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实际上是一条马帮走的道路。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有一条,而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它是以川藏线、滇藏线与青藏线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共同构成的道路系统。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远达欧洲。三条主干线路分别为:
1.滇藏线。以云南西双版纳、普洱为起点,途经大理、丽江、中甸,顺势而上,由德钦县进入西藏边界芒康,直穿整个西藏地区后,进入印度、尼泊尔等地;
2.川藏线。以今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首先进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线又分成南、北两条支线。
3.青藏线,即唐蕃古道。青藏线是茶马古道上发展较早的线路,兴起于唐代,但也较早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茶马古道在世界上是唯一的,它在中国历史上曾产生过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作用,是目前世界上仍在部分运行的古道,也是一条世界上天然风光最壮观、道路最险恶、文化最神秘的走廊。尤其是各民族马帮长年累月地奔走在茶马古道上,留下了非常丰富的马帮音乐文化,演绎了一曲曲动人的民族和谐之歌,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和对同根文化的认同。而这些马帮音乐文化,正是马帮在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精神食粮,成为马帮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永不言输的精神源泉,为茶马古道增添了活力。笔者受时间、精力所限,不可能对茶马古道整体进行研究。在经历了长期的调查、思考、甄别、取舍、判断后,决定将茶马古道上的马帮音乐文化作为研究重点,而且将地域锁定在茶马古道滇藏线云南段,以大理弥渡县、凤仪镇、祥云县的云南驿、剑川县的沙溪镇,丽江的纳西族大研古镇及永胜县六德傈僳族彝族自治乡,迪庆自治州的中甸及德钦县为选点,以所涉及的汉族、回族、白族、纳西族以及藏族等民族为研究主体,对茶马古道云南段的音乐文化现状进行搜集、整理。旨在抢救至今仍然存活的马帮音乐,并结合民族音乐学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对茶马古道云南段音乐文化的现状进行选点调查与研究。
目前为止,笔者搜集到茶马古道的相关资料可大致分为四类:
第一类为已出版的书籍类。兹举几例:游记方式叙述的书籍有:冯进文摄影《行走在茶马古道》、李旭《九行茶马古道》等;实录形式编纂的有:马存兆编著《茶马古道上远逝的铃声——云南马帮马锅头口述历史》、李旭《藏客——茶马古道马帮生涯》《西藏珞巴族家庭实录》等;论文集形式的有:木仕华主编《活着的茶马古道重镇丽江大研古城——茶马古道与丽江古城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等;概括性介绍的书籍有:李旭著《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编辑部编著《茶马古道》、赵汉兴著《马帮走过天堂》、杨福泉著《西行茶马古道》等专著三十余本。其中,由王明达、张锡禄著《马帮文化》一书,给予了本文较多的资源与思索空间。这本书主要围绕马帮对于云南的影响、赶马人的生活以及赶马人的民间故事展开,其中第五章“要唱调子下顺宁”、第六章“丰富多彩的赶马长篇叙事歌”是对茶马古道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间歌曲的搜集,这一部分对笔者调查研究的马帮音乐提供了大量二手、三手补充的资料。
第二类为期刊、杂志类文章。截至目前,通过中国知网(CNKI),以“茶马古道”为主题的方式搜集到500余条相关条目,通过万芳数据库搜集到含有“茶马古道”主题词的共448条。这样的文章虽然数目众多,但较为分散,且大都带有介绍性、欣赏性色彩。形式多以报纸类短篇报道为主,内容较多围绕历史线路、马帮生活、旅游资源等。除此之外,也不乏茶马古道的学位论文类:如山东大学包威《云南茶马古道问题研究》、张静红《田野合作中的互视——怒江茶马古道上的一次影视纪录分析》、王利《四川茶马古道文化旅游资源及产品开发研究》、汪海鹰《南路边茶“川藏茶马古道”(雅安昌都部分)茶俗文化研究》等。其中山东大学包威的《云南茶马古道问题研究》对茶马古道(云南地区)的梳理是在学位论文类中,较为全面的,涉及了历史、线路等相关问题。
