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论述分析题

1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路易斯是个性格文静的初三学生,他有好几门的成绩不及格,现在,他有时来校,有时不来校,他有几个哥哥姐姐都没有读完中学,父母也没有中学毕业。

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戴莎找路易斯谈话,问他为什么不来上学,他说,自己在四年级学习便碰到了麻烦,感觉很无助,他觉得自己很“蠢”,而且越认为自己笨,付出的努力也就越少,因为反正付出了努力也没有作用。由于不努力,成绩落后得更厉害,这使得老师也认为他很笨,对他要求很低甚至不作要求,把他安置在“差”生班里,路易斯感觉难受,干脆就不来学校了,而学校除了把这些事情告诉他父母之外,什么也没做。

戴莎老师问他:如果辍学了你会做什么?路易斯说:辍学的哥哥姐姐都找到了工作,一个做招待,一个在建筑工地做工,他们既有钱花,在工作中也没有人会因为他们没有完成学业而刁难他们,自己也想去打工,有钱花就可以四处游玩,看来,以前总认为辍学可能会带来许多麻烦的说法都是谎言,学校无法帮助自己得到想要的东西,只是浪费时间。

在仔细倾听了路易斯的看法后,戴莎老师告诉他:“我觉得你很聪明,而且实际上你非常了解自己和其他人,但我提醒你,政府法律不允许你现在辍学。”戴莎老师还告诉他,学校有一些专门的计算机程序和辅导老师旨在帮助学生赶上学业,戴莎老师找来了一些曾经接受过这种帮助,现在发展很不错的学生和他交流,并告诉他,可以选修一些职业技能课程,参加职业培训、学习等。这样一来在完成学业后,比起那些没有经过培训的人,就可以拥有更多的机会,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收入。然而,要想获得这些必须现在回学校,戴莎老师还告诉他:“我们只关心下星期,你的目标是下周每天都要来上学,接下来的几周以后再说。”

路易斯认为这有点困难,自己可能坚持不了一周,戴莎老师说:“我们一天天来,我们做一个日程表,每来一天学校就在上面做个标记。”

请回答:

(1)阅读第二自然段,指出路易斯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并根据社会认知学习论的互动观。分析这种水平与他在校经历之间的关系。

(2)阅读第三、四自然段,分析“榜样”对其辍学的影响。

(3)阅读第四自然段,分析戴莎老师主要采用哪些策略来帮助路易斯改变自我效能感,实现对学习与行为的自我调节。 [统考2017年研]

答: (1)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所测到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实际上正是一个人的自尊水平,而且对绩效的预测力并不显著。

①依据材料路易斯的自我效能感的水平非常低,认为自己很笨,产生了习得性无力感。

②路易斯在校自我效能感的表现:感觉自己很笨很蠢,成绩低下,老师瞧不起,学校不能帮助他,他也不愿意来上学。

③路易斯在校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完全不愿意上学了,认为对自己没帮助,希望退学向哥哥姐姐一样打工挣钱。

④社会认知论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一种用来解释社会学习过程的理论,主要关注人的信念、记忆、期望、动机以及自我强化等认知因素。班杜拉的社会观察理论是典型的社会认知论之一。人们之间的互动在影响个体的动机以及其他方面。材料中,a.路易斯的家庭没有成员学习能力强,父母也没有较高的文化,且没有文化的兄姐都可以生活的很好,所以路易斯受到了学业不良也可以的影响;b.学校里,路易斯得不到老师同学的帮助,没人瞧得起他,学习成绩差使得自己没有信心,不愿意在上学,认为自己本身可能就学不好知识。

