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8章

1930年代小说

一、名词解释

1 叶绍钧 [武汉大学2010年研]

答: 叶绍钧即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教育家。1922年起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等。这些作品体现着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真切反映下层劳动群众的苦难,流露出对被压迫者的真挚同情。1928年在《教育杂志》上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真实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和精神面貌。所作小说结构严谨,语言纯净洗练,从平凡的现实生活中摄取题材,冷静分析,深化开拓,反映社会底层妇女和儿童悲惨遭遇,同时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知识分子形象。

2 李劼人 [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 李劼人是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李劼人活跃于1930年代的四川地区,艺术上保持独立,不参与任何社团。1935年至1937年间,他以四川为背景,写下连续性历史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描写了自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二十年间广阔的社会画面,具有宏伟的架构与深广度,史诗性强,又与世态描写紧密结合,因此被称为“大河小说”。

3 《山洪》 [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 《山洪》是吴组缃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又名《鸭咀涝》。其主要反映的是新四军在皖南抗战的故事。小说描写了抗日战争中农民民族意识觉醒的曲折历程,塑造出章三官这个质朴善良,坚韧勇敢的农民形象,是抗战文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山洪》通篇可以用“茂林话”进行阅读,其中描写的人物、掌故、生活场景和儿歌,都是当地人所熟知的,读来倍感亲切。

4 东北作家群 [吉林大学2013年研]

答: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一批文学青年,他们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

5 萧红 [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

答: 萧红是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她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中,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世俗,历经反叛、觉醒与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一生未向命运低头。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6 新感觉派小说 [四川大学2013年研]

答: 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新感觉主义产生于日本,强调直觉和主观感受,力图把主观感觉、印象渗透溶合到客体描写中去,以快速节奏和特殊手法表现现代大都市生活。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刘呐鸥最先向国内介绍该派小说,并开始采用新感觉派的手法创作小说。此后,穆时英、施蛰存等人也自觉探索中国新感觉派的创作道路。1932年5月《现代》杂志创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的形成。代表作品有刘呐鸥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和穆时英的短篇小说集《公墓》《白金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等。

二、简答题

1 简述萧红《生死场》的基本内容及鲁迅、胡风对其基本评价,你认为《生死场》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复旦大学2012年研]

答: (1)萧红《生死场》的基本内容

《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写于1934年9月。《生死场》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对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这部小说的构思开始于哈尔滨时期,全书共有十七节,在第一节《麦场》至第十节《十年》里,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笔调,描写了东北农民贫苦无告的生活。他们身受地主的残酷压榨,一年365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黑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有的妇女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小说的后半部,是由人的生存死亡问题而转向了革命前途问题。

(2)鲁迅、胡风对《生死场》的基本评价

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胡风在“后记”中则指出:“她所写的农民们的对于家畜的爱着,真实而又质朴,在我们已有的农民文学里面似乎还没有见过这样动人的诗篇。”“使人兴奋的是,这本不但写出了愚夫愚妇的悲欢苦恼,而且写出了蓝空下的血迹模糊的大地和流在那模糊的血土上的铁一样重的战斗意志的书,却是出自一个青年女性的手笔。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女性的纤细的感觉,也看到了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

(3)《生死场》的艺术特色

①开阔而独特的景物描写与作者强烈感情的交融,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

②塑造了各种性格的人物形象,突出描写了他们在抗日民族战争的价值和意义。

③《生死场》显示了萧红作为一个女作家特有的细致和敏感,小说对人物心态、风土习俗都写得细腻感人,特别在对妇女悲剧命运的描写方面,更显出一种敏锐和大胆的笔法。

2 简析新感觉派小说的整体特点。 [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 新感觉派是指1930年代出现在上海的一个小说流派。主要作家有穆时英、施蛰存、刘呐鸥,他们大多在《文艺工场》《现代》上发表作品。这是一个属于现代主义文艺范畴的新的小说流派,其小说的整体特点表现为:

(1)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与病态,提供了另一类型的都市文学

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明的产物,其成员对都市“文明病”和五光十色的人生世态有着深切的感受。如刘呐鸥短篇集《都市风景线》,多写大都市病态和糜烂;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黑牡丹》等写出都市的战栗和肉的沉醉,展览“十里洋场”的畸形“风景”。

