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动画视听语言的相关专业基础

视听语言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呢?动画视听语言利用人们心理和生理的一些特点,通过传输信息从而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了解这些基本原理,也是深入学习视听语言的重要工作。

观众感受一部动画作品,依靠的是长期以来培养的观影习惯,同时也依靠了人类生理和心理本能的信息获取习惯。换句话说,了解视听语言,就需要了解人类的视听感觉特性。这种特性不仅决定了一部动画作品中,创作者的创作方向,同时也决定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有效接受程度。在动画视听语言的传递和交流中,主要是依靠了视觉和听觉特性。

1.3.1 人类视觉功能与动画视听语言的几大方向

实际上,人类眼睛的基本功能定向概括了视听语言中的重要内容。

1.色彩(见图1-6)

图1-6 色彩

人类眼睛辨别色彩的能力(视听语言中的色彩)是视听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的可见光波段内,眼睛可以辨别数十万种不同的色彩。在生活中,人们辨别颜色是由于照射到物体上的光线原色与物体吸收反射光的共同作用,而在动画作品之中,色彩则需要创作人员有意识地调配和设计,以求达到让人产生美感的享受。熟悉人眼对于色彩的识别,对动画创作人员来说是尤其重要的。正确地搭配色彩,能够让作品的艺术效果完美展现,而错误地使用色彩,则会把其他环节的劳动成果全部葬送。

2.立体与透视(见图1-7)

图1-7 立体与透视

人的眼睛具有辨别立体环境的能力。人类辨别到生活中的物体如此清晰,是由于眼睛具有辨别立体事物的能力。而我们观看动画作品,除了实验性的立体装置,无论是2D动画还是3D动画,我们所观看的动画画面都是由二维构成的。因此需要动画创作者运用画面造型的变化、摄影机的场面调度来让观众接受到立体的图像。因此学习动画视听语言,也必须了解一定的透视关系,在本书中将对透视进行一定层次的介绍,其余部分,需要读者自行学习动画透视。

3.光线与照明(见图1-8)

图1-8 光线与照明

人眼睛对于光线明暗变化的适应能力决定了动画需要应用到光线和照明知识。人的眼睛还有一项重要特性,那就是可以辨别不同明暗和光线。而一些其他的生物则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例如,青蛙在黑夜被手电照射时,就会呈现出呆若木鸡、任人宰割的状态。正是因为眼睛适应和辨别光线的能力,影响了视听语言中对于光线的应用,对于影调氛围的渲染和烘托,这也是影响视听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这些内容在本书中会有所涉及,但是更为专业的知识也需要读者们自行补充和完善。

1.3.2 人类依靠听觉获取信息的习惯与动画声音

耳朵是身体的重要器官,同样有着重要的功能,那就是获取声音的能力。声音在动画艺术中相当重要,人类依靠获取台词而了解动画片中的信息和情节,听到配乐知晓了影片的情感,并听到更多的声音特效来让头脑中的动画世界更加真实和立体。同时,音乐的节奏性也是动画表演和动画动作创作的基础和参照依据。因此,人类的听觉功能和听觉习惯共同作用,才让动画作品活灵活现地存在于观众的头脑之中。听觉习惯同样决定了视听语言的效果呈现。

1.3.3 视觉暂留原理将画面连缀成影像

动画作品是如何由静态艺术转换成动态艺术的呢?

无论是动画设计师创作的动画内容、还是影视作品中通过摄影机所拍摄的画面,都是由一幅幅静态的画面所构成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帧。单幅的画面彼此之间并不完全连贯,即便是相邻的动作之间也存在跳跃感,这在二维动画作品的单帧画面中尤其明显。那么,究竟是什么奇妙的方法让人们在头脑中把单幅的画面形成动画来接受呢?静态的人物形象写照是如何动起来的?这是因为动画的基本原理——人眼的视觉暂留原理。

