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第四章 |

孟子文论读解

在孔子创建了儒家学派之后,遇到了两个有力的反对派,这就是杨朱学派和墨子建立的墨家。杨朱学派主张“为我”,是道家学派的最初形式。墨子学派反对儒家的复古倾向,反对儒家的有等级的爱,主张“兼爱”,在诗乐问题上则提出了“非乐”的观点。墨家学派代表下层人民的利益,他认为当时的老百姓“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解决这“三患”。在墨子看来儒家学派的理论是贵族的学说,父丧就要守丧三年,伯父、叔父、兄弟、族人死又要守丧五个月,在不办丧事时,则“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若用子之言,则君子何日以听治,庶人何日以从事?” 君子无“听治”的时间,庶民无从事正常劳动的时间,这样的脱离实际的理论怎么能用于治理国家呢?这就造成了对儒家学派的冲击。继而起来为儒家学派辩护的是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门人的弟子。战国中期著名的儒家思想家,他曾到各国宣传他的治国方略,没有人用他,晚年安心著述。孟子生活的时代,新兴的封建制已经在许多国家取代了奴隶制。各国的君王面临着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问题。其中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是统治者如何获取农民的信任。孟子把儒家的学说推到理想主义的境界,其目的就是适应历史的这一需要。他在与杨朱的“为己”学说、墨子的“兼爱”学说的争论中,把孔子的“仁”的学说提升为“仁政”的学说,他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兴衰与民心的向背密切相关,要把一个国家治理好,不能不考虑下层人民的要求愿望,为此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种民本主义的思想实际上是告诉当时的统治者,如果你的统治要想得到巩固,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向下层的人民做出让步,使人民的生活能过得下去,那么人民才会拥护你。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具有民主因素和进步意义的。 3s9+eHTvV0EW7SKDaECfoMSC/muuQO1Jh43rUErZTCNZLwblJuC1J9RRf4G5NY2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