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恺撒的三月十五日

阳春三月,飞花点翠,芳草萋萋,万木竞秀。春天来了,来到了罗马,来到了这个位于第伯河畔的古城,即使那些终日忙碌对时令并不敏锐的罗马人,现在也强烈地感受到了那融融的春光,那拂面而来的和煦的春风……

但是,春日也是一个乍暖还寒的日子,我们这里要记载的,是发生在公元前44年3月15日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是日,整个古罗马世界乃至古代世界最为显赫的风云人物恺撒被刺身亡。千百年来,这个发生在春天的哀怨的故事,令历史学家瞩目,也令后人不胜感叹。如今看来,依然是那样动人心魄,依然是那样发人深省:它使人们懂得,春日既有莺歌燕舞时的欢悦,也有寒风苦雨时的凄凉。

3月14日夜

夜色正浓,整个罗马都已沉睡,月光皎洁,凉凉的,像一道银辉洒在街道上,分明可以瞥见一个魁梧的身影: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约公元前100年—前44年)。依据罗马史家苏托尼厄斯的记载,恺撒身材高大,体型匀称,面庞丰满,肤色白晳,两眼炯炯有神。不是吗?他在戎马倥偬之中,风餐露宿,征战高卢,翦灭群雄,练就了他那强健的体魄。看上去,恺撒确实气宇轩昂,仪表不凡,他的元老服既讲究又很得体,袖子上有流苏,一条带子很随意地系在腰部。此刻,他走得很慢,刚才在骑兵长官雷必达家饮宴的情景又再次浮现在他眼前:当酒酣尽兴时,恺撒突然转移话题向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诸位,怎样一种死法是最好的?”众人最初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弄懵了,稍后又热烈地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有人向恺撒发问:“你认为哪种死法最好呢?”恺撒叫道:“突如其来的!”话音一落,立即获得在座的将士们的一片喝彩声。

恺撒——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

“突如其来的。”恺撒细细掂量这几句话的分量。在恺撒被刺前夜,确有许多奇异的前兆在提示他。相信神意与灵验的古代作家,对此都作了绘声绘色的描述。有一则说的是,那夜恺撒在行走中,突然听到了一阵凄厉的鸟叫,他循声望去,一只年幼的凤头鸡衔着月桂枝正向庞培议事堂方向飞去,在它后面,一群凶猛的鸟,向那凤头鸡猛扑过去,在议事堂前追上了那只可怜的凤头鸡,群鸟把这只雏鸡撕得四分五裂,鲜血淋漓,惨不忍睹。恺撒目见这眼前的惨状,喃喃自语:真是不幸,太不幸了!

恺撒回到家里,感到有点头晕,也许刚才在饮宴中,酒喝得太多了,也许是看到刚才那情景受了惊吓。夜已深沉,他想到明天一早还要去出席一个重要的会议,便去睡了。那是一次预定要召开的元老院会议,会上要通过一项决议,把相应的头衔授予恺撒,以使他拥有像国王那样的头衔去讨伐帕提亚人(安息人)。

稍顷,恺撒就睡着了,他鼾声如雷(恺撒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打鼾者),发出的“震级”似可使地动山摇,一如他指挥的千军万马,横扫一切,摧枯拉朽,锐不可当。

月洒清辉,使屋内景物看得分外清楚。蓦地,宅第所有的门窗都突然打开了,嘈杂的声音把恺撒从睡梦中惊醒,他看到一旁的妻子卡尔普尔尼娅在哭泣,忙问缘由,方知她刚才做了一个噩梦,梦见自己的丈夫被刺死在她的怀抱里,鲜血在流淌……

3月15日

拂晓,恺撒起身,准备去庞培议事堂出席元老院的会议。

卡尔普尔尼娅以带有请求的语气对丈夫说:“昨晚那个梦太不吉利了,我真担心这事真的会发生,你今天就别去开那个会了,最好还是派人去取消元老院的这次会议。”

