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地理环境

茶马古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路况最险,距离最遥远,自然风光最秀丽,人文环境最丰富的经济走廊。它位于中国西南部的横断山区与西藏高原、云贵高原之间。这里高山群峙,大江汇流,高寒地冻,空气稀薄,气候变化莫测,有时“一日有四季”,一日之中可同时经历大雪、冰雹、烈日和大风等,气温变化幅度极大,一年中气候变化则更为剧烈。民谚云:“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腊,学狗爬”。其行路之艰难可想而知。

茶马古道的地理环境非常复杂,古道在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和延续后,四通八达,自成系统。《辞海》中曾这样解释“系统”一词:“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稳定性、适应性和历时性等特性。” 对于茶马古道而言,笔者认为它形成了我国西南部境内最庞大的实体网络交通系统。

迄今为止,茶马古道可分为三条主干线路:滇藏线、川藏线、青藏线。在这三条茶马古道中,青藏线兴起于唐朝时期,发展较早;川藏线在后来的影响最大,最为知名;而滇藏线则距离最为遥远、路况最为崎岖险峻、行之艰难世所罕见。滇藏线以当今思茅、西双版纳等云南普洱茶产茶区作为起点,途经云南大理、丽江、中甸,顺势而上,由德钦县进入到西藏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达、拉萨,然后再经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共计3800余公里。川藏线以今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作为起点,首先进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线又可分成南、北两条支线:南线从康定向南,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向卫藏地区;北线则从康定向北,经甘孜、德格、抵达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国内路线全长共计3100余公里。青藏线,即唐蕃古道,虽然发展较早,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间也最早。在这三条主干线路中,同时密布着无数条大小不一、长短不一的支线,它们将我国滇、藏、川“大三角”地区紧密的联结在一起,成就了我国西南部地区持续时间最长的网络交通系统,这样的一个实体网络交通系统,即具备了系统概念中的“整体性、层次性、稳定性、适应性以及历时性”的种种特点,形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茶马古道。

图1-2 大理凤仪镇古道 摄影:张璐

滇藏线是三条茶马古道干线中最为错综复杂的一条道路,其在云南段表现得更为明显:一是高原海拔落差大,人、马对气候很难适应,行动受限。云南地处云贵高原,最高与最低海拔高度相差在3000米左右。茶马古道的起点产茶区思茅海拔高度在1500米左右,中转站丽江海拔高度在2600米左右,调整点德钦海拔高度在3600米左右。而人、马适宜的海拔高度在2000米左右。故云南本地的马帮一般活动范围在产茶区思茅到丽江,但也有个别马帮到德钦。如果再前往西藏,云南的马帮就不太适应了。而从西藏来的马帮,其活动范围则大多在云南德钦到丽江之间,如果再往产茶区思茅方向去,其海拔高度也就使其不太适应了。二是道路曲折崎岖,通行较为困难。清人对茶马古道之险峻崎岖有生动的描述,焦应旂的《藏程纪略》记:“坚冰滑雪,万仞崇岗,如银光一片。俯首下视,神昏心悸,毛骨悚然,令人欲死……是诚有生未历之境,未尝之苦也。”杜昌丁等的《藏行纪程》记滇藏茶路说,“十二阑干为中甸要道,路止尺许,连折十二层而上,两骑相遇,则于山腰脊先避,俟过方行。高插天,俯视山,深沟万丈……绝险为生平未历。”历史上,马帮在过十二阑干,溜筒江时,不知有多少人、马在此命丧黄泉。此段古道被赶马路上的人们形容为“猴子走也会落泪的路”,由于路况较差,沿途供给缺乏,加之路程遥远,人和驮马都极易疲倦,因而经常出现人和马掉下悬崖的事故。那时候的马帮经常哼的顺口溜是:路边高山陡石岩,大铃回头响篝间,去时骡子三十个,回来到此只九双。在过澜沧江时,只有靠悬于江面上的两根竹篾索溜来溜去,两条竹篾索子固定在江岸上,一高一低,形成一定的坡度,这样过溜的人、马、货物才能凭借坡度形成的惯性滑到对岸。篾索上需抹酥油,用一块类似滑轮的带槽的栗木木块卡在篾索上,再以一根皮条固定木块,最后将兜住人、马、货物的皮条挂在木块上,就这么滑过江去。滑的急了,就可能撞到对岸的山石上;如果滑得力量不够,又会被悬在半空里,用很大的劲才能把自己或骡马或货物拽过去。每次过江都令人心惊胆寒,恐怖万状,经常有个别赶马人吓得尿湿了裤子都不知。什么安全措施都没有,当一根皮条把人、马、货物挂上溜,岸上的人一松手,就嘶嘶唰唰地飞起来,耳边只听得簌簌的风声,脚下是波涛汹涌的江水,命就悬在那么一条篾索上,至今赶马人每每提起过溜筒江时的情景仍不寒而栗。三是支线、附线多如牛毛,稍有疏忽就会走错路或走冤枉路。茶马古道的支线繁多几乎遍布云南的各个市、县、乡镇、村,即使是常年在茶马古道上奔走的马帮,上道后也不敢分心,也不敢保证不走错路。四是沿途社情复杂,稍有不慎就会出错。在云南茶马古道沿线,分布着十多个少数民族,当时又没有统一的官话,语言不通、文字不同、风俗不一、治安不好,马帮如果没有丰富的应变能力和社交经验,很容易被骗和遭到抢劫,安全没有保障。

