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篇

动物学

一、选择题

1 原生动物的伸缩泡最主要的作用是( )。

A.调节水分平衡

B.排出代谢产物

C.排出未代谢的食物残渣

D.进行气体交换

【答案】 A

【解析】 伸缩泡是单细胞生物内水分调节的细胞器(主要),是一种能做节奏性伸缩的液泡,兼有排泄功能。因此答案选A。

2 变形虫最常见的生殖方式是( )。

A.孢子生殖

B.配子生殖

C.二分裂生殖

D.出芽生殖

【答案】 C

【解析】 变形虫乃最低等的原始生物之一,为单细胞动物,繁殖方式相当简单,主要靠有丝分裂繁殖,即原来的遗传物质先复制,然后连同整个细胞一分为二;遗传功能由细胞核负责,跟其它生物一样。因此答案选C。

3 接合生殖属于下列哪种生殖类型( )。

A.孤雌生殖

B.有性生殖

C.无性生殖

D.孢子生殖

【答案】 B

【解析】 接合生殖是由两个亲体细胞相互交换一部分核物质后,再分开进行分裂生殖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接合生殖是有性生殖的低级阶段,在低等生物类群中多发生这种生殖方式。因此答案选B。

4 麻雀的卵属偏黄卵,盘状卵裂,其囊胚腔应为( )。

A.腔囊胚

B.极囊胚

C.盘状囊胚

D.表面囊胚

【答案】 C

【解析】 在鸟卵等端黄卵,其极端的多黄卵,卵的原生质仅存在于动物极的一端而形成胚盘,卵裂也仅在此部位进行(盘状卵裂),结果在其下面产生一狭窄的腔(胚下腔)而形成了囊胚。这种盘状卵裂的囊胚称为盘状囊胚。因此答案选C。

5 影响卵裂方式的主要因素是( )。

A.卵的大小

B.卵黄多少

C.卵黄多少及分布

D.有无卵壳

【答案】 C

【解析】 卵子所含卵黄的多少和分布情况直接影响卵裂的类型。卵黄少而分布均匀的卵,分裂面可将卵完全分割开;卵黄多而集中的卵,分裂面则不能将卵完全分割开。卵的其它结构特点,也能影响卵裂类型,如某些动物的卵质密度(海鞘的卵)和卵质流向(软体动物的卵)会影响中期板的位置等。因此答案选C。

6 以肠体腔法形成真体腔的动物是( )。

A.环节动物

B.软体动物

C.节肢动物

D.棘皮动物

【答案】 D

【解析】 肠体腔法是指在中胚层包围中行成体腔的方式。在某些动物的原肠背部两侧,内胚层向囊胚腔形成的囊状突起称为体腔囊,体腔囊与内胚层分离后扩展成为中胚层,如此形成中胚层的方式称为体腔囊法。这种中胚层包围的体腔称为肠体腔,如此形成体腔的方式称为肠体腔法。后口动物以此法形成体腔和中胚层,棘皮动物门是一类后口动物。因此答案选D。

7 腔肠动物具有下列何种细胞?( )

A.骨针细胞

B.皮肌细胞

C.焰细胞

D.领细胞

【答案】 B

【解析】 A项,骨针细胞是分泌海绵动物骨针的细胞;B项,皮肌细胞是组成腔肠动物体壁外胚层和内胚层的主要细胞;C项,焰细胞是扁形动物、担轮动物排泄器官的一个部分;D项,领细胞是海绵动物(多孔动物门)和原生动物门鞭毛纲的动鞭亚纲领鞭毛目特有的细胞。因此答案选B。

8 下列哪种腔肠动物具有缘膜?( )

A.水螅水母

B.海月水母

C.海葵

D.海蜇

【答案】 A

【解析】 水螅纲腔肠动物的水母型一般呈平球状,自伞边缘向内侧生有一圈狭的水平薄膜,称为缘膜,位于水螅水母伞口之环状薄膜。缘膜仅为水螅水母所具有,故水螅水母也称缘膜水母。有无缘膜也是水螅纲与钵水母纲的区别之一。因此答案选A。

9 构成水螅体表的下列细胞中,未分化的胚胎性细胞是( )。

A.皮肌细胞

B.腺细胞

C.刺细胞

D.间细胞

【答案】 D

【解析】 间细胞在腔肠动物外胚层中分布较多,属于没有分化的细胞。间细胞一般较小,圆形,常成堆或零散分布在皮肌细胞的基部,胃层中很少。间细胞可以分化为皮肌细胞,刺细胞和性细胞等。因此答案选D。

10 下列何种动物具有不完全的消化道?( )

A.节肢动物

B.环节动物

C.线形动物

D.腔肠动物

【答案】 D

【解析】 原始的多细胞动物,例如水螅,其肠道是封闭的囊状物,只有一个开口作为入口及出口,称为消化循环腔,是一种不完全消化道。从线形动物开始,消化道有口和肛门二个开口,与高等动物一样,成为完全的消化系统。腔肠动物生活在水中,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因此答案选D。

11 浮浪幼虫是( )发育过程中经过的一个幼虫阶段。

A.线形动物

B.扁形动物

C.腔肠动物

D.多孔动物

【答案】 C

【解析】 浮浪幼虫也称浮浪幼体或实囊幼虫,为海产腔肠动物的幼虫;一型可自由游泳或爬行的幼虫,常见于腔肠动物门(水母、珊瑚、海葵等)中的许多种。体或多或少呈圆柱形或卵形,并长有众多用来移行的纤毛(微小的毛状突出物)。因此答案选C。

12 腔肠动物体上起防御作用的细胞是( )。

A.间细胞

B.腺细胞

C.神经细胞

D.刺细胞

【答案】 D

【解析】 刺细胞是刺细胞动物具备,并非特有(海兔捕食刺细胞动物后,可将刺细胞转移到自己的裸鳃上)的一种捕食、攻击及防卫性细胞。刺细胞是一种特化了的上皮肌肉细胞,核位于基部,细胞顶端具一个刺针,伸出体表,其超微结构相似于鞭毛;刺的基部也有基粒。腔肠动物门也称刺细胞动物门。因此答案选D。

13 下列哪种动物具有原肾型排泄系统?( )

A.水螅

B.涡虫

C.蚯蚓

D.河蚌

【答案】 B

【解析】 原肾型排泄系统由排泄管,毛细胞组成,起源于外胚层,并沿途多次分支,许多分支相互连接成网状,每个分支的末端有管细胞,管细胞上覆盖有帽细胞,两者共同组成焰细胞,它的主要功能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同时排出代谢废物。无脊椎动物中使用原肾型排泄系统的主要有:扁形动物,纽形动物,线形动物等,涡虫属于扁形动物门涡虫纲。因此答案选B。

14 真涡虫的神经系统为( )。

A.网状神经系统

B.链状神经系统

C.H型神经系统

D.梯状神经系统

【答案】 D

【解析】 梯式神经系统在扁形动物(真涡虫)中首次出现。因此答案选D。

15 下列动物具有完全消化道的是( )。

A.涡虫

B.海绵

C.线虫

D.水螅

【答案】 C

【解析】 从线形动物开始,消化道有口和肛门二个开口,与高等动物一样,成为完全的消化系统。因此答案选C。

16 连接左右两大脑半球之间的神经纤维是( )。

A.纹状体

B.胼胝体

C.脑桥

D.大脑脚

【答案】 B

【解析】 胼胝体是哺乳类真兽亚纲的特有结构,位于大脑半球纵裂的底部,连接左右两侧大脑半球的横行神经纤维束,是大脑半球中最大的连合纤维。因此答案选B。

17 具后肾型排泄系统的动物是( )。

A.涡虫

B.草履虫

C.蚯蚓

D.吸虫

【答案】 C

【解析】 后肾管是环节动物等真体腔动物的排泄器官。后肾管较原肾管高级,来源于外胚层,体腔上皮向外突出形成的排泄器官,基本结构由肾孔、排泄管、肾口组成。肾口开口于体内,肾孔开口于体外。后肾管除排泄体腔中的代谢产物外,因肾管上密布微血管,故也可排除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和多余水分。蚯蚓属于环节动物。因此答案选C。