恺撒一面安慰妻子,一面也在寻思:昨晚的一系列事情,莫不是真有厄运降临前的一种征兆吗?不过,对于自己有可能被政敌暗算,恺撒并不是一无所知或者说可能是意料之中的事。早在他栉风沐雨、纵横驰骋在高卢地区的莽莽原野之中,麇集在京都罗马的一些元老贵族和他的政敌,就在背后造谣中伤他,用尽心机算计他。后来恺撒渡卢比孔河进军罗马,继而又出兵东方,击败庞培,进兵埃及,与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邂逅相遇,后又转战小亚细亚,平定北非和西班牙的庞培余部。他回师罗马,受到了空前而隆重的欢迎,他被推为终身独裁官,还同时拥有众多的其他头衔,成了集军事、政治、司法与宗教权力于一身的无冕之王。恺撒的成就,为那些躲在阴暗角落里的反对派所切齿痛恨,于是由嫉妒生成了谣言,由谣言演变为诽谤,无中生有,恶语相向,力图把恺撒置之于死地而后快。他们一不做,二不休,真的行动起来了。根据史料可知,有组织的刺杀恺撒的阴谋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46年,参加最近一次杀害他的阴谋组织形成于公元前44年初,大约有60人,他们的头目就是布鲁图斯和卡西乌斯。

对这些要谋害他的传闻,恺撒过去似乎不曾留意,故也没有采取任何防范措施。但这一次,恺撒动摇了。他决定派他的同僚、当年的执政官安东尼去元老院宣布取消这次会议。一个名叫狄西摩斯的人,佯装拥戴恺撒,但同时又是参与阴谋的分子,却极力说服恺撒不要这样做,不要因此而给人留下指责他高傲的口实,又说即使要取消这次会议,也最好由他自己亲自去宣布。在这生死攸关的当口,恺撒听信了狄西摩斯的鬼话,完全失去了他作为军事统帅时的果断与刚毅,他表现得如此轻信,终于随那人一道出门了。

事实上,阴谋已经泄露。一路上,他不断地受到新的警告与预兆的提示。他首先遇到了预言者斯普林那,那人曾说过要恺撒当心3月15日这天会有灾祸降临。恺撒对斯普林那笑道:“你知道,3月15日已经到了。”预言者以平静的口吻回答他:“是啊,已经到啦,但是还没有过去啊。”后来又有人把这个阴谋的消息写在书板上交给恺撒,但他忙着与人攀谈,一直攥在手里,至死也没有看过一眼。

按照古罗马习俗,当行政长官进入元老院,通常要在门口以牺牲的动物进行占卜,人们发现作为牺牲的动物没有心脏,接下来的再次奉献牺牲都是不吉祥的。恺撒有点不耐烦了,他因元老们长久等待而感觉不安,同时他的那些伪装成朋友的敌人也竭力催他进入议事堂。这时恺撒却一点也没有察觉出,一场预谋将要发生了,死神已悄悄向他走来了。

恺撒进入议事厅,在座的元老们都从座位上站起来,向他打招呼。随后,恺撒的悲剧就这样发生了,据历史学家普鲁塔克的记述,参与阴谋的人,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人站在恺撒座椅的后面;另一部分人则迎着他走来,卡斯卡第一个用尖刀向恺撒的脑后刺去,但被他抓住,并大喝一声:“卡斯卡这坏蛋,你在干什么!”卡斯卡则呼喊他的兄弟:“快来帮忙啊!”这时,所有参与这一阴谋的人,都拔出匕首,把恺撒团团围住,因为他们事前有约,凡参与阴谋的人都要参加刺杀。对恺撒的最后命运,古罗马史家阿匹安在《罗马史》中是这样写的:“恺撒在愤怒中大声叫喊,好像野兽一样,时而冲向这个人,时而冲向那个人,但是他受到布鲁图斯的刺伤后(笔者按:布鲁图斯曾被恺撒目为德行纯正可以领导国家的人才,也有说他是恺撒的私生子),他终于失望了,他用他的紫袍盖他的脸,倒在庞培雕像的脚旁,安心准备死亡了。他倒下来之后,他们还继续刺杀,直到他受了23处重伤才止。他们中间有好几个人在刺剑的时候彼此受了伤。”(《罗马史》下卷,19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恺撒死了。不久,来了三个奴隶,他们把恺撒的尸体抬回家里,而他的手臂从抬床上无力地垂了下来……

