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______是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词的造字法。
【答案】 指事
【解析】 指事是六书之一,是指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就是指事字。
2 在汉字字体演变中,______的地位最重要,它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
【答案】 隶书
【解析】 秦隶是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 “疆”的声旁是______。
【答案】 畺
【解析】 “疆”形声字,从土,从弓,畺(jiāng,田界)声。
1 “鼓”是( )。
A.象形字
B.会意字
C.指事字
D.形声字
【答案】 D
【解析】 “鼓”是形声字,从攴,从壴,壴亦声。“壴”意为“乐队”。“攴”表示敲打。“壴”与“攴”联合起来表示“乐队敲打乐器”。
2 下面汉字中以象形方式构字的是( )。
A.心
B.末
C.信
D.颖
【答案】 A
【解析】 B项“末”是指事字。C项“信”是会意字。D项“颖”是形声字。只有A项“心”是象形字。
1 说明下列汉字的结构类型及本义。 [北京大学2014研]
(1)来
(2)胡
(3)字
答: (1)象形字。本义为“麦”,庄稼的一种。
【解析】 许慎《说文解字》:“来,周所受瑞麦來麰。一来二缝,象芒朿之形。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诗》曰:‘诒我来麰。’凡来之属皆从来,洛哀切。”
(2)形声字。本义为牛颈下垂的肉。
【解析】 许慎《说文解字》:“胡,牛颔垂也。从肉古声,户孤切。”
(3)会意字。本义为生育。
【解析】 许慎《说文解字》:“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字即生育,字形采用“子、宀”会义。
2 写出与下列古文字对应的现代字形,并分析古文字的构造理据。 [北京师范大学2014研]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 (1) 更,从攴丙声,形声字,“攴”为形旁,“丙”为声旁。
(2) 凤,象形字,象凤鸟之形。
(3) 益,会意字,从水皿,会水满溢出之义。
(4) 赖,形声字,从贝,剌声。意为盈利、得利。
(5) 眉,象形字,从目,象眉之形。
(6) 册,象形字,象简册形。
(7) 包,会意字,象人怀孕,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
(8) 亦,指事字,从大,象两亦之形,表示人的两腋。
(9) 莫,会意字,从日在草中,会太阳落山之意。
(10) 陟,会意字,从阜从步,左边的“阜”代表山坡,右边的“步”代表脚,意为从低处向高处走。
3 将下列小篆字形转为楷书,如果是形声字,分析其义符表意作用;如果是会意字,分析它们是如何会意的。 [北京师范大学2012研]
(1)
(2)
(3)
(4)
(5)
(6)
答: (1)陟,会意字,从阜从步,左边的“阜”代表山坡,右边的“步”代表脚,意为从低处向高处走。
(2)赖,形声字,从贝,剌声。古时以贝壳为货币,又用作装饰,故从“贝”的字多与钱财宝物、装饰品或贸易商品有关。“赖”本义为盈利、得利。
(3)修,形声字,从彡,攸声。《说文解字》有:“彡,毛饰画文也。”所以“彡”有修饰义。“修”本义为修饰,装饰。
(4)旅,会意字,从㫃从从,表示多人站在旗下之意。古代军队500名士兵为一旅。
(5)寒,会意字,从宀从人,从艸从仌,表示人在屋内用草垫覆盖在身子下以抵御寒冷。
(6)徒,形声字,从辵,土声。《说文解字》有:“辵,乍行乍止也。”所以“辵”有行走义。“徒”为表示步行的意思。
4 请指出以下汉字的形体构造各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种。 [中国传媒大学2014研]
答:
修,形声;甘,指事;祭,会意;先,会意;念,形声。
的,形声;碧,形声;鹿,象形;看,会意;臭,会意。
5 根据“六书”理论分析下列汉字的古字形和本义。 [武汉大学2011研]
(1)败
(2)斤
(3)元
(4)载
(5)寸
答: (1)败,会意。从贝,从攴。本义为“毁坏,搞坏”。
(2)斤,象形,本义为“砍木头用的斧子”。
(3)元,会意。从一,从兀。本义为“头”。
(4)载,形声。从车,声。本义为“乘车”。
(5)寸,指事。从又,从一。本义为“中医切脉,称距离手腕一寸长的部位为‘寸口’,简称‘寸’”。
6 说明下列汉字的结构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种。 [河北大学2012研]
(1)本
(2)征
(3)及
(4)沐
(5)刃
(6)上
(7)信
(8)集
(9)栽
(10)日
答: (1)本,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是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2)征,形声。从彳,正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甲骨文从彳,从足。本义是到很远的地方去,远行。
(3)及,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义是追赶上,抓住。
(4)沐,形声。从水,木声。本义是洗头发。
(5)刃,指事。小篆字形,在刀上加一点,表示刀锋所在。本义是刀口,刀锋。
(6)上,指事。小篆字形。下面的“一”表示位置的界线,线上一短横表示在上面的意思。本义是高处、上面。
(7)信,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是真心诚意。
(8)集,会意。字形采用“隹、木”会意。集,是“雧”的异体字,省略了两个“隹”。
(9)栽,形声。从木,声。本义是筑墙立板。