18 无脊椎动物中开始出现真体腔的动物是( )。

A.节肢动物

B.软体动物

C.环节动物

D.原腔动物

【答案】 C

【解析】 真体腔也称真正体腔、次生体腔、后体腔,它的外围由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所包围。无脊椎动物中开始出现真体腔的动物是环节动物。因此答案选C。

19 环节动物具有较完善的循环系统,由纵行血管和环行血管及其分支血管组成,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构成( )循环系统。

A.开管式

B.闭管式

C.体循环

D.肺循环

【答案】 B

【解析】 闭管式循环系统是从环节动物开始出现的血液循环系统。由背血管,腹血管,心脏和遍布全身的毛细血管网组成一个封闭的系统。比开管式循环系统更能迅速有效地完成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输。因此答案选B。

20 环毛蚓的排泄器官为( )。

A.原肾管

B.后肾管

C.伸缩泡

D.中肾管

【答案】 B

【解析】 后肾管是环节动物等真体腔动物的排泄器官。因此答案选B。

21 蚯蚓的呼吸为( )。

A.鳄呼吸

B.肠呼吸

C.体表呼吸

D.肺呼吸

【答案】 C

【解析】 蚯蚓是利用皮肤来呼吸的。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渗入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除。因此答案选C。

22 软体动物门除腹足纲外,其余各纲的对称形式是( )。

A.不对称

B.辐射对称

C.左右对称

D.两辐射对称

【答案】 C

【解析】 从扁形动物开始的以后各门动物(除棘皮动物和腹足纲外)的对称形式都是左右对称。因此答案选C。

23 软体动物门中口腔内无齿舌的种类是( )。

A.单板纲

B.腹足纲

C.瓣鳃纲

D.头足纲

【答案】 C

【解析】 瓣鳃纲是软体动物中唯一无齿舌和颚片等头部器官的类别,也称无头类。因此答案选C。

24 下列哪种特征不属于脊索动物?( )

A.脊索

B.背神经管

C.咽鳃裂

D.原肾管

【答案】 D

【解析】 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最高等的一门,也是其发展得最成功的一类。其共同特征是在其个体发育全过程或某一时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即脊索动物门的三大特征)。因此答案选D。

25 蛙类的耳柱骨来源于( )。

A.方骨

B.关节骨

C.舌颌骨

D.角舌骨

【答案】 C

【解析】 两栖类耳柱骨为骨膜与内耳卵圆窗之间的听骨,于两栖类最先出现。在蛙类为一对细短的骨棒,由胚胎时期舌弓顶部的舌颌软骨形成,部分骨化成硬骨。因此答案选C。

26 两栖类的呼吸方式为( )。

A.吞咽式呼吸

B.胸式呼吸

C.腹式呼吸

D.胸腹式呼吸

【答案】 A

【解析】 蛙等两栖动物,仅有一短管与喉门相通。吸气时,上下颌紧闭,鼻孔瓣膜开放,口腔底部下降,空气由鼻孔进入口腔,然后瓣膜紧闭,口腔底部上升,将空气压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肺部弹性回缩和腹肌的收缩气体又退回口腔,鼻孔张开,呼出气体,这就是蛙类特有的吞咽式呼吸。因此答案选A。

27 两栖类成体的血循环属于( )。

A.单循环

B.完全的双循环

C.不完全的双循环

D.开管式循环

【答案】 C

【解析】 从两栖类开始,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2条途径。体循环是血液从心室压出,通过体动脉到身体各部,再经体静脉通过静脉窦流回右心房,这种循环称大循环。肺循环是血液从心室压出,通过肺动脉到肺,经气体交换后,再经肺静脉回左心房,这种循环又称小循环。由于两栖类的心室只有1个,多氧血和缺氧血在心室中没有完全分开,由心室发射混合血液,故称不完全的双循环。因此答案选C。

28 爬行类的循环方式属于( )。

A.不完全双循环

B.完全双循环

C.单循环

D.开管式循环

【答案】 A

【解析】 爬行动物心脏由2心房、1心室、静脉窦组成。静脉窦趋向于退化,动脉圆锥消失,心室内具不完全分隔,虽仍属于不完全双循环,但血液在心室内混合程度减少。因此答案选A。

29 表皮高度角质化,外被角质鳞,皮肤腺不发达的是哪种动物皮肤的特点?( )

A.鸟类

B.两栖类

C.爬行类

D.哺乳类

【答案】 C

【解析】 爬行类动物皮肤干燥、皮肤腺不发达,表皮高度角质化,外被角质鳞,构成鳞被,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因此答案选C。

30 鸟类不具备的特征是( )。

A.高而恒定的体温

B.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

C.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

D.口腔咀嚼和消化

【答案】 D

【解析】 鸟类具有肌胃,有发达的肌肉,收缩有力,能够磨碎食物,代替了牙齿的作用,没有口腔咀嚼和消化。因此答案选D。

31 鸟类丘脑下部不包括的功能是( )。

A.体温调节中枢

B.节制植物性神经系统

C.影响垂体分泌

D.视觉中枢

【答案】 D

【解析】 鸟类的间脑由丘脑上部(上丘脑)、丘脑、丘脑下部(下丘脑)组成,丘脑下部有体温调节中枢、植物性神经中枢,还是重要的神经分泌部位,对脑下垂体的分泌有直接影响。因此答案选D。

二、填空题

1 动物分类系统由大而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重要的分类阶元(分类等级,category),任何一个已知的动物均可无例外地归属于这几个阶元之中。在上述分类阶元中,只有______是客观存在的,其它较高的阶元都同时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

【答案】 界;门;纲;目;科;属;种;种

2 国际上目前统一采用的命名法是______。

【答案】 双名法

3 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的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答案】 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4 绿眼虫的运动器官是______;大变形虫的运动器官是______;草履虫的运动器官是______。

【答案】 鞭毛;伪足;纤毛

5 眼虫在运动中具有趋光性,眼虫与趋光性调节有关的结构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 眼点;光感受器

6 眼虫在有光的条件下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这种营养方式称为______;在无光的条件下,眼虫也能通过体表吸收溶解于水中的有机物,这种营养方式称为______。

【答案】 光合营养;渗透营养

7 原生动物是动物界里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身体大多由______细胞构成,因此也称为______。

【答案】 单个;单细胞动物

8 眼虫是原生动物门______(填写纲的名称)的动物,大变形虫是______(填写纲的名称)的动物,间日疟原虫属于原生动物门______(填写纲的名称),草履虫属于原生动物门______(填写纲的名称)。

【答案】 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纤毛纲

9 变形虫在运动时,由体表任何部位形成临时性的细胞质突起称______。

【答案】 伪足

10 原生动物的呼吸和排泄主要通过______进行。

【答案】 体表

11 原生动物的运动器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鞭毛;伪足;纤毛

12 疟原虫的无性生殖为______,有性生殖为______。

【答案】 裂体生殖;配子生殖

13 一个受精卵经分裂形成细胞的全过程称______。

【答案】 卵裂

14 动物卵裂的结果,分裂球形成中空的球状胚,称为______,其间的空腔称为______。

【答案】 囊胚;囊胚腔

15 原肠胚的形成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内陷;移入;分层;内卷;外包

16 水螅外胚层中具有捕食和防御机能的细胞是______。

【答案】 刺细胞

17 水螅的无性生殖方式为______。

【答案】 出芽生殖

18 进行有性生殖时,水螅的生殖腺是由______的______分化形成的临时性结构,而钵水母纲和珊瑚纲种类的生殖腺来源于______。

【答案】 外胚层;间细胞;内胚层

19 腔肠动物的体型一般为______,这是一种原始的低级对称形式。

【答案】 辐射对称

20 腔肠动物具有由______胚层细胞所围的______腔,此腔具有______和______的作用,来源于胚胎发育中的______腔。

【答案】 内;消化循环;消化;循环;原肠

21 腔肠动物的神经系统为______,这是动物界最简单最原始的神经系统,一般认为它基本上是由二极和多极的______组成,神经细胞之间一般以______相连接,神经传导的方向一般是______。

