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个人一言不发的情况下,我们会在多大程度上仅凭外表就对他做出判断呢?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伦纳德·比克曼(Leonard Bickman)曾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实验工具是大街上的公用电话亭——现在它已经成为历史,很少见了。
实验人员故意把一枚硬币忘在电话亭里,然后离开现场,当下一个人(实验对象)走进电话亭打电话时,实验人员就敲门问:“我刚才在里面打电话时落下了一枚硬币,您看看有没有?”
实验人员在问话时采用不同的形象:一个人穿着干净整齐,另一个人则穿得破破烂烂的。结果耐人寻味,实验对象归还硬币的概率悬殊:敲门者穿着整齐时归还概率为77%,衣衫破烂时归还概率为38%。
许多人认为自己不会以貌取人,认为内在美才是最重要的。我想这是大家的共识,实际上这一点很难做到, 人们总是根据外表,即某种印象判断对方是否值得信赖,而且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
在别人心中留下好印象的人不小心打翻了桌子上的水杯,周围的人基本上都能原谅他,心想:“哎呀,他竟然也有笨手笨脚的时候。”但是当同样的情况发生在给别人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的人身上时,旁人就会直摇头:“你看,从我看到他第一眼起就知道他干不好。”我想大家应该有过类似的经历吧。
人一旦做出了某种判断,便容易陷入“自己的判断是对的”这样的逻辑,这是人之常情。谁都想说自己没有错、是正确的。因此,人们经常断章取义,刻意截取符合自己观念的信息,以此证明自己的观点。总之,如果你给人留下了不好的第一印象,你需要花费数倍的努力才能扭转这一印象。
关于“何种因素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印象的形成过程”这一问题,美国学者雷·伯德惠斯特尔(Ray Birdwhistell)进行了研究。
他指出,在交往过程中,语言传递的信息仅占全部信息的35%,而65%的信息是通过外表、动作、体态等非语言形式传递的。换言之,非语言交际在传情达意方面拥有绝对优势。
为了尽可能改善自己在别人心里的印象,许多人拼命学习说话的技巧,但他们忽视了非语言因素的重要性。
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第一印象形成的过程中,非语言交际的作用远远胜过千言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