(10)日,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太阳形。轮廓像太阳的圆形,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本义是太阳。
7 以许慎“六书”说为依据,分别指出以下汉字的造字方法。 [中央财经大学2014研]
(1)矢
(2)祭
(3)州
(4)刃
(5)珊
(6)甜
(7)牧
答: 许慎“六书”: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矢,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镝括羽之形。本义是箭。
(2)祭,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左边是牲肉,右边是“又”(手),中间象祭桌。表示以手持肉祭祀神灵。古人杀牲,一是为自己吃,再就是常把牲肉放在祭台上。“祭”字就是有酒肉的祭祀,即牲祭。本义是祭祀。
(3)州,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两边的曲折线象河流,中间象水中的陆地。“州”是“洲”的本字。小篆字形象两个“川”字相重合。本义是水中的陆地。
(4)刃,指事字。小篆字形,在刀上加一点,表示刀锋所在。本义是刀口、刀锋。
(5)珊,形声字。从玉,删省声。
(6)甜,会意字。从甘,从舌,舌头能品尝甜味。本义是味甘。
(7)牧,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从牛,从攴。本义表示手拿棍棒牧牛(羊)。
1 六书中的转注、假借应该属于用字方法。 [南开大学2010研]
【答案】 正确
【解析】 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结论,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就称作“四体二用”。
2 汉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6种造字法。 [华东师范大学2011研]
【答案】 错误
【解析】 一般来说,“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法,假借和转注被认为是用字法。
3 “题、颖、斟、切”等都是形声字。 [华东师范大学2011研]
【答案】 正确
【解析】 题:从页,是声;颖:从禾,顷声;斟:从斗,甚声;切:从刀,七声。
4 隶变是汉字古今演变的分水岭。 [华东师范大学2010研]
【答案】 正确
【解析】 隶变以前的字体统称为古文字,隶变以后的字体统称为今文字,隶变是汉字古今演变的分水岭。
5 现代汉字中形声字的读音都可根据其声旁的读音而正确地读出来。 [中山大学2015研]
【答案】 错误
【解析】 声旁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读音,但大约只有1/4的形声字声旁和整个字的读音完全相同。其余形声字声旁的读音已与整个字的读音产生了变化,如“勺”和用“勺”字充当声旁的“约、灼、酌”等的读音就是不相同的。
6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行书都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正式运用的字体,草书和楷书一直是辅助性字体。 [中山大学2014研]
【答案】 错误
【解析】 汉字在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
7 形声字的形旁原来大多都是象形字。 [中山大学2013研]
【答案】 正确
【解析】 形声字的形旁大都是象形字,如“芬、吩、氛、纷、汾、忿、份、盆”的形旁“艹、口、气、纟、氵、心、亻、皿”。
8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整理、推行的标准字体。 [中山大学2013研]
【答案】 正确
【解析】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大篆的基础上整理、简化、推行的标准字体。泰山刻石是小篆的典型代表。
9 隶书有秦隶和汉隶两种,属于古文字阶段的最后一种形体。 [中山大学2013研]
【答案】 错误
【解析】 隶书有秦隶和汉隶两种,秦隶又称古隶,是秦代运用的隶书。秦隶是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隶是古文字阶段的最后一种形体,而汉隶是属于今文字。
10 部件在组成汉字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生变形,在右的“阝”是由“阜”变形而来。 [中山大学2013研]
【答案】 错误
【解析】 在左的“阝”由“阜”(fù)字变形而来。“阜”字本义为土山,故从左耳刀的字,本义多与山地、地形相关,如“陵”“陡”“险”“陆”“阴”“阳”等。在右的“阝”由“邑”(yì)字变形而来,“邑”字与城市有关,故从右耳刀的字,本义多与城镇、地名相关,如“都”“郊”“邦”“郡”“郭”“郑”等。
11 “雨”和“瓜”都是象形字,“甘”和“明”是会意字。 [中山大学2012研]
【答案】 错误
【解析】 象形是指用描绘事物形状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用这种方法造的字称为象形字,如“雨”“瓜”。会意是指用两个或几个部件合成一个字,把这些部件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的造字法,用这种造字法造的字称为会意字,如“明”。而“甘”是指事字。
12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金文是西周时期的文字。 [中山大学2012研]
【答案】 正确
【解析】 甲骨文是指通行于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金文主要指通行于西周的青铜器上的文字。