【答案】 神经网;神经细胞;突触;无定向

22 腔肠动物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纲,本门最具实用价值的是______的______。

【答案】 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钵水母纲;海蜇

23 刺细胞为______所特有,刺丝泡为______所特有。

【答案】 腔肠动物;草履虫

24 腔肠动物的形态包括______和______两种基本类型,其中前者为______世代,其生殖方式是______,后者为______世代,其生殖方式是______。

【答案】 水螅型;水母型;无性;出芽生殖;有性;精卵结合

25 腔肠动物的含氮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途径是______。

【答案】 通过口排出体外

26 腔肠动物门包括三个纲,分别为水螅纲、______和珊瑚纲。

【答案】 钵水母纲

27 最早出现三个胚层的动物是______。

【答案】 扁形动物

28 涡虫头部具有感光功能的结构是______,具有触觉和嗅觉功能的结构是______。

【答案】 眼点;耳突

29 ______动物门开始具有两侧对称的体型。

【答案】 扁形

30 ______形成的______填充于扁形动物的体壁和消化管之间,故称扁形动物为______。

【答案】 中胚层;实质组织;无体腔动物

31 环节动物的体壁和消化管之间有一广阔空腔,即______。

【答案】 次生体腔

32 环节动物的运动器官有刚毛和疣足。刚毛是由几丁质构成,典型的疣足分为背肢和腹肢。疣足有______、______、______功能。

【答案】 触觉;运动;呼吸

33 环节动物具有较完善的循环系统,由纵行血管、环行血管和分支血管组成,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构成了______循环系统。

【答案】 闭管式

34 环节动物的排泄器官后肾管来源于外胚层,典型的后肾管为一条迂回盘曲的管子,一端开口于前一体节的体腔,称______,具有带纤毛的漏斗;另端开口于本体节的体表,为______。

【答案】 肾口;肾孔

35 软体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对神经节及神经连索组成。

【答案】 脑神经节;足神经节;侧神经节;脏神经节

36 软体动物门常见的纲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它们的代表动物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其中能分布于陆地、淡水和海水的纲是______。

【答案】 多板纲;腹足纲;瓣鳃纲;头足纲;石鳖;田螺;河蚌;乌贼;腹足纲

37 腹足纲多有______外壳,头和足______对称,内脏团______对称,水生种类以______呼吸。

【答案】 一个螺旋形的;两侧;次生性两侧不;鳃

38 昆虫的排泄器官主要是着生于中肠与后肠交界处的一些细长盲管,称为______。

【答案】 马氏管

39 昆虫的胸部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部分。

【答案】 前胸;中胸;后胸

40 昆虫的身体属于异律分节,并切高度愈合形成了不同的体部,分别执行不同的生理功能,其中头部是______中心,胸部是______中心,腹部是______中心。

【答案】 感觉和取食;运动;代谢和生殖

41 蛛形纲的呼吸器官有______和______两种,排泄器官有基节腺和______两种。

【答案】 书肺;气管;马氏管

42 动物界中的第一大类群是______,第二大类群是______。

【答案】 节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

43 甲壳动物的鳃除呼吸外,还兼有______。

【答案】 排泄功能

44 蛛形纲多数种类有两类呼吸器官,一对______和一对______。

【答案】 书肺;气管

45 ______是蜈蚣的触觉和嗅觉器官。

【答案】 触角

46 ______是昆虫的排泄器官,由______衍生而成。

【答案】 马氏管;外胚层

47 棘皮动物的身体包括中部的______和向周围辐射突出的______两大部分,有口的一面称为______,没有口的一面称为______。

【答案】 中央盘;腕;口面;反口面

48 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是______。

【答案】 棘皮动物门

49 棘皮动物的次生体腔发达,是由______发育形成,即在原肠胚期,于原肠的背侧凸出成对的囊,以后囊脱落,形成中胚层,发育成次生体腔。

【答案】 体腔囊

50 棘皮动物的身体包括中部的______和向周围辐射突出的______两大部分,有口的一面称为______,没有口的一面称为______。

【答案】 中央盘;腕;口面;反口面

51 棘皮动物全部生活在海洋中,成虫身体为______对称,幼虫为______对称。

【答案】 辐射;两侧

52 柱头虫的呼吸器官是位于咽背部两侧的“U”字形______。

【答案】 鳃裂

53 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 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

54 圆口纲动物的中轴骨骼是______。

【答案】 脊索

55 骨骼的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 支持身体;保护内脏;配合肌肉产生运动;造血

56 硬骨鱼纲分为______亚纲和______亚纲。

【答案】 内鼻孔(肉鳍);辐鳍

57 爬行动物具有多枚颈椎,其中第一枚称为______,第二枚称为______,具______枚荐椎。

【答案】 寰椎;枢椎;2

58 爬行动物心脏由_____、_____、_____组成,其中______趋于退化,______具有不完全的分隔,循环方式为______循环。

【答案】 静脉窦;2个心房;1个心室;静脉窦;心室;不完全双循环

59 从爬行动物开始,肌肉系统出现了陆生脊椎动物特有的______和______。

【答案】 肋间肌;皮肤肌

60 爬行类与两栖类相比,适应陆地生活方面又解决的主要问题是______和______,它是以______和______解决的。

【答案】 体内水分丧失;陆地繁殖;角质鳞;羊膜卵

61 鸟类的皮肤腺是______。

【答案】 尾脂腺

62 鸟类的羽毛根据结构与功能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答案】 正羽;绒羽;纤羽

63 鸟类少数______椎、______椎、______椎、部分______椎愈合成综荐骨,并和______愈合,构成了支持体重的坚实支架。

【答案】 胸;腰;荐;尾;骨盆

64 鸟类______骨的愈合及______骨的退化使躯体重心集中在身体中央,有助于飞行时保持平衡。

【答案】 脊椎;尾

65 鸟类具______式骨盆,与______有关。

【答案】 开放;产大型的具硬壳的卵

66 鸟类直肠的特点是______,______,具有______作用。

【答案】 极短;不储存粪便;吸水

67 鸟类呼吸系统十分特化,表现在有发达的______与______相通连,呼吸方式为______。

【答案】 气囊系统;肺气管;双重呼吸

68 气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辅助呼吸;减轻身体比重;减少肌肉间及内脏间的摩擦;冷却系统

69 鸟肺的气体交换的场所是______。

【答案】 微气管

70 双重呼吸指鸟类不论______还是______,肺内均能进行______。

【答案】 吸气;呼气;气体交换

71 鸟类排泄废物大多为______,溶水性差,加上______、______的重吸收水功能,因此,鸟类排尿失水极少。

【答案】 尿酸;肾小管;泄殖腔

72 鸟眼巩膜前壁内具______,构成眼球壁坚强支架,避免飞行时强大的气流压力使眼球变形。

【答案】 巩膜骨

73 双重调节指鸟类不仅能改变______的形状以及______间的距离,还能改变______的屈度。

【答案】 晶体;晶体与角膜;角膜

74 鸟类雄性生殖系统由______、______、______组成,多数不具______。

【答案】 睾丸;输精管;泄殖腔;交配器

75 鸟类迁徙是对环境变化的一种积极的______本能,是每年在______区与______区之间的______性迁居。

【答案】 适应;繁殖;越冬;周期

76 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繁殖方式为______生,胎儿借______和母体发生联系并取得营养,胎儿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的过程称______,胎儿的产出过程称______。

