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4章

1920年代新诗

一、名词解释

1 新月派诗人 [南开大学2010年研]

答: 新月派诗人是对新月诗派众成员的总称,即指属于新月派的诗人。新月诗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2 “纯诗” [北京大学2011年研]

答: “纯诗”,即纯粹的诗歌,是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于1926年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提出的诗学观点。“纯诗”追求诗的纯粹性和暗示性,主张诗歌观念的转化,诗歌要从抒情表意的“表达”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在诗人李金发、穆木天等人提出的纯诗思想的影响下,《为幸福而歌》《微雨》等诗集风靡一时,象征诗取代格律诗引领新诗发展。30年代梁宗岱提出的纯诗理论是对20年代诗学的全面超越,也是新诗走向成熟的标志。

3 湖畔诗派 [吉林大学2013年研]

答: 湖畔诗派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小型诗歌团体。最初成员有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汪静之,稍后加入的有魏金枝、谢旦如(澹如)、楼建南(适夷)等,成员多系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曾出版潘、冯、应、汪的诗合集《湖畔》以及冯、潘、应的诗合集《春的歌集》、汪静之的诗集《蕙的风》《寂寞的国》。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爱情的追求,具有清新、明快、质朴的特色。1925年2月又创办小型文学月刊,但不久即停刊,该社也随之停止活动。

二、简答题

1 简述《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答: 《女神》是郭沫若在五四时期创作的诗集,是中国现代白话新诗的奠基作。它强烈体现了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及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热切追求自由解放和光明新生的精神,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

(1)采用了内在情感强化、极化以及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

不加掩饰的赤裸裸的袒露自己是五四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肯定自我和对未来的向往是《女神》的创作精神。如《凤凰涅槃》表现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五四时代精神。

(2)在想象方式上具有想落天外的奇特想象

这与本来形态相距极远或具有改变性的极度夸张,呈现出宏伟的气势。大量采用历史和神话题材,境界开阔,文化韵味深厚而神奇。如《天狗》是想象艺术的杰出范例,诗的开头以幻觉让实我进入幻我,在一连串的想象活动中,张扬自我可谓达到极致,青春的热情光彩无比,一切旧的事物荡然无存。

(3)在形象描绘方式上充满了昂奋腾越的音调

诗歌中浓烈瑰丽的色彩,恢宏勇猛的形象,具有英雄主义的格调。诗人把整个大自然作为自己的书写对象,宇宙地球、日月星辰、山岳海洋、风雨雷电等统统奔入笔下,各种色彩集合在一起,造成了具有力量的意象群。如《地球,我的母亲》《光海》等。

(4)《女神》大胆借鉴西方近代自由体诗,做到形式自由奔放,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这种自由体格式不拘,诗节不限,字数不定,音节自然,一切服从感情的倾泻。如《天狗》中为了表达自我超越的急切之情,连续用多个“我奔跑”。

(5)《女神》在语言方面具有华赡丰美的特点

大量采用设问、排比、反复、重奏的手法,使诗情酣畅淋漓。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呦”,通过排比、反复的运用,表达对出创造或破坏的力之美。

2 简述徐志摩诗歌的主要艺术特征。

答: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主要作品集有《猛虎集》《云游》《志摩的诗》等。真挚地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是徐志摩诗歌的基本艺术个性。他的诗歌特别是其中影响很大的抒情诗,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其突出特点在于:

(1)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徐志摩常用奇特的想象、比喻造成新奇、美妙的意象,用暗示委婉含蓄地造成新颖、美妙的意象。在《雪花的快乐》中,诗人以“雪花”自比,那飞扬的雪花的意象,巧妙地传达了执著追求真挚爱情和美好理想的心声;《婴儿》中用一个行将临盆的产妇对腹中婴儿的企望,象征性地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的向往,构思不落俗套。

(2)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

徐志摩的诗歌创造出不同的然而又都是优美和谐的音乐旋律,在他大量的四行一节的抒情诗中,诗人常常使用重叠、反复、排比、对偶等手法,来增加诗的韵律感。如《雪花的快乐》中三句“飞扬”重复,既造成雪花的轻盈感,又产生出轻松愉快的情调;《沙扬娜拉》一首中“道一声珍重”的连用,既写出了日本女郎的礼貌谦恭,又使人感到依依惜别之情。

(3)章法整饬,灵活多样

徐志摩在创作中,善于根据诗歌所要表达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诗歌格式,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他的诗虽以四行一节式较多,但从整体上看,节式、章法、句法、韵脚各有变化,不大拘泥;讲诗的形式而能不为其束缚,整饬中有变化,呈现出灵活多样的体式。如《再别康桥》中三句“轻轻的”,给人一种飘逸之感。这些都较好地表现出诗人的情感和艺术才华。

(4)辞藻华美,风格明丽

徐志摩的诗思富于想象力,同时又有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语言轻倩优美,意象明丽流转。因为诗歌文辞非常丰富,辞藻显示出华丽、浓艳的特点。诗歌《半夜深巷琵琶》《秋月》等都写得妩媚明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再如《在病中》,他一口气连用七个比喻来形容病中的心情——瞬间的回忆。

总之,徐志摩抒情诗的艺术成就和独特贡献:抒写性灵的率真、纯挚,追求意象的新颖、音乐美等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提高了五四新诗的美学品位和读者的欣赏水平。

三、论述题

简要论述新月诗派“新诗格律化”的诗歌理论及其历史价值。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 (1)新月诗派“新诗格律化”的诗歌理论

①“新诗格律化”的提出

“新诗格律化”由闻一多首先提出,是在新月派关于新诗“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月派提倡“新诗格律化”,并不是简单地保留旧格律、古风格,而是借鉴西洋与中国传统格律,根据现代汉语的特点所进行的新的创造。

②新诗格律化的重要内容

a.情感的节制。新月诗人反对诗歌中情感的泛滥,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新月派的矛头指向是他们所谓的“感伤主义”与“伪浪漫主义”,也即诗歌中情感的过分泛滥,以及不加节制的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b.本质的淳正。徐志摩认为完美的形体是完美的精神的唯一表现,要求新诗回到诗本身,他们认为只有“言志”的内容与“语言形式”和谐统一。

c.格律的严谨。闻一多认为,新诗固然要彻底冲决旧诗格律的束缚,但同时还应该创建新的格律,认为“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d.“三美”理论。为了创造“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提出“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第一,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如徐志摩《雪花的快乐》中不断重复“飞扬,飞扬,飞扬”一句,重复的运用,读来乐感明快、朗朗上口,既造成雪花的轻盈感,又产生了轻松愉快的情调。

第二,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如闻一多的《死水》,整首诗分四节,每节四行,每行九字,形式十分整齐,着实体现出“建筑美”的特色。

第三,绘画美。指诗歌要多采用华丽的辞藻,借鉴中国诗画相通的传统。徐志摩《再别康桥》中写到夕阳中的金柳、潭底倒映的彩虹、水中的清荇、斑斓的星辉等织成了色彩明丽的画面。

(2)“新诗格律化”诗歌理论的历史价值

新诗格律化的倡导,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漫自由、创作态度不严肃造成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局面,使新诗趋于精练与集中,具有了相对规范的形式,巩固了新诗的地位。此后格律体的新诗与自由体的新诗一直成为新诗两种主要诗体,互相竞争又互相渗透,对新诗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Lnmz5CFGFtuX/d17DzBmVHiObpMt+Ua9NOnwFBRO3a+JJBRnQ9Cmr/86FvoyCg7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