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血液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0.7%NaCl溶液中,会发生的红细胞形态变化是(  )。

A.皱缩

B.正常

C.膨大

D.破裂

【答案】 C

【解析】 红细胞的等渗溶液是0.9%的NaCl溶液,在此浓度的溶液中,红细胞可保持正常的形态和大小。当红细胞悬浮于一系列浓度递减的低渗NaCl溶液中,水将渗透到细胞内,使红细胞的体积逐渐增大甚至细胞膜张力过高而发生破裂,这是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之一,即渗透脆性。0.7%NaCl溶液,显然是使红细胞处于低渗的状态,因而细胞会膨大,但还不足以使红细胞发生破裂溶血。

2 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体液物质是(  )。

A.肾素

B.雌激素

C.肾上腺素

D.促红细胞生成素

【答案】 D

【解析】 AC两项,肾素和肾上腺素无实验表明有对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作用。B项,雌激素有抑制红细胞生成的作用。D项,促红细胞生成素是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物质。

3 破坏和清除红细胞最主要的场所是(  )。

A.胸腺

B.骨髓

C.脾脏

D.肝脏

【答案】 C

【解析】 C项,脾是识别和清除衰老红细胞的最主要的器官。红细胞流经脾时,其中衰老红细胞因其变形能力减退、脆性增高,难以通过微小的孔隙,易被滞留在脾内并被巨噬细胞吞噬。

4 下列凝血因子的合成不需要维生素K参与的是(  )。

A.凝血因子Ⅰ

B.凝血因子Ⅱ

C.凝血因子Ⅶ

D.凝血因子Ⅸ

【答案】 A

【解析】 A项,合成时需要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是Ⅱ、Ⅶ、Ⅸ、Ⅹ4种,因此,凝血因子Ⅰ的合成正是不需要维生素K的。

5 红细胞不具备的生理特征是(  )。

A.趋化性

B.渗透脆性

C.悬浮稳定性

D.可塑变形性

【答案】 A

【解析】 A项,趋化性是白细胞的生理特性。

6 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根本区别是(  )。

A.外源性凝血过程无需凝血因子Ⅷ

B.参与的全部凝血因子都不相同

C.最后形成的凝血块不同

D.启动的凝血因子不同

【答案】 D

【解析】 D项,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区别,是在凝血的开始部分。内源性凝血途径参与因子全部来自血浆,当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触时,凝血因子Ⅻ便被激活为Ⅻa,从而启动凝血过程。启动外源性凝血过程的组织因子Ⅲ在组织损伤、血管破裂的情况下,由组织释放而进入血液,与有活性的因子Ⅶa结合启动外源性凝血过程。

7 血沉加快可能的红细胞变化是(  )。

A.可塑性差

B.膜通透性大

C.渗透脆性大

D.悬浮稳定性差

【答案】 D

【解析】 抗凝血的红细胞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常用于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的沉降率,简称为血沉。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其大小与血沉速度密切相关。

8 下列各项关于血浆渗透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血浆总渗透压由血蛋白形成

B.血浆渗透压约为6.7个标准大气压

C.血浆总渗透压与0.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大致相等

D.血浆总渗透压与0.9%氯化钠溶液的渗透压大致相等

【答案】 D

【解析】 A项,血浆渗透压是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总和。B项,血浆渗透压约为7.6个标准大气压(约771.0kPa)。C项,0.9%的氯化钠溶液和5%的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大致相等。

9 血小板数量减少易导致皮肤呈现出血斑点,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血管回缩障碍

B.血小板不易聚集

C.血小板第三因子释放量减少

D.血小板修复和维持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的作用减弱

【答案】 D

【解析】 血小板具有参与生理性止血、凝血、纤维蛋白溶解以及维持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的诸多生理功能。D项,血小板数量减少会导致皮肤呈现出血点,其原因为血小板少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壁脆性增强,血液渗出血管外,以致皮肤上出现出血点。ABC三项,与血小板的体外止血和凝血功能有关,与题目不符。