故事没有结束

两千多年过去了。如今,罗马帝国已灰飞烟灭,昔日鏖战沙场、活跃政坛的英雄们也早已长眠地下,任后人评说。对于恺撒的评价,历来存有歧异,贬之者斥之为“暴君”,褒之者称颂他是一个“完美的人”,有人甚至说:“凡到过罗马的人,每走一步,就会感触到恺撒的天才。”一褒一贬,判若天壤。在这篇短文中,笔者无意申论这个千古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论题,只是就恺撒的3月15日事件及其相关问题略说几句。

其一,酿成3月15日事件的原因,这里要约略说恺撒所推行的改革。作为改革家的恺撒,他所做出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改组元老院、扩大罗马公民权、加强行省管理、改革历法等,都是顺应历史,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的。在这些措施中,还有一条他所实施的“宽容政策”,这当然是对上层人物的,但情况比较复杂。从恺撒的本意来说,他的“宽容政策”是为了改变苏拉掌权时期对反对派宣布为公敌和剥夺公民权的做法,面对过去的政敌实行宽大仁慈与安抚的政策,力图吸引那些最著名的罗马显贵捐弃前嫌,与其合作,为此,他赦免了大多数的庞培的支持者,并授予其中一些人以高官。这多少反映了作为政治家的恺撒所具有的宽广胸怀与政治眼光。此举究竟是他政治策略上的成功之举呢,还是政治斗争中的一种失策,对此,后人评价不一。但有一点至少可以说,正是由于恺撒的“宽容政策”,未将剩勇追穷寇,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导致了这场悲剧事件的发生。

第二,恺撒之死,并不能改变古罗马历史的发展进程。反对派妄想通过刺杀恺撒,维持共和旧制,最终注定都是要失败的。抽刀断水水更流,在当时,帝制不可逆转,恺撒作为一个在罗马从共和向帝制过渡时代的弄潮儿,在古罗马历史转折关头所起的推动作用是不可泯灭的。可以肯定的是,3月15日事件不能使历史倒转,恺撒死后,罗马帝国不是以其勃勃生机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生存了将近五百年之久吗?这真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其三,恺撒与奥古斯都。与恺撒相比,奥古斯都给人们的印象总是一个小心谨慎的守成者,鲜有雄才大略,学界常有文评及奥古斯都的统治策略多为平衡术,一派小家子气,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可以这样认为,奥古斯都之所以能成为罗马帝国的真正创立者,是恺撒为其打下的基础。恺撒遇刺时,他的甥孙屋大维(即后来的奥古斯都)还不足20岁。后来,在接踵而来的罗马内战的腥风血雨中,他正是借助了恺撒的威望,挫平安东尼,建立了帝制,确立了“罗马的和平”。国际古罗马史权威乌特琴柯教授说过:“这里要求的不是令人难以逼视的光芒,而是温和又有节制;不是天才而是常识;不是锋芒外露,而是工于心计。在恺撒的背景下,屋大维只是一个苍白的影子。”这是对恺撒和奥古斯都两人所作出的很有见地的评论。

恺撒死了,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注定都是要死亡的,在这里谈不上对他的生命消亡的同情,但是,由于恺撒在古罗马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悲剧就不只具有个人的意义,还具有社会和历史的意义。恺撒的3月15日,正是验证了这样一条西方谚语:死者已逝,但真理和事实却永驻人间。

本文原载《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4期,原题为:《春天的哀怨:恺撒的三月十五日》。 N32jSLmpvdoH2PMRol+qG1LziteJOs2dgSEnFcknwRYNSPNjK9VxY2Z8TzX50HX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