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革命

一、名词解释

1 《新青年》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 《新青年》是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的一份综合性文化月刊。它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新青年》早期主要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后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新青年》坚持“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原则,对于外国文学的各种流派和作家采取开放的态度,先后译介了众多国外著名作家的作品。为了保卫和推进文学革命,《新青年》还进行了反对封建复古派文人及其他封建文学潮流的斗争。

2 “三大主义” [四川大学2011年研]

答: “三大主义”是“文学革命”的纲领,由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首次提出。“三大主义”即“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从内容到形式都对封建文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3 人的文学 [中山大学2010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南京大学2013年研]

答: 人的文学是五四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学主张。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文学创作中表现个性解放的主题,“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它紧紧把握了五四时期“人的发现”这一根本主题,表现出强烈的反封建的战斗色彩;揭示了新文学与现实人生的密切关系,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把人作为文学表现的中心,这对新文学的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确立了文学革命的方向,使个性解放、人道主义成为五四时期文学创作一个最有代表性的特色。

4 文学研究会 [四川大学2013年研]

答: 文学研究会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文学团体。1921年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等。不久,活动中心移到上海,以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为代用机关刊物。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艺术”这一现实主义主张,要求文艺表现或讨论社会人生问题,关心人民疾苦。会员遵循这一创作原则,写出一批“问题小说”和乡土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要求。除创作外,文学研究会在新文学理论探讨、外国文学译介诸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绩,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学运动的发展。

5 创造社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四川大学2011年研]

答: 创造社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之一。1921年7月中旬由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二、简答题

1 胡适与五四文学革命。

答: 胡适是五四文学革命最主要的倡导者,他对五四文学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

胡适于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针对“今日文学之腐败极矣”的现实,正式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并且明确指出改革旧文学的“八不主义”。这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公开倡导文学革命的文章。文章发表后在中国文化界引起了一场极大的反响,最先得到陈独秀、钱玄同的呼应,同时也遭到林琴南等人的诋毁。面对旧派的指责,胡适对其进行批驳之后提出了以白话文学为正宗的主张。

(2)提出国语文学的主张

他将五四文学革命引向了深入。首先,胡适的历史进化文学观打开了五四文学观念的新思路。其次,胡适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对五四文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第三,胡适的开放的文学观为五四新文学注入了“少年血性汤”。

(3)标志五四文学革命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是各体新文学的建立

在这方面胡适同样作了许多努力,他为新诗建设花的气力最多,作品《尝试集》是我国第一部新诗集。当时胡适敢用平白的语言去写诗,这不仅是对文学传统的挑战更是对几千年封建礼教的挑战,更是从文体上去推动一场思想文化革命。在他之后,刘半农、康白情、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等人开始用这种新诗体创作。《尝试集》的出版使一些过去对用白话写诗持怀疑态度的人也纷纷向文坛靠拢,新诗创作一时蔚然成风。

(4)新小说方面胡适也作了一定的贡献

小说在中国长期遭到鄙视,胡适最早从文学的审美特征出发,在文学本体意义上提倡新小说。胡适十分看重短篇小说,1918年发表了《论短篇小说》。文章较早地对短篇小说作了界定,同时通过对中外文学发展总趋势的分析来说明发展短篇小说的意义,还对小说中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这篇文章对促进新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创作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他还曾经亲自动手将西洋小说译后给国人“作为创作的模范”,以及创作了新短篇小说《一个问题》。

(5)《终身大事》对我国话剧的建立起了开路的作用

在戏剧建设方面,五四文学革命初期注重对旧戏剧的批判、介绍欧洲的话剧,但是理论非常丰富,创作却十分贫乏,只有胡适的《终身大事》一部剧本是值得称道的。胡适主张在“取例”西洋戏剧的基础上建立中国的新戏剧。《终身大事》反映现实社会问题,形式上仿照西洋话剧,完全不同于我国传统的戏曲,对我国话剧的建立起了开路的作用。

综上可见,五四文学革命经历了酝酿、倡导、发展、推进等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胡适不仅在每一阶段中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而且参与主要实践活动,写出了很多作品,五四文学革命的成功与他的努力有直接的关系。

2 简述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贡献。 [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散文创作的集大成者,也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先导者和批评家。他在文学理论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具体表现为:

(1)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

五四时期周作人最突出的贡献是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使“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1918年底发表的《人的文学》这篇著名的文章中,周作人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非人的生活”;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而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的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活”。在周作人的观点中,新文学所主张的人道主义具体指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只有作家自己觉悟了,“占得人的位置”,才能“讲人道,做人类”。周作人将新文学的本质界定为“重新发现‘人’的一种手段,根据目标再助成人性健全发展”。

(2)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

1919年初,周作人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这实际上是“人的文学”的具体化。周作人将封建传统的旧文学概括为“贵族的文学”,认为“平民的文学”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其两者间的区别主要是指“文学的精神区别,指它的普遍与否,真挚与否”。周作人指出平民文学应以通俗的白话语体描写人民大众生活的真实情状,如实地反映“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描写大多数人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

(3)主张“人生的艺术派”

1920年,周作人做了一次题为《新文学的要求》的演讲,针对当时新文坛中已经出现的“人生派”与“艺术派”的分野,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为什么而什么”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因为“人生派”的流弊容易讲到功利里去,以文艺为伦理的工具变成文坛上的说教。文学根本不必“为什么”,只是用“艺术的方法”表现作者对于人生的情思。1923年出版评论集《自己的园地》,强调尊重创作个性,书写表达作者各自的情思,既反对以个人为艺术工匠的“为艺术派”,又反对以艺术为人生仆役的“为人生派”,而主张“人生的艺术派”。