【答案】 胎;胎盘;妊娠;分娩

77 哺乳动物的足型有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答案】 跖行;趾行;蹄行

78 哺乳动物在大小肠交接处有______,它首先出现于______动物。

【答案】 盲肠;爬行动物

79 哺乳动物的脑特有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 胼胝体;小脑半球;脑桥

80 哺乳动物的脑神经有______对。

【答案】 12

三、判断题

1 品种也是一个分类阶元,相当于亚种。( )

【答案】 ×

【解析】 动物分类系统由大而小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7个必要的分类阶元,在种以下有些动物还分亚种,亚种是种内由于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形态特征上有了一定差别的群体,亚种是一个分类阶元;而品种是人工干预自然的产物,是种内由人工选择产生的具有新形态或性状的个体,品种不能混同于种或亚种,品种不是一个分类阶元。

2 亚种是指种内个体,在地理上或生态上充分隔离后形成的群体。( )

【答案】

3 草履虫的呼吸和排泄都是通过体表进行。( )

【答案】

4 伸缩泡的主要作用在于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调节渗透压,故海产原生动物的伸缩泡特别发达。( )

【答案】 ×

【解析】 伸缩泡是单细胞生物内水分调节细胞器,是一种能做节奏性伸缩的液泡,兼有排泄功能。淡水产的种类都有一个或数个伸缩泡,海产和寄生的种类没有伸缩泡。

5 动物的胚胎发育阶段都是指从受精卵开始到冲破卵壳出来的整个过程。( )

【答案】 ×

【解析】 在动物的胚胎发育中,多细胞动物一般由受精卵开始,经过卵裂、囊胚、原肠胚等一系列过程,逐渐发育为成体。

6 各种动物的胚胎发生过程中,形成原肠胚时,都是有五种方式。( )

【答案】 ×

【解析】 原肠胚形成在各类动物有所不同。由囊胚的一部分细胞或是内陷、移入、分层、内卷、外包或是几种类型综合迁移到囊胚内部而形成。

7 动物的卵裂方式与卵黄的多少有关而与分布无关。( )

【答案】 ×

【解析】 动物的卵裂方式,按卵黄的多少及在卵内分布的情况有以下两种:①完全卵裂,即整个卵细胞都进行分裂,多见于少黄卵;②不完全卵裂,即受精卵只在不含卵黄的部位进行分裂,多见于多黄卵。

8 腔肠动物是一类比较高等的原生动物。( )

【答案】 ×

【解析】 原生动物也称为单细胞动物,是动物界最原始、最低等的一类动物。而腔肠动物是多细胞动物,是最原始的真后生动物,是其他高等多细胞动物的一个起点。

9 腔肠动物的上皮细胞内包含有肌原纤维。( )

【答案】

10 水螅的体壁由两层细胞构成,在两层细胞之间为中胶层。( )

【答案】

11 水螅内胚层分化而成的腺细胞,都可分泌黏液,有润滑作用。( )

【答案】 ×

【解析】 水螅内胚层分化而成的腺细胞,因其分散部位不同,其功能亦有差别,垂唇处的腺细胞分泌黏液,在食物进消化循环腔时起润滑作用;消化腔四周的腺细胞分泌消化酶入消化循环腔,行细胞外消化。

12 珊瑚纲的水螅型比较复杂,而水母型比较退化。( )

【答案】 ×

【解析】 珊瑚纲的动物只有水螅型,水螅型结构复杂,具口道、口道沟等结构,有单体和群体;珊瑚纲无水母型。

13 珊瑚骨骼的形成与大多数珊瑚虫的内外胚层都能分泌骨骼有关。( )

【答案】 ×

【解析】 珊瑚虫只有外胚层细胞能分泌骨骼。

14 水螅有性生殖过程中,卵细胞受精后,每个胚胎发育可直接形成小水螅。( )

【答案】 ×

【解析】 秋末冬初水温下降,水螅即行有性生殖。水螅多数为雌雄异体,少数雌雄同体,多为异体受精。有性生殖时,受精卵行完全卵裂,以分层法形成实心原肠胚,胚胎外面形成胚壳,从母体上脱落,沉入水底度过冬天和干旱时节,待春季来临,气温上升,胚胎破壳而出并发育为水螅。

15 水螅无特殊的呼吸和排泄器官,由各细胞吸氧,排出二氧化碳和废物。( )

【答案】

16 所有腔肠动物都有世代交替现象。( )

【答案】 ×

【解析】 腔肠动物分为3个纲,即水螅纲、钵水母纲和珊瑚纲。水螅纲和钵水母纲都有水母型,故均有世代交替现象;而珊瑚纲无水母型,故没有世代交替现象。

17 扁形动物门多具有后肾型的排泄系统。( )

【答案】 ×

【解析】 大多数扁形动物具有由焰细胞、毛细管和排泄管组成的原肾管排泄系统。

18 原肾型排泄系统主要功能是排泄代谢产物。( )

【答案】 ×

【解析】 动物界中从扁形动物开始产生排泄系统,代谢产物的排泄和渗透压的调节均依靠原肾型排泄系统。如线虫动物门原肾型排泄系统的主要功能为调节渗透压。

19 涡虫具有完全的消化道。( )

【答案】 ×

【解析】 涡虫属于扁形动物门,具有不完全消化系统,消化道有口无肛门。

20 涡虫为雌雄同体,故它可进行自体受精繁殖后代。( )

【答案】 ×

【解析】 涡虫虽然是雌雄同体,但行有性生殖时却是异体受精。交配时,腹面贴合,阴茎从生殖孔内伸出进入对方的生殖腔内,输入精子。对方的精子暂时储存在受精囊内。异体精子入体后,在输卵管上方,与成熟卵结合受精。

21 扁形动物消化系统是不完全消化系统。( )

【答案】

22 涡虫再生力强,即使把它切成两截,它们均可再生成两个成体。( )

【答案】

23 华枝睾吸虫寄生于人的肠腔内。( )

【答案】 ×

【解析】 华枝睾吸虫的成虫寄生在人、猫,犬等兼(专)食鱼、虾的哺乳动物的肝脏胆管内,引起肝吸虫病。该虫于1875年在印度一华侨尸体的胆管中首次发现。

24 吸虫体壁最外层的细胞形成合胞体结构。( )

【答案】

25 血吸虫为雌雄异体。( )

【答案】

26 并非所有的扁形动物都具原肾型排泄器官。( )

【答案】

27 扁形动物的神经已开始集中,并均已形成脑神经索。( )

【答案】 ×

【解析】 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比腔肠动物有了显著的进步,表现为神经细胞向前端集中形成“脑”及由“脑”向后分出若干纵行的神经索,在纵走的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相连。在高等种类,纵神经索减少,以一对腹神经索较发达,尚未形成脑神经索。

28 绦虫的幼虫营寄生生活。( )

【答案】

29 绦虫纲可分为内寄生和外寄生。( )

【答案】 ×

【解析】 所有绦虫的成虫几乎都寄生在各种脊椎动物的肠中,属于体内寄生的动物。如猪带绦虫的成虫寄生在人体小肠中,引起猪带绦虫病;幼虫(猪囊尾蚴)寄生在人体各种组织中引起囊尾蚴病,后者对人体的危害更大。

30 原肾管来源于中胚层。( )

【答案】 ×

【解析】 原肾管由外胚层内陷形成,是具有许多分支的排泄管,每一小分支的末端为盲端,只有排泄孔一端开口于体外。

31 线虫为原体腔动物,具有体腔膜。( )