(2)引进多种现代派手法,在小说结构、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

如穆时英早期的短篇集《南北极》,写到阶级对立又宣泄破坏占有一切的情绪,具有流氓无产者气味。此后转向感觉主义、印象主义方法,创作出表现爱情和死亡的《公墓》;施蛰存写城镇中青年女性性苦闷的《春阳》《雾》,折射着性爱意识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文明的冲突。其后的《小珍集》,用心理分析方法写社会现实生活的怪现状,则有回归现实主义的趋向。

(3)受到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倾向于对二重人格的表现

新感觉派受到弗洛伊德学说影响,对人的“精神内心”的表现有新的开掘,并且醉心于表现二重人格,有某种悲观绝望、颓废色情的倾向。

施蛰存早年的短篇集《上元灯》中的小说,颇有诗的意味,但并不采用现代主义方法。《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等短篇集,运用弗洛伊德学说,转向较为典型的心理分析,《将军底头》《魔道》等篇略带神怪、魔幻色彩。

总之,新感觉派小说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上承20年代叶灵凤的都市性爱小说,下启40年代张爱玲的市民传奇小说,它不但促进了现代都市文学的发展,而且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方法。

三、论述题

1 比较沙汀、艾芜两位现实主义作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小说书写风格上的异同点。 [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 沙汀、艾芜两位现实主义作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小说书写风格上的异同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品中地方色彩的异同

沙汀和艾芜的作品都充满浓郁的地方色彩,不同的是,沙汀主要写四川的民风生活,艾芜主要描写边境地区的见闻。

①沙汀1930年代初基本受“左联”创作影响,多凭借间接的生活经验写劳动人民题材,不着重于单个人物形象的刻画,致使一部分创作较为概念化。之后,沙汀接受了茅盾的建议,采用接近茅盾的叙述体式,把笔锋转向极为熟悉的四川农村社会上去。

②艾芜曾怀着“劳工神圣”的信仰,孑然一身,流浪在我国西南边境,以及缅甸、马来亚、新加坡等地,充当过杂役、马店伙计、僧人伙佚、报馆校对、小学教师等各式职业,亲身获得了《南行记》集里的那些特异的生活素材,体验了社会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

(2)对下层生活描写的异同

两位作家都倾向于描写下层生活,不同的是,艾芜笔下很少写反面人物,由于其艺术个性中对人民的美和善的品格的特殊敏感,他总是能在怪戾的言行中挖掘出下层人民的灵魂美,在渣滓堆里发现闪光的金子。沙汀的作品散则多描写四川农村的黑暗社会,具讽刺特点。

①沙汀写出的《丁跛公》等,表现出他是一个最能刻写旧中国农村黑暗生活,有着农民幽默气质的小说家。这些作品散发出泥土的气味,沉闷、闭塞、阴暗,不是一抹轻淡凄婉的田园颜色,而是从四川农民饱受军阀中世纪式的暴政里浓缩出来的,具有时代、阶级烙印的黑色基调。每一篇小说都是骇人听闻的,由四川特殊的黑暗返照了旧中国普遍的黑暗。

②《山峡中》被公认为艾芜早期的代表作品,写一群被生活逼迫铤而走险的流浪者的生活。他们走私、行窃,甚至杀人越货,以恶对恶,但不乏爱憎分明与憧憬美好生活之情。

(3)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异同

两位作家都属于现实主义作家,都有现实主义的作品;但是,艾芜在左翼革命现实主义流派之内,发展起一种充满明丽清新的浪漫主义色调与感情的、主观抒情因素很强的小说。他在40年代的创作向纯写实回归,影响却减少了许多。沙汀注重现实,注意描写手法,他从人物、环境的复杂关联中,处处描摹四川的世态人情。形成了讽刺艺术与鲜明的民族风格,并且到40年代风格更为成熟。

①沙汀用白描手法,抓住反面人物充满丑与恶的性格要害

例如伪善、凶狠、颟顸而又不自知等,精选细节,从深处挖掘人物带有心理内容的谈吐与动作细节,重复地深化人物,加上一点点适量的人物历史回叙,结尾又添一笔余味深长的点染,这是沙汀刻写人物的技法,这种技法描摹了四川的世态人情,形成了沙汀的鲜明的讽刺艺术特色。

