件的是求典型方程系数的公式。

8 如图7-12所示结构用力法求解时,基本结构不能选(  )。 [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研]

图7-12

A.C为铰结点,A为固定铰支座

B.C为铰结点,D为固定铰支座

C.A、D均为固定铰支座

D.A为竖向链杆支座

【答案】 D

【解析】 力法的基本结构是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当A为竖向链杆时,根据两刚片规则,易判断出原结构会变为几何瞬变体系。

三、判断题

1 如图7-13(a)所示桁架结构可选用图(b)所示的体系作为力法基本体系。(  ) [西南交通大学2008研]

图7-13

【答案】

【解析】 力法的基本结构是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对图7-13(b)进行几何组成分析:去掉一个二元体,根据三刚片规则,三刚片通过不共线的三个铰相联,为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

2 除荷载外,支座移动,温度改变,制造误差等外因均不引起任何结构产生内力。(  ) [湖南大学2003研]

【答案】

【解析】 对于静定结构除荷载外,支座移动,温度改变,制造误差等外因均不引起任何结构产生内力;但对于超静定结构荷载、支座移动,温度改变,制造误差等外因均会引起结构产生内力。

3 用图乘法计算超静定结构的位移时,虚拟状态的弯矩图可取任一力法基本结构对应的 M ( ) 图。(  ) [中南大学2005研]

【答案】

【解析】 由于超静定结构的内力并不因为所取的基本结构不同而有所改变,因此可以将其内力看作是按任一基本结构求得;故在计算超静定结构的位移时,也就可以将所设单位力施加于任一基本结构作为虚力状态。

四、分析计算题

1 用力法计算如图7-14所示结构,并作结构的M图。 [西南交通大学2008研]

图7-14

解: 题图所示体系为对称体系,可以将荷载变化成两部分,一个是对称荷载,另一个是反对称荷载。当荷载简化为反对称荷载时,取左半部分为研究对象(如图7-15a),基本体系如图7-15b所示。

图7-15

则力法的基本方程为δ 11 X 1 +Δ 1P =0,利用图乘法可得δ 11 =5l 3 /(6EI),Δ 1P =-F P l 3 /(4EI),代入力法方程,解得X 1 =3F P /10。画出弯矩图如图7-16所示。

图7-16

由于是对称结构,不计中间的竖杆的变形,因此对称荷载作用下,弯矩图也为0。故可知系统的弯矩图就是反对称的弯矩图。

2 用力法计算如图7-17所示结构的弯矩图,写出分析过程。 [东南大学2005研]

图7-17

解: 将荷载分解成两种,一种为对称荷载,另一种为反对称荷载。对于对称荷载,由于机构对称荷载对称,所以两边荷载抵消,不会产生弯矩,故不考虑。因此,只需考虑反对称荷载,此时的受力图如图7-18所示。

图7-18

只需研究半个结构,此时横梁中只有剪力,故取基本结构如图7-19(a)所示;体系在单位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M ( ) 1 如图7-19(b)所示;去掉X 1 后,绘制此时的弯矩图M P ,如图7-19(c)所示。

图7-19

力法的典型方程为δ 11 X 1 +Δ 1P =0,由图乘法可求得方程中的常数项和系数分别为

δ 11 =1/(2EI)×(1/2×4×4×2/3×4+1/2×4×4×2/3×4)+1/(EI)×(4×6×4)=352/(3EI)

Δ 1P =-1/(2EI)×(1/2×4×4×2/3×350)-1/(EI)×(4×6×(200+350)/2)=-22600/(3EI)

代入方程,可得X 1 =64.205kN,利用弯矩的叠加原理,可求得最后的弯矩图如图7-20所示。

图7-20

3 如图7-21所示结构内部温度升高30℃,外部温度不变,绘制结构弯矩图,并计算E点的竖向位移。已知结构杆件截面为矩形,截面高h=0.6m,材料线性膨胀系数α,EI为常数。 [武汉科技大学2009研]

图7-21

解: 用力法求解。将题图简化为图7-22(a)所示结构,作出单位荷载下的弯矩图如图7-22(b)所示。

图7-22

则有

代入正则方程,可得X 1 =-35αEI/3,弯矩图如图7-22(c)所示,则E点的位移为

4 试用最简便的方法计算如图7-23所示结构,并作M图,各杆EI=常数。 [福州大学2007研]

图7-23

解: 题图所示结构对称,荷载对称,所以可取半结构进行分析。在中间竖杆处断开,并加滑动支座,如图7-24(a)所示。

在竖杆的下支座加向下的单位位移,采用位移法进行计算,由于为基本结构,则可画出此时的弯矩图如图7-24(b)所示,M P 图如图7-24(c)所示。

图7-24

则由图乘法可得系数和自由项分别为k 11 =15i/l 2 ,F 1P =-ql/2,所以位移为Δ 1 =-F 1P /k 11 =ql 3 /(30i),根据弯矩叠加可得所求最终弯矩图如图7-25所示。

图7-25 hfPVJ2TpoA72BeM+ImG3y0pantEkrUCPen/r+DMnp8UoTHWDbqjo8ISMEbVPgHL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