【答案】 ×

【解析】 线虫动物为原腔动物,原腔动物的体腔称为原体腔,而原体腔不具有体壁体腔膜和脏壁中胚层。

32 线虫的排泄孔于腹中线后端。( )

【答案】 ×

【解析】 线虫的排泄管呈“H”形,一对纵行的排泄管分别嵌在侧线内,在咽头处,由一横管相连,并以一共同的排泄孔开口于体外。

33 人体因误食蛔虫卵而感染蛔虫。( )

【答案】 ×

【解析】 含有蜷曲的经过一次蜕皮的幼虫的蛔虫感染性虫卵被人误食后,在十二指肠中孵化出幼虫。幼虫钻穿肠壁进入血液或淋巴,经血液循环到心脏,再到肺中。在肺泡内生长发育又蜕皮后,再经支气管、气管逆行至咽喉,随吞咽动作再次入胃并到达小肠,经最后一次蜕皮发育成虫。

34 蛔虫的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属直接发育型。( )

【答案】

35 所有线虫都可寄生于人体或动物体内。( )

【答案】 ×

【解析】 线虫动物门是原腔动物中种类和数目最多的一个类群。大多营自由生活,广泛分布于淡水、海洋和土壤中。

36 身体分节对促进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着重大意义,环节动物开始有同律分节现象。( )

【答案】

37 蛔虫和蚯蚓都具有不完全的消化道。( )

【答案】 ×

【解析】 蚯蚓为环节动物,具有比较完善的消化道,消化道为一直管,穿过隔膜纵行于体腔中央。自口向后包括口腔、咽、食道、砂囊、胃、肠、肛门等部分。

38 环节动物海产种类一般有疣足,有些种类的背须特化为疣足鳃,有呼吸作用。( )

【答案】

39 所有的环节动物都是闭管式循环系统。( )

【答案】 ×

【解析】 在蛭类中,真体腔被间质填充而缩小,血管完全消失,出现了血窦,代替了血循环,由于血液不是始终在血管中流动,为开管式循环。

40 环节动物的血液呈红色,是因为血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 )

【答案】 ×

【解析】 环节动物的血浆中具血色素,有携带氧的功能,但血细胞不含血色素。

41 自环节动物以后,由于真体腔的出现,消化道壁具有肌肉层,从而开始具有完整的消化道。( )

【答案】 ×

【解析】 原腔动物门为假体腔动物,但具有了比较完善的消化道。环节动物出现真体腔后,消化道壁具有肌肉层,提高了消化机能。

42 蚯蚓的呼吸方式为疣足呼吸。( )

【答案】 ×

【解析】 蚯蚓无疣足,其血液在体壁进行气体交换,交换后含氧血在第14节前流入食道侧血管,在第14节后回到神经下血管,经壁血管流回背血管。

43 环节动物门分为多毛纲,腹毛纲,蛭纲,螠纲。( )

【答案】 ×

【解析】 通常根据虫体有无疣足、刚毛、生殖环带等特征,将环节动物分为多毛纲、寡毛纲、蛭纲。

44 软体动物门是动物界的第二大门,种数仅次于节肢动物。( )

【答案】

45 外套膜包围着的空腔,称为混合体腔。( )

【答案】 ×

【解析】 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的空腔为外套腔。

46 腹足纲与其他软体动物不同的主要特征是具有牛角状两端开口的贝壳。( )

【答案】 ×

【解析】 腹足类与其他软体动物体制的主要区别特征是扭转。

47 瓣鳃类是软体动物门中唯一口内不具有颚片和齿舌的种类。( )

【答案】

48 所有软体动物的循环系统均属开管式。( )

【答案】 ×

【解析】 头足纲的循环方式为闭管式循环。

49 河蚌的肾孔开口于围心腔,肾口开口于外套腔。( )

【答案】 ×

【解析】 软体动物的肾口开口于围心腔,收集代谢废物后,经腺体部的提取,最后肾孔开口于外套腔。

50 多数软体动物具有一些与环节动物相同的特征:螺旋式卵裂,个体发育过程中有面盘幼虫期。( )

【答案】 ×

【解析】 环节动物发育过程中有担轮幼虫期,未出现面盘幼虫期。

51 头足类的脑在无脊椎动物中是最高级的。( )

【答案】

52 头足纲具闭管式循环系统,间接发育。( )

【答案】 ×

【解析】 头足类是直接发育。

53 昆虫终生都可以蜕皮,甲壳动物成熟以后就不再蜕皮。( )

【答案】 ×

【解析】 蜕皮现象是周期性地在内分泌激素的控制下,换上柔软而多皱的新皮,以适应身体的间歇性生长。

54 节肢动物的循环系统是开管式的。( )

【答案】

55 蛛形纲和甲壳纲的体分头胸部和腹部。( )

【答案】

56 甲壳动物的成体既有触角腺也有小颚腺,而幼体只有其中之一。( )

【答案】 ×

【解析】 甲壳动物的排泄器官为1对触角腺(也称绿腺)或1对小颚腺(也称壳腺)。甲壳动物的幼体既有触角腺,也有小颚腺,而成体只有其中之一。

57 蛛形纲种类只头胸部保留6对附肢,即1对螯肢、2对触须和3对步足。( )

【答案】 ×

【解析】 蛛形纲的头胸部6对附肢,即1对螯肢,1对脚须和4对步足。

58 昆虫的体腔是混合体腔,由假体腔和真体腔合并而成,充满血液,因此又名血体腔。( )

【答案】

59 昆虫的循环系统不发达,属开管式,只有一条腹血管。( )

【答案】 ×

【解析】 昆虫的循环器官只有心脏和大动脉。心脏纵贯于腹部背血窦内,管状,后端封闭,由8个膨大呈囊状的心室组成,每个心室有一对心孔,心孔的边缘向内延长,形成心瓣。大动脉由心脏前端发出,贯穿胸部,直达头部,开口于脑后。

60 昆虫的头部是感觉中心,有触角和眼等多种感觉器官。( )

【答案】

61 昆虫的蜕皮次数因昆虫种类而不同,但是各种昆虫蜕皮次数都恒定不变。( )

【答案】

62 柱头虫的幼虫(柱头幼虫)与棘皮动物的幼虫(如短腕幼虫)形态结构差别很大。( )

【答案】 ×

【解析】 半索动物与棘皮动物相像的特征包括,相似的海产生境,相似的原肠胚和体腔的形成,尤其是相似的幼虫阶段。柱头虫为半索动物的典型代表,因此柱头幼虫与短腕幼虫形态结构相似。

63 尾索动物的成体均是固着生活。( )

【答案】 ×

【解析】 尾索动物少数种类终生自由游泳生活,大多数种类只在幼体期自由生活,经过变态发育为成体后,即营固着生活。

64 在脊椎动物亚门中只有圆口类和鱼类是用鳃进行呼吸。( )

【答案】 ×

【解析】 脊椎动物亚门中两栖纲的幼体水生以鳃呼吸,成体以肺呼吸。

65 所有脊椎动物都是雌雄异体。( )

【答案】 ×

【解析】 脊椎动物亚门的圆口纲中七鳃鳗一般为雌雄异体,而盲鳗一般是雌雄同体。

66 圆口纲的口均为吸附型,没有上下颌,因此称无颌类。( )

【答案】 ×

【解析】 圆口纲中七鳃鳗的口为吸附型,而盲鳗目口呈裂孔状。

67 鱼类的尾鳍具有推进鱼体运动和舵的作用。( )

【答案】

68 内耳是鱼类的听觉、平衡觉器官。( )

【答案】

69 侧线是鱼类特有的皮肤感受器。( )

【答案】 ×

【解析】 侧线是沟状或管状的皮肤感受器,为鱼类和水生两栖类所特有。

70 骨鳞为硬骨鱼类所特有。( )