(4)美文理论

周作人的理论贡献还在于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他于1921年发表《美文》,文章将“美文”界定为论文的一种,不过它不是批评的,不是学术的,而是艺术的。可以是叙事的,也可以是抒情的,但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美文要真实而简明,也就是讲真话、说自己的话,是个人“言志”之作。正因为他的提倡,文学性散文的地位才真正从理论上得到确认,散文位于与小说、诗歌、戏剧同等的位置。

周作人的这些理论提倡,都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是人性的、人类的、也是个人的。这些主张虽然有些抽象,但恰与五四时期个人解放的热潮相合,所以有相当的代表性,对文学革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论述题

1 举例论述中国现代文学在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时是如何进行文化过滤的。 [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 新文学先驱者中大多数人对西方的思潮、理论并不是盲目照搬,他们力求做到从时代、社会和新文学发展的需要出发去检验和选择外来的东西,并注入新的因素。因此,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的外来思潮都有一个“中国化”的“变形”过程。

(1)在文学革命酝酿和发动初期,发难者直接从外国文学运动中得到过启示

1916年胡适在美国留学时,曾经非常注意当时欧美诗坛的意象主义运动,认为“意象派”对西方传统诗歌繁绵堆砌风气的反叛,及其形式上追求具体性、运用日常口语等主张,与他自己的主张“多相似之处”。正是在“意象派”的启发之下,胡适写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章八事”。胡适还汲取了“意象派”诗人庞德关于诗歌要靠具体意象的主张,提出写“具体性”和“能引起鲜明扑人的影象”的“新诗”,发起白话新诗运动。陈独秀写《文学革命论》,也开宗明义,号召要以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变革运动为楷模,发动中国的文学革命。其“三大主义”中所要求建设的“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也是以19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文学作为蓝本的。

(2)文学历史进化论等文学理论的提出脱胎于西方现代学说

胡适、陈独秀等人最初提倡文学革命的一个基本理论,即文学历史进化论,就是从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主要学说之一的进化论脱胎而来的,是西方思潮的直接产物。他们强调“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因时进化,不能自止”,指出旧文学必然被新文学取替,是因为旧文学“与其时之社会文明进化无丝毫关系”。这种观点也从发展的角度看到了新旧文学交替的必然趋势,成为当时向旧文学发动进攻的重要精神武器之一。

(3)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各种各样文学思潮及相关的哲学思潮先后涌入中国

如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心理分析派、意象派、立体派、未来派等,以及人道主义、进化论、实证主义、尼采超人哲学、叔本华悲观论、弗洛伊德主义、托尔斯泰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马克思主义等,都有人介绍并有人宣传、试验、信仰。

(4)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方法多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主张

就文学思潮和创作方法而言,现实主义特别是俄国现实主义影响最大,后来成为中国新文学的主流;浪漫主义也有较大影响,但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同时,属于现代主义范围的各种思潮也曾吸引许多作家。大量西方思潮涌人中国,如冰河开封,其规模浩大而又混乱,促成了中西文化交汇撞击,促进了思想大解放,大大拓展了新文学倡导者、参与者的视野,使其能够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观照本民族的生活,同时在艺术创造上获得了广阔的天地。

(5)创作流派的建立得益于向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学习

文学研究会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创造社则主要受益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同时也受到了“新浪漫主义”(包括唯美主义、颓废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影响。

总之,在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时,中国现代文人注意结合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实际和创作目的,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里吸收有益的文学思潮,文学理论主张,创作方法,成立相应的创作流派,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文坛,影响深远。

2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 五四文学革命标志着中国旧文学的终结、新文学的诞生,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1)文学观念的全面更新

五四文学革命不仅否定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游戏消遣等文学思想,而且否定了支撑这些学说的整个价值观念系统。五四重新确立的文学观念,不是旧模式的修补,而是新体系的建立。五四时期崛起的“人的文学”观、“为人生”的文学观、“自我表现”的文学观,虽然名称不同,但它们都从属于民主、人道、自由的现代思想体系,体现了现代人对文学的要求。在这些新的文学观念引导下,中国的新文学重新调整了文学与上层建筑、文学与社会生活、文学与创作主体、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等一系列关系,从而带来了中国文学整体的变革。

(2)创作主体的精神解放

五四文学革命从整体上以现代意识取代了封建意识,高扬人本主义的大旗,大大突出了创作主体在新文学中的地位,使新文学家的世界观、人生观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固有的思想禁区被突破,思维空间大大拓展,创作主体从封建教条的束缚下被解放出来。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家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自由地选择创作题材,自由地确立自己的创作主题,自由地追求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他们的人格能量和创造才情得到了极大的发挥,给中国文坛带来了青春活力。

(3)文体形式的历史变革

五四文学革命使汉语言文学的文体形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现代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的正宗地位;运用白话、形式自由多样的新诗取代了讲究对仗、平仄、韵律、用典的旧诗;追求形散而神不散的现代散文取代了讲究起承转合的古文;话剧文学从无到有;小说的叙述视角、叙事结构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中国文学文体形式的这次历史变革,是自觉的、全面的。因而,五四文学革命不仅是文学创作主体的一次大解放,也是文体的一次重大的弃旧更新。

(4)与世界文学的全面对话

五四文学革命结束了中国文学封闭自锁的状态,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开端。它带来了中国文学家对世界文学意识的觉醒,形成中外文化碰撞交汇的发展格局。五四新文学在与世界文学的交流中产生和发展,在与世界文学的全面对话获得了观照民族生活的全新眼光,获得了艺术创造的精神营养和形式摹本。从此,中国文学真正汇入了世界文学的大潮。 aGvgCY6ZMpDfSxLmZdA3JTRW9YJgjXobySUHeaQEwy6tOGFu90CCeFLC98QkxA+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