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7章
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前206~25年)

一、单项选择题

1 西汉时,主张文治,反对“马上治天下”的是(  )。 [2015年统考真题]

A.叔孙通

B.娄敬

C.贾谊

D.陆贾

【答案】 D

【解析】 “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是陆贾对汉高祖建议。陆贾经常在刘邦面前引称《诗》、《书》,一次刘邦很不高兴的称“我是骑着马打天下的,哪里用得着《诗》、《书》”,陆贾认真的说到:“你从马背上夺得天下,难道你还要在马背上治理天下吗?古代的圣贤治国哪个不是“逆取而以顺守之?”如果秦始皇夺得天下后不任刑法,而是认真总结前贤的治国之道,以仁义道德行之天下,你今天还能登上皇帝的宝座吗?刘邦听后虽然不高兴,但却面有“惭色”,之后命令陆贾收集历代王朝兴衰的原因。

2.《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其体例与内容主要依据(  )。 [2014年统考真题]

A.《七志》

B.《别录》

C.《七录》

D.《七略》

【答案】 D

【解析】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是班固撰写的,简称《汉志》,属于史志书目。《汉书》十志之一,该书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诸子、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总共著录图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3 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治史思想的史学家是(  )。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A.司马迁

B.司马相如

C.班固

D.司马光

【答案】 A

【解析】 A项,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治史思想。B项,司马相如著《子虚赋》、《上林赋》,是西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赋家。C项,班固著《汉书》,创造了纪传体断代史的体例。D项,司马光是北宋著名史学家,著有《资治通鉴》,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二、名词解释

1 护乌桓校尉 [2015年北京大学研]

答: 护乌桓校尉是我国古代设置的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武官。西汉武帝时,霍去病攻占匈奴领地,迁乌桓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等地区,设置护乌桓校尉,保护内附的乌桓人,之后并为匈奴中郎将。到东汉、魏、晋时期也设有护乌桓校尉。

2 昭宣中兴 [2013年统考真题]

答: 昭宣中兴是指西汉昭帝和宣帝前期出现的中兴局面。汉昭帝和汉宣帝前期由大臣霍光辅政,继续执行汉武帝晚年时的政策,减少徭役和赋税;放弃酒榷政策,改归民营;同时又在首都长安和各郡县广置常平仓,控制物价;这些政策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恢复,史称“昭宣中兴”。

三、史料分析

1.材料一 [2014年统考真题]

孝惠高後時冒頓浸驕乃為書使使遺高後曰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高後大怒召丞相平及樊噲季布等議斬其使者發兵而擊之……季布曰……夷狄譬如禽獸得其善言不足喜惡言不足怒也高後曰善

——《漢書·匈奴傳》

材料二

(元光二年)春,詔問公卿曰:“朕飾子女以配單于,金幣文繡賂之甚厚,單于待命加嫚,侵盜亡已。邊境被害,朕甚閔之。今欲舉兵攻之,何如?”大行王恢建議宜擊。夏六月,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大行王恢為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將三十萬眾屯馬邑穀中,誘致單于,欲襲擊之。

——《漢書·武帝記》

问题:

(1)在答题卡上对材料一加以句读。

(2)概述西汉朝廷对匈奴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答: (1)孝惠、高後時,冒頓浸驕,乃為書,使使遺高後曰:“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高後大怒,召丞相平及樊噲、季布等,議斬其使者,發兵而擊之……季布曰:“……夷狄譬如禽獸,得其善言不足喜,惡言不足怒也。”高後曰:“善。”

(2)对匈奴的态度由汉初使用“和亲”的妥协政策到汉武帝时期以武力大规模反击匈奴的强硬政策。

原因: 西汉初年,由于连年战争,国力凋敝,经济有待恢复。然而冒顿单于统一匈奴后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帝国,国力强盛。尤其是汉高祖刘邦在“白登之围”被匈奴打败后,被迫采取娄敬的建议,采取“和亲”的政策把汉室公主嫁给单于,每年送去大批的丝绸、粮食、酒等,与匈奴约为兄弟,以缓和侵扰,但是却没能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