【答案】 ×

【解析】 骨鳞是绝大多数硬骨鱼类所具有的一种鳞片。

71 鱼类的眼既无泪腺,也无真正的眼睑。( )

【答案】

72 骨鳞和硬鳞都由表皮衍生而形成。( )

【答案】 ×

【解析】 骨鳞和硬鳞都由真皮衍生而形成。

73 鱼类的表皮层中分布有大量的多细胞腺体,即黏液腺。( )

【答案】 ×

【解析】 鱼类表皮内的腺体分单细胞腺和多细胞腺两种。单细胞腺非常丰富,能分泌大量黏液,在体表形成黏液层。

74 鱼类的生殖系统均为雌雄异体。( )

【答案】 ×

【解析】 绝大多数的鱼为雌雄异体。

75 鳝鱼的性逆转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即从胚胎到性成熟都是雄性,产一次精后,逐渐变为雌性。( )

【答案】 ×

【解析】 有些鱼有性逆转现象,即其性成熟前为一种性别,性成熟后为另一种性别。如黄鳝从胚胎到性成熟时为雌性,而产卵后卵巢则变为精巢。

76 鱼类返回心脏的血液都是经过总主静脉注入静脉窦的。( )

【答案】 ×

【解析】 鱼类血液循环类型为单循环,循环路径是由心室压出的缺氧血经腹大动脉到达鳃部进行气体交换,多氧血经出鳃动脉沿背大动脉流到全身,从各组织器官返回的缺氧血经前后主静脉再流回心脏。

77 两栖动物的肩带附着于头骨,腰带借荐椎与脊柱连接,这是四足动物与鱼类的主要区别之一。( )

【答案】 ×

【解析】 两栖动物的肩带借肌肉间接地与头骨与脊柱连接,使前肢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这与其功能的多样性有关;腰带直接与脊柱(荐椎)连接,构成了后肢对躯体重力的主要支撑和推进。

78 两栖类的生殖方式为体外受精。( )

【答案】 ×

【解析】 两栖类的生殖方式多为体外受精,少数种类为体内受精。

79 两栖类为恒温动物。( )

【答案】 ×

【解析】 两栖类为变温动物,体温随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而变化。

80 中耳是两栖类产生听觉的器官。( )

【答案】 ×

【解析】 两栖类的听觉器官具有显著的对陆生生活的适应性,它可以传达空气的振动,引起听觉。两栖类除具内耳外,还出现了中耳。

81 鱼类的眼无活动性的眼睑,而大多数陆栖两栖动物的眼大而突出,具有活动性眼睑。( )

【答案】 ×

【解析】 鱼类无泪腺,也无眼睑。

82 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并有黏液腺,鳞大多已退化,这是两栖动物区别于各纲陆生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 )

【答案】

83 两栖动物的膀胱除了具有暂时储存尿液的作用外还具有重要的重吸收水的功能。( )

【答案】

84 爬行动物已具有新脑皮层。( )

【答案】

85 爬行类的心脏共四腔,已具备完全双循环。( )

【答案】 ×

【解析】 爬行类的心脏二心房一心室,动脉圆锥退化,为不完全双循环。

86 两栖动物只有1枚荐椎,而羊膜动物最少有2枚荐椎。( )

【答案】

87 所有爬行动物都行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 )

【答案】

88 羊膜动物是爬行动物的别称。( )

【答案】 ×

【解析】 羊膜动物包括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89 龟鳖类和鳄类长年生活在水中,所以爬行类还不是严格意义的陆生脊椎动物。( )

【答案】 ×

【解析】 爬行类是在古生代石炭纪末期从古两栖类分化出来的一支产羊膜卵的类群,并演化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90 爬行动物皮肤特点是皮肤干燥、缺乏皮肤腺体。( )

【答案】

91 大多数爬行动物所排尿液中的含氮废物为尿素。( )

【答案】 ×

【解析】 大多数爬行动物所排尿液中的含氮废物为尿酸

92 爬行动物的鳞片和鱼类的鳞片都是由皮肤的真皮层演化而来的。( )

【答案】 ×

【解析】 爬行动物的表皮高度角质化,角质层在许多种类的爬行动物已形成了鳞状或甲状的角质结构。

93 爬行动物四肢同两栖动物一样,前肢四指,后肢五趾。( )

【答案】 ×

【解析】 两栖动物指端无爪。

94 视叶是爬行动物的高级神经中枢。( )

【答案】

95 爬行动物小脑比两栖动物发达。( )

【答案】

96 蛇类适应穴居生活,中耳腔、鼓膜和耳咽管已退化,因此不能感受空气传来的声波,只能感知从地面传来的声波。( )

【答案】

97 爬行动物营体内受精,雄性均有交配器。( )

【答案】 ×

【解析】 爬行动物除楔齿蜥外,雄性爬行动物均有交配器,行体内受精。

98 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都是羊膜动物,体温恒定,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

【答案】 ×

【解析】 爬行动物为变温动物。

99 所有的鸟类都具有尾脂腺,位于尾部的背面,分泌油脂,游禽尤其发达。( )

【答案】 ×

【解析】 大多鸟类都具有尾脂腺。大型奔走生活的鸟类不具有尾脂腺。

100 鸟类的肺脏的结构与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一样,末端呈盲囊状,肺泡是其结构单位。( )

【答案】 ×

【解析】 鸟类的肺脏的结构末端膨大的盲端,不同于其他脊椎动物的肺泡。微气管为鸟肺的功能单位。

101 哺乳动物皮肤腺来源于表皮的生发层。( )

【答案】

102 哺乳动物大脑两个半球之间都有胼胝体的结构。( )

【答案】 ×

【解析】 哺乳动物后兽亚纲的树袋熊无胼胝体。

四、名词解释

1 动物学

答: 动物学是生命科学研究的一大分支,是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生命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地讲,动物学是指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态、分类、进化与环境和人类的关系的科学,历史悠久,与人类生产活动关系密切。

2 物种

答: 物种是生物分类上的基本单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在有性生物,一个物种的个体与其他物种的个体一般不能交配繁殖,即使能交配繁殖,其后代也没有繁殖能力。

3 双名法

答: 双名法是目前国际上统一使用的物种命名法,是瑞典科学家林奈创立的。它规定:每一种动物都应该有一个科学名词,这一学名是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组成。前一个是该动物的属名,为主格单数名词,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后一个是动物的种名,多为形容词或名词所有格,其第一个字母小写,后面还要附记最初定名人的姓氏或其缩写。

4 包囊

答: 包囊是指很多原生动物在不良环境条件下,如食物短缺、水池干涸、严寒或出现有毒物质时能缩回伪足或脱掉鞭毛或纤毛,身体缩小呈球形,虫体向外分泌保护性胶质,将自己包裹起来的囊状结构。包囊的形成是进化过程中原生动物度过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性机制。

5 卵裂

答: 卵裂是指受精卵发生分裂,细胞数目增加,胚体体积变化不大,细胞越分越小,形成多细胞的桑葚胚的过程。受精卵细胞经过卵裂的多细胞化、囊胚、原肠胚、中胚层形成、神经胚、器官原基形成到组织、器官分化等一系列过程,逐渐发育成为个体。

6 体腔囊法

答: 体腔囊法又称肠体腔法,是指由原肠背面两侧内胚层胚胞向外胚层伸展,最后形成一囊状体,其中的腔就是体腔。在胚层形成的过程中,胚胞开始分化,直至器官形成为止。后口动物的棘皮动物、半索动物和原索动物以此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

7 辐射对称

答: 辐射对称是指通过身体的中央轴(从口面到后口面)有许多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两个相等部分,的原始对称方式,只有上下之分,没有前后和左右之分,只能适应于水中固着或漂浮生活。如大多数腔肠动物的体制即为这种对称方式。

