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1920年代小说

一、名词解释

1 浪漫抒情小说 [四川大学2013年研]

答: 浪漫抒情小说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一种样式。它最初的体式是“自叙传”抒情小说,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创造社的主要成员在日本留学期间,较多地接受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同时又吸收了日本“私小说”的创作特点和现代主义小说的手法,加以创造性的发展,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而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个人私生活中灵与肉的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以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浪漫抒情小说的代表作家是郁达夫。

2 “问题小说”[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 “问题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进程中的第一个潮流。它出现在1919年下半年到1922年间,代表作家有冰心、许地山、叶绍钧、庐隐、王统照等。他们以五四新文化作为参照,重新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并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以艺术的表现。文学研究会作家的“问题小说”广泛涉及婚恋、教育、就业、家庭、妇女、儿童等问题,作家们对社会弊端有着敏锐感悟,使五四文学具备了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主要不足是由于急于要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功利的倾斜使其不免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陋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冲淡,削弱了作品的审美价值。代表作有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

二、简答题

1 举例简述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的特点。 [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 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的特点有:

(1)零余者——作者自己在时代镜子里的投影

“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这是鲁迅对郁达夫先生的评价,这句话概括而形象地总结了郁达夫的一生。正如郁达夫在《零余者》一文中所说:“我是一个真正的零余者!”总观郁达夫的全部作品,总有一个清瘦的、孤独的,而又含着淡淡忧郁的青年茕茕行走于文本之中。他笔下的一系列零余者形象,普遍遭遇悲苦,在社会上备受歧视而显得孤苦落寞;他们对金钱、爱情和荣誉充满无法遏制的向往而又在追求中显得无能为力;他们灵魂和肉体被摧残造成了心理状态的扭曲……尽管在各篇中代称不一:《沉沦》中的“他”,《南迁》中的“伊人”,《茫茫夜》和《风铃》等篇中的于质夫,《过去》中的李白时,《迷羊》中的王介成,《烟影》中的文朴……但作者以露骨的坦率、大胆自我暴露的方式表达出来,几乎毫不迟疑地告诉我们:这就是他自己的个人写照。

(2)零余者——时代和社会让你“零余”

社会变乱的时代,知识分子心中充满了苦闷、寂寞与彷徨。觉醒了却没有方向;勇猛抗争却没有希望;虽疾声呐喊却痛苦无力。在零余者们生活的那个时代,他们都在“性苦闷”“社会的苦闷”“生的苦闷”中苦苦的挣扎着。《沉沦》中“他”视自身本能的情欲为犯罪。《空虚》中年轻的“他”面对日本少女时极力压制对少女的爱慕和身体上的欲望。于质夫在妓院中时时担心自己被人视为酒色之徒……零余者就在这样的新旧冲突中挣扎痛苦。他们既不容于西方文明社会,又不再适应传统的中国社会,在文明的不良混合体中无法找到合适自己的生存方式。他们处于变迁的时代,无法改变自身弱点,也无法改变对于自身生存发展极为不利的环境,最后只能成为没有任何利用价值的工具,自身的无能最后化为自身的无用,那么“零余”的下场也是必然的。

(3)零余者——深陷情感的干涸沙漠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大多都是情感的缺失者。《沉沦》中的“他”身为一个弱国子民,独自漂泊在陌生的国度,本来就心境孤独,而弱国子民的身份又给自身无形带来了自卑的阴影。情感是《沉沦》中主人公一直追寻的归宿和寄托,他无能面对现实,最后只能躲藏在自己想得到的爱情之中。

(4)零余者——你并不零余

《沉沦》的主人公一面决心“复仇”,一面又热切期盼祖国的强大。在自杀之前,“他”还大声疾呼:“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其爱国之心十分感人。再如《茫茫夜》《空虚》《杨梅烧酒》等篇章,均表现了在渴望个人解放的同时,又渴望祖国富强的心愿。郁达夫总用真诚的笔调真切地讲述人生的感伤行旅——“零余者”的感伤行旅。这使他的作品尤其是早期作品充满着一种悲剧情调。在这种悲剧情调中似乎一直回响着这样的声音:“我们的志不在大,消极的就想以我们无力的同情,来安慰安慰那些正直的惨败的人生的战士,积极的就想以我们的微弱的呼声,来促进改革这不合理的目下的社会的组成。”这种悲剧情调把人们带进了浓重的忧郁与感伤的气氛中,使人们在沉重、压抑的悲哀心绪下得到一点精神上的慰籍和解脱,同时也给人以强烈的道德震撼,从而激发起人们斗争、反抗的意志,去承受时代的风雨。

2 汪曾祺称废名的小说为“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请结合废名的创作谈谈你的理解。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 废名被认为是周作人的弟子,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代表作有《竹林的故事》《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而且具有抒情诗的特征,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人称“废名风”,对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产生过影响。

(1)散文化风格

将散文借鉴到小说中来,是废名独具魅力的创意。废名作为中国最后一批接受传统私塾教育的子弟,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传统散文很自然地触动了废名写小说的灵感。废名笔下的人物大多是老人、孩子及天真少女,即使是青壮年却也是半聋半哑,如《菱荡》中的陈聋子,《桥》中的三哑等,他们单纯、质朴、少受尘世污染,更具自然本性,他们精神丰富而生活形式却简单宁静。陈聋子便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因为耳聋,他的世界永远是宁静的,尘世的噪音唯他能充耳不闻,也不见他轻易说话,唯其如此,他才能真正地守自己的本真心,才能自由地去体认世界万物的真如本相。在静中弥漫着一股孤独、清冷的氛围,透露出一种孤寂之感。在废名作品中,他大量使用坟、送路灯、落日、箫、孤雁、庙檐上的风铃、碑、树荫等意象符号,以造成一种神秘、清幽、孤独的气氛。

(2)静寂诗意境界的营造

1922年废名怀着一颗极大的向往之心来到北京,不久却面临新文学阵营分裂、论争,于是陷入极度苦闷之中。此时废名思想艺术的变化很明显表现在他的小说《桥》上,小说《桥》更是废名精心营造的通向宁静禅境的美丽桥梁。作品中的史家庄,处处是“东方朔日暖,柳下惠风和”式的平和宁静,人们男耕女织、知足常乐,人性淳美,古风习习。小林、琴子、细竹无论是儿时还是长大后均天真、纯朴,他们和睦相处,一反一般小说中所描写的那种三角恋爱的生活模式,丝毫没有情人与情敌之间的种种猜测、怀疑与勾心斗角。

(3)篇幅短小,语言精练

废名的短篇,大多是千字文。即使长篇《桥》,也是短篇的钩连。随着人物的行踪,或一个场景,或一段对白,独立成篇,各有意境,各有妙趣。废名的小说语言奇俏精练,字字珠玑,这也使得他的小说具有诗的意境,散文的特色。

总之,废名独创性地将周作人的散文创作理论应用到了小说写作领域,将散文化写作与乡村题材、诗化语言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散文化诗体小说文体,对京派小说创作风格的形成及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文体的成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De0GIL9v1UezkNOFdcn+vOLPTxvYhkI8RT0mbZ0WS/85BMMKUzfCoJBPaAkRO9G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