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摩罗诗力说 [北京大学2012年研]
答: 摩罗诗力说是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提出的文艺观点。鲁迅介绍摩罗诗人,并批判旧传统、旧文化,抨击洋务派、维新派和复古派等集中地反映鲁迅早期文艺思想与美学观点,《摩罗诗力说》是五四运动前思想启蒙时期的重要作品,揭露了封建意识形态,也是中国第一部倡导浪漫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2 《狂人日记》 [山东大学2011年研]
答: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作品,也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它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内容大致上是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狂人日记》的主题,据鲁迅说,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鲁迅曾说,《狂人日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抨击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1 简述“托尼学说”对鲁迅的影响。 [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 “托尼学说”即托尔斯泰、尼采的哲学思想。托尔斯泰与尼采对鲁迅的影响如下:
(1)托尔斯泰对鲁迅的影响:托尔斯泰对鲁迅的影响主要是其人道主义观念,鲁迅作品中“爱之深责之切”的人文关怀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托尔斯泰的理论。
①人类之爱是托尔斯泰宗教道德学说的核心,出发点是抽象的人类幸福与无差别的爱,体现了“博爱人道主义”精神。
②托尔斯泰学说宣扬基督教的博爱主义,鼓励“勿以暴力抵抗邪恶”。
③鲁迅继承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精神,关注人的思想的觉醒和社会、民族的解放,提倡思想的“立人”。
④鲁迅的文学是精神“反叛”和生命“挣扎”的文学:
a.为争取人的生存、温饱和发展的“反叛”,对生命体验的“彷徨”和“绝望”的挣扎。
b.思想深刻而丰富,“绝望的抗战”体验也是20世纪中国最有价值深度的母题之一。
(2)尼采对鲁迅的影响:尼采的“权力意志”“超人哲学”“反道德”等思想影响了鲁迅。
①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以希腊神话中的酒神和日神象征两种基本的心理经验,鲁迅的杂文尤其是其国民性的批判作品受到这一手法的影响。
②在鲁迅心目中,尼采是否定旧传统的思想战士,这与鲁迅突破传统,反抗旧文化、旧道德的心愿契合。前期小说的“狂人”形象寄寓了对尼采一般“轨道破坏者”的期盼。
③尼采的“反道德”思想影响了《狂人日记》等多篇小说,鲁迅塑造鲁四老爷、高老夫子等旧道德维护者的形象,以及闰土、祥林嫂、阿Q等不幸的弱者形象来揭露旧道德旧礼教摧残人性的,批判社会黑暗。
④尼采前期的虚无主义和反庸众的思想,使鲁迅在《示众》《孤独者》《药》等作品中谴责群众麻木。
总的来说,五四新文化时期,外来思潮涌入,作家根据自己的偏好接受不同思想的影响。鲁迅受托尔斯泰和尼采的影响,形成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超人哲学,人文关怀和国民性的批判也成为他文学作品的主题。
2 为什么说《野草》体现了鲁迅的人生哲学?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
答: 《野草》既是鲁迅的第一部散文诗集与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散文诗集,既被看做是“独语体”散文的代表,也被看做是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和从孤独的个体的存在体验中升华出来的鲁迅哲学。
(1)梦醒后无路可走的苦痛、孤独与悲凉
①“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野草》中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鲁迅对人生的疑惑和虚无感以及他灵魂中阴郁、绝望的一面。鲁迅对变革前景的估量比较慎重,他从资产阶级维新变法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历经挫折的历史中,体味着变革失败的寂寞和悲哀。