(2)消极榜样

路易斯的兄姐是消极榜样,兄姐成绩不好,还能找到工作,快乐生活,自己也想辍学。体现了路易斯对负面榜样的观察,并把哥哥姐姐的经验当作自己的替代经验。

(3)老师的帮助策略

①言语说服。

②给予信心。

③法律约束。

④小步骤原则,设定短期的容易实现的具体目标。

⑤提供具体的帮助方法:如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辅导。

⑥正面榜样的作用。

⑦理想引导和职业定位:通过学习未来获得更好的工资和职位。

2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元旦时,女儿的语文作业,有一项是把综合练习作业本重抄一遍,从题目到答案一字不落的抄,大概有一两万字。此为三项作业中的一项,女儿学会了熬夜,元旦那天写到凌晨三点。女儿小学六年级。

昨天看到一幅漫画,题目是《陪读》。儿子深夜在写作业,父亲坐在叠高的椅子上,发悬于梁上,满地烟蒂,苦熬等孩子作业写完,是个好父亲。现在某些教师的能力已经深入家庭,听一朋友说过,家中电视从不敢看,曾遭过孩子老师批评——孩子苦学,家长看电视,不是为父之道。这样的老师大概能使整个家庭都笼罩在苦读的氛围中。

我不是个好父亲,我先是没有头悬梁,陪女儿深夜写作业的精神,再有,她的作业,我也大多不会,陪也帮不上忙。我没想到语文的教法已经深入到字典词典内部去了。女儿的作业要用很多时间来分析字,如“瓮”是什么部首,它的第七划是点还是折,它的声母是什么,它的韵母是什么,它有多少义项……。这很像在抢修辞学家的活儿,我不知道学得好的同学是否已经是半个文字学家了,也许我们需要全民族都成为文字学家,把一部部字典都装进心里。我曾对我女儿说这没用,你学会查字典就够了,字典是工具,你不必成为工具,女儿不听,她尊师敬道。

有一天,她问我“灰溜溜”怎么解释。我想了一会儿,问干吗要解释这个词。她说是作业。我说,这个词你会用吗。她说会,并很快造了句子。我说这就可以了,关键是会用,解释它毫无必要,就像你解释“馒头”这个词没有必要一样。女儿不屑,她认为我从没有学好过语文,连小学的问题都答不出来。

每临考试,回家的作业,大多是做卷子。卷子很长,女儿她们称其为“哈达卷”,挺准确,像一条长长的哈达,从桌子上拖了下去。吃完饭就俯在上边写,一条“哈达”完了还有一条。有时我路过她的房间,她的影子借台灯的光投在天花板上,那影子没有光彩。我从没有借这个影子想象出过什么杰出的人物来,没有爱因斯坦,也没有惠特曼。我的感觉是一个作坊里的小工在干她最厌烦的活。我曾看过她的数学作业,对格式和步骤的要求十分严格,不厌其烦,明明可以列综合式子的,也要求分步;一个式子之后还要有语言阐述。

有次经我检查过的语文卷子错了很多,不仅是家人,我也开始对我的语文怀疑起来。有两条错处是这样的:题目要求,根椐句子意思写出成语。一条是“思想一致,共同努力”,女儿填“齐心协力”,错了;还有一条“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女儿填“栩栩如生”,又错。我仔细看了,不知错在哪里。女儿说第一条应是“同心协力”,第二条应是“惟妙惟肖”。这可真让人吃惊,我不知道“齐”与“同”在这儿有什么区别。按新华字典“齐”字第三个义项就是同时,同样,一起的意思,并举例用了“同心”一词。该用“同心协力”时,用“齐心协力”谁能说这错了。女儿说,老师说标准答案是“同心协力”其他当然就错。真可怕,语文什么时候变得比数学还要精确了。这样的例子非常之多。