10 下列各项中占体液比例最大的是(  )。

A.组织内液

B.血浆

C.细胞内液

D.淋巴液

【答案】 C

【解析】 细胞内的称为细胞内液,约占体液总量的2/3。细胞外的为细胞外液,包括管内液和管外液,约占体液总量的1/3。管外的部分即为组织间隙液,简称组织液,管内的部分则包括血浆、淋巴液和脑脊髓液等。因此,细胞内液总量占体液的比例是最大的。

11 造成血沉加快时红细胞叠连的原因是(  )。

A.血浆中白蛋白增加

B.血浆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都增多

C.血浆白蛋白和球蛋白都增多

D.血浆白蛋白和纤维蛋白原都增多

【答案】 B

【解析】 红细胞叠连形成的快慢,主要取决于血浆成分的变化。通常血浆中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含量增多时,红细胞叠连、沉降加速;血浆中白蛋白和卵磷脂含量增多时,则红细胞叠连、沉降减慢。ACD三项,白蛋白是使红细胞沉降减慢的因素。

12 外科手术时用温盐水纱布压迫止血的原理是(  )。

A.促使组织释放激活物增多

B.促使血小板解体、加速酶促反应

C.促使血浆中抗凝血物质减少

D.促使凝血因子增多

【答案】 B

【解析】 外科手术时用温盐水纱布压迫止血,是加速凝血的一种方式。原因是血液与粗糙面接触,利于激活血液中的凝血因子Ⅻ和血小板。同时,适当升高温度,可提高参与凝血的各种酶的活性和酶促反应的速度。

13 参与生理性止血的血细胞是(  )。

A.红细胞

B.血小板

C.淋巴细胞

D.嗜碱性粒细胞

【答案】 B

【解析】 生理性止血是指小血管损伤出血后,在很短时间内自行停止出血的过程。ACD三项,红细胞、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不参与生理性止血过程。B项,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血小板释放缩血管物质,促进受伤血管收缩,减少出血;血小板在损伤的血管内皮处黏附、聚集,填塞损伤处以减少出血;血小板释放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并通过血小板收缩蛋白使血凝块紧缩,形成坚实的血栓,堵塞在血管损伤处起到持久止血的作用。

二、简答题

1 简述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其与机体生理功能的关系。

答: (1)血小板的生理特性是:黏附、释放、聚集、收缩和吸附等。

(2)血小板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生理性止血、凝血功能、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和维持血管壁完整性等方面。这些生理功能的实现,与其生理特性密切相关。

①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血小板释放缩血管物质,促进受伤血管收缩,减少出血;血小板在损伤的血管内皮处黏附、聚集,填塞损伤处以减少出血。

②血小板释放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其中血小板第三因子(PF 3 )提供的磷脂表面,在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小板收缩蛋白还可使血凝块紧缩,形成血栓堵塞在血管损伤处起到持久止血的作用。

③血小板对纤维蛋白溶解过程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效应。在纤维蛋白形成前,血小板释放抗纤溶物质抑制纤溶过程、促进止血;血栓形成晚期,一方面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直接参与纤维蛋白溶解;另一方面释放5-HT、组胺、儿茶酚胺等物质,刺激血管壁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间接参与纤维蛋白溶解,使血凝块重新溶解,血管血流重新畅通。

④血小板可黏附在血管壁上、填补于内皮细胞间隙或脱落处,并可融入内皮细胞,起到修补和加固作用,从而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和降低血管壁的脆性。

2 血液的血浆渗透压如何组成?有何生理意义?

答: (1)血液的血浆渗透压的组成:

血浆渗透压是指血浆的总渗透压,由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组成。血浆渗透压约为7.6个大气压(约771.0kPa),与有机体细胞的渗透压相等。

(2)液的血浆渗透压的生理意义:

①血浆晶体渗透压是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80%是来自Na 和Cl )所形成的渗透压,约占血浆总渗透压的99.5%。血浆晶体渗透压对于维持细胞内外水分平衡、细胞内液与组织的物质交换、消化道对水分和营养的吸收、消化腺的分泌活动以及肾脏生成尿等生理活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是由血浆蛋白质(75%~80%来自白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约占血浆总渗透压的0.5%。血浆胶体渗透压对于维持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3 什么是血沉?测定红细胞沉降率有何生理意义?