②暗夜、噩梦、地狱、死亡是《野草》中出现频率极高的意象。如《墓碣文》中的“死尸”被裸露于一片苔藓丛生的荒墓孤坟,幽暗阴森的意象画面中,一股恐怖冰冷的气息迎面扑来。同时在《一觉》中,鲁迅歌颂了那“被风沙打击得粗暴”的“灵魂”,渴望“永得燃烧”的“死亡”。
(2)浸透着生命体验的“反抗绝望”的哲学
①强烈的历史参与意识和刚健的传统心态,形成了鲁迅执著于“此在”的生命追求和现实精神。由于现实黑暗和鲁迅深刻的“原罪”意识造成了鲁迅对生命形态和生命意义的多层开掘和悖论理解,最终形成了“过客”式的反抗绝望的生命抉择。
②反抗并不意味着肯定希望,而是在洞悉了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看透了造化的把戏,有了深刻的死亡意识之后的抉择和抗争。如《过客》中塑造了“明知前面是坟却猛走”的勇士形象,我们看到“过客”拒绝过去,“影子”拒绝未来,其实就是把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纳入到现实的生命历程中。
总之,《野草》是鲁迅对自己灵魂的深层逼视,记录了作者心灵炼狱的微妙的生命感受,同时又是鲁迅对人生对生命的哲学沉思。反抗绝望的哲学流露出对生命的珍惜和对压抑生命的坚韧抗争,也将鲁迅对社会的愤怒抗争和企图超越有限生命的形而上的孤独感融合在一起,造成了《野草》不朽的历史价值与艺术生命。
3 鲁迅杂文的美学特征。
答: 鲁迅杂文不仅有着深刻的史诗价值,也有着巨大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鲁迅杂文的美学特征和艺术特色与鲁迅本人的独特思维方式和个性紧密相连,表现为以下几点:
(1)形象性
鲁迅杂文展示了活的人间相,如历史事件、社会现象、人物风情,这是作者出色的艺术想象的结果。
①鲁迅有一种违反“常规”的创造性想象力,把表面上似乎不可能有任何联系的人与事连结在一起,在形的巨大中发现神的相似。如《商贾的批评》中批评家砍杀杂文的高论与孔雀尾巴露出的“屁眼”对比。
②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和重合中,通过虚拟,塑造具有普遍概括性的社会类型。他常常将个与类相统一,既抓住类的内在精神特征,不失个的形象性与具体性,勾画出形形色色的社会相。如对狗的描述,有叭儿狗相,有西崽相,有丧家犬相等,神情毕肖,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与审美旨趣。
(2)情感性
①生动、泼辣、有益,而且能移人情,用杂文来释愤抒情。“理而情”是鲁迅杂文的特色,每一篇杂文都渗透着他是非爱憎的强烈情感,理情相容,相得益彰。
②特别是怀人杂文,有一种深沉、凝重、忧愤、压抑、悲痛的激情洋溢于字里行间。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具有极强的主观性,“三一八”惨案引起的困惑与痛苦是这篇文章内蕴,感情的激越加强了思想的表达效果,思想的深刻又加重了感情的分量。
(3)隐曲性
善用曲笔,其杂文的外在表象和内在机制都呈现出一种隐曲性:
①构思布局善于借古喻今、指桑骂槐、托物言志,或虚拟具体可感的特定物像、行动画面或环境氛围,来寄托抽象的思想、意向和情感。如《病后杂感》和《病后杂感之余》中,通过引征古今野史和笔记,杂谈“虐刑”和“文字狱”,讽刺国民党的高压独裁统治和书报检查制度。
②外在表象的隐曲性,主要表现为语言的模糊性、暗示性。其杂文中大量采用反语、比喻、夸张、象征、关联、戏仿、衬托等手法,并有意制造“拗体”,形成一个“暗码”系统,具有多重折射功能。如《中国人的生命圈》一文,既形象地揭示了中国人在异族侵略面前随着国土沦丧,由生命圈到生命线到生命零的过程,更入木三分地暗示出中国人生活和生命保障其实等于零。
1 谈谈鲁迅小说“反抗绝望”的哲学意蕴。 [吉林大学2013年研]
答: 鲁迅小说“反抗绝望”的哲学意蕴主要表现为:
(1)把握“此在”的现实精神
①鲁迅执著于“此在”的生命追求和现实精神,源于强烈的历史参与意识和入世传统。由于现实黑暗和鲁迅深刻的“原罪”意识造成的鲁迅对生命形态和意义的多层开掘和悖论理解,形成了“过客”式的反抗绝望的生命抉择。
②反抗并不意味肯定希望,而是在洞悉明暗、生死、过去与未来,看透了造化的把戏,深刻地理解死亡后的现实抉择和命运抗争。
③如《过客》中塑造了“明知前面是坟却猛走”的勇士形象,“过客”拒绝过去,“影子”拒绝未来,其实是把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融入生命。
(2)承担和体悟个体生命
①“反抗绝望”的主题:着眼个体自觉对社会变革的意义,作为个体的人如何面对和把握世界和人生,以及作家对客观社会生活状态的描述、对社会解放道路的讨论。
②《野草》表达的深刻的焦虑与不安:告别了一切天堂、地狱、黄金世界,却处在无家可归的惶惑之中;要反抗却陷入“无物之阵”,要追求,却不过是走向死亡。