第三类为网络信息。笔者已从网络上搜集到关于茶马古道的文章、诗歌、散文、讨论多达数千篇,内容大都涉及茶马古道的线路、历史意义及贡献、风土人情以及故事类的文章等等,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原生态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的探讨,关于茶马古道的话题更是以不可阻挡之势冲进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议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因此,对于茶马古道这样一个极具旅游开发潜质、极能勾起人们怀旧情结的事物而言,各界的关注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第四类为音频、视频类。如田壮壮导演拍摄的《茶马古道纪录片》、黄小秋作曲《音乐素描:茶马古道》(CD)等作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部名为《东方见闻录》的游记中,较全面的搜集了过去茶马古道上的纪录片,主要包括茶马古道之古道能手、重走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系列之马店、茶马古道系列之找茶、茶马古道系列之地角天涯、茶马古道系列之马帮故事、茶马古道系列之通天之葬、茶马古道系列之朝圣之路(1)、(2)等十五个纪录短片,视频时间已达到近20个小时。
综上可见,无论是政府、学者、民间组织和社团,还是社会大众,都已经大大增强了对于茶马古道的关注度。其中,多以实录方式为主,鲜有研究类文章,而关注马帮音乐文化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
茶马古道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无论是从时空的角度还是从地域的范围来看,它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尤其对研究西南民族发展的历史不可或缺。其影响之巨大、意义之深远、地域之广泛,参与民族和人数之众多,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在政治方面,它顺应了历史潮流,与历朝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民族政策相吻合,是密切多民族联系的一个重要走廊,尤其是对于加强汉、藏民族之间的关系往来,防止汉藏分裂,功不可没。另外,它对加强汉族与纳西族、白族、普米族等诸多民族之间的联系,起了非常重要的润滑剂作用,不可小觑;而它在经济方面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茶马古道产生的原因即是利益的交换,正是“茶”“马”这种刚性的物质需求,激活了汉、藏两个民族之间的资源,才使得茶马古道迅速蔓延、发展、流传下来,从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推动了地域之间经济的发展;从文化角度来看,它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碰撞的天然舞台,是诸多民族文化之间的传送带和纽带,它为汉族、藏族之间的文化传播架起了一座桥梁,也为茶马古道上的多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笔者站在民族音乐学的角度看待茶马古道,认为此课题的研究具备了以下两点意义:
第一,补白。具体来说包括两方面:首先,茶马古道的人文、风俗、地理等一系列问题都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学者的普遍关注,关于茶马古道的研究也不胜枚举。但站在音乐文化的角度,尤其是站在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去全面看待茶马古道,目前在国内暂时空白。因此,这样的工作做起来,在题材内容方面具有补白意义。其次,创新。此书并不是以传统的某一个区域或某一点作为研究范围,而是以选点线路为轴,选取轴线上的人及所涉及的音乐文化,这样的研究虽然在课题难度上有所增加,但研究视野确实也开阔了许多。在看似杂乱无序的研究区域内,笔者以马帮音乐文化这样一个崭新视角进行初探,在学术意义上而言,也具备了一定的挑战性。最后,茶马古道课题的研究不会一蹴而就,它是持续的、长期的研究工作。这个阶段的课题完成,就会为今后全面研究茶马古道做好较为坚实的铺垫工作。
第二,传承。马帮音乐在茶马古道中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复制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征,是千百年来各民族马帮在茶马古道上继往开来的绝唱,是西南各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精品,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里的一枝奇葩。但目前茶马古道遗址正在面临生存威胁,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大规模城乡建设对茶马古道的保护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大量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正在被破坏和不断流失,研究茶马古道上的音乐文化,可以有效地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塑或部分恢复当年茶马古道那段历史,使马帮音乐保存和传承下去,对研究西南地区民族发展的历史和丰富我国的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立的以六片(洛阳、郑州、西安、荆州、成都、曲阜)四线(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一圈(环国境线)为重点的大遗址保护新格局中,正式把茶马古道列入国家遗址保护范围,云南省也正式成立了国字号的中国茶马古道研究中心。茶马古道沿线七省区正在携手,共同对茶马古道遗址进行保护,并争取将茶马古道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研究茶马古道上的马帮音乐文化,既可以为茶马古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出一份力,又能够在学术上开辟新的领域。
