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9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220~581年)

一、单项选择题

1 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的著作是(  )。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A.《梦溪笔谈》

B.《汜胜之书》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答案】 C

【解析】 A项,《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B项,《汜胜之书》是西汉农学家汜胜所编撰的一部农学著作。C项,《齐民要术》是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性著作。D项,《农政全书》是明朝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一部农学著作。

2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答案】 C

【解析】 A项,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我国。B项,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未使被委将于扩大。C项,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其汉化改革的一部分,有力地促进了个民族之间的融合。D项,北魏并未统一全国。

3 中国古代与均田制相应的赋税制度是(  )。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A.租调制

B.摊丁入亩

C.一条鞭法

D.两税法

【答案】 A

【解析】 A项,租调制是与均田制相对应的赋役制度。B项,摊丁入亩是清朝时期实行的赋役制度,而均田制实行于隋唐时期。C项,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改革时实行的赋役制度,与均田制无关。D项,两税法是唐朝在均田制崩溃后实行的赋役制度。

4 公元三世纪前期和公元十世纪前期,我国南方政权都比较重视农业生产,比较其主要目的,前者区别于后者的是(  )。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A.为完成国家统一

B.为促进商业繁荣

C.为吸引北方人口

D.为保存和增强实力

【答案】 C

【解析】 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政权注重农业生产都是为了促进商业繁荣、完成国家统一、保存和增强实力。其区别在于,三世纪前期南方人口较少,其注重农业生产也是为了吸引北方人口。

5 “王与马,共天下”一语中的“王”是指(  )。 [2011年统考真题]

A.临川王氏

B.太原王氏

C.东海王氏

D.琅琊王氏

【答案】 D

【解析】 316年西晋灭亡,南方的官僚和南逃的北方士族的首领们于317年拥立琅琊王、扬州都督司马睿为普王,次年立为帝,是为元帝,建都建康,史称东晋。司马睿称帝,王导及其族兄王敦的功劳最大。元帝以王导任丞相,掌大权;以王敦任镇东大将军、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州刺史,所以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这里的“王”具体指以王导、王敦为首的琅琊王氏集团。

二、名词解释

1 土断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研]

答: 土断是东晋和南朝为解决侨置问题而推行的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由于侨置引起户籍混乱,影响财政收人,从晋成帝时开始推行“土断”。所谓土断,就是以土(居住地)作为断定户籍的依据,使之著籍,取消侨人原来的临时户籍(白籍),改由居住地编制统一的黄籍,同时也就取消了侨人免除调役的优待。兴宁二年(364年)三月庚戌日,由桓温主持庚戌土断,严厉清查户口,对隐匿户口的豪族地主也给予惩处,收效很大。义熙九年(413年),刘裕主持的“义熙土断”也很有成效。土断推行后,国家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赋税收入明显增加。

2 徽率与祖率 [2015年南京大学研]

答: 刘徽在其著作《九章算术·圆田术》注中,用割圆术证明了圆面积的精确公式,并给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他首先从圆内接六边形开始割圆,每次边数倍增,算到192边形的面积,得到π=157/50=3.14,又算到3072边形的面积,得到π=3927/1250=3.1416,称为“徽率”。南北朝时祖冲之算出的圆周率的近似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并提出圆周率的约率为22/7,密率为355/113。祖冲之首创上下限的提法,将圆周率规定在这个界限间。并且他的圆周率精确值在当时世界遥遥领先,直到1000年后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超过他。所以,国际上曾提议将“圆周率”定名为“祖率”。

3 王与马共天下 [2015年南京大学研]

答: 东晋时期琅琊王氏与皇室司马氏共掌天下的现象。316年,西晋被前赵所灭,琅琊王司马睿在王导、王敦兄弟的帮助下南渡,结交江南士族,建立东晋,都城建康。王导联合南北士族主持朝政,政令己出,位高权重;王敦则总掌兵事,专任征伐。司马睿甚至在登基大典上拉王导共升御座,声称“王与马共天下”,实际上反应了当时士族门阀左右政治的现实。

4 士家制 [2015年吉林大学研]

答: 士家制是三国曹魏推行的军事政策。为保证有足够的兵源和防止士兵逃亡,规定士兵及其家属另立户籍,称为“士家”。士家集中居住邺城一带,由军营或郡县管理,社会地位很低。士家的子孙必须世世代代当兵,娶妻也必须是士家的女子。士家制保证了曹魏时的兵源,是曹操称霸北方的重要条件。

5 侨置郡县 [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研]

答: 我国古代政权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地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为其重建州郡县,仍用其旧名,这类郡县被称侨置郡县。永嘉南渡的北方人口被称为侨人、侨户。为了控制侨人,在侨人比较集中的地区,暂时借地重置了许多侨人的原籍州郡县,并仍用旧名,称侨州、侨郡、侨县,是为侨置。南方原来的郡县称为“土郡县”。初置侨州侨县时,规定侨人有户籍的,免除赋役,这对招徕北方人和鼓励登录户籍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侨置设立后引发了许多的严重问题,诸如户籍混乱等,影响了财政收入。后东晋和南朝废除侨置,采取土断,将侨人户口编人土郡县。

6 检籍 [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研]

