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随感录”作家群 [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 “随感录”作家群是指在“五四”时期,以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为主,用随感形式对现实做出敏锐反应,充分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并以写杂文为主的文学创作群体。其杂文现实性强,论战色彩浓厚,其中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他们的创作都保持着鲜明的个人风格。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新青年》随感录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2 小品散文 [四川大学2011年研]
答: 小品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开创期的散文作品,一般是指散文中短小隽永而偏重于记叙、抒情、述感的一类文章,又称小品文。林语堂、周作人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作家,高举“闲适”文学的大旗,对明代小品文推崇备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探索和发展,小品散文开始兴盛。周作人是一个负有盛名、具有影响的小品散文作家。至20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文学审美观念的成熟,小品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越发引人重视,小品散文再掀热潮。
1 参照周作人的散文理论分析其散文创作的风格特点。 [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 (1)周作人的散文理论
1921年周作人发表《美文》,文章将“美文”界定为论文的一种,不过它不是批评的,不是学术的,而是艺术的。可以是叙事的,也可以是抒情的,但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美文要真实而简明,也就是讲真话、说自己的话,是个人“言志”之作。正是他的提倡,才真正从理论上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将其摆到了与小说、诗歌、戏剧同等的位置。
(2)周作人散文创作的美学风格
①平和冲淡中又寓有不平
周作人的散文呈现出平和冲淡的风格,这种平和冲淡首先是情感表现上的平和冲淡,它往往不是以大波大涛的形式,而是以节制平和的方法,化汹涌为平和,变冲动为宁静,使作品具有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美学格调。然而,他的散文中还有另一面,即不能平淡,具有“闲而不适”的特点。
②幽默诙谐
周作人前期的一些针砭时弊的散文,虽不乏讽刺味的笔墨,但更多是以幽默味表现出来。通过寓庄于谐、寓谐于庄、庄谐并出的艺术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倾向。周作人的散文讲究趣味,更讲究机智,趣味和机智两者相结合,形成了诙谐幽默。
③含有苦涩的韵味
周作人的散文可以说是他寂寞内心的情感符号。他的散文无一不折射出这种苦涩的情感。他常常把苦涩味和简单味放在一起,并作为一种审美情趣熔铸在他的散文中,这使他的散文有生活、有文化、耐读、耐寻味。
④丰富多样的题材
从情感角度看,由于周作人多采取“以我观物”的视角,因此在他的散文中常常有自己的“发现”,跃动着千姿百态的灵性,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想象力,由自然到人生,由现实到梦想,由回忆到预言,由苍蝇到宇宙,腾挪跌宕,开阔自如,展现了无比宽阔的艺术空间。
总之,周作人强调尊重创作个性,书写表达作者各自的情思,主张“人生的艺术派”,提倡人的文学。他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是人性的、人类的、也是个人的。美文要真实而简明,也就是讲真话、说自己的话,是个人“言志”之作。正是他的提倡,才真正从理论上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将其摆到了与小说、诗歌、戏剧同等的位置,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2 朱自清散文如何塑起了一座艺术的丰碑?
答: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新文学的开拓者,是现代散文大家,是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的散文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
(1)真挚深厚的感情
他散文的核心是一个“真”字,用真挚的感情,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记取真实的景物,发表真实的议论。他那些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或温厚、或感伤、或幽默的人伦之情,尤为动人。如《背影》中对父亲的追忆,《悼亡妻》中对妻子的怀念等这些身边的凡人琐事,因为时时追求真切的内容、感情的质朴诚挚而最能感动读者。
(2)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
朱自清的散文,文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对景物精确观察,对声音、色彩感觉独到,通过千姿百态、或动或静的鲜明形象,巧妙地比喻、联想,融人自己的感情色彩,构成细密深远的意境。《荷塘月色》中,清华园的一个平常的荷塘,一到他的笔下,简直无美不具,成了一幅意境优美的工笔画。
(3)缜密精巧的构思
朱自清通过自己敏锐的艺术神经,纤细缜密地抒写生活的独到情绪和体验。散文大多篇幅不长,构思更见匠心,散文结构严谨得无懈可击。如他的《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由写画、析画、评画三部分组成,先是写画的形神兼备,后用一连串的问句做分析,层层深入引读者去分析咀嚼品味,最后用神韵之笔点出神韵之画,意味深远。前部分为后部分层层铺垫,由画到感情的抒发连接得自然婉转。