第一,这个课题可以弥补研究茶马古道的空白,丰富研究茶马古道的内容,使得更多的人通过音乐文化了解茶马古道,熟悉茶马古道,热爱茶马古道,了解马帮在茶马古道上是如何生存、奋斗、发展、壮大,自觉的传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薪火相传的拼搏精神,不再仅仅停留在现如今以茶马古道名义开办的餐厅、茶馆、“茶马古道旅游线路”等固态形式和表层上,而是能够真正地了解茶马古道的历史,了解我国西南民族发展的历史,通过古道遗存的音乐文化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在这条堪称世界上最艰难的道路上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发生的故事,了解西南各民族马帮在建设美好的家园中,是如何发挥聪明才智,如何生存图强,如何奋斗不息的,增强对历史的敬重感。在论文的最后一章中,笔者着重阐述了茶马古道的现状与发展。目前,虽然茶马古道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古道遗址正在逐渐荒芜和消失,但其在音乐文化方面对人们的影响,是否还在进一步的延续、发酵、传承,这些都是值得使人深思的,笔者希望通过此著作,将茶马古道这样一个值得被关注、值得被保护的“线路文化遗产”打造成新的亮点,赋予新的精神内涵,其地位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肯定。
第二,使更多的人走进云南,走进茶马古道,走进马帮人的精神世界,并且从中得到启发和意志的重塑,困难再大没有人的力量大,干事再难没有当年马帮行路难,只要精神不垮,只要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任何事都可以干成,任何困难都不在话下,从心底里产生对马帮的亲切感和敬佩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西南各民族的历史和发展脉络,了解马帮在推动西南各民族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中所作出的历史贡献,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加强民族团结,更好的发展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共建中华民族美好的家园。
第三,增强开放意识,密切贸易往来,推动西南各民族人民与周边国家的联系,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从古至今,西南各族人民就非常友善,始终同周边国家的人民保持着密切的交往,马帮在同这些国家的人民贸易中,又把这些深层次的联系向前推进了一步,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把茶马古道上的音乐文化传播出去,可以重新激发各民族人民的兴奋点,找到我国各族人民与周边国家人民交流的共同点,进一步扩大西南各民族同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国家人民的广泛联系,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进而推动中国同这些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总体而论,笔者在思维方式上主要采取了大思路、大时空、大民族、大文化的方法进行研究:大思路,即把茶马古道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系统来看待,全面思考马帮音乐在茶马古道中的作用、定位和功能。大时空,即把茶马古道作为一个大的时间空间来研究,主要研究茶马古道在兴起、鼎盛、衰落、逐渐消失的过程中,马帮音乐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大民族,即把茶马古道作为一个单元来看待,不论国内国外、汉族或其他民族,统统以一个民族来研究,看马帮音乐在促进民族融合、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过程中,马帮音乐的主要特征是什么;马帮音乐在激励马帮与天斗、与人斗、与自然环境斗中的功效如何。大文化,即把茶马古道作为一个大舞台来俯视,不管民族差异、文化差异、生活习性差异如何,主要研究马帮音乐在促进和吸收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凝聚力如何。
具体而言,本书主要运用民族音乐学中实地调查与案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秉承“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原则,重视实地田野调查。笔者曾多次前往云南采风,运用录音笔、照相机、摄像机、电脑等电子产品采集、记录音频、视频,运用民族调式等分析方法,对所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整合。本书注重实地调查,本着实践为主的原则,深入寻找健在的赶马老人,首先以民族志的方式将其口述事实进行记录,其次再进行整理、分析与研究。理论上而言,研究方法以民族音乐学家梅里安姆提出的“文化中的音乐”,以及内特尔提出的“文化体验”(culture experience)作为主要理论依据,另外还涉及施密特的“文化圈”概念等民族音乐学相关理论,重视跨文化、跨地域、跨民族的研究方法。