最奇怪的是,语文学到这程度,女儿的作文反而越来越差。她的作文几乎成了一些儿童八股的翻版。我的曾写过“圆珠笔在纸上快乐地蹭痒”这样句子的女儿,开始为作文编造故事,她非常熟悉表扬稿和思想汇报那类的文体。她的作文几乎是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大全。她的同学几乎都写过,扶老婆婆过街、送伞,借同学橡皮那类的故事。她们快乐地共同编一个故事,然后套上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这样的格式,去到老师那儿领一个好分。我在书店看到过《儿童作文经典》这类的书,摆了一架又一架,我不知“经典”这词现在已经变得这么随便,这些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提高你的写作能力。它向你提供应付考试的,可以盖头换面的模本。女儿说她们班的同学,写作文常找来相应的一篇,改个名字抄上去。这类的书在我家附近的一间新华书店占了有几张柜台,买者踊跃。那些父母并不知道真写好作文的人,并不买这些书看的。

学生讨厌作业,讨厌考试,他们也厌学。我也讨厌这样的学习法,我一直把家里深夜了还有一个在写作业的学生,当成是这个家庭的灾难。我真是对她的那些毫无意义的作业深恶痛绝,我已经多次怂恿她不写那些东西,就是不写!那实在是对人的智力的侮辱。

(据邹静之《女儿的作业》删改)

(1)从文中可以看出当前部分中小学校的作业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2)分析上述问题可能导致的后果。

(3)针对文中所反映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统考2015年研]

答: (1)存在的问题:

①作业数量过大,作业时间过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②作业目的狭隘,仅仅为巩固书本知识、应试而做作业。

③作业内容大多以书本知识为中心,过分强调具有标准答案的封闭式作业。

④作业的形式、类型过于单一,大多表现为书面类型的作业。

⑤相当多的作业意义不大。

(2)可能的后果:

①学生厌学,求知欲下降。

②不仅没有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反而阻碍了学生智力发展。

③养成迷信权威、迷信书本的习惯,批判性思维能力下降。

④用一个模子塑造学生,束缚了学生个性发展。

⑤长期伏案做作业,缺乏体育锻炼,导致身体健康受损。

(3)改进建议:

①精选作业,做到“少而精”。

②既可以为巩固书本知识而布置作业,也可以为学习新知识、发现和探索知识布置作业。

③多布置一些应用型作业、拓展型作业,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在生活情境中加以应用。

④布置具有适度挑战性、切合学生兴趣与需要的作业,增加作业对学生内在的吸引力。

⑤布置多样化作业,既有书面作业,也有动手操作、调查研究、表演、自主探究等作业。

3 某教师试图采用榜样法与当众表扬的强化方式培养儿童形成利他习惯。试回答:

(1)这种做法最初易引起学生习得何种行为?

(2)这一行为发展成为习惯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及理由是什么?

(3)这一过程需要使用到哪些强化? [统考2012年研]

答: (1)最初易引起学生选择习得的行为是受到老师表扬的具体的利他行为,这种选择学习源于替代学习及替代强化的作用。

(2)这一行为发展成为习惯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及理由:

①外部条件:要使学生将这一行为发展为利他行为习惯所需的外部条件是,让学生多次看到榜样行为及其后果,并对学生本人所表现出的利他行为作出强化,将有助于增加学生利他行为再发生的可能性。

②内部条件:学生逐步形成利他的信念。利他行为是个人自愿而不计较利益地去帮助他人的行为,从一次行为到利他习惯的养成需要经历模仿、认同到内化的过程;信念的确立是利他行为习惯形成的心理实质,并成为稳定而自觉行为的强大动力;以信念为基础的行动通常能带来一种自我满足感,获得一种“内部奖励”的自我强化。

(3)需要使用到外部强化、替代强化与自我强化三种。

4 论述赫尔巴特的兴趣观及在其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作用。[统考2011年研]

答: (1)赫尔巴特的兴趣观

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是一种将思维的对象保留在意识中的内心力量,是一种智力活动的特性,并具有道德的力量。他把人类所具有的多方面兴趣分为两大类:经验类的兴趣和同情类的兴趣;把兴趣活动分为四个阶段:注意、期待、探求和行动。