(4)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丽凝练,喜欢用口语,清新朴素而又精到,在当时被看做是娴熟使用白话文的典范。《背影》中仅仅质朴地说了父亲送儿子的一段场景,他捕捉到的不可言说的典型动作细节将那种劳累奔波的老父亲形象展现于眼前;他爱用叠词,散文有着节奏感与韵律美。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文字极富色彩感,呈现出视觉感官上的绘画美。
总之,朱自清是一位丰富了现代白话文学语言表现力的大师,为新文学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白话散文的发展,为其后的散文开启了一片繁花似锦的新局面。
1 论“语丝体”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 [北京大学2011年研]
答: (1)“语丝体”的由来
《语丝》是由周作人和鲁迅等组织发起的语丝社所创办的以发表散文为主的刊物,共出版了260期,其散文渐渐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时人称为“语丝体”。他们的主要成就是在于短小犀利的杂感,其批评的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语丝体”的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2)“语丝体”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
从周作人和林语堂的散文创作可以窥见“语丝体”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
①周作人的闲谈体
周作人的散文在写法和趣味上,都不同于传统的中国散文格局。他以自己的个性为根本,融合中西散文的美质来创作。比明人小品,加入现代人的自我意识;比西方随笔,调和了东方式的抒情气氛;它在日本散文的“苦味”里,又注入了中国味道。这种“抒情的论文”是“富有艺术意味的闲谈”。
a.在审美主体上,周作人所倡导的“言志小品”,乃是西方随笔的“自我表现”同我国明人小品的“独抒性灵”的融合。
b.在审美意味上,周作人的闲谈体还具有“和平冲淡”的审美特色。
c.在文字处理上,周作人又善于将口语、文言、欧化语、方言等诸多成分杂糅,酿成一种“简单味”与“涩味”相结合的语言风格。
②林语堂的幽默小品
在“语丝”期间,林语堂介绍过很多西方幽默理论,主张以幽默的艺术去揭示生活矛盾,针砭社会文明病。他的散文集《剪拂集》就以嘲讽之笔,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讽刺的盔甲中每每饱含着幽默。他的散文创作更大的影响是在30年代创办《论语》之时。
a.林语堂散文的结构,并不讲究整体构思,也不受制于章法或写作规则的权威,因此,散文整体上呈现出自然的韵律,散发出朴质的气息。
b.林语堂语言的运用,十分看重俗语、方言中那些有生命力的因素,使得其散文或庄谐并出,或假痴假呆,嘻笑调侃,幽默百端,这也是非“正格”的证据和闲谈式的标志。
c.林语堂的散文呼唤常识、简朴和真正的中道精神的回归,推崇原儒独特的人文主义,揭示中国文化的阴柔品格,指出中国道家的节制、无为等观念是现代西方文明疯狂的对症药。
总之,“语丝体”散文开创了闲适风格的现代散文,周作人、林语堂等人的闲适散文创作实践标志着现代散文的文体自觉。他们的闲适散文具备大家气象,二人称得上是现代散文闲话风的“一代宗师”。
2 鲁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请说明“五四”散文格外发达的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 (1)“五四”散文格外发达的状况
这时期文坛出现了一批散文作家群,如《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创造社”作家散文、“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等,并且都取得显著成果。
①《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是杂文写作的代表,成员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而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
②“言志派”散文的代表是周作人、俞平伯和废名等几个大家,文章特点是冲淡平和,对后来闲适风格的散文影响很大。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并形成了一整套的散文理论,其中心是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
③“文学研究会”是一个重写实的文学团体,但作家们的散文却各有特色,风格多样。代表人物有冰心、朱自清、丰子恺等散文大家。
④“创造社”的散文创作以郁达夫成就最为突出著名。郁达夫写散文倾向畅述自己的生活遭遇,直接抒发感伤情怀,不拘形式的倾诉使人感动。
⑤“语丝”派的散文创作成就很大,鲁迅、周作人和林语堂都是这个团体的核心作家。其最大成就在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语丝体”散文。主要特色是多短小犀利的杂感,文章富于幽默而深含讽刺,风格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⑥“现代评论”派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重要的散文作家有徐志摩、陈西滢、吴稚晖等。
(2)“五四”散文格外发达的原因
①散文文体比较自由,相对容易掌握,写的人也就比较多,现代文学的第一代作家几乎全都涉足过这个领域。
②散文一般较简短,一有感触,即可成篇,适合于“五四”时期思想启蒙的需要,也有利于开展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尤其是杂文,更成为战斗的“阜利通”。
③由于古代文学中散文较发达,新文学若要站住脚,务必打破用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因此诸多作家往散文方面努力,也是为了向传统文学示威。
④散文“化传统”化得较好,比较适合民族审美的心理习惯,自然也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综上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作家们通过对中国古典散文进行承继和创新,创作了一大批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散文,从而形成了众多风格各异的散文流派。散文也因此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成熟的文体,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