特别要提出的是,本书的写作思路坚持“点、线、面”的结合。所谓“点”即茶马古道云南段中的节点。以云南段的区域进行划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位置(如中转站、必经之地、交汇处等),兼顾音乐文化的独特个性;所谓“线”即是在点上找人——马锅头、赶马人。以马帮音乐作为此论文研究的潜在核心主线,将汉族、藏族、纳西族等民族的音乐文化串联;所谓“面”即是指选点地区的马帮音乐文化现状。站在宏观的角度,看茶马古道上的马帮音乐文化,以音乐本体分析作为研究基础,加之文化事项的调查与研究,勾勒出一幅较为宏观、大格局的音乐文化态势。这样的论文思路,即是希望将一手、二手、三手材料达到最大程度的浓缩与整合,防止两张皮,防止音乐形态与文化阐释的割裂。
第一方面“新”。所谓“新”,首先是指内容上的新颖。茶马古道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但研究茶马古道的音乐,尤其是研究马帮的音乐文化,研究与赶马文化相关的各地域的音乐文化活动,这是一个从未真正被关注的崭新课题,据查阅有关资料,研究茶马古道上的音乐文化,虽然有人提出和整理过,但系统的对茶马古道上的音乐文化进行研究,笔者是第一人。其次是研究方法的新颖。本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除了运用民族音乐学中的相关理论之外,新颖的方法在于“点、线、面”的串联和结合,尤其是以点带线、以线联面,最终呈现出面的宏观景象和格局,使研究茶马古道的音乐呈现出很强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可以说,运用“点、线、面”的思路“串音乐”“串文化”,加强了全文的逻辑性,使章与章之间环环相扣,纵向方面也具有较强的深层联系。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给予了关注:
1.重视对基础数据的档案化处理,并强调多元材料的互证关系。书中,笔者用了近一个章节的篇幅对采访到的赶马老人进行了口述实录,并最后提炼制成表格,目的就是希望对这些基础数据进行档案化的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二手、三手等文献资料进行互文性关系的整合研究。
2.对整体形态(语言-音乐-文本)研究的强调。这是民族音乐学强调的主要精髓,也是此书始终坚持的原则之一。重视不同民族马帮音乐的本体分析,在关注音乐形态分析的同时,十分重视文化属性的研究。茶马古道的课题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属性极其丰富的课题,因此,在本文中,此书尽可能多的透过音乐看文化,通过文化反观音乐。
3.对局内术语体系的强调。茶马古道虽然是一个看似布局分散的课题,但其实在马帮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内,无论是从自然环境、生活习惯,还是从文化意识、音乐等方面,都已形成较为独立的音乐文化圈。此书从一开始,便阐述茶马古道自身的特点,如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生态环境,特别是在第五章中,着重阐析了茶马古道云南段选点中现今呈现出的文化特质。尽量以茶马古道局内人的术语、思想统领全书。
4.通过跨学科研究整合音乐文化、宗教信仰。茶马古道的宗教信仰范畴较为复杂多样,此书中也对宗教信仰问题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如白族马帮的五老爷赶马仪式,藏族马帮的佛教宗教信仰问题等。
第二方面求实求真。笔者走访了大量的赶马人,尤其在该选点地区尽最大能力的全面进行实地采访,特别是对于赶马人的口述史、赶马人后代的采录工作以及当地与赶马相关的音乐文化活动的搜集与整理,笔者非常重视,力求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当时茶马古道上的梗况。茶马古道虽然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在它彻底告别人类之前,笔者同之前的前辈、学者们的(如木霁宏、李旭等)初衷一样,希望尽可能多的保存仅存的茶马古道音乐文化资源,同时也综合二手、三手资料,对茶马古道的音乐文化进行深度剖析。本书中对赶马老人的实录,特别是在音乐、曲调等方面的关注,是此书的根基。
第三方面历史与现状的联系。本书中的“历史”是指赶马人的口述史;“现状”是指茶马古道选点中的音乐文化现状。课题的关注在于当下,并非要还原历史,而是以历史与现状相结合的方法调查研究马帮音乐文化。
综上所述,茶马古道云南段马帮音乐文化现状的选点调查与研究,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课题,也是一个题材深度不易把握的课题。思路太窄,就会以偏概全,失去其历史原貌;思路宽泛,又容易重点不突出,吃夹生饭。再加上,笔者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力求创新,以线来“串音乐”“串文化”,着眼于点,突出于线,立足于面,这种方法和思路是否可行,都有待于今后的实践和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