答: (1)血沉的定义:

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常用于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的沉降率,简称为血沉。

(2)红细胞沉降率生理意义:

机体发生某些疾病时,血沉会发生明显变化。因为红细胞叠连形成的快慢主要取决于血浆成分的变化。通常血浆中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含量增多时,红细胞叠连、沉降加速;血浆中白蛋白和卵磷脂含量增多时,则红细胞叠连、沉降减慢。有些疾病也会使红细胞较快地凹面彼此相贴形成叠连,从而使其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减小,与血浆的摩擦也减小,造成血沉加快。因而,临床测定血沉对于疾病的诊断有很重要的意义。

4 简述血细胞比容测定的方法及意义。

答: (1)血细胞比容测定的方法:

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Hct)。血细胞比容测定的方法离心法和血液分析仪法。

①离心法:

包括温氏法(Wintrobe法)、微量法,是将抗凝血置于孔径统一的温氏管或毛细玻管中,以一定转速离心一定时间后,计算红细胞层占全血的体积比。

②血液分析仪法:

原理是当细胞通过计数小孔时,形成相应大小的脉冲,脉冲的多少即为细胞数量,脉冲高度为细胞体积,通过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和红细胞计数(RBC)即求得血细胞比容,Hct=MCV×RBC。

(2)血细胞比容测定的意义:

血细胞比容可反映血液容积、红细胞数量或体积的变化。临床测定有助于诊断机体脱水、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等。

5 简述血清、血浆的制备方法及它们的区别。

答: (1)血清、血浆的制备方法:

血清的制备方法是血液被抽出后,待其自然凝固后,自行析出的淡黄色液体,即血清。血浆的制备方法是将抽出的血液加抗凝剂后,经离心沉淀,取其上方的淡黄色液体即血浆。

(2)血清、血浆的区别:

血清与血浆相比,前者缺乏纤维蛋白原、部分其他凝血因子和血液凝固时由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出来的物质。

6 简述血量、循环血量、贮备血量的定义。

答: (1)血量:

机体内血液的总量,是血浆和血细胞量的总和,简称血量。

(2)循环血量:

血液总量中,在心血管系统中不断快速循环流动的这部分血量,称为循环血量。

(3)贮备血量:

血液总量中,常滞留于肝、脾、肺、腹腔静脉和皮下静脉丛内且流动很慢的这部分血量,称为贮备血量。

7 简述血液的主要机能。

答: 血液的生理功能是由血细胞和血浆共同完成的。

(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

①血液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红细胞和血浆均含有多种缓冲对,能调节酸碱平衡。

③血液电解质和血浆蛋白可调节渗透压平衡和血容量的稳定。

④血液中有大量的水分,因其比热较大,可以吸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并可将热量经血液运送到体表散发,调节体温。

(2)运输功能:

①血液中的红细胞主要运输O 2 和CO 2

②血浆可运输机体所需的或产生的各种营养物质、激素、代谢产物等。某些有毒物质可被血液运送到肝脏解毒,再由肾脏排泄。

(3)免疫保护功能:

①血浆中多种免疫物质和淋巴细胞能对抗、消灭毒素或细菌,白细胞能吞噬和分解外来的细菌、异物以及体内的坏死组织。

②血小板、血浆中含有的凝血因子和抗凝因子在机体的止血、凝血、抗凝以及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8 简述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定义及它们的生理意义。

答: (1)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定义:

促使纯水或低浓度溶液中的水分子透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中渗透的力量,称为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约为7.6个大气压(约771.0kPa),是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的总和。

①血浆晶体渗透压是指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约占血浆总渗透压的99.5%,主要来自溶解于其中的晶体物质,80%是来自Na 和Cl 。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大小与溶液中所含离子数目成正比。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是指由血浆中的蛋白质(75%~80%来自白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约占血浆总渗透压的0.5%。

(2)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

血浆中绝大多数晶体物质不易透过红细胞膜,水分子可自由透过红细胞膜,故相对稳定的血浆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分的分布和红细胞正常形态、大小和功能起重要作用;胶体物质分子量大,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因此,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维持正常血容量。因细胞膜,故胶体渗透压也会影响红细胞内外水的平衡,但因其所占比例极小,作用甚微,可忽略不计。

