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帮是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小型群体组织,它是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是一个按商业模式运作的独立群体。长期在外的赶马生活,马帮除了追求经济利益外,其内部运作方式和生活习性,迫使马帮养成了较强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他们无论是在信仰价值上、生活习惯上,还是在精神追求方面,都有自己较为独立的体系。
图1-7 马背上驮运的物品 摄影:张璐
马帮的组织结构比较紧密,内部人员分工十分明确。通常,一个马帮由一名主管负责,俗称马锅头。这里的“锅”有两层独特的含义:一是指马帮在生活中用来做饭、吃饭的器皿。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锅”。另一层意思寓意为“饭碗”。即为了生计需要的这份“工作”。“马锅头”这个称谓实则体现出他在马帮中的统领地位,顾名思义,马锅头就是掌管马帮内所有人员吃饭“饭碗”的头,他的决策往往决定和影响着马帮内所有人的命运。马锅头负责马帮内的一切大小事务,大到财政、外交、贸易运输问题,小到吃喝拉撒睡的日常起居,均是马锅头自己说了算。一般情况下,能胜任马锅头一职的人都比较精明,能干,有心计,敢负责,性格很豁达,思想也很开放。马锅头不仅要对自己的马帮情况了如指掌,而且也要对当前的商号之间、马帮之间,以及各种货物的贸易情况有所了解,更要对茶马古道上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熟记于心。在茶马古道中,马锅头往往身体魁梧、八面玲珑、能喝酒、能吃苦、会算账、会来事、通晓多种民族的语言、善组织、善管理、善外交、善沟通,不管马帮内部发生了什么事,还是马帮与外界出现了什么情况,马锅头总能根据自己马帮的情况,凭借长期的经验和技能,妥善的进行处理,避免发生马帮内讧或与外界争吵、殴斗的事情。在茶马古道中,也流传着“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说法,一些马帮之所以能在茶马古道上做大、做强,马锅头的作用非常重要,其不仅要知己,而且要知彼,其高超的领导水平和娴熟处理一切问题的能力是决定马帮在古道上生存的关键。
图1-8 曾经喧闹的德钦马店 摄影:张璐
其次,除马锅头之外,马帮的领队人物还有二锅头、三锅头,甚至更多一些领队人物,领队人物多少往往根据马帮大小的规模来定。马帮规模大小不一,人员数量不等,有的大型马帮可以达到几百匹马,有的甚至可达近千匹马。小型的马帮也要在几十匹左右。因此,仅凭一名马锅头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二锅头一般分管人员,负责马帮内部工人的分配、管理工作。而三锅头则是以掌管马队的生活为主。他们也处于马帮中的领导地位,但必须服从马锅头的指挥,权力也明显弱于马锅头。在马帮中,还有一名“狠角色”,就是管家。他的主要职责是对马帮的财务进行管理,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会计”。管家需要对马帮内部成员的开销进行高效、合理的安排,也要独具慧眼,会生财有道。但最关键的是,他要对马帮与马帮之间、马帮与商号之间的商业竞争做到心中有数,确保马帮日常开销最少、获利最大,这样方可得到马锅头的信任,做得管家也才能够长久。马锅头往往会挑选自家中较为精明的人员担当此职,主要就是信任问题了。
图1-9 德钦县蜿蜒山路中茶马古道的历史俯瞰 摄影:张璐
而说到茶马古道上真正的主人,那就是马帮的主要成员——赶马人了。赶马人的划分标准共有三种:一是依靠时间长短可分为长工、短工。长工一般是固定于某一个马帮中的长期工人。有的赶马人甚至一生只为一家马帮赶马、做工,如笔者走访到的大理密祉乡汉族赶马人李信,他一生只为尹宜公家赶马。短工则相对灵活,可以随处调换。但因为语言、习俗所限,一般也仅限于本民族的马帮中。第二种分类方法是以赶马技术的熟练程度为标准。熟练的工人一般可掌管四五匹马,经验丰富的甚至可驾驭十匹左右,而新手只能掌管一至二匹。对于新手、老手的区分,仅仅依靠上驼、下驼,即往马背上装载、卸载货物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马锅头便能很快的甄别,判定出其工作的熟练程度,从而决定给其报酬多少。第三种对于马脚子 的划分标准是按照工作性质,可分为专职与兼职。因此,在一个优秀的马帮团队中,人员搭配是很有讲究的。搭配合理,结构稳定,内耗较少,效率提高。搭配不合理,其内耗往往会影响到马帮的行走速度。在马帮中,对新手和老手一般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新手一般年纪轻、力气大,而老的赶马人则经验丰富,稳重老道,考虑问题细致,具有处理突发情况和临时情况的能力。新、老搭配的比例恰当往往可以使马帮的行走速度加快,提高效率。而专职与兼职的合理搭配,也可以使得马帮不至于突然之间人员匮乏。
在马帮的行走过程中,马锅头一般走在队伍的最前端,也是整个队伍中唯一可以骑马而行的人,一般会有一匹马仅供他使用。马锅头一声铓锣敲响,浩浩荡荡的马帮之路便从脚下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