(2)兴趣观在其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作用

①培养儿童具有多方面的兴趣是赫尔巴特为教学所确立的直接的、近期的目的,教学又是实现道德教育目的的基本手段。

②兴趣观是赫尔巴特设置课程的基本依据之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制应该与儿童的兴趣相一致,根据经验类的兴趣设置自然、物理、化学、地理、数学、逻辑学、绘画等课程;根据同情类的兴趣设置外国语、本国语、历史、政治、法律、神学等课程。

③兴趣观是赫尔巴特确立教学形式阶段的重要依据。兴趣以不同的形式贯穿于教学进程之中:在教学的明了阶段,学生的兴趣表现为注意;在教学的联合阶段,学生的兴趣表现为获得新观念前的期待;在教学的系统阶段,学生的兴趣表现为探求;在教学的方法阶段,学生的兴趣表现为行动。

5 阅读下述案例,请分别用3种学习动机理论,对小明厌学、弃学的行为作出解释。[统考2009年研]

小明在初中学习阶段,成绩一直居于班级前列。中考时发挥得不太理想,考分比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低5分。父母设法让小明进入一所市重点高中就读。进入高中学习的头几个月,小明心想不能辜负父母的期望,铆足了劲,刻苦学习,成绩也一直居于班级平均线以上。可是第一学期末的两次年级统考中,小明成绩的总分排名却落到班级第37名。寒假中小明没有休息,希望通过加班加点复习,迎头赶上。但第二学期开学后的几次测验中,小明的成绩一直没有起色,上课的时候,老师也很少让他回答问题。特别是数学成绩经常在班级倒数十名的圈子里徘徊。小明开始怀疑自己头脑是不是缺乏数学细胞。原来语文一直是小明的优势学科,现在也开始明显退步。自此以后,小明就提不起精神,不想看书。有时放学回家连书包也不动。近来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上学了。父母对小明也批评过,也骂过,都无效果。

答: 小明厌学情绪、弃学行为可以用多种学习动机理论来解释:

(1)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原因的推断,通过影响其情绪感受和对未来学习结果的预期,从而影响后续学习的动机。小明进入高中后,在几次年级统考中名次后移,虽经努力而未见成效,就将自己的学业失败归之于能力低下,这一消极归因使其感到羞愧,对未来学习结果的预期也很不乐观,因而降低了学习的坚持性。

(2)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完成某项任务能力的判断与信念。该理论认为,人总是愿意在自己有成功把握的事情上投入精力。小明进入高中后由于几次考试连续失利,因消极的归因模式而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对学习成功的期望降低。当“改变失败结局”的目标一再受挫后,体验到更多的紧张、焦虑,因而产生厌学情绪。

(3)自我价值理论

自我价值理论认为,自我价值需要是人最重要的需要。学生努力学习的动机是获得自我价值需要的满足,维护自尊。小明进入高中后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很容易将其归因于自己能力水平低。此时如果继续努力学习而成绩仍然不能提高,小明就不得不因承认自己“无能”,而面临丧失自尊的威胁;如果放弃学习,便可将学业失败归因于“没有学习”“没有努力”,从而避免了自尊的丧失。因此,放弃学习是小明保护自我价值、避免自尊丧失的一种策略。

6 结合生活实际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河南大学2015年研]

答: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应该从以下几点来培养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1)应用情感的良好榜样,以情感教育情感

通过积极情绪带来的乐观的心态、自信的表现和创造性的思维等积极影响,树立情感的良好榜样。利用富有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范例,让学生明白积极情绪和情感所带来的好处,提高对情绪情感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信念,从而带动学生产生正面的情感。

(2)优化环境氛围,引发积极情绪和情感

良好的环境氛围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教育的实施。环境氛围分为两类:

①生态环境

在美好和充满活力的生态环境中,人的情绪也会因此变得积极,教育效果更好。

②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包括社会风气、人际关系、文化氛围等,良好的人文环境反应着人们的综合素质,一个充满朝气、活力的人文环境,更能够引发积极情绪和情感。