8 刺细胞

答: 刺细胞是指腔肠动物所特有的一类细胞,每个刺细胞有一个核位于细胞的一侧,并有囊状的刺丝囊和刺针,囊内储有毒液及盘绕的刺丝,当刺针受到刺激时,刺丝连同毒液会立即射出,射入敌害或捕获物内,将其麻醉或杀死,如水螅。

9 原肾管

答: 原肾管是指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具有分支的管状结构,它由焰细胞、毛细管、排泄管和排泄孔组成,它是扁形动物门的排泄器官,也是动物界第一次出现的专门化的排泄器官。原肾管的功能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同时也排出一些代谢废物。

10 皮肤肌肉囊

答: 皮肤肌肉囊是指扁形动物中由中胚层形成的构造复杂的肌肉(如环肌、纵肌、斜肌)与由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紧贴而组成的体壁,它除有保护功能外,还强化了运动机能,使动物更有效地摄取食物,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发展。

11 两侧对称

答: 两侧对称是从扁形动物门开始出现的体制。这种体型动物的特点是通过动物的身体中轴只有一个,这条轴可以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动物体可明显地分出前后、左右、背腹,这种体型的出现强化了动物各部分的功能,使动物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使动物由水中漂浮进入水底爬行,两侧对称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12 梯形神经系统

答: 梯形神经系统是由体前端发达的“脑”及由脑向后分出的若干纵行神经索及各神经索间相互连接的横神经索组成的神经系统。梯形神经系统在扁形动物中首次出现,其形成使扁形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更加准确和迅速。

13 不完全消化系统

答: 不完全消化系统是由口、咽和肠道组成的,动物消化道有口无肛门,如扁形动物的消化管包括口、咽、肠,没有肛门。口和咽是由外胚层内陷形成,肠是由内胚层形成的盲管。自由生活的种类肠通常具有分支,延伸到身体各部,以助营养物质的运输。寄生生活的种类,消化系统趋于退化或完全消失。

14 假体腔

答: 假体腔是原腔动物具有的介于体壁肌肉层与消化道之间的腔,这个腔实质上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囊胚腔保留到成体;假体腔没有体腔膜,无孔道与外界相通,内有体腔液,具输送营养、排出废物和流体骨骼之作用。

15 次生体腔

答: 体壁和消化管之间有一广阔空腔,是由中胚层细胞形成两团中胚层带裂开成腔,逐渐发育扩大,其内侧中胚层附在内胚层外面,分化成肌层和脏体腔膜,与肠上皮构成肠壁;外侧中胚层附在外胚层的内面,分化为肌层和壁体腔膜,与表皮构成体壁,次生体腔位于中胚层之间,并具有体腔上皮或称体腔膜。

16 疣足

答: 疣足是多毛纲动物的运动器官,是海产种类体节两侧体壁向外突出形成的扁平状物,分为背肢和腹肢,背肢背侧有背须,腹肢腹侧有腹须,背肢和腹肢内各有一起支撑作用的足刺,背肢有一束刚毛,腹肢有两束刚毛。不分节,具有游泳、呼吸、保护等功能。

17 闭管式循环

答: 闭管式循环是一种较完善的循环系统,结构复杂,由纵行血管和环行血管及分支血管组成。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不流入组织间的空隙中,其循环速度快,运输效能高,此类形式的循环称为闭管式循环。

18 后肾管

答: 后肾管是一条迂回盘曲的管子,一端开口于前一体节的体腔,称肾口,具有带纤毛的漏斗;另一端开口于本体节的体表,为肾孔或排泄孔。后肾管除排泄体腔中的代谢产物外,因肾管上密布微血管,也可排除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和多余水分。

19 链状神经系统

答: 链状神经系统是指环节动物体前端咽背侧由1对咽上神经节愈合成脑,左右由一对围咽神经与一对愈合的咽下神经结相连,自此向后伸的腹神经索纵贯全身,在每一体节内形成一个神经节,整体形似链状。

20 担轮幼虫

答: 担轮幼虫是海产环节动物在发育过程中的一个幼虫期,营浮游生活,幼虫体节不分节,具假体腔,为原肾型排泄系统,运动器官为口前纤毛环和口后纤毛环,体末尚有端担轮,神经索与表皮相连,经变态,身体后端分出体节,出现真体腔,产生后肾,发育为成体。

21 贝壳

答: 贝壳是由外套膜上皮细胞分泌而成,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及少量的壳基质,结构一般可分3层,从外到内依次为角质层、棱柱层和珍珠质层。是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软体动物又称贝类。大多数软体动物具1或2个或多个贝壳,形态各异,主要起保护柔软身体的作用。

22 外套膜

答: 外套膜是身体背侧的皮肤褶襞向下延伸包裹着整个内脏团的皮膜,由内外两层上皮及中间的结缔组织构成。外层上皮的分泌物形成贝壳,内层上皮细胞纤毛摆动并通过入水孔形成水流,借以完成呼吸、摄食、排泄和生殖等。此外,外套膜还具保护内脏,有助运动(如头足类)以及呼吸(如蜗牛)等功能。

23 节肢和肢节

答: (1)节肢

节肢是节肢动物的实心的、内有发达的肌肉、不但与身体相连处有活动的关节,并且本身也分节、十分灵活的附肢。常分为双肢型和单肢型。双肢型节肢包括与体壁相连的原肢及其顶端发出的内肢和外肢三部分。单肢型节肢由双肢型演变而来,其外肢已完全退化,只保留了原肢和内肢。

(2)肢节

肢节是节肢动物组成节肢的各节。节肢动物的身体是分节的,其附肢按节排列,几乎每一体节有一对附肢,成体数目一般减少。

24 气管

答: 气管是陆栖节肢动物形成的一种呼吸器官,是体壁的内陷物,其外端有气门和外界相通,内端则在动物体内延伸,并一再分支,布满全身,最细小的分支一直伸入组织间,直接与细胞接触,可直接供应O 2 给组织,也可直接从组织排放CO 2 ,是动物界高效的呼吸器官。

25 蜕皮

答: 蜕皮是指昆虫自卵中孵化出来后随着虫体的生长,经过一定时间,重新形成新表皮而将旧表皮脱去的过程。其受激素的控制,周期性地在内分泌激素的控制下,换上柔软而多皱的新皮,以适应身体的间歇性生长。

26 脊索

答: 脊索是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脊索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7 咽鳃裂

答: 咽鳃裂是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具有呼吸作用。低等种类咽鳃裂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陆栖种类咽鳃裂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28 逆行变态

答: 逆行变态指经过变态,动物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的这种变态方式。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29 骨鳞

答: 骨鳞是由许多同心圆的环片组成,薄片状,可随身体的生长而长大,由真皮演化形成,是绝大多数硬骨鱼类所具有的一种鳞片。因季节不同而表现出宽窄不同的生长情况,春夏季因食物丰盛,鱼类长得快,环片相应地就要宽一些,秋冬季鱼类生长缓慢,环片就要窄一些,这样夏环和冬环组合起来,构成年轮。

30 洄游

答: 洄游是有些鱼类生活史的不同阶段,在一定的季节,沿着固定的方向,聚集成群做有规律的长距离迁移运动,以转换生活环境的方式满足生殖、觅食、越冬所要求的适宜条件,经过一段时间后又返回原地的这种现象。

31 羊膜卵

答: 羊膜卵指在羊膜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胚膜结构的卵。羊膜卵的特点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三层胚膜(绒毛膜、尿囊膜、羊膜)包围胚胎,羊膜腔中充满着羊水,胚胎浸在羊水中而得到保护,可免于干燥和减轻振荡。