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后,到了汉武帝即位的时候,由于西汉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强大,对匈奴作战的条件成熟了,于是改变“和亲”政策,采取强硬的政策,在卫青和霍去病的带领下发动了对匈奴的三次大规模,迫使匈奴放弃漠南地区,向西北边远地区迁徙,从而基本上匈奴对整个西汉北边的威胁。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1年统考真题]

陳丞相平者陽武戶牖鄉人也少時家貧好讀書有田三十畝獨與兄伯居伯常耕田縱平使遊學平爲人長美色人或謂陳平曰貧何食而肥若是其嫂嫉平之不視家生産曰亦食糠核耳有叔如此不如無有伯聞之逐其婦而棄之及平長可娶妻富人莫肯與者貧者平亦恥之久之戶牖富人有張負張負女孫五嫁而夫辄死人莫敢娶平欲得之邑中有喪平貧侍喪以先往後罷爲助張負既見之喪所獨視偉平平亦以故後去負隨平至其家家乃負郭窮巷以弊席爲門然門外多有長者車轍張負歸謂其子仲曰吾欲以女孫予陳平張仲曰平貧不事事一縣中盡笑其所爲獨柰何予女乎負曰人固有好美如陳平而長貧賤者乎卒與女

——《史记·陈丞相世家》

问题:

(1)在答题纸上对材料加以句读。(10分)

(2)分析并概括材料所反映的各种社会观念。(15分)

(3)“有田三十亩”而“家贫”,试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概括其原因。(5分)

答: (1)丞相平者,陽武戶牖鄉人也。少時家貧,好讀書,有田三十畝,獨與兄伯居。伯常耕田,縱平使遊學。平爲人長美色。人或謂陳平曰:“貧何食而肥若是?”其嫂嫉平之不視家生産,曰:“亦食糠核耳。有叔如此,不如無有。”伯聞之,逐其婦而棄之。及平長,可娶妻,富人莫肯與者,貧者平亦恥之。久之,戶牖富人有張負,張負女孫五嫁而夫辄死,人莫敢娶。平欲得之。邑中有喪,平貧,侍喪,以先往後罷爲助。張負既見之喪所,獨視偉平,平亦以故後去。負隨平至其家,家乃負郭窮巷,以弊席爲門,然門外多有長者車轍。張負歸,謂其子仲曰:“吾欲以女孫予陳平。”張仲曰:“平貧不事事,一縣中盡笑其所爲,獨柰何予女乎?”負曰:“人固有好美如陳平而長貧賤者乎?”卒與女。

(2) 农耕被视为最正当的职业(陈平“游学”、“不视家生产”,被认为是“不事事”,“一县中尽笑其所为”);

读书求学仍受到重视(陈平家穷而其兄纵使游学,“门外多有长者车辙”);

女性不受尊重(陈平兄因其妻与弟矛盾而“弃之”,张负决定“女孙”的婚姻);

寡妇再嫁为当时社会所接受(张负“女孙”五嫁,陈平仍欲娶为妻);

身材高大肥胖的男性被视为美男子,并被认为有发展前途。

(3) 其时田亩面积远比现代小; 产量很低(“五口之家,百亩之田”为当时个体农户经济常态); 秦朝苛捐杂税严重。

四、论述

1 简述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研]

答: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有:

(1)继续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推恩令

汉武帝于公元前127年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在王国范围再行分封为侯国。

左官律

汉武帝推行“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

“附益法”

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结党营私。

打击地方豪强

迁徙豪强;任用酷吏诛杀豪强;分全国为十三部(州),设刺史按“六条问事”。

作用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地方豪强势力受到了一定的打击,中央政权加强了地方的控制。

(2)加强中央集权

限制相权。设“中朝”(或称内朝),由尚书、中书、侍中等组成,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逐渐成为执行政务机关。

颁行新的选用官吏制度。除按军功爵位选拔官吏和“任子”、“赀选”郎官之外,汉武帝推行察举制、征召制,并选用博士子弟。

加强军队和法律建设。中央增设八校尉、期门军、羽林军、水军;法律更为严密烦苛。

(3)新财经政策

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销毁私铸钱币,把钱币大全收归中央,成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由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五铢钱。