(3)参加实践活动,丰富情绪和情感体验

①实践活动提供给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途径,如各种主题班会、联谊活动、实践活动、外出旅游等,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把这些活动和学生积极情绪培养的内容联系起来,多给学生提供积极的情绪体验,就可以在这些活动中帮助学生抑制不良的心态,正确地认识自己,体会快乐的情绪,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感受交往的乐趣,形成关心、帮助他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②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利于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程度

积极的情绪体验,如高兴、快乐、满足、幸福等可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既能提高其完成学习任务、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又能增加其心理健康,避免长期体验消极情绪而引发的种种情绪障碍。同时,这又会成为其新的活动动机,使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相反,如果经常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产生畏缩心理。

(4)克服消极情绪,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教师要教会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的手段,让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表现。例如:①愤怒情绪的释放可采用转移对象的方法。②遇到挫折要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③在兴奋的状态下,要尽力保持冷静,与伙伴分享快乐等。④培养健康的幽默感。这些方法可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7 在使用测验法和调查法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河南大学2013年研]

答: 测验法是以心理测验为主要工具,测量个体的能力、人格方面的特征,从而分析它们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调查法是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他个人的想法或做法,以此分析、推测团体心理趋向的研究方法。

(1)使用测验法时应注意:

①确立对待测量的正确态度

心理测量方法在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中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但由于研究手段和测量工具的不完善,使用这种方法时必须慎重,以防止测验的乱编滥用。应该保证测验的编制、实施、解释等诸环节的科学性,避免因误用、滥用测验而导致的不良后果。

②编制符合要求的测验

测验的编制需要保证较高的信度、效度以及实用性等。只有严格按照科学程序编制出来的心理量表才能有效地、可靠地测量人们的心理品质。

③保证测验的严格施测与客观评估

一般而言,应该由具有一定资格的专业人员按严格的规范来实施测验,并对测验的结果进行客观准确的评分、解释和诊断。

(2)调查法可以采用两种方式进行:问卷法和访谈法。以下是两种方法在使用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①问卷法过程中应注意:

a.依据研究目的来构建问卷框架

根据有关理论和研究的目的与假设,确定研究的内容与范围,主要包括确定问卷的形式(开放式、封闭式或综合式)、调查对象的选择与取样、问卷内容与范围的界定、所欲采取的统计分析和解释的方法等。

b.编制合适的问题

问题编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研究的成效。问题的措词应简洁明确,易于理解,避免使用诱导性或情绪化的字句;问题的数量和回答时间应适中;问题呈现的顺序应依据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必要时,还应编制一些测谎题和校正题,以保证问卷科学性。

c.对问卷进行试测与修订

在正式施测问卷之前,应先进行小范围的试测或预测。

②访谈法过程中应注意:

a.做好访谈的前期准备工作

在正式访谈之前,应明确访谈的目的,并根据此目的来选取访谈对象,拟定访谈程序。

b.把握访谈的方向与主题

访谈能否自始至终围绕调查目的进行,是决定访谈能否成功的关键。

c.掌握访谈技巧

交谈过程中应设法营造一种愉快而友善的气氛,使访谈对象畅所欲言,并始终围绕着访谈主题进行。应注意访谈问题的组织与编排,尽量使各个问题过渡自然,并能激发访谈对象积极参与访谈的兴趣与动机。

d.减少访谈者误差

为避免访谈者和访谈对象的生活经验、社会背景、文化水平、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的不同而带来的误差,可以进行必要的访谈训练,或者利用辅助的记录工具与访谈量表以保证其客观性。

8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承担哪些角色任务?[河南大学2013年研]

答: 教师劳动的特点、价值与社会地位,最终都是通过其扮演的角色及其形象来表现的。在现实生活中,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通常都不只是扮演一种角色,仅就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而言,教师就要扮演丰富多彩的多重角色。教师扮演的角色主要有:

(1)“家长代理人”和“朋友、知己者”的角色

教师是儿童继父母之后所遇到的另一个社会权威,是家长的代理人。低年级的学生倾向于把教师看作父母的化身,期待受到教师的关爱和保护;高年级的学生则往往视教师为朋友,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帮助与指导,并能分担自己的快乐与痛苦。

(2)“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教师要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将正确的政治思想价值观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传授给学生,善于引导学生在短时期内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注重启发他们的智慧,解除他们人生与学习中的各种困惑,促进他们的个性全面发展。

(3)“管理者”的角色

教师管理的对象是具有能动性、自主性、个性的学生。作为管理者,教师要创造一种和谐、民主、进取的集体环境,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与责任,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民主管理、自觉接受领导、注重自我管理,以便防止“放任自流”和“强迫命令”。

(4)“心理调节者”的角色

随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和心理卫生工作的展开,人们对教师产生了“心理健康顾问”“心理咨询者”等角色期待。教师要适应时代要求,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常识,在日常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但心理疾病的诊治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教师不可能承担“心理医生”的责任。

(5)“研究者”的角色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和各具个性特点的青少年,每个班、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教师不能千篇一律地、机械地进行教育,而是要不断反思、研究和改进自己的工作。教师应该成为教育的研究者、改革者,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修养和教育教学的质量。

9 论述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素质。[河南大学2012年研]

答: (1)正确的动机

献身于培养人的教育工作,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乃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最高尚的动机。教师所付出的劳动是大量的,工作条件是艰苦的。正是在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的推动下,教师才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认真负责地做好各项教育工作。

(2)浓厚的兴趣

对教育工作的浓厚兴趣是教师创造性地完成教育工作的重要动力。

①教师的兴趣要广泛。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给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的东西。正如赫尔巴特所说的:“人类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教师所关心的也应该是多方面的。”新事物的不断出现使学生的兴趣范围也越来越广,孤陋寡闻、见少识浅的教师很难胜任培养学生成才的重任。

②教师要有中心兴趣。教师的中心兴趣是指对学生身心发展和对所授学科的研究兴趣。这种兴趣不仅促使教师接近和了解学生,也促使他们积极地钻研教材,研究教育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将中心兴趣与多方面兴趣结合起来是教师创造性地完成教育工作的重要心理条件。

(3)热烈的情感

教师的情感不仅能推动教师积极地工作,而且能直接感染学生,影响教育过程。因此,热烈的情感是教师的人格特点之一。教师的热烈情感主要表现在:

①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一个对教育事业充满深厚的爱的教师,就会乐于献身教育事业,精心哺育一代新人。教师的这种情感,是与教育年轻一代的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豪感等联系在一起的。

②对学生的热爱

一个对学生充满诚挚的爱的教师,就会随时随地关心学生的成长。当然,不能把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仅仅看作是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热爱应包括教师要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要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要信任学生,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成长;要严格要求学生。

③对所教学科的热爱

一个对所教学科充满爱的教师,就会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就会富有情感地去讲授每一堂课,从而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更深刻地感受与理解教材。

④高尚的情操

一个具有深刻的道德感、强烈的理智感和高尚的审美感的教师,能在任何场合下诱导出学生相应的情感。这对于学生高尚情操的形成,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4)坚强的意志

教师坚强的意志品质是顺利而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的保证,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这种意志品质主要有下面几种表现:

①目的明确

具有明确的教育工作的目的性和力求达到这一目的的坚定意向,是教师动员自己的全部力量克服重重困难的内部条件。它能使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矢志不移地坚守教育岗位。

②坚韧不拔

教师具有这一意志品质,就能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坚定不移、百折不挠,在教育实践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困难,并以自身的行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大无畏精神。

③沉着自制

慎重地对待自己的言行,善于支配和控制自我,是教师有效地影响学生的重要心理因素。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常常会因自己内心的烦恼或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而感到不顺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沉着自制,坚持以理智的态度对待学生。