32 气囊

答: 气囊是某些初级、次级支气管末端相连的膨大的盲囊,由单层鳞状上皮细胞组成,广布于内脏、骨腔及某些运动肌之间。为鸟类的辅助呼吸系统。包括成对的腹气囊、后胸气囊、颈气囊、前胸气囊和单个的锁间气囊。

33 哺乳动物

答: 哺乳动物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和哺乳的脊椎动物。它是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功能和行为最复杂的一个高等动物类群。分布极为广泛,具有陆栖、穴居、飞翔和水栖等多种生活方式,栖息于多种生态环境。

34 胎生

答: 胎生指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胎儿借胎盘和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的发育过程。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为哺乳动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

五、简答题

1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包括:

(1)身体大多由一个细胞组成。

(2)由多种细胞器来完成各种机能。

(3)有三大营养方式,即植物型营养(自养,又称光合型营养),动物型营养(异养,又称吞噬型营养),渗透型营养(又称腐生型营养)。

(4)呼吸和排泄主要靠细胞膜的渗透作用。

(5)依靠伸缩泡调节水分平衡。

(6)寄生种类行厌氧呼吸。

(7)消化方式是细胞内消化。

(8)生殖方式多样,孢子纲的孢子生殖、裂体生殖和草履虫的接合生殖为原生动物所特有。

(9)具有应激性。

(10)能形成包囊度过不良环境。

2 鞭毛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 鞭毛纲的主要特征包括:

(1)以鞭毛为运动器。

(2)具有原生动物所具有的三大营养方式,外眼虫既能行光合营养,又能行渗透营养,故称之为混合营养型。

(3)生殖方式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大类,纵二分裂和出芽生殖是其特有的无性生殖方式。

(4)可形成包囊度过不良环境。

3 肉足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 肉足纲的主要特征包括:

(1)具有运动和摄食功能的伪足。

(2)有些种类具壳。

(3)行吞噬型营养。

(4)呼吸和排泄作用主要靠体表渗透作用。

(5)多行二分裂生殖,包囊形成极为普遍。

4 孢子虫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 孢子虫纲的主要特征包括:

(1)缺乏运动细胞器(某些孢子虫纲生活史的某一时期可行变形运动或有鞭毛)。

(2)全营寄生生活。

(3)一般缺乏摄食胞器,靠体表渗透获取营养。

(4)裂殖体都具顶复合器结构,与虫体侵入寄主细胞有关。

(5)生活史复杂,繁殖能力强,有世代交替现象。

(6)生活史中一般包含裂体生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三个阶段,通过这三个生殖阶段,孢子虫都能大量繁殖后代,孢子生殖为本纲特有。

5 纤毛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 纤毛纲的主要特征包括:

(1)以纤毛作为运动细胞器。

(2)核和运动细胞器出现高度分化,核有大、小核之分。

(3)大核司营养,小核与生殖有关。

(4)细胞质分化出胞口、胞咽、胞肛、伸缩泡、刺丝泡等多种细胞器,刺丝泡为草履虫等纤毛虫所特有。

(5)有特殊的有性生殖方式(接合生殖)和无性的横二分裂生殖方式。

(6)应激性强。

(7)以包囊度过不良环境条件。

6 试比较腔肠动物各纲异同。

答: (1)相同点

①体型呈辐射对称或两辐射对称。

②具两胚层。

③有组织分化。

④有消化循环腔及网状神经系统。

⑤含有刺细胞。

(2)不同点

①水螅纲有水螅型和水母型世代交替,水螅水母为小型水母,有缘膜,感觉器官为平衡囊,生殖腺来源于外胚层。

②钵水母纲水母型发达,水螅型退化,常以幼虫形式出现,一般为大型水母,无缘膜,感觉器官为触手囊,结构较复杂,在胃囊内有胃丝,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

③珊瑚纲只有水螅型,其结构较复杂,有口道、口腔沟、隔膜和隔膜丝,生殖腺来自内胚层。

7 扁形动物比腔肠动物进化一些,试以水螅和涡虫为例,阐述涡虫进化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涡虫作为扁形动物的代表,水螅作为腔肠动物的代表,通过比较可见涡虫进化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体制上来看,涡虫具有比水螅更进步的两侧对称体型,相对水螅的辐射对称而言,两侧对称对扩大动物的生活范围有进步意义。

(2)水螅具两胚层而涡虫则出现了水螅所不具有的中胚层,它对动物体的结构与机能的进步发展有重要意义,使其结构进一步复杂化,机能更强大。

(3)涡虫具有发达的肌肉组织,可定向运动,还具有原肾型排泄系统,这是水螅所不具有的。

(4)相对水螅的网状神经系统而言,涡虫具有较进步的梯形神经系统。

(5)涡虫的生殖系统比水螅发达,因此扁形动物相对于腔肠动物无疑是较进化的类群。

8 试述原腔动物的主要特征。

答: 原腔动物又称假体腔动物,其特征为:

(1)具有原体腔。

(2)具有完全消化系统,有口有肛门。

(3)体表被角质膜。

(4)原肾型排泄系统,排泄器官有线型和管形。

(5)雌雄异体且异形,多数两性生殖,繁殖力强;神经系统不发达。

9 环节动物门有哪些主要特征?它在动物演化上的地位如何?

答: (1)环节动物门主要特征

①身体同律分节。

②有真体腔,多具闭管式循环系统,有的体腔退化形成血窦(开放式),排泄器官为后肾管。

③多具刚毛,有的具疣足。

④具链状神经系统,自由生活种类感觉器官发达,穴居种类则退化。

⑤雌雄同体或异体,生殖腺来自中胚层的体腔上皮,海产种类多数有担轮幼虫期。

(2)环节动物在动物演化上的地位

以上的一些主要特征使环节动物在动物演化上发展到一个较高阶段,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特别是身体分节是动物发展的基础;而且有了刚毛和疣足,使运动敏捷;次生体腔出现,相应地促进循环系统和后肾管的发生,从而使各种器官系统趋向复杂,机能增强;神经组织进一步集中,脑和腹神经索形成,构成链状神经系统,感官发达,接受刺激灵敏,反应快速。如此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向着更高阶段发展。

10 简述腹足纲、瓣鳃纲、头足纲的主要特征。

答: 腹足纲、瓣鳃纲、头足纲的主要特征如下:

(1)腹足纲的主要特点

①分布于淡水、海水和陆地,大多具有螺旋形贝壳。

②头部发达,具眼和触角(1或2对),具膨大的咽,齿舌发达。

③足发达,叶状,位于腹面,故称腹足类。

④内脏团左右不对称,由于扭转,仅一侧内脏器官(如鳃,肾,心耳等)保留,而另一侧的消失。

⑤大多侧、脏神经索扭成“8”字形。

⑥水生种类多雌雄异体,而陆生种类为雌雄同体,陆生种类为直接发育,海产种类间接发育,常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时期。

(2)瓣鳃纲的主要特征

①全为水生,多海产,体具二片贝壳。

②头部消失,无触角及感觉器官,无齿舌。

③足多呈斧状。

④鳃1或2对。

⑤神经系统不发达,由脑、足、脏三对神经节组成。

⑥多雌雄异体,海产种类发育时常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淡水蚌则有钩介幼虫。

(3)头足纲的主要特征

①全为海产,原始种类如鹦鹉螺有外壳,大多数种类的壳在外套膜下,质轻而疏松,有利于游泳,有的种类贝壳完全退化。

②头部发达,有眼1对,口腔内有1对颚片和齿舌。

③足演化为腕与漏斗,腕在口的周围。

④多数种类有墨囊(鹦鹉螺例外),循环系统在本纲(如乌贼)为闭管式。

⑤神经系统高度发达,有头软骨保护的脑。

⑥雌雄异体,直接发育。 ksT78CMIRVMHgLzFIJM2yZPMboSvedikV4YEksadaP1Iil3GsQMWJYnurYbXqU6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