图1-3 茶马古道南路、北路 摄影:张璐

详观云南段内的马帮 线路,从旅程来看,可分为长途、短途。长途线路是指从产茶区普洱出发,横穿云南大部直到入藏前的德钦;短途线路则较为随意,以普洱至大理、大理至丽江、丽江至中甸等路线较为常走。短途线路在云南境内较受欢迎,一来是不受海拔、天气条件等客观原因限制,马帮基本都能适应。由于云南境内的海拔落差较大,人和马都无法适应差异如此大的地理环境的改变,再加上云南段中的多数马匹耐力不足、体力较差。如从普洱出发的马帮,一般经过大理到丽江便停步,这段路程中海拔、气候的变化对于汉族、白族、回族的马帮而言还是可以适应的。而对于中甸或德钦的藏族马帮,较多的也是以相反的方向到丽江便停步,人和马无法再适应更低的海拔。而短途,这些问题就不复存在。二来从经济角度而言,短途运输获利快、周期短,费时费力小,相对来讲也比较安全。因此,刚成立的新马帮或经济实力较弱的马帮,刚开始都是从短途起步,适应后,再走长途或到西藏。

上述,虽然云南段内的马帮线路错综复杂、随意多变,却是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它有一套自己的规则,马帮对自己所走线路的地理形势、天气状况、自然环境、社情风俗等因素了如指掌,一般情况下,大马帮或实力较强的马帮往往有较为固定的路线,小马帮或实力较弱的马帮则较随意。正是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之下,茶马古道在经历了上千年的运行之后,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运转有序的实体网络交通系统。

图1-4 大理云南驿古道 摄影:张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学者通过地理图形研究发现,当今我国西南地区的许多公路、铁路的线路与当年茶马古道的路线几乎吻合。“以昆明为交通枢纽,原滇黔通京大道两条,现一条已成为昆明通向北京、上海、重庆、广州、贵阳铁路的贵昆段;宋朝昆明至广西宜州段,现成了昆明至上海、广州铁路中的昆明至贵阳至柳州段(宜山站在都匀至柳州间);滇黔另一通京马帮大道如今已是云南通向贵州威宁的干线公路。” 这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世代马帮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靠人和马踩踏,用血肉之躯甚至是用生命探索出来的条条道路。他们无形中成为当今交通枢纽的先驱者,茶马古道的线路图也形成了我国早期的交通网络地图,为当今的交通事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历史贡献。

纵观茶马古道的自然生态环境,它并不是简单的几条干道,而是以几条主干道为依托而形成的具有辐射性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茶马古道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最为兴盛。它产生的最初动因是人们需要利用它进行物物交换,而它的兴起和衰落的过程,见证了我国西南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目前,茶马古道虽然已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和人们的视野,但它对西南各族人民的影响不可低估,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作用不可低估,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YIaTT9IkzoX3z3kjcFd/BObf/Qefhn/z1DdKINOLb4t25jwqYAmEGb/+Y8Rsk0j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