③“绝望”处境唤起了对生命意义的再认识,生命的意义在于对“绝望”的反抗。“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联系个体生存的悲剧性与赋予生命和世界意义的努力,把价值和意义的创造交给个体。
(3)描绘与评价民族文化
①“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探讨,同时体现为对普遍存在的人生状态的观察与思索。
②“绝望”不只是对个体而言,而且包含民族文化的内容。“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在小说里常常体现为对客观世界的描绘与评价,在这种客观生活的背后,人们总能体会到作家确实又是并未超脱于画面之外。
③如《阿Q正传》《风波》等,主人公缺乏自知的能力,按照自己的本能生活。既无自我,又无对生命的感觉,“精神胜利法”不可能解救阿Q,不能激起他对“绝望的抗战”。
(4)表现与反思知识分子的处境
①描绘知识分子的内心状态和精神世界,其重心也在于他们作为孤独者,出于拯救民众却被民众吞噬的绝望精神境地,与“梦醒了无路可走”的生存境地。
②发掘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显示灵魂的内在性,拷问读者与小说人物、作家,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
③主体渗透意识,即把自己摆进小说里解剖自己,如《狂人日记》中的“我”对自己也吃过人的忏悔,《孤独者》中“我”与魏连殳的关于生存价值的辩论等。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拷问,是鲁迅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是小说现代性的表现,也是鲁迅小说的经典意义之一。
2 论述鲁迅在20世纪中国的影响和重要作用。
答: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1)鲁迅的思想是中国20世纪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①进化论是鲁迅前期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鲁迅摈弃了“弱肉强食”等消极因素,汲取了进化论中注重生存斗争、相信事物的新陈代谢和社会的进步、强调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性等积极因素。
②个性主义也是鲁迅早期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鲁迅从尼采思想那里汲取一种“图强”的精神,他呼唤精神界战士,主张与阻碍进步的庸众作战,其目的在推动整个民族的进步。
③关于改造国民性问题的见解是鲁迅早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国民性的弱点,他坚信“国民性可以改造于将来”,并用笔来疗救民众。
(2)鲁迅作品在文学史上有巨大的影响
①鲁迅以其小说、散文、杂文、新诗创作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并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②突破了旧小说的陈旧格局而创造了现代多种形式的新型小说,对现代小说农民和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拓和创造使现代文学真正成为关于“人的发现”和“人的觉醒”的“人的文学”。
③其“独语体”和“闲话风”散文的创作,开创了现代文学两种新的散文体式。杂文这一文体也因鲁迅的推动而提高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获得巨大发展。
(3)鲁迅在我国现代文学的理论探讨和思想斗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鲁迅认为救国之道首在“立人”,把文艺当做改变国民精神、提高民族心理素质的武器。在与复古派、学衡派、甲寅派的论争和对“自由人”“第三种人”及御用文人的批判中,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并提出了科学的文艺观。
(4)外国文学的译介和中国古籍的整理研究
翻译了大量外国作品和理论书籍,整理、辑校了一批古代文献,还写了两部学术著作,对走向成熟的新文学来说,具有巨大的启迪意义和推动作用。鲁迅在进行社团活动、组织培养新文学队伍上,也做了大量工作。
综上,鲁迅对新文学全方位、多方面的贡献表明,他不愧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