④坚决果断

遇事头脑冷静并迅速合理地作出处理,是影响教师工作成效的又一重要的意志品质。教师既要能在出现问题时及时地作出反应,果断地作出处理,又能在发现自己的决定有错误时及时地改变或停止执行这一决定。

(5)良好的性格

良好的性格是教师最重要的人格特点,它能影响其他因素。教师的良好性格主要包括:

①公正无私

教师必须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不可偏爱,尤其对那些学习有困难、品德行为较差的学生更应如此。教师应向自己提出这样一个要求:培养每一个学生成才,不让一个人掉队或遭受失败。

②谦虚诚实

教师一方面要正确地分析自己,老老实实地做学问,对自己身上的缺点和错误勇于改正;另一方面,教师又应虚心地向别人求教,甚至“不耻下问”向学生学习。

③活泼开朗

教师应保持乐观开朗的态度,以积极饱满的情绪去从事教育。教师活泼开朗的性格会感染学生,收到潜移默化之效。

④独立的性格

不偏听偏信、不人云亦云,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即使在困难甚至紧急的情况下也能如此。这是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必须具备的品质。

总之,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可靠保证,它是在教师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形成的。

10 论述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河南大学2011年研]

答: (1)程序性知识的含义

程序性知识是指人脑储存的关于步骤、程序、操作的知识,即怎么做某件事,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等。程序性知识分为运动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是以产生式系统的形式进行组织的。

(2)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①引起注意与告知目标

通过讲述、板书或者由问题引入,指引注意,激发学生兴趣。

②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

对程序性知识而言,不仅需要学生回忆原有知识中既有的相关的概念性知识,也需要回忆相关的程序性知识。这些原有知识与技能应在任务分析中作为起点能力加以确定。

③呈现新的程序性知识并促进学生的理解

将新的程序性知识呈现给学生通常采用三种方式:

a.以言语陈述的方式将程序性知识所涉及的步骤描述出来;

b.由教师将程序性知识的执行或运用示范给学生看;

c.通过样例的形式呈现程序性知识。

④进行有指导的练习

有指导的练习的目的是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即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支架的帮助下练习执行程序性知识的步骤,而后逐渐摆脱教师支架的支持或逐渐摆脱对陈述性知识提示的依赖,能独立执行相关步骤。

⑤进行独立练习

在这一阶段,教师主要考虑的问题有如下三项:

a.确定何时由有指导的练习向独立练习转化;

b.根据独立练习的目的安排练习的形式;

c.在学生练习中给予反馈。

11 为什么说教师的研究属于行动研究?[河南大学2011年研]

答: (1)行动研究的含义

行动研究是指由实际工作者在现实情境中自主进行的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的一体化,使实际工作者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2)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

①以解决实际问题,改进实际工作为主要目标

“改进”是行动研究的主要功能。它既能解决教育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也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行动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而在于对当时当地情境的改善。行动研究不局限于某一学科的主张或某一种评论知识,而是主动容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行动质量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特别重视实际工作者对实际问题的认识、感受和经验。

②强调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结合,注重研究者与行动者之间的合作

行动研究通过要求实际工作者系统地反思或与他人共同研究自己的工作过程、环境和问题,通过要求专业研究者深入现场,直接参与从计划到评价实际工作的过程,与实际工作者一起研究他们面临的问题,使实际工作过程本身变成一种研究过程,使研究过程又变成个理智的工作过程。

这种研究活动间的结合和合作,一方面指中小学教师可以从研究专家那里获得必要的研究技能,改变对教育教学的职业感情;另一方面指研究专家既可以从真实的教育情景中获得第一手教学改革信息,又可以通过合作而使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更容易为中小学教师接受,较快地应用于教育改革实践。

