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压力的应激反应

弄清了压力的来源、压力大的原因以及压力的功能与危害,接下来我们要讨论压力引起的反应。

心理学把人们对压力的生理、心理反应称作应激。该词汇的英文是“stress”,可译为“应激”,也可译为“压力”。

心理学家刘焜辉指出:“自从加拿大生理学家塞利(Selye)于一九三五年使用‘Stress’这个词以来,‘压力’与人类形影不离,二十一世纪可以说是压力时代,‘压力大’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不仅是个人,家庭、学校、职场因压力产生的病理现象蔓延……在国外,许多大型书局都设有‘压力专柜’,有关压力的著作汗牛充栋,正反映压力问题的严重性遍及全球,尤其是先进国家。”

对压力的应激反应可分为三个阶段。

警觉期

警觉期或者叫唤醒期,就是压力来了引起你对这个刺激或压力源的关注。首先我们要注意到它,要调动你的能量。

对抗期

对抗期就是克服困难、排除障碍来应对这些压力。在应对的过程中你要消耗能量,你的体力、精力会慢慢地消耗,到了一定程度,可能我们把问题解决了,这个压力就排除了。

枯竭期

有的时候,这个压力过强或持续的时间很久,让我们的能量不断地消耗,导致身心俱疲,最后把能量消耗殆尽,就到了第三个阶段——枯竭期。

西方心理学对于职业枯竭或者叫职业倦怠研究得非常多,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可以看到一排一排的书。这种职业枯竭、职业倦怠最容易发生在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中,如医生、护士、教师、警察等,在这些行业中产生职业倦怠的人较多。

人到了倦怠的时候,会有各种生理和心理的反应。

在生理上,主要是出现一些躯体的症状,如经常心慌、气短、头痛、头晕、失眠、脱发、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时间久了甚至还会导致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哮喘等身体疾病。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有位重灾县的县委副书记,人很年轻,在读大学期间,是校运动会几项纪录保持者,身体棒极了。在地震后的短短几个月,因为救灾工作压力大,一头浓发脱落得稀稀疏疏,并且得了胃溃疡。

我有一位英国朋友,两个儿子在一次车祸中同时丧生,他一夜之间头发、眉毛、胡子全部脱落。英国医生无能为力,最后还是我国的一位老中医给调理好的。

在心理上,处于枯竭期的人首先表现为成就动机下降,意志消沉,不求进取,破罐子破摔,变得懒懒散散,什么都不想干。这一点可以用动物实验来证明:

把一些跳蚤放在一个箱子里,它们跳得很高,可以跳到外面潮湿的地方去。然后在箱子上放一个玻璃盖子,它们一跳就撞上,跳过多次之后,就不再跳那么高了。后来实验人员把玻璃盖子拿掉了,它们也不再向外跳。

把一条蛇和几只青蛙放在同一个鱼缸里,在蛇和青蛙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蛇每次捕捉青蛙均遭失败,多次之后就不再捕捉了。后来实验者将玻璃板拿掉,这条蛇依然不捉青蛙。

我们人也会发生类似的情况:我怎么干也没个好结果,总是遭受挫折失败,那我就不干了;小孩子总挨批评,考试总不及格,那他就索性不学了,孩子厌学正是学习倦怠的结果。

心理反应的第二个表现是情绪低落,烦躁易怒,乱发脾气,缺乏耐心,服务态度不好。

一位税务局的领导插话:您说得很对!陕西西安车辆购置税分局一干部与纳税人发生争吵,自称“国税爷”,被媒体曝光。河南驻马店办税服务厅一干部因与纳税人发生口角,用剪刀刺死纳税人。这些都和我们一线税务干部工作太忙,产生职业倦怠有关。

您说得很对,多年前我带学生去深圳考察,看到税务大厅纳税人里三层外三层,拥挤得很,工作人员连喝水和上卫生间的时间都没有,稍离开一会儿,就有人骂。

面对压力,心理反应严重者就会出现这位领导说的这种丧失人性的情况,变得冷酷残忍,折磨、虐待工作对象。例如,军人虐待战俘,警察折磨犯人,教师殴打学生等,都是职业枯竭、职业倦怠的表现。有些中小学和幼儿园老师打骂学生,让学生吃大便、吃苍蝇,在孩子脸上刺字,用电熨斗把小朋友脸和手烫伤等,都和压力太大导致的职业倦怠有一定关系。

一位青年教师站起来问: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黑龙江一位中学女老师,因为教师节学生没给她送礼,在教室里发飙,骂了学生一节课,被学生用手机录下来发到网上。这是否也和职业倦怠有关?

当然有关!这位女老师作为班主任平时工作一定很忙很累,压力大又没有宣泄渠道和调适方法,便借机拿学生出气。这种讽刺、挖苦、训斥的语言暴力和肢体暴力一样,都同职业倦怠密不可分。

所以,我们不但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要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近年来我经常应邀去一些地区和学校举办“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调适”工作坊,欢迎感兴趣的老师参加。

又一位年轻人高声问:压力对我们影响如此之大,那我们要怎么样来应对各种压力呢?

别急!听我慢慢讲。 U7cCLUFPyXq2sRK3e3ZHGBDeajH+uLXdx0yUhSyKyD/NLwBuRvrwKotBKedPIgk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