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研究源起与问题提出

中国在20世纪,经历了法治理论与实践漫长的探索过程,20世纪下半叶最后20多年中,党和政府的正式文件及主流学术思潮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新模式,继而主张“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最后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纲领。改革开放30年来,全球化日益改变着世界范围内的政治和经济秩序,WTO规则体系正重塑全球经济模式与政府行为方式。从内部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阶层分化,民众维权意识日益强化,对法治政府的需求日益强烈,以保障和实现更为和谐、更为均衡的利益分配格局。在此情境下,法治政府的研究更具有理论与现实价值。

法治政府研究主要形成以下几种研究进路。①法治建构论。法治建构论以国家和政府为行动主体,以实现国家现代化为目标,以西方法治建设经验为借鉴,通过立法、司法、执法活动建设现代法治国家。凡是现代法律中已有的,反映现代市场经济共同规律的法律概念、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各国成功的立法经验和判例、学说、行之有效的新成果,都要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不必另起炉灶,自搞一套(王家福,1995)。②本土资源—法治论。本土资源—法治论强调:中国法治之路必须利用中国本土的资源,注重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朱苏力(1996)从社会视角来观察法治,认为法治不可能仅仅依靠国家创造出来,也不应当依靠国家来创造。法治的唯一源泉和真正基础只能来自社会生活本身。本土资源—法治论将分析天平向社会一端位移,认为社会习惯、道德、惯例、风俗等社会规范(social norm)从来都是一个社会的秩序和制度的重要部分。③咨询型法治论。有学者把以华人为主体的香港和新加坡作为经验基础,将两个华人社会的法治归纳为“咨询型法治”。区别于民选领袖依法治国的西方民主制,咨询型法治具有两大鲜明特点,体现出社会秩序与权利保障的统一。第一,以“法”来治理取代由“人”来治理,法治制度使行政和立法活动技术化和中立化,由职业的、非政治化的公务员来主导。第二,依法设立以议会为核心的广泛的社会咨询系统。这个系统与自由的新闻出版业一道,迫使各部门和各层级公务员对公众意愿保持高度敏感。公务员内部精密的考评制度迫使公务员对公众意愿迅速作出回应(潘维,2000)。④指标体系论。随着法治政府研究的深入,法治政府的指标体系愈显重要。法治政府的原则与理念若要得到贯彻,就必须转化为具体指标。袁曙宏(2006)认为,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应能测算出某一地区依法行政的状况和水平,以确定出该地区法治政府建设的进度,同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对策;测算年度不同地区依法行政的状况和水平,旨在比较和分析各地区依法行政水平的差异及原因,寻求解决方案。

关于这一研究主题,学者们通过研究,创造了较为丰富的知识存量。已有研究主要存在两种进路,一是“言必称古希腊”的规范进路,侧重于从规范层面研究法治政府;二是近10年来,随着“依法治国”、“依法治市”、“依法治县”的兴起,法治政府在实践层面的探索也逐渐繁荣起来。有学者开始从对策层面研究法治政府,特别体现于法治政府的指标体系研究。本研究尝试将两者相结合,实践与理论不是分割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实证对策研究应建立于中国法治政府的独特逻辑之上,只有深刻地剖析中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基本逻辑,了解中西方法治政府的基本差异,明确中国法治政府的独特价值,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具有操作性的对策体系。自2004年以来,笔者以“中外政府制度”为主要研究方向,特别关注世界各国法治制度变迁进程,进而思考中国法治政府建设的最优路径和发展路线。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毕业进入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任教以来,这一领域一直是笔者不懈耕耘的知识领域。在对这一领域研究的过程中,笔者陆续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中国行政管理》、《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过一些学术论文,但尚未形成系统化思想。在2007—200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等一些机构的项目资助下,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突破:世界各国政府制度变迁内在逻辑的梳理似乎逐渐清晰,学术思想逐渐由零碎转为系统,对中国法治政府建设的思考似乎变得较为清晰,因而有必要以专著形式,将学术思想较为系统地论述,求教于大家。

本专著主要探讨与回答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为什么”,二是“如何”。第一编聚焦于“为什么”,该篇对世界法治进程进行比较,目的在于求解法治政府演进的基本的共性的逻辑。西方各国为什么能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现代宪政与法治体系?为什么直至近代,中国社会“语境”一直未能内源性地生长出宪政与法治因素?中国法治建设与西方法治建设存在何种差异?当代中国法治发展处于何阶段?发展的动力与阻力体现在哪里?第二编聚焦于“如何”,以世界政治文明共性经验为参照系,在我国既有政治存量资源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建构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法治政府体系。第一编是第二编的基础,阐明一系列因果关系,并加以检验。第二编是对第一编的应用,在历史经验充分检验过的因果关系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政治“存量资源”,遵循渐进发展路径,来规划与设计中国法治政府蓝图。 K9A7QNAHJgNQTCJ0NP4Lm0mRndfArEC+hkH9EIQFgPpIxKisQmN8ItfR3Dq7Ydu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