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逐渐由经济领域向政府领域的纵深推进,法治政府研究的重要性不断凸现,不仅成为政治学与行政学科学者所关注的热点理论问题,而且成为政治改革者所思考的重大现实问题。2003年起,我作为首席专家,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宪政研究(03JZD004),汪波博士作为主要成员,承担子课题的研究,并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浙江社会科学》、《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等核心期刊上陆续发表了一批较高质量的论文。之后,作者持续地进行跟踪调研与后续研究,在案例与实践基础上,思考与研究世界范围内法治政府变迁的内在逻辑,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学术思想,并以专著形式将其展现,求教于大家。

专著任务明确,开门见山,直接以两个问题为导向:一是“为什么”,二是“如何”,并自然形成上下两部分。第一编聚焦于“为什么”,该篇对世界法治进程比较,目的在于求解法治政府演进的基本逻辑。第二编聚焦于“如何”,在参照世界政治文明共性经验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政府体系。这有别于理论导向或概念导向的结构布局,并对研究者提出较高的要求,因为必须要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回答。

在研究方法方面,已有研究较侧重于法治原则与理念探讨,该专著借鉴与汲取了已有规范研究成果,但更倾向于从实证的经验视角,来研究世界法治演进的经验与得失,挖掘中国法治建设的独特逻辑,并在中外历史实践中加以检验。例如,作者对世界范围内的各国法治变迁过程进行绩效比较,发现“法治先行于民主”的体制演进模式,在绩效上优于“民主先行于法治”的体制演进模式。

在汲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该书提出理论框架“初始制度约束—政治理性人—法治制度变迁”的三元互动结构,这一理论框架以“政治理性人”为人性假设,形成三个层次有机联系与互动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框架尝试为法治研究提供了现实意义层面的视角。通过中西比较,提出:尽管中西方政治制度结构与理念相差甚大,但无论是西方政治制度演进史还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过程,皆显示着共性逻辑,制度与秩序形成于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中的政治理性人,在公共生活中通过反复博弈而形成的历史演进与进化过程。法治政府建设“时滞”长短取决于公共选择中多方力量对比。不论政府体制还是法律制度(政府体制的法律刚性表达),犹如市场交换中的价格信号,是经济—社会结构中多元利益主体理性博弈的外在均衡浮标。分析视角独特,观点颇具新意。

在因果关系论证的基础上,该书提出中国法治建设的对策体系。提出中国政治发展的“两步走”策略,即先法治后民主。第一步,建立与完善法治秩序,实现依(良)法行政,为进一步体制改革奠定秩序空间。执政党尊重、贯彻与充实宪法和法律,完善、健全政治过程与行政过程的法治网络,使法由静态的法制转变为动态的“法治”,实现“用法行政”—“法治”—“宪政”的从低到高的制度变迁。第二步,在法治秩序结构中,渐进、有序地推进和发展社会主义双轨民主,协商民主与票决民主相结合,使民主激情在理性的法秩序结构中得以表达,从而实现“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动态均衡。在两步走策略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在制度应用层面,以K市为例,尝试建构地方法治政府建设的测评体系。

从行文中,不难看出一位青年学者的思考热情,该书研究视野开阔,形成历时性与共时性相交织的知识网络结构,给出经验性理论框架,提出诸多令人深思的理论观点,大胆地提出了对策体系。一个理论或一个观点能否成立?这必将是长期的,甚至无穷尽的,不断检验、不断辩论、不断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作者保持研究热情,在实践中不断获取新的营养、在专家学者的批评中进行新的反思,在与读者的交流中获得新的启迪,不断深入研究,不仅为中国法治政府的理论研究,而且为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建设作出一点有益的知识贡献。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北大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所长
谢庆奎
2009年10月12日 S7Tr48Rzpw3VrX1H74EVHuyIVnZO4/5xGpyvpYcAjy7iz43TTBvHG/rOxJ/ku6Y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