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据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最终目的是创造价值,而不是为了用数据而用数据,也不是为了分析而分析。如何用数据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创造价值?如何用数据表达自身的工作价值?这是每一个人力资源管理者运用数据时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者如何通过数据表达工作价值呢?
很多人觉得,价值是一个很虚的概念,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但又不能否认它存在的东西。实际上,价值有虚的一面,也有实的一面。价值,其实是能够被量化表达出来的。价值可以体现在4个方面,分别是效益、效率、成本和风险。这里用价值表达的靶心图表示,如图1-3所示。
图1-3 价值表达的靶心图
那么,当人力资源管理者想要说明自己为公司创造的价值的时候,要怎么表达呢?
要么,是人力资源管理者提高了某方面的效益,比如从财务报表上看,某个方面的销售额提高了;要么,是人力资源管理者提高了某方面的效率,比如从单位时间获得的收益来看,工作量提高了;要么,是人力资源管理者降低了某方面的成本,比如完成某个任务,公司需要付出的成本降低了;要么,是人力资源管理者降低了某方面的风险,比如某个领域的风险系数下降了。
到这里,其实还没有结束。在效益、效率、成本和风险这4个维度上,不是单纯提升了其中的某一个维度,就代表给公司创造价值了。真正的创造价值,是在其他维度不变差的情况下,优化了其中的某一个维度,或者某几个维度,这才说明人力资源管理者为公司创造价值了。
如果人力资源管理者将某个维度改善了,但另外某个或几个维度变得更差了,那么这个时候,人力资源管理者其实没有真正为公司创造价值,反而有可能创造了负价值。
举例
某员工关系管理专员平时事务性和重复性的工作比较多,为了减少公司员工发生工伤以后可能产生的一系列风险,这位专员给公司买了一份商业保险。这位专员认为给公司购买商业保险这个行为为公司降低了风险,因而自己为公司创造了价值。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这位员工关系管理专员为公司购买商业保险,确实减少了公司的风险。但同时,他也增加了公司的成本。他是通过增加公司的财务成本,减少了公司的风险。这样的工作,谁不会做呢?难道这位专员购买的商业保险和别人购买的商业保险有什么不同?这位专员通过自身工作发挥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
这位员工关系管理专员如果通过一系列流程改进工作、一系列工艺升级工作以及一系列宣传培训工作,降低了公司员工发生工伤的概率,这才是这位专员真正发挥价值之处,才是真的为公司创造了价值。
价值表达的靶心图不仅可以帮助人力资源管理者表达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能指导人力资源管理者平时的工作,让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平时工作的时候养成价值思维,把工作的重心放在那些有价值的事情上。
笔者曾经和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IBM)的人一起共事的时候,有一个级别很高的管理者告诉笔者,在IBM里面,他们每一天要达到什么目标都是提前有计划的,而且这些计划是一级一级推导下来的。
IBM是怎么推导目标的呢?
他说IBM总公司的战略部门,会预测3年之后IBM的股价将会是多少。根据这个3年后的股价,他们会推导IBM在3年后要开展哪一些业务,经营业绩要达到什么水平,市场影响力要达到什么状态,这些目标都要明确。
再往下分解,是根据IBM 3年后的情况,推导未来1年的情况,而且要把未来1年的情况推导给全球不同的分公司。根据全球不同的分公司的情况,再向下分解,分解到不同的事业部、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上。
随着目标的分解,能够看出哪些业务虽然盈利能力很强,但是未来可能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哪些业务虽然刚兴起,盈利能力不强,但可能在未来比较重要。所以,有时候一些新闻报道IBM又裁员,或者某个业务又被收购了,实际上可能并不是IBM出了问题,而是一种战略部署。
比如,当年IBM的个人计算机业务被联想公司收购,实际上是IBM卖掉低附加值的业务,做高附加值产品战略的体现。对IBM来说,这个决策是正确的。当然,当时的联想公司也不是“冤大头”。联想公司当时处于整合全球的硬件生产、打造全球品牌的发展阶段,收购IBM的个人计算机业务对联想公司来说也是正确的,所以这是个双赢的战略收购。
IBM通过分解每个岗位的战略目标,将其分解为月的目标、周的目标、天的目标等。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制订目标的时候,同样可以参考这种逻辑。要注意越远期的目标,越应当关注宏观的、长远的、愿景的层面;越近期的目标,越应当关注具体的、短期的、可操作的层面。如图1-4所示。
图1-4 不同时点目标的关注重点
当制订岗位3~5年的目标时,要关注公司的愿景、战略和价值观。
当制订岗位的年目标时,要在和公司3~5年的目标匹配的基础上,关注岗位工作的价值成果,以及考虑如何与公司的长远战略匹配。
当制订岗位月目标时,要在年目标的基础上,关注一些相对具体的问题和一些工作项目的开展情况。
当制订岗位周目标时,要在月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分解,要关注一些更具体的任务、更具体的效能和结果。
当制订岗位每天的目标时,要关注具体的行动,关注行动效率和每天的成果。