13 《说文解字》最早采用部首给汉字归部,将汉字归为214部。 [中山大学2012研]
【答案】 错误
【解析】 采用部首给汉字归类,始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它把9353个汉字归为540部。
14 隶书有秦隶和汉隶两种。 [中山大学2012研]
【答案】 正确
【解析】 隶书有秦隶和汉隶两种。秦隶是下级人员用于日常书写的辅助性字体。秦隶是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15 “上、下、本、末、三、亦”都是指事字。 [中山大学2011研]
【答案】 正确
【解析】 指事是指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用这种方法造的字称为指事字。“上、下、本、末、三、亦”都是指事字。
16 “六书”是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六种字体。 [中山大学2011研]
【答案】 错误
【解析】 古代讲的“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一般认为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法,不是造字法。
17 汉字历史悠久,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以及草书、行书等字体。 [中山大学2010研]
【答案】 正确
【解析】 汉字在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
18 古文字就是繁体字,今文字就是今天使用的简化字。 [暨南大学2013研]
【答案】 错误
【解析】 汉字的演变可划分为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隶书对古文字形体进行了重大变革,因而成了古今文字的分界线。隶书以前是古文字阶段,主要包括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战国文字以及秦代小篆。隶书以后是今文字阶段,包括隶书和楷书。繁体字和简化字是汉字书写的两种方式,不是汉字演变的两个过程。
甲骨文
答: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殷商时期人们崇尚占卜,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文字。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請仔細閱讀下面一段文字,然後完成後面各題。 [西南大学2011研]
古者 庖犧氏 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 迒 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 書契 ,百工以 乂 萬品以察,取 諸 夬。夬,“揚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完成以下各題:
(1)以上一段文字選自漢代許慎的著作,請根據這段文字的内容斷定這部書的名稱,並簡介這部書的内容。
(2)上文中的“庖犧氏”,古文獻中又寫作“伏犧氏”,為何有這種差異?
(3)上文中的“迒”“書契”“乂”“諸”分別是什麽意思?
(4)“文”和“字”在上段引文中有無區別?請予以說明(不能照抄原文而無自己的表述)。
(5)按上段文字提供的材料,說明倉頡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答: (1)①书的名称:《说文解字》。
②书的内容:《说文解字》由东汉许慎所著,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收字以小篆为主,便于从字形上说明本义的由来,建立了“六书”理论和文字学原则的540部首。它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每个字都是先列小篆形体后作说解,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创造了汉字字典的体例,开创了以部首统帅汉字的编纂法。它为上古音的研究提供了多方面的材料,如谐声偏旁、重文、读若、声训。它也是一部系统阐明词本义的训诂专著。
(2)古无轻唇音,指的是只有双唇音声母“帮”“滂[p']”“并”“明[m]”,没有唇齿音声母“非[pf]”“敷[pf‘]”“奉[v]”“微[w]”。唇齿音声母是从双唇音声母演变出来的。所以“伏”是由“庖”的音演变而来的。
(3)①迒:行走。
②书契:文字。
③乂:安定。
④诸:之于。
(4)有区别。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以叫作文,随后又造出合体的会意字、形声字,以扩充文字的数量,这些文字就叫作字。它叫字,是说它来自文的孳生,使文字的数量增多。
(5)仓颉是中国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中国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创人之一。传说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首创了“鸟迹书”震惊尘寰,堪称人文始祖。相传当初仓颉也用结绳记事,绳结虽有大小和形状区别,但年久月深,难于辨识,曾造成黄帝同炎帝一次谈判的失利。为此仓颉深感愧疚,遂辞官出游,遍访智者,寻求记事的好方法。几年之后,他返归故里,独居村西深沟之中,仰观奎星环曲走势,俯看龟背纹理、鸟兽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纹,从中受到启迪,根据事物形状创造了象形文字,揭开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他的上述行为说明他是一个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人。