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政策

a.盐铁专营

汉武帝采纳孔仅和东郭咸阳的建议,把冶铁、煮盐、酿酒等私营权收归政府,在地方设立盐铁专卖署,由国家垄断经营,从而增加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公元前81年,曾议罢盐铁官营事,记录成《盐铁论》,取消了酒的专卖和关内铁官。

b.均输平准政策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采纳桑弘羊的建议,在全国实行均输平准政策。均输,即调剂运输;平准即平稳物价。由大农令设均输官和平准官,由平准官,总管全国均输官运到京师的物资财货,除去皇帝贵戚所用外,其余由国家经营。

算缗和告缗

汉武帝于公元前119年,颁布了算缗、告缗令。算缗就是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者,鼓励知情者揭发,叫做“告缗”。

作用

限制和打击了富商大贾、豪强、贵族的经济势力,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人,暂时解决了由于战争和奢侈浪费所造成的困难,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实力。

(4)独尊儒术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大一统”和法治,吸收了道、法、阴阳五行等学派中有利于地主阶级统治的学说,其实质就是外儒内法。此后儒学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2 在中外交流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任务,如张骞、玄奘、郑和,请叙述他们的主要事迹并加以评论。 [2015年兰州大学研]

答: (1)张骞

张骞是西汉时期汉中成固人,西汉武帝时期主要面临北方匈奴的威胁,为联合北方大月氏共同进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历经十三年,于公元前126年回到汉朝,张骞此行并没有完成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但张骞第一次通使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东西。自此,不仅现今中国新疆一带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逐渐建立和密切起来。后人也正是沿着张骞的足迹,走出了享誉全球的“丝绸之路”,因此可以说张骞的“凿空”之功,是完全能够载入史册的,张骞为中原与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2)玄奘

玄奘是唐代的著名高僧,法相宗的创始人,俗家姓名“陈祎”,“玄奘”是其法名,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在这之后进行了长期的翻译工作。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3)郑和

郑和是回族人,原名马和,云南人。1405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的庞大船队拜访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大明帝国和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关系。从1405年到1433年,一共远航了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郑和在船上因病过世。

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不仅发展了海外贸易,同时也传播了中华文明;同时对所经过的地区推行和平的外交政策,成为当时稳定东南亚的国际秩序,同时也提高了明帝国的国际地位。

3 如何评价汉武帝?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答: 汉武帝(前157年前~前87年),中国古代政治家、战略家,期间对内改革朝政,加强中央集权;对外击破匈奴、遣使西域。执政后期,与民生息,为其后的昭宣中兴奠定基础。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继续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汉武帝于公元前127年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在王国范围再行分封为侯国。汉武帝推行“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实行附益法,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结党营私。迁徙豪强;任用酷吏诛杀豪强;分全国为十三部(州),设刺史按“六条问事”。

以上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地方豪强势力受到了一定的打击,中央政权加强了地方的控制。

加强中央集权

限制相权。设“中朝”(或称内朝),由尚书、中书、侍中等组成,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逐渐成为执行政务机关。颁行新的选用官吏制度。除按军功爵位选拔官吏和“任子”、“赀选”郎官之外,汉武帝推行察举制、征召制,并选用博士子弟。加强军队和法律建设。中央增设八校尉、期门军、羽林军、水军;法律更为严密烦苛。

新财经政策

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销毁私铸钱币,把钱币大全收归中央,成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由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五铢钱。汉武帝采纳孔仅和东郭咸阳的建议,把冶铁、煮盐、酿酒等私营权收归政府,在地方设立盐铁专卖署,由国家垄断经营,从而增加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公元前81年,曾议罢盐铁官营事,记录成《盐铁论》,取消了酒的专卖和关内铁官。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采纳桑弘羊的建议,在全国实行均输平准政策。均输,即调剂运输;平准即平稳物价。由大农令设均输官和平准官,由平准官,总管全国均输官运到京师的物资财货,除去皇帝贵戚所用外,其余由国家经营。

汉武帝于公元前119年,颁布了算缗、告缗令。算缗就是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者,鼓励知情者揭发,叫做“告缗”。