如果还可以再进一步制订岗位每个时间段的目标,那么要关注执行的具体任务。
举例
集团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在制订自身岗位3~5年的目标时,首先要看公司的愿景、战略和价值观是什么,要让公司3年以后,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能满足公司的需要。这时候的人力资源规划相对来说比较宏观。
当制订年目标时,要根据3年以后的人力资源规划,制订当年的人力资源规划,这时候的人力资源规划相对比较具体,要考虑人力资源部当年要给公司创造什么价值,做出哪些成果。比如,当年要保证人才到位率、人才离职率、人工费用率、人均劳效等一系列体现价值的指标达到什么水平。
当制订月目标时,要关心一些具体的问题。这里的问题指的是在确定了当年要达成的目标之后,发现的一些阻碍目标达成的问题,或是制订出了具体的目标方向之后,一些工作项目的进度。比如,一些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的项目进展,这些项目的进展情况决定了当年的目标能否达成。
到了制订周目标的时候,应把所有的这些待解决的问题、待完成的项目,分解为每周的具体任务,然后每周关注这些任务的进展情况。
到了制订每一天的目标时,应制订一些具体的行为。比如,某天要召开什么会议,某天要参加什么活动。
到了制订每个小时的目标时,就要制订具体几点到几点,要完成具体什么样的事情。
很多人力资源管理者不懂得如何围绕价值工作,有的是围绕职责工作,有的是围绕上级的指示工作,还有的是围绕兴趣工作。这些人都忽略了工作的重心应当是价值,所以他们的工作几乎体现不出价值。
围绕职责工作,就是做好自己所处岗位该做的工作,这个过程本身不一定会产生价值;围绕上级的指示工作,是执行力高的表现,这个过程不一定会让人成长,也不一定会产生价值;围绕兴趣工作,是任性的表现,兴趣与工作价值之间的关联性更小。如果人力资源管理者不懂得围绕价值来工作,那么很可能不能真正创造价值。
人力资源管理者如何围绕价值开展工作呢?
围绕价值开展工作,靠的不仅是价值思维,还包括价值行为。所谓价值行为,是指围绕价值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包括围绕价值设定工作目标、安排工作任务等。在这个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者要考虑资源情况和基础情况。这里可以用价值行动的靶心图来表示,如图1-5所示。
图1-5 价值行动的靶心图
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做方案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想得不周全的地方,可能导致做出来的方案不切实际,也可能导致做出来的方案不能真正创造价值。参照价值行动的靶心图,就能有效地避免这类问题。
根据价值行动的靶心图,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围绕以下4个关键点制订方案。
目标是要实现的某项价值,即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设定目标应当遵循SMART原则(S=Specific,M=Measurable,A=Attainable,R=Relevant,T=Time-bound),也就是设定的目标要是具体的、可以衡量的、可以达到的、与其他目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有明确的截止期限的。
一般来说,越是长远的目标,越应该关注宏观的问题,越是短期的目标,越应该关心当下的行动和具体的执行。所以基于价值和目标,还要设定具体的任务。任务就是为了达成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行动的总和。
除了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善的条件,还有主观努力不能改善的条件,那就是资源。资源包括财务资源、权力资源、人际关系资源等。资源通常不是人力资源管理者想有就能有的,还需要其他人的配合,需要其他人与人力资源管理者一起完成目标。
基础是人力资源管理者为了完成目标,需要具备的知识基础、技能基础、素质基础,以及其他要素的基础。基础是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能够控制的,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主观努力能够提高的部分。如果缺乏基础,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当主动补足。
价值行动的靶心图中的目标、任务、资源、基础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分散的个体。例如,如果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基础强到一定程度,可能需要的资源就会少一些;如果人力资源管理者恰好有比较多可以动用的资源,需要的基础可以相对弱一些。
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围绕价值制定工作计划的时候,可以按照价值行动的靶心图的思路把目标、任务、资源、基础分段盘点。这个工具不仅可以用来做计划,它也能指导人力资源管理者平时的工作行为和决策。不断地应用这个工具,将会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工作能力、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时能帮助人力资源管理者实现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