1 简要解释“六书”并作评价。 [北京大学2013研]
答: (1)现在通行的“六书”理论为许慎《说文解字》中所定义的“六书”。下面简要介绍:
①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②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③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④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⑤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
后代对许慎所作“转注”的定义,在理解上众说纷纭,意见不一,但对所举“考老”两个字倒是认同的。
⑥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对假借下的定义最好理解,其意是说,本来没有这个字,依托读音才把事义寄托在该字上。但他所举的两个字例,后人大多认为不属假借,与许慎的定义不符。
(2)评价
汉人提出“六书”这个名称后,一般人都认为它是六种造字方法,但这种说法在明清时受到了挑战,如戴震就提出了“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这就是“四体二用”说。“四体二用”说直到现在仍有很大的影响。现在一般都认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为用字法。
2 举例说明形声字形旁对整字字义的影响。 [北京大学2012研]
答: 形旁,又称为义符,是组成形声字的一部分,表示字的意义。形旁是标示形声字字义的最重要的部分。
(1)形旁对字义的作用
①标示种属关系。种属关系即义符提示被构字的类别,是形声字义符最主要的一种表义类型。例如:包含“艹”“鸟”“疒”等形符的字多是具体的草名、鸟名和疾病名。
②标示事物与事物所发出的动作的关系。被构字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由义符所表示的事物发出的。例如:如从“亻”的有“伐”“仿”“伏”等。
③标示事物与事物状态的关系。这些义符大多是表示具体事物名的,如:“贝”“虫”“车”“足”“衤”等,被构字表示这些事物的状态。
④标示物品与其所用材料的关系。义符表示某种材料,被构字表示用这种材料制作的物品。如:从“艹”的有“蓐”“苫”“蓑”“芯”等。
⑤标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义符表示某种事物,被构字表示这种事物的一部分。如:“艹”表示植物;“月”(肉)表示人体;“阝”表示山峦之类等。
⑥标示事物与其所造成状态的关系。义符表示某种事物,被构字表示与这种事物有关的某种状态。此类的状态不是义符所代表的事物所具有的,而是其引起的。例如:从“饣”的“饱”,从“酉”的“醉”“酩”“酊”等。
(2)形旁表意的局限
形旁系统曾作为形声系统子系统的类聚标志,但发展至今却只能作为人们辨识形声字义的一个粗疏笼统的信号,形声字的形旁发生失“义”和记号化,表意也有其局限:
①只能表示一个笼统、粗疏、不确定的义类,不能具体到某个意义,需通过字音、上下文暗示。如:“恭”“尴”“尬”等。
②部分常用形声字由于客观事物或字形、字义的发展变化,形旁失去了它的表义作用。如“骄”“验”,原指马,现指骄傲、检验。
3 说文解字的文字学和辞书学价值。 [北京语言大学2011研]
答: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较为完备的字典,共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字学和辞书学两个方面:
(1)文字学方面
《说文解字》尊重汉字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汉字的说解大部分是可信的。它收录了汉代能见到的古文字,是研究古汉语和古文字学极为重要的资料。由于许慎的收集和整理,使得一大批篆文形体能够系统地保存下来,使我们能够了解到汉字形体演变和古今字义变化的基本情况,这是许慎的一大功绩。
(2)辞书方面
许慎对篆文的形体构造加以分析和归类,从中概括出540个偏旁部首,把《说文解字》所收的9353个字分别列入540个部首中去,这也是他的一大创造,对后世字典、词典编排的部首检字法有极深远的影响和启发。
4 结合具体实例,论述《说文解字》的体例。 [南京大学2012研]
答: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许慎。许慎释篆文形体,只说解他认为的本义。《说文解字》首创部首编排法,把9353个字归入540个部首。《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中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
该书的体例为: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说解方式是先释字义,后分析形体结构。如“天”字先列篆体,义是“颠也,至高无上”,其形体结构为“从一大”。按许慎的观点,“天”是一个会意字,许慎未看到“天”的甲骨金文,其释义和分析形体结构都是错的。“天”在金文中,是一个指事字,本义为人头,后代“刑天”即砍了头的人。所以《说文解字》中字的本义是许慎认为的本义。再如“为”,说文解释为“母猴也。其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许慎认为是个象形字,事实上“为”是个会意字,上象人手,下为象形,是人牵象劳作的意思。
5 什么是“六书”?请谈谈你将如何结合汉字的结构规律进行对外汉字教学。 [武汉大学2012研]
答: (1)六书