③要求行动者参与研究,对自己所从事的实际工作进行反思

行动研究的倡导者认为,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人员参与研究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实践者在行动当中,有行动的目的、责任,能够体察实践活动、背景以及有关现象的种种变化,能够通过实践检验理论、方案、计划的有效性和现实性。他们对实际问题具有“局外人”难以替代的认识作用。他们还认为,行动的效率、实际工作的成败虽然不完全取决于行动者对方案、环境和行动的理解,但是总也离不开他们对行动和问题的理解。基于这样的认识,行动研究要求实际工作者积极反思,参与研究,将行动和研究融为一体。

④实际情境与自然条件下的动态研究

行动研究是一种对具体情况采取措施的现场研究方法。这意味着行动研究是在动态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由于行动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鉴于任务的迫切性和情境的可变性,行动者在提出一个大致的设想后,允许其根据情境的变化调整和修正原有的计划。由此可见,行动研究能够有效地克服以研究者主观假设为研究出发点的缺陷,强调研究者深入实际情境,与教师一起随时发现新情况并不断对计划进行调整,从而使研究更具有客观性和针对性。

(3)总结

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主体,必须透过研究才能改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的教育研究以直接推动教育教学实际工作的改进为目的,它最大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可以让教师“理解”在他的实践中有着内在联系的多种要素的含义,从而使他的实践更具理性特征。所以,教师的教育研究是为了教育教学的研究、通过教育教学的研究、在教育教学中的研究。综上所述,教师的研究是行动研究,它不同于普通的基础研究,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的反思性探索,以解决现实的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12 结合实际谈谈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河南大学2010年研]

答: 气质是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与我们平时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相近似。它不是推动个体进行活动的心理原因,而是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影响个体活动的一切方面。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和气质特征,做到“因材施教”,找到适合学生气质特点的最佳策略和方法,同时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关于气质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也要认清自己的气质类型,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1)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

①多血质气质

这类学生有粗心大意,虎头蛇尾,兴趣多移的弱点。对多血质的学生,教师不能放松对他们的要求,不能使他们感到无事可做,要使他们在多种有意义的活动中培养踏实、专一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②胆汁质气质

学生为人热情、豪放、爽朗、勇敢、进取、主动,但他们性格中也有粗暴、任性、高傲,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的弱点。对胆汁质的学生,教师要让他们学会抑制自己,耐心帮助他们养成自制、坚韧的习惯,平稳而镇定地工作。

③粘液质气质

这类学生一般在班里默默无闻,容易被人忽视。但他们大多个性沉稳,安静勤勉。对粘液质的学生,教师要热情,不能操之过急,要允许他们有充分的时间考虑问题和作出反应,引导他们积极探索新问题,并且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引导他们生动活泼、机敏地投入工作,发展他们的灵活性和积极性。

④抑郁质气质

这类学生,平时给人以呆板而羞涩的印象,这类学生最易出现伤感、沮丧、忧郁、孤僻等行为现象。但在友爱的集体和教师的关怀下,又能充分表现出细致、委婉、坚定、富于同情心等优良品质。对抑郁质的学生,教师不要在公开场合指责、批评他们,要安排适当的工作鼓舞他们前进的勇气,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磨练意志的坚韧性、情绪的稳定性。

(2)给予学生有关气质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老师的精力毕竟有限,对于每个学生都不可能照顾得面面俱到,而且任何一类气质的消极方面均有形成不良个性的可能,即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改正过了,但也不能杜绝它以后不会反复。事物的本源还在事物的本身,内因总比外因重要,因此老师在帮助学生克服气质的消极方面的同时,还应给予学生有关气质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帮助他们客观地分析和认识自己气质特征中的长处和短处。并教会他们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气质上的消极方面,发展积极方面。根据气质的可塑性特征,通过教育的培养和学生的自我调适,是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气质特性的。

(3)认清自身的气质类型,改正不足

老师在根据学生的不同气质类型,教导和引导学生的同时,也应该认清自己的气质类型,及时改正自己的品质的不足之处。 lgW6Z2lzZdDsG97nve3Un7VDAWNaBgHwVp+KPvuqFqRqK9DHk64PeFe77YdiZhn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