9 简述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

答: (1)血浆蛋白的概念:

血浆蛋白是血浆中多种蛋白质的总称。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大类。各种血浆蛋白所占的比例,在不同动物中有较大差别。

(2)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

血浆蛋白在营养、运输、免疫、缓冲、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参与凝血和纤溶以及参与组织生长和损伤组织修复等多方面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10 简述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脆性的测定及意义。

答: (1)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在低渗溶液中,水分会渗入红细胞内,细胞膨胀、细胞膜最终破裂并释放出血红蛋白,这一现象称为溶血。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抵抗膜的破裂和发生溶血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2)红细胞脆性的测定:

将红细胞悬浮于等渗NaCl中,其形态不变。若置于低渗NaCl溶液中则发生膨胀破裂,此现象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但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具有一定抵抗力,其大小可用NaCl溶液浓度的高低来表示。将血液滴入不同浓度的低渗NaCl溶液中,开始出现溶血现象的NaCl溶液浓度为该血溶液的最小抵抗力。出现完全溶血现象的NaCl溶液浓度为该红细胞的最大抵抗力。前者代表最大脆性,后者代表红细胞最小脆性。

(3)红细胞脆性的意义:

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大,则脆性小;反之,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小,则脆性大。衰老的红细胞脆性大。在某些病理状态下,红细胞脆性会显著增大或减小。

11 简述红细胞的功能。

答: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 2 和CO 2 ,并对酸、碱物质具有缓冲作用,这些功能主要是由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实现。

(1)气体运输:

血红蛋白(Hb)与血液中98.5%的O 2 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HbO 2 )。此外,CO 2 也可与Hb结合,以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式经血液运输。红细胞中的碳酸酐酶可催化CO 2 与H 2 O反应生成H 2 CO 3 ,再解离为HCO 3 和H ,使CO 2 主要以碳酸氢盐的形式在血液中被运输。

(2)维持酸碱平衡:

红细胞内有多种缓冲对,共同参与血液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

(3)免疫功能:

红细胞表面的I型补体的受体可以与抗原-抗体-补体免疫复合物结合,利于巨噬细胞对其的吞噬,具有免疫功能。

12 简述红细胞的生成及调节。

答: (1)红细胞生成的条件:

①生成部位:

成年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在骨髓中生成。

②生成过程:

造血是各类造血细胞发育和成熟的过程,一般分为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和前体细胞3个阶段。红细胞生成的过程为:造血干细胞→各系造血祖细胞→红系定向祖细胞→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③主要原料:

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所必需的物质。促进红细胞发育和成熟的物质主要是维生素B 12 叶酸和铜离子。前二者在核酸(尤其是DNA)合成中起辅酶作用,可促进骨髓原红细胞分裂增殖;铜离子是合成血红蛋白的激动剂。维生素B 12 在小肠被吸收时,需要内因子R结合蛋白参与。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①爆式促进激活物(BPA):

早期红系祖细胞为其靶细胞,促进早期祖细胞的增殖。

②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主要在肾脏合成。主要作用于晚期红系祖细胞CFU(BFU也可),促进其增殖、分化;抑制红细胞的凋亡;促进幼红细胞的增殖和血红蛋白的合成;促进网织红细胞的成熟与释放。贫血、缺氧和肾血流量减少,均可促进EPO的合成与分泌。

③激素:

多种激素可以影响红细胞的生成,其中最重要的是雄激素。雄激素主要通过促使EPO的产生而影响红细胞的生成,它也直接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促进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成。这也可能是雄性动物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高于雌性动物的原因之一。雌激素可通过降低红系祖细胞对EPO的反应,抑制红细胞的生成。

13 简述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主要功能。

答: (1)白细胞的生理特性:

①白细胞渗出:

白细胞中除淋巴细胞外,均能伸出伪足作变形运动,并得以穿过血管壁,称为白细胞渗出。

②趋化性:

白细胞穿过细胞壁后,具有向某些化学物质运动的特性,称为趋化性。

③吞噬作用:

白细胞以入胞作用吞入并杀伤或降解病原物及组织碎片的过程,称为吞噬。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即为吞噬细胞。

④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白细胞可分泌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集落刺激因子等细胞因子,参与机体炎症和免疫反应的调控。

(2)白细胞的功能:

①中性粒细胞血液中主要的吞噬细胞。它有很强的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趋化性强。

②嗜酸性粒细胞细胞内有溶酶体和一些特殊颗粒,不含溶菌酶,能进行吞噬,无杀菌能力。它的主要机能是缓解过敏反应和限制炎症过程。

③嗜碱性粒细胞:

细胞自身不具备吞噬能力,但与组织中的肥大细胞相似,含有组胺、肝素和5-羟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质,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

④单核细胞细胞有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可渗出血管变成巨噬细胞。它能与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构成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在体内发挥防御作用。

⑤淋巴细胞根据其生长发育过程、细胞表面标志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大类。

a.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反应,受到抗原刺激后能合成一些免疫活性物质,参与体液免疫反应。

b.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反应。

14 简述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答: (1)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血小板具有黏附、释放、聚集、收缩和吸附等生理特性,保证其生理功能的实现。

①血小板黏着于非血小板的表面称为血小板黏附。

②血小板受刺激后,将贮存在其致密体、α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称为血小板释放。

③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黏着称为血小板聚集。

④血小板中存在着收缩蛋白系统,可使血凝块回缩。

⑤血小板表面可吸附血浆中的诸多凝血因子并可浓缩局部凝血因子,利于血液凝固和生理性止血。

(2)血小板的功能:

①生理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指小血管损伤出血后在很短时间内自行停止出血的现象。基本过程包括小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一期止血、初步止血)和血液凝固(二期止血、加固止血)3个阶段。

②参与凝血:

血小板内含有多种凝血因子。血小板第三因子(PF 0 )提供的磷脂表面,是许多凝血因子进行凝血反应的重要场所,并加速了反应的过程。PF 0 有促进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的作用。PF 4 有抗肝素作用,利于凝血酶的生成和加速凝血。

③影响纤维蛋白的溶解:

血小板对纤维蛋白溶解过程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效应。在纤维蛋白形成前,血小板释放的抗纤溶物质可以抑制纤溶过程、促进止血;血栓形成晚期,血小板解体和释放反应增强,参与纤维蛋白溶解,使血凝块重新溶解和血管血流重新畅通。

④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血小板可黏附在血管壁上、填补于内皮细胞间隙或脱落处、融入内皮细胞起到修补和加固作用,从而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和降低血管壁的脆性。

15 简述凝血因子及凝血过程。

答: (1)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是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2)凝血过程:

凝血过程可分为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的形成和纤维蛋白的形成3个阶段。

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凝血酶原激活物是由因子Ⅹ的活化型Ⅹa和其他凝血因子共同组成的复合物。因子Ⅹ活化为Ⅹa,可以通过内源性和外源性2个途径,全部凝血过程也因此被区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2个凝血系统。

a.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浆,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触时,首先是凝血因子Ⅻ转变成具有活性的Ⅻa,从而启动凝血过程。

b.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启动凝血的组织因子不是来自血液,而是在组织损伤、血管破裂的情况下,由组织释放的因子Ⅲ进入血液与有活性的因子Ⅶa结合启动凝血过程,该途径又称为凝血的组织因子途径。Ⅶa与因子Ⅲ的复合物,还可以同时将因子Ⅸ激活成Ⅸa,使外源性凝血途径与内源性凝血途径联系在一起。外源性途径的血凝速度比内源性途径要快。通常情况下,内源性凝血途径与外源性凝血途径共同完成凝血过程。

②凝血酶的形成:

凝血酶原(因子Ⅱ)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作用下,只需几秒钟便可被激活形成凝血酶(Ⅱa)。

③纤维蛋白的形成:

Ⅱa形成后,催化因子Ⅰ转变成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单体互相交织成疏松的网状,可溶且不稳定。继而在ⅩⅢa的作用下,以共价键形成牢固的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多聚体。纤维蛋白形成后交织成网,血细胞被网络其中,形成血凝块并可堵塞在血管破裂处,起到止血作用。血小板释放的某些凝血因子使血凝块回缩,析出淡黄色的液体血清。从血液流出血管到出现丝状蛋白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凝血时间。家畜患某些疾病时,可因某些凝血因子缺乏或含量不足,使凝血时间延长。

16 简述机体的抗凝系统。

答: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循环不易发生凝固,与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生理性凝血只局限于血管受损的部位、血流的稀释作用、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等生理机制有关。此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体内存在着抗凝物质和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血浆中有多种抗凝物质,下列物质在抗凝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1)抗凝血酶Ⅲ:

血浆中有多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Ⅲ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由肝脏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主要通过与内皮细胞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结合而增强内皮细胞的抗凝血作用。

(2)肝素:

肝素是一种酸性黏多糖,主要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肝素主要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而起到抗凝血的作用,还可促使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释放抑制凝血。

(3)蛋白质C:

蛋白质C是蛋白质C系统诸多物质中的一种,是由肝脏合成的维生素K依赖性蛋白质,以酶原的形式存在于血浆中。被激活后的蛋白质C有如下作用:在磷脂和Ca 2 存在时使Va和Ⅷa失活;阻碍因子Xa与血小板上的磷脂膜结合,削弱因子X a对凝血酶原的激活作用;刺激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增强纤溶酶活性,促进纤维蛋白降解。

(4)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是一种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二价糖蛋白,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特异性抑制剂。

17 简述纤维蛋白溶解的概念、过程,抗纤溶系统。

答: (1)纤维蛋白溶解的概念:

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纤溶可以清除纤维蛋白凝块和血管内的血栓,保证血流在血管内的畅通,利于受损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2)纤溶的基本过程:

纤溶可分为纤溶酶原的激活与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降解2个阶段。参与纤溶的物质有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简称纤溶酶原,又称血浆素原)、纤维蛋白溶解酶(简称纤溶酶,又称血浆素)、纤溶酶原激活物与纤溶抑制物等,统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①纤溶酶原的激活:

纤溶酶原主要在肝脏内合成。纤溶酶原激活物主要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转为纤溶酶有2条途径:一条是内源性激活途径,使凝血与纤溶互相配合,保持平衡;另一条是外源性激活途径,防止血栓形成,在组织修复、愈合中起重要作用。

②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纤溶酶可将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分子分解成许多可溶性的小肽,总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一般不再发生凝固,其中一部分具有抗凝血作用。纤溶酶还能水解Ⅱ、Ⅴ、Ⅷ、Ⅹ和Ⅻ等凝血因子。

(3)抗纤溶系统:

机体内存在许多能够抑制纤溶系统活性的物质,主要的纤溶抑制物有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和α 2 -抗纤溶酶等,前者在纤溶酶原的激活、后者在纤溶酶的水平上分别抑制纤溶。正常生理情况下,凝血、抗凝血、纤溶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

18 简述血型、ABO血型及其鉴定。

答: (1)血型:

血型的概念:血型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更广义的血型指血细胞、血清、脏器和分泌液等,凡能用一定方法加以分类的型。

(2)ABO血型:

血型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细胞膜抗原结构的差异为特征的血细胞抗原型,即能用抗体进行分类的血细胞抗原型,如人类的ABO血型。另一类是以蛋白质化学结构微小差异为特征的蛋白质多态性和同工酶,通过一定的方法能区分出的各种蛋白质和酶的遗传变异型,即蛋白质型和酶型。人的主要血型系统为ABO血型。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B抗原,可将血液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4型。不同血型的人,血清中含有不同的抗体。

(3)ABO血型的鉴定:

不同血型的人,血清中含有不同的抗体。ABO血型的鉴定如下表所示。

表3-1 ABO血型系统中的红细胞凝集与血型鉴定

19 简述输血的原则。

答: 输血是抢救、治疗某些病畜和挽救珍稀动物的重要手段。遵守输血的原则,注意输血的安全、有效和节约,是保证输血安全、高效的重要前提。输血有如下原则:

(1)输血前必须鉴定血型,输同型血。

(2)家畜在情况紧急时,可允许初次输给少量血型未明的同种血液,再次输血时必须进行交叉配血并遵守输血要求。

(3)将血中分离出的不同成分选择性地输给受血者。

20 简述交叉配血及其试验的方法。

答: 实际工作中,常用交叉配血试验确定能否输血。

(1)交叉配血试验将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以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进行混合,观察有无红细胞凝集反应的试验,称为交叉配血试验。

(2)试验方法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主侧。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次侧。

(3)试验结果的处理:

如果交叉配血试验的两侧均为阳性反应,即交叉配血试验的两侧都发生凝集反应,绝对不能输血;如果交叉配血试验的两侧都没有凝集反应,则为配血相合,可以进行输血;如果主侧有凝集反应,则为配血不合,不能输血;如果主侧不发生凝集反应,而次侧有凝集反应,则只能在应急情况下输血,但输血时速度要慢,输血量也不能太多。输血时要密切观察,一旦发生输血反应,应该立即停止输血。

21 简述加速或延缓凝血的方法和依据。

答: (1)加速凝血的方法和依据:

①血液与粗糙面接触或温热盐水纱布按压创面,利于激活凝血因子Ⅻ和血小板。

②适当升高血液温度,可提高酶的活性和酶促反应速度。

③补充维生素K ,可促进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

④加Ca 2 ,可促进凝血过程。

(2)延缓凝血的方法和依据:

①用内壁光滑洁净的容器(如涂有石蜡或硅胶)盛血,可减少激活凝血因子Ⅻ和血小板的几率。

②降低血液温度,可抑制酶的活性和反应速度。

③血中加入柠檬酸钠、草酸铵或草酸钾,均可与Ca 2 结合而除去血浆中的Ca 2 ,起到抗凝作用。

④血中加入肝素,肝素能与抗凝血酶Ⅲ和血小板结合,作用复杂,在体内、体外均有抗凝作用。

⑤口服抗维生素K 药物双香豆素、华法令等,抑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而抗凝。

三、实验题

1 设计实验,比较在低渗溶液中具有不同溶血程度的兔A和兔B的红细胞脆性。简要写出实验方法与步骤,预测并分析实验结果。

答: (1)方法与步骤:

①将20个试管分为两组。每组10个试管中分别加入2mL配制好的如下浓度(%)的NaCl溶液:

0.90 0.70  0.65  0.60  0.55  0.50  0.45  0.40 0.35  0.30

②选取同品种、同性别、体重相近的家兔两只。分别耳缘静脉采血,分别向上列不同组别的试管中各加入大小相等的血液一滴,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将试管慢慢倒转一两次,使血液与管内NaCl溶液混合均匀。

③室温中静置1h,观察结果。

(2)结果预测及分析:

①判定出两组试管中开始溶血及完全溶血的NaCl浓度。前者为红细胞的最小抵抗,后者为红细胞的最大抵抗。

②比较两只家兔的最小抵抗和最大抵抗的数值。

③两只兔中,某兔如最小抵抗数值小,表示该兔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不易破裂,抵抗力高,即脆性小;而另外一只家兔的抵抗力低,红细胞易破裂,相对脆性则大。

2 什么是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设计实验测定红细胞沉降率并分析其意义。

答: (1)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的形态使其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较大,所以与血浆之间产生的摩擦也较大,因此红细胞下沉缓慢。

(2)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

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常用于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的沉降率,简称为血沉。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原理: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是指血沉管内的抗凝血静置一段时间(1 h)后,红细胞因重力而下沉的毫米数。它是以血浆层的高度来计算的,某些疾病可以引起家畜血沉的显著加速,故测定血沉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3)实验方法和步骤:

①将家兔麻醉,心脏采血。将血放入预先加有5%柠檬酸钠抗凝剂的试管中,管中抗凝剂与血液的容积比例为1:4,充分混匀。

②用清洁、干燥的血沉管,小心吸血至最高刻度“0”处。要绝对避免产生气泡,否则需重做。将吸有血液的血沉管垂直置于血沉管架上,分别在15 min、30 min、1 h时读取血沉管上部血浆的高度,以毫米表示。

(4)红细胞沉降率的意义:

不同的动物血沉不同。测定血沉具有临床诊断价值。机体发生某些疾病时,红细胞彼此能较快地以凹面相贴形成叠连,从而使其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减小,与血浆的摩擦也减小,于是血沉加快。红细胞叠连形成的快慢主要取决于血浆成分的变化。通常血浆中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含量增多时,红细胞叠连、沉降加速;血浆中白蛋白和卵磷脂含量增多时,则红细胞不易叠连、沉降减慢。

3 血红蛋白的测定原理是什么?设计实验进行血红蛋白的测定。

答: (1)血红蛋白的测定原理:

测定血红蛋白含量的方法很多,常用比色法。在一定量的血液中加入少许盐酸,酸不仅破坏红细胞膜,且将红细胞内的亚铁血红素转变成高铁血红素,后者呈较稳定的棕色。将其用蒸馏水稀释后的溶液与血红蛋白计的标准比色板进行目测比色,即得每100 mL血液所含的血红蛋白的克数。

(2)血红蛋白的测定的方法和步骤:

①用滴管滴加0.1mol/L盐酸溶液至测定管刻度“2”或“10%”处。

②用酒精棉球消毒动物的采血部位后,以采血针刺破皮肤,拭去第一滴血,待第二滴流出后用吸血管吸血至刻度20mm 3 处,擦净管外血液。将血液放入测定管中。吸血管在测定管中反复吹洗几次,注意避免起泡。用玻棒将血液与盐酸混匀,放置10min。

③用滴管向测定管中逐滴加入蒸馏水,每加一滴要摇匀,边滴边观察颜色,直至与比色箱中的标准比色板相同为止。此时测定管上液面的读数即为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克数。

四、分析论述题

1 分析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正常流动的调节机制。

答: (1)凝血系统、抗凝系统以及纤溶系统都有各自的生理功能,它们之间又保持着动态平衡,保证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正常流动。

(2)凝血系统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可使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即血液凝固或血凝。血管内的血凝块,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大量纤溶酶原激活物,活化的凝血因子Ⅻ(Ⅻa)可使前激肽释放酶转变为激肽释放酶,再激活纤溶酶原,进而启动纤溶系统。一些纤溶抑制物除可灭活纤溶酶外,还可抑制凝血酶、激肽释放酶等。

(3)抗凝系统包括细胞抗凝系统和体液抗凝系统。细胞抗凝系统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可吞噬已被激活的凝血因子、组织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和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体液抗凝系统指抗凝血酶Ⅲ、肝素、蛋白质C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等物质,可抑制血凝过程。蛋白质C可被凝血酶激活。

(4)纤溶系统包括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溶酶原)、纤维蛋白溶解酶(纤溶酶)、激活物和抑制物。纤溶的基本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降解。纤溶酶可以清除纤维蛋白凝块和血管内的血栓,保证血液在血管内的畅通,利于受损组织的再生和修复。纤溶酶原激活物可被肝素、蛋白质C激活而释放。

(5)综上,凝血系统的活动,可因血管或组织的损伤被激活,而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活动又可将血液的凝固限制在一定的生理范围内,已形成的血凝块也可被及时溶解。三个系统相互协调,保证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正常流动。

2 分析生理状态下机体血管中不易发生血液凝固的原因。

答: 正常生理状态下机体血管中不易发生血液凝固是由于下列原因共同协调实现的。

(1)血管内皮可防止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与内皮下的成分接触,避免了凝血系统的激活和血小板的活化。血管内皮有抗血小板和抗凝血的功能。

(2)血管内皮完整光滑,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过程均不能启动。

(3)当血管局部损伤时,凝血因子的激活局限于血管的受损部位,使生理性凝血过程也只在局部发生。

(4)凝血早期需数分钟,而血流速度很快,可不断稀释冲走少量已被活化的凝血因子,并由血浆中抗凝物质灭活,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

(5)血浆中有多种抗凝物质。

(6)血浆中存在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维持凝血和纤溶之间的动态平衡。 QeU+SFU2Znt7zhH2q7i8x7S98uF5ja7rC8OiLR/GrqLfSS3JKv+lJmkpojqCzJB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