答: 南朝宋、齐时期审定、核实户籍称为检籍。晋、宋以降,由于户籍登记多作伪失实,如窃注爵位,虚报岁数,身强而称疾,人在而托死,增损三状,贸袭万端,或因户存之文书已绝,由是严重影响国家的赋役收入。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始行检籍。至南齐时别置版籍官,又置令史,限每人每日须检出数巧,查实逃隐、称疾、诈冒士族者,其改从原有籍状,此称为却籍;而被定为却籍者悉充远戍。但由于官吏舞弊,以致应却而不却,不须却反却,由是民怨四起,或逃亡避罪。永明三年(485年),就有富阳人唐之率众反检籍。永明八年(490年),停检籍,并以宋末所注之籍为正。

7 关陇集团 [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研]

答: 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一带的门阀军事集团。北魏为了保障首都平城的安全,在沿边地区建立了六个军镇。西魏宇文泰把六镇武将和关陇豪族相统一,组成了以八柱国及十二大将军为核心,以府兵系统为基础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关陇集团以武川镇军士为基础,定居关中,胡汉杂糅,互相通婚,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鼎盛时期在北周、隋,到武则天时期基本结束。

8 三长制 [2015年统考真题]

答: 三长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所确立的基层政权组织制度。太和十年(486年),北魏政府下令实行三长制以代替宗主都护制。主要内容:每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田地,征收赋税,调发徭役,维护治安。此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同时也打击了世家大族地主的利益。

9 《洛阳伽蓝记》 [2013年首都师范大学研]

答: 《洛阳伽蓝记》是记述北魏洛阳城内外伽蓝(佛寺)盛景及豪门权贵、僧侣地主之骄奢的书籍。该书共5卷,由杨衒之撰写,内容涉及政治、人物、地理、传闻、风俗、艺术、苑囿建筑等,并记述了当时繁盛的商业、贸易及外商活动情况,载有尔朱荣之乱。该书所引用的《宋云家记》是研究中西交通史重要资料。后世的注本颇多,以清代吴若准集证校本为佳,近人周祖谟、范祥雍均有校注本,考证颇精详。

三、论述

1 秦以后历史上有很多南北分裂局面,选一个时期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历史意义 [2015年厦门大学研]

答: (1)南北朝时期,南北分裂两部分,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北朝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2) 形成:西晋后期经历八王之乱后,国力大为削弱,北方少数民族乘机侵入内地,灭掉了西晋王朝,史称“五胡乱华”,这一时期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而司马睿则在南方建立了东晋政权。

五胡之中的鲜卑逐渐强盛起来,经过不断发展,逐步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权。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宋,由此进入南北朝时期,至589年,隋灭南陈为止。

原因: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而南方自然条件适宜,经济发展较快,各朝的统治者都较为关注农业的发展,因而使得南北双方实力相当,于是出现了南北相互对峙的局面。

历史意义:南朝的建立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加速了同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北朝在经历了孝文帝改革之后,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和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此外由于北方统治者关注农业发展,使得经历常年战乱的北方地区农业发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为隋朝实现大一统奠定了物质基础。

2 “王与马共天下”,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分别首先出现在哪个时代,分别是什么意思?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什么样的时代变迁? [2015年北京大学研]

答: (1)“王与马共天下”首先出现在东晋元帝司马睿时期,是说以王家为代表的门阀势力能够与皇帝共同治理天下;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首先出现在北宋太祖时期,说明北宋的士大夫阶层能够与皇帝共同治理天下。

(2)“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了门阀政治的时代特征,东晋门阀势力强大,而皇权十分脆弱;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则反映了北宋重文抑武的时代特征。

(3)衣冠南渡后,司马氏在南方的势力十分弱小,导致了皇权的脆弱,而南方的士族势力却十分强大,皇权只能依附在门阀势力之下才能得以生存;北宋在经历了五代十国之后,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上升为国策,培养士大夫势力以抑制武将,防止武将专权。

3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2015年兰州大学研]

答: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北魏中期,民族矛盾日趋缓和,但由于统治阶级过度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农民起义年年爆发,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政治

a.整顿吏治,建立官吏升迁制度,同时政绩不佳的官吏也会受到处罚。

b.变革税制,统一税收,改变过去州、郡、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由县统一征收。

c.颁布俸禄制,规定贪赃满一匹绢布的处死,同时还规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职高低给一定数量的俸田。所授公田不准买,离职时移交下任。

d.改革官制,规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

e.迁都洛阳,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同时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孝文帝将国都由平城迁到洛阳。

经济

a.推行均田制,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百姓、奴婢、耕牛都作了详细的受田规定。

b.创立三长制,公元486年,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采用邻、里、党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

c.改革租制,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十五岁以上的未婚男女,从事耕织的奴婢每八人,耕牛每二十头的租调,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

文化

a.禁胡语,这是孝文帝实施汉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

b.改汉姓,孝文帝将鲜卑族人的复姓都改为单姓,如将皇族的拓跋姓改为元姓。

c.尊孔子,孝文帝迁都洛邑后,立即下令加紧修建孔庙祭孔。又给予孔子后裔土地与银钱,让他们可以继续祭祀这位祖先。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缓和了阶级矛盾,加强了统治力,延续了王朝的寿命;

改革中的恢复经济的政策对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意义重大;

所推行的文化改革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

孝文帝的很多措施为后代所继承。 9wv2t/gQzZ4ejx7C0fyizbTu2Kq5YS1CNUrADnkQu9vfP/MPQpBLtht8sHMwwSh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