②艾芜能在怪戾的言行中挖掘出下层人民的灵魂美

艾芜艺术个性中对人民的美和善的品格的特殊敏感,使得他总是能在怪戾的言行中挖掘出下层人民的灵魂美,在渣滓堆里发现闪光的金子。其成名作《人生哲学的一课》,描写流浪知识青年“我”在昆明走投无路的窘困生活,读来并不觉得低沉,字里行间充溢着一股对生活执著的力量。他还有一些小说暴露帝国主义分子对殖民地人民,尤其是妇女的任意所为,感情色彩颇强烈。《山峡中》被公认为艾芜早期的代表作品,写一群被生活逼迫铤而走险的流浪者的生活。他们走私、行窃,甚至杀人越货,以恶对恶,但不乏爱憎分明与憧憬美好生活之情。

2 比较左翼文学与京派文学的“乡土观”。 [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 中国现代性的开始是以乡土中国的逐渐消逝为代价的,都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展开的前提性结构,作为试图以各种理由追寻中国现代性的知识分子来说,对乡土中国的感情是矛盾复杂的。一方面,他们不得不对乡土批判地审视;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怀着都市怀乡病,对乡土深情地回眸。1930年代,在乡土中国走向衰败的同时,东南沿海却畸形地繁荣发达,这一城乡的结构性落差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对乡土的感情更加复杂化。正是对乡土的不同态度,造就了左翼文学与京派文学不同的“乡土观”。

(1)左翼文学中鲁迅的乡土观:启蒙视野下的复杂情感

左翼文学发端于鲁迅,鲁迅也是左翼文学的领袖。实际上,早在1920年代,鲁迅对乡土的书写已经暗含了左翼文学的发展方向,也某种程度上启示了京派文学。

《故乡》是鲁迅直接书写乡土的作品,“我”以都市人的身份回到故乡,在回忆与现实的交相对照之中,“我”既深深地怀念年少时的故乡世界,也对现实中的故乡尖锐地反思,少年闰土是多么可亲可爱,中年闰土就多么麻痹愚昧,对闰土的不同感情便是“我”对乡土的复杂感情的隐喻。在《故乡》中,鲁迅对乡土的复杂感情包含了左翼文学与京派文学不同乡土观的雏形。

(2)左翼文学的乡土观:阶级视野下集压迫与反抗的乡土

之后的左翼文学秉承了鲁迅批判性的视野,但与鲁迅不同的是,之后的左翼文学是阶级斗争的视野。

在左翼文学那里,乡土是资本主义、封建势力侵蚀的土地,一片灾难深重、等待拯救的土地,一个阶级矛盾尖锐的政治场域,左翼文学致力于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揭示乡土衰败的根源,揭示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与矛盾关系,试图由此塑造出一个遭受压迫、反抗压迫的乡土世界。这一点在茅盾的小说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子夜》尽管是以都市为主要场景,但仍旧部分地触及乡土,农民的破产与暴动一再出现在笔下;“农村三部曲”则更为直接地触及乡土世界的阶级矛盾与历史根源。一个被阶级划分的乡土世界在左翼文学中形成了。

(3)京派文学的乡土观:文化视野下温情与衰败的乡土

京派文学对乡土完全持有不同的态度,京派文学本身便是一种乡土文学形态。在现代文明侵蚀下已然衰败的宗法农业社会,近代的激进政治急剧地冲刷着传统文化的堤岸的时候,京派文学怀着深深的眷念与绝望的信心,试图在文化的视野下重新发现乡土世界。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黄梅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芦焚的河南果园城世界等,对于乡土世界的含情脉脉的书写体现了京派文学对乡土的深情。京派文学试图通过对传统文化与道德的不断呼唤,重塑现代中国。这一文化保守主义的理想在沈从文的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边城》中美好、自然的乡土世界蕴含着沈从文对乡土世界的美好想象,也试图以乡土人民的淳朴的道德来警醒现代中国。但是,现代性的急剧变革必然使得乡土世界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京派文学对乡土中国的深情凝望中包含着悲怆。

3 试论京派小说。 [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 (1)京派小说

京派小说是指1930年代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以后继续活跃在京津等地作家群所形成的一个特定的文学流派。在沈从文前后涌现出一批具有相当活力的小说家,如废名、芦焚等,再加上林徽因、朱光潜组织的两个京派文学沙龙,把北大、清华、燕京几个大学的作者松散地组合起来,几代的京派文人活跃在《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学文》《文学杂志》这些重要的北方文学报刊上。

京派虽然没有明确地发表宣言或结社,却实实在在地成为有别于左翼,又与海派对峙的一个鲜明的小说流派。它是一个强调宽容、审美和民族文化精神重造的纯文学流派。其中主要的作者有废名、凌叔华、老舍、沈从文、林徽因、芦焚、萧乾、汪曾祺等。