以上措施限制和打击了富商大贾、豪强、贵族的经济势力,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人,暂时解决了由于战争和奢侈浪费所造成的困难,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实力。

独尊儒术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大一统”和法治,吸收了道、法、阴阳五行等学派中有利于地主阶级统治的学说,其实质就是外儒内法。此后儒学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2)汉武帝的对外政策

击破匈奴

公元前133年,匈奴入侵,汉武帝诱敌反击,揭开了西汉对匈奴大规模战争的序幕。公元前127年,匈奴南侵,卫青、李息出征,收复河南地区,设置朔方郡和五原郡。公元前121年,匈奴扰边,霍去病率军反击,大获全胜,匈奴内部分裂,浑邪王降汉,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称为“五属国”。西汉设立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称“河西四郡”,打开了汉通西域的道路。公元前120年,匈奴再次南侵,次年,卫青和霍去病率军西征,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远征。制止了匈奴贵族的残暴掠夺,保护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北部边境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便利了汉与西域的交通。

遣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大月氏,途中被匈奴拘禁,于公元前126年返回长安,为第二次出使西域打下了基础。张骞是西汉开辟西域交通的第一个使者。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诸国。公元前108年,在酒泉至玉门关一带设立亭障,作为驿站和哨所。公元前104年,汉朝在楼兰、渠犁、轮台等地设校尉管理屯田,是汉在西域最早设置的军事和行政机构,为后来设西域都护创造了条件。

张骞通西域后,汉族人民与西域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不断地传人西域,对西域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西域的饲养和种植技术传入中原,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其他地区

汉武帝曾遣使西南,并派兵攻占南越、滇等族,在西南设郡,赐滇王印。此后,西南大部分地区都归入西汉的直接管辖之下,西南各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汉武帝派兵灭南越后将其分为九郡,东南沿海地区与内地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汉族、越族人民的进一步融合。

汉武帝时以高句丽为县,属玄菟郡。

(3)对汉武帝的评价

汉武帝时,长期的兴师暴众和严刑峻法,民穷财尽,封建经济濒临崩溃,使得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公元前89年,汉武帝下《轮台罪己诏》,标志着汉武帝开始实行与民生息的政策。汉武帝雄才大略,他的突出贡献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基础;虽然他犯有许多过失,但仍然不失为一位伟大的君主。即:有亡秦之失无亡秦之祸。

4 论述西汉前、中期统治思想从“黄老无为”到“霸王道杂之”的演变轨迹。 [2013年首都师范大学研]

答: (1)汉初的黄老思想

西汉初年,长期战乱之下民生凋敝,统治者吸取暴秦二世而亡的教训,以黄老思想为指导,推行了轻徭薄赋、约法省禁、与民休息的政策。

黄老学说是指黄帝之学与老子之学,两派均属于道家学说,在汉初融合为黄老学说。该学说在政治上肯定新的封建统治秩序,主张“以道统法,无为而治”,“约法省禁,刑不厌轻”。汉初统治者在此思想的指导之下,推行了轻徭薄赋、招抚流亡、释放奴婢、组织军队复员、废除严刑苛法等措施,促进了封建统治秩序的巩固,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创造了条件。

(2)内儒外法的统治思想

经过汉初的经营,汉朝的社会秩序逐渐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封国权力过大威胁中央、西北匈奴不时侵扰边境、中央财政无力支持大规模开支等,因此亟需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内儒外法的统治思想应运而生。

儒家主张实施仁政,內圣而外王,法家主张以刑名律法治国,二者在汉朝彼此糅合,形成了内儒外法思想。该思想主要内容有:法自君出、王者法天;德主刑辅,先教后刑;礼律融合,三纲五常。汉武帝以此为指导,推行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打击封国和地方豪强;实行盐铁官营,将铸币权收归中央;限制相权,独尊儒术,加强军队和法律建设,强化了中央集权,并在对匈奴的作战当中获胜,解除了其对汉朝边疆的威胁,内儒外法的统治思想为后世所沿用。 pcwtXpvxODAxXhdngs32B4xWer6DZL+0YfDoBMPkwkBejaEyMZfUMibwn+DomOs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