视觉暂留原理利用了人眼作为一个身体局部器官,在接受信息时的“迟钝性”。人们眼中的视觉图像消失后,还可以在观察者的视网膜和头脑中停留0.4秒左右的时间。因此,当高速运动的摄影机和动画制作者,将一组彼此相连的画面以每秒8帧(黏土动画)、12帧(二维动画)或者24帧(电影)、25帧(电视)连贯地播放给观众欣赏时,观众就会形成一种印象——这些画面是连续不间断出现在头脑中的,因此产生了强烈的运动感和延续感。

正因为人类的视觉暂留原理,动画创作者才可以设计出精彩的人物动作和场面转换,依靠人脑中形成的图像,将彼此孤立而具有较大差异的画面连贯起来,传递出流畅的延续效果。可以说,如果没有视觉暂留原理,动画将不复存在,而如果视觉暂留的时间更短或者更长,动画创作者在单位时间内所创作的画面数量也将发生改变,那么今天的动画就会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态势了。

1.3.4 似动原理让人对于画面的运动感有所感知

视觉暂留原理解释了动画是如何由静态变成动态的,那么动画作品中强烈的运动感和视觉冲击又是怎样来的呢?观众如何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里,就应用到了人类视听的另一种错觉——似动原理。

似动原理,可以简单描述为这样一种直观感受,当一个静止的人站立在身后画有参照物的木板面前,背景向一侧运动时,观察者往往会产生是人物运动的幻觉。而当人们高速前进而眼前的参照物同样不动时,人们却会产生出静止的感受。因此,人类察觉运动的直觉往往并不可靠,很可能被自己的眼睛欺骗。

动画创作者也同样利用了这一原理,通过动画画面中人物和画面背景的相互变化,将人物或者场景的运动感生动地表现出来,使坐在沙发上的观众和矗立在墙角的电视之间,产生出一种惊人的运动感。而这种运动的方式又有着千万种奇妙的组合可能,这也是动画艺术视听语言的变化性和独特魅力所在。

1.3.5 心理补偿机制使观众产生了无法替代的真实感

无论动画创作人员所绘制的画面如何美妙,或者音响师的声像多么逼真,创作者和观众都无法忽略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假的毕竟是假的,动画技术和信息传递手段是无法掩饰观影器材和观看者的距离的。

既然存在这么多无法克服的缺陷,那么观众又是如何在动画诞生百年后的今天还对此毫不厌倦呢?这里,就运用到了人类的一个心理原理——信息的心理补偿机制。

心理补偿机制,可以简单描述为:观众在观看存在瑕疵或者缺乏真实感的艺术作品时,会不由自主地结合自身的信息经验,利用头脑做出下意识的想象和补充,把头脑中的固有经验和影像作品中的新信息结合起来,从而让新接收到的信息更加完整。简言之,心理补偿机制就是让观众不由自主地自圆其说。其依靠的则是观众的固有生活应验,以及人类的想象力。例如,一组连贯的存在跳跃性的人物动作轨迹,观众会把它想象成真实运动的角色;一声枪响和墓碑的镜头之间,观众会自己联想到葬礼和悲伤的亲人;而对着镜头诉说心事的角色,观众则会自觉地成为人物的忠实听众;在动画作品中,有手有脚的一条海鱼,因为穿着牛仔裤和棒球帽,观众就会自动套用我们现实社会的生活规则。正是这些遍布在动画作品各个环节的心理补偿原理,才让一部漏洞百出的动画作品能够被观众认同和喜爱。

如果说在电影中,心理补偿机制主要运用在场面调度、情节交代的范围内,那么动画作品中,它的应用范围就更加广泛,无论是动画的帧数不足(例如,黏土动画或者木偶动画的帧数甚至可以降到4帧或者6帧),还是动画形象的夸张,抑或是题材选择的自由自在(例如,人物形象与生活存在较大差异,外星人、海洋生物和微观世界),这些最能够让动画孕育独特魅力的特性,都依赖着心理补偿机制的重要作用。 oQYtcSNtHyUvqRSecWRywhFrUJLaL+IbazRHR50HYt068mMnV0XkZ55URQmRStt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