(2)艺术特色

京派作家的思想、艺术倾向虽不完全一致,但在小说创作上形成了大体相近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在:

①京派创作的突出特点在于追求一种执著而独特的“理性主义”文化品格

他们一方面企图远离政治,另一方面又充分继承了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倾向,忠实于现实与人生,他们在现代文化、文明和封建传统文化相对立的流行格局中,熔铸一种具有浓厚的原始风貌与自然气质的乡村文化形态,形成一个复杂的文化三维空间。像沈从文的《巧秀和冬生》《八骏图》《绅士的太太》,凌叔华的《弟弟》等,便表现出中国人生范围内的对封建文明的嫌恶和对现代文明异化人性的疑惧。在这种三维文化思索的艺术创造中,作家们既有“追寻过去”的从容通达,又掩饰不住文化批判的焦灼锋芒和对未来人生形式的美好理想。

a.京派小说着力描写淳朴、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沈从文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农民、士兵、猎人、渔夫、水手,还是娼妓、富家子弟、青年男女,都那么淳厚、真挚、热情、善良、守信用、重情谊,自己生活水平低下却慷慨好客,粗犷得野蛮却又透露出诚实可爱,显示出一种原始古朴的人性美、人情美。废名笔下的老汉、村姑、牧童、雇农、业主,其心灵都是美好善良的。京派作家注重人性美、人情美,还表现在他们特别喜欢用儿童的视角来写成人的世界。凌叔华的《弟弟》《一件喜事》,林徽因的《吉安》《文珍》到萧乾的《篱下》,汪曾祺的《戴车匠》。儿童视角的广泛运用,真切地表现出京派作家的赤子童心。这既说明他们对美好童年的深情眷恋,也反映了他们对真善美的无限向往。

b.京派小说洋溢着古典式的和谐和浪漫性的、超越的人间写实情致

这种乡土抒情诗小说,结构上以舒卷自如代替严谨拘束,情节上以故事的疏淡代替因果的坐实。它把小说的传统特征的一部分让位给诗和散文的因素,因而削减了小说的史诗力度,却增添了小说的抒情风韵。如废名的《竹林的故事》《桥》,沈从文的《萧萧》《三三》《边城》等就是这种乡土抒情小说的典范之作。萧乾、汪曾祺的小说是人们公认为富有诗意的。

c.京派小说形成了简约、古朴、活泼、明净的语言特色

他们大都不同程度地受过欧美文学语言的影响,又都有一定的古典文学的功底。他们的小说语言,既能借鉴欧美文学语言的长处,又能吸收中国古典文学的营养,娴熟地运用自己的民族语言,沈从文、废名、凌叔华、萧乾、汪曾祺的小说语言莫不如此。他们的创作容“古”纳“洋”,熔写实、浪漫、记“梦”、象征于一炉,把现代抒情写意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d.京派小说在题材、主题及意象表现出开放的民族性

京派小说不仅其题材人物、文学语言、文化环境等深深地植根于民族生活与民族语言的土壤,更重要的是其文化精神富有与众不同的中国气派。京派小说所着重挖掘的重利轻义、笃厚诚实等平民传统精神,被置于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重造”的历史课题中,不仅强化了文学创作的民族性,也将文学现代化的探索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准。他们大多倾向于对“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描写。

②京派小说的理性主义文化品格在美学上表现为一种追求“和谐”的审美理想

这种美学意识表现在文学创作方法和文体建构上,便是将艺术与生命并重,生命形态不愿受束缚,小说便自然要摆脱开重情节、重故事的成规,趋向散文化、生活化,从而描绘出完整的社会生活自然状态。

京派小说有时有人物无故事,有时候甚至连人物也没有,近似随笔或是散文,信笔写来,不事雕琢,表现出平淡、古朴、闲适、中和的风格。如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只是将北平城里两个阶层的人生片断互相穿插,几乎不见故事线索。他们重视的是气氛的渲染,意境的营造,内涵的隽永,是“人与自然的契合”。这种抒情体小说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五四以来的各种小说体式,是京派文学的主要贡献之一。

总之,京派在小说创作成员众多、人才济济。他们本着人道主义为根基、为人生的创作思想,并由文化层面探讨人性、人生和国民性,大都疏离政治,但关注人生、关注平民百姓,小说中透出古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追求静穆的艺术境界。 EYwwZ/oPisgFklv2CqHxo6rUXGgAYwJed7mHzYfsvII/IaCOb0Xjz5fIdkN0ycI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