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六书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六书是后来的人分析汉字而归纳出来的系统。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而转注、假借则是用字之法。
(2)汉字的形体和意义有着极大关联
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过程中,将“六书说”的理论直接搬上讲台,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汉字造字方法是针对古文字而言,在现代汉语中,许多汉字经过简化之后,没有古文字基础,即便是中国学生也很难理解。
虽然如此,但教师在教学时仍然可以就具体的字进行剖析,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加深他们对汉字的理解与印象。如可以告诉学生,凡是有“木”这个部件的字都与树木或木材制品有关,有“口”这个部件的字都与嘴巴有关。辨析“涉”与“陟”,可以告诉学生,两个字都有“步”,都是与走路有关,但是区别在于“涉”与“水”有关,是趟水过河,“陟”与“阜”(土山)有关,表示登高。
(3)结合汉字的结构规律进行对外汉字教学
在对外汉字教学中,根据汉字的结构规律,要注意两点:
①要把握汉字的构成规律和基本理论,利用汉字的表意和表音功能识记汉字。汉字以表意为主,分析汉字一定要着重其形。另一方面要利用汉字的表音功能识记汉字,这是以拼音文字为母语的学习者的长处。
②要注意按照汉字的笔画、部件、整字三个层次,从笔画、笔顺、部件、框架结构四个方面进行汉字教学。
6 按载体性质,简述战国文字的主要类别及代表性材料。 [中山大学2013研]
答: 已出土的战国文字有铜器铭文、石器文字、货币文字、玺印文字、简帛文字、陶文以及盟书等。这些文字的名称有些是从书写材料的角度提出来的,如铜器铭文、石器文字、简帛文字和陶文,有些是从书写内容和用途的角度提出来的,如玺印文字、货币文字和盟书等。
(1)铜器铭文。战国早期的铜器铭文和春秋时期的铜器铭文内容大致相同。在战国时期的铜器铭文中,最发达的是兵器铭文,兵器铭文占的比重大,与当时的战争形势有关。
(2)石器铭文。石器铭文指刻和写在石器上的文字。
(3)货币文字。战国时期,各国的生产和交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促进了货币的大量发行。货币文字即当时货币上的文字,如“郢爯”等。
(4)玺印文字。玺印在秦以前统称玺,秦始皇时期,规定天子印称玺,私人印只能称章。战国玺不分公私皆称古玺,秦以后除皇上、皇后外皆称印。古玺有官玺、私名玺、成语玺。官玺反映官员的身份或职能部门的名称,私玺出现的姓氏很多,成语玺反映了人们的一种道德修养,如“敬事”“敬命”“修身”。
(5)简帛文字。在纸发明以前,人们长期以简和帛作为书写材料。简,即竹简,还有木简,竹简字是用墨笔在竹简上书写,然后用绳子编起来。帛书是把字写在丝织的帛上,简帛容易腐烂,难以保存。
(6)陶文。陶文即陶器上的文字,陶文大多数是器物烧制前用玺印按捺上去的,只有少数是刻上去的。
(7)盟书。盟书又称载书,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或卿大夫订立盟誓时写在简策、玉片或石片上的盟辞。
7 何為“六書”?何為“四體二用”?請舉例說明。 [西南大学2011研]
答: (1)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普遍采取的是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成为后人再造新字的依据。
(2)“四体二用”是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形成于乾嘉时期。
①“四体”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
a.象形就是用描绘事物形状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就是象形字。例如:车、舟、瓜等。
b.指事就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就是指事字。例如:末、本等。
c.用两个或几个部件合成一个字,把这些部件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用会意方法造的字,就是会意字。例如:武、从等。
d.由表示字义类属的部件和表示字音的部件组成新字,这种造字法称作形声。用形声法造的字叫形声字。形声字都是合体字。例如:洋、江等。
②“二用”则指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
a.许慎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建类一首”,就是指同一个部首,“同意相受”就是指几个部首相同的同意字可以互相解释。例如:“老”字和“考”字,就是一对转注字,它们都属“老部”。转注字有三个条件:两字同一部首、二字声音相近、可以互相解释。
b.第一,本无其字的假借:某些词原先并没有其字,人们就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例如:表示“没有谁,没有什么”意思的否定性无定代词,原先没有其字,就借用与之同音的“莫”字来记录它。这样,“莫”也就成了记录否定性无定代词的专用字。为了区别,人们后来又造了“暮”来表示日暮的意思。
第二,本有其字的通假: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是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例如:早晚的“早”写成“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