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箴言式的呈现方式和野猪獠牙式的语言风格

我们常说,人不能有傲气,但不可以没有傲骨。尼采的孤芳自傲可以说是已经深入到了骨髓。为了能够更加自由地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不受研究文本系统性和连贯性的束缚,他采用了箴言式的呈现方式。为了引发读者的注意,震撼人们麻木的神经,起到振聋发聩的效果,他采用了野猪獠牙式的语言风格。

1.箴言式的呈现方式

使用箴言形式写作,不追求完整的思想体系,是尼采写作的显著特征之一。他曾自称是用箴言写作的首席大师,能用十句话讲出他人一本书也说不出的东西。此外,他还有意识地追求一种四分之三式的写作风格,一种浮雕式的教育范式。

(1)用十句话道出一本书的内容。

尼采曾自称要用十句话说出别人一本书所讲的内容,或者要以一个简短的箴言道出别人以整整一本书都不能道出的道理。“警句和格言是‘永恒’的形式,而我在这方面是德国的首席大师:我的抱负是用十句话说出别人用一本书说的话——别人用一本书也没有说出的话……” 从1878年《人性的,太人性的》开始,尼采一改他早期作品系统连贯的研究风格,开始以箴言的方式表达其深邃复杂的哲学思想和教育主张。什么是箴言?箴言与谚语有何不同?尼采为什么那么偏爱箴言式的写作方式呢?

“箴言”(Aphorismus)一词源自希腊语(aphorizein),原义为“界定”“区分”。尼采运用箴言作为自己作品的表达方式,就是有意不仅从内容上,而且从形式上都要与那些已经被奉为“真理”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划清界限。事实上,箴言的作用就在于对迄今为止被视为“真”者进行重新审视和估价,必要时予以修正。就其本质特征而言,箴言有别于谚语。

谚语是对人们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是被大多数人信以为真的常识、惯例和共识。谚语以匿名性和客观性为特征,以妇孺皆知、通俗易懂的面目呈现,标志着人们对特定事物思维的终结。与之相对,箴言具有强烈的个体性和主观性,它的作用不在于表达某种客观事实或者科学结论,而在于表达言说者的个人感悟和体认。箴言非但不追求世人的普遍认可,反倒是将平庸看做自己最大的敌人,不断脱离寻常和惯例,突破常规与共识。它常能以其特有的反叛性,语出惊人,表达全新的道理,让人对从前信以为真的东西产生一种陌生感,从而促使人在一种出乎意料、醍醐灌顶的震撼中,与过去划清界限,追求一种新的开端。

如果说谚语是智慧性的,那么箴言就是挑衅性的;如果说谚语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和客观经验的总结,那么箴言就是个体激情的宣泄和主观洞见的表达;如果说谚语是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那么箴言就是孤傲难近、卓尔不群的;如果说谚语是澄清问题的,那么箴言就是产生问题的;如果说谚语标志着思维的终结,那么箴言则标志着思维的激活。由此可见,箴言的特征与尼采独特的个性可谓不谋而合,因此,尼采选择箴言作为自己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呈现方式也就不足为奇了。

(2)四分之三式的写作方式。

导致尼采著作难读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在有意追求一种四分之三式的写作方式,追求意犹未尽的写作和阅读意境。

一部作品要想给人留下健康的印象,那么创作者至多可以用四分之三的力气。如果他不这样做,反而倾尽全力,那么该作品就会因其张力而使观察者陷入不安和恐惧。

所有美好事物都带着几分倦慵,宛若躺在草地上的奶牛。

所谓四分之三式的写作方式,是指作者在创作作品时并不倾尽全力,而是至多用四分之三的力气。为什么在写作时作者要有所保留?全力以赴不是更好吗?在尼采看来,情况恰恰相反。他认为,一切美好事物都像躺在草地上的奶牛那样,带有几分从容和倦慵。倾尽全力地写作不但容易使作者困苦劳顿,产生一种精疲力竭之感;而且往往还会因为作品的张力而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陷入一种不安和恐惧的情绪之中,反而降低了作品的影响力。

尼采不但在写作时追求一种四分之三式的写作风格,而且在教育上也同样追求一种浮雕式的教育范式。

浮雕形象仿佛正要从墙里出来,却突然被什么挡住了,所以能有力地影响人的想象力。无独有偶,表达一种思想、一门哲学时若是浮雕般地不完整,效果就优于巨细无遗的阐述。

因为如此便能给观赏者留下有所作为的余地,促使他们继续建构这些在强烈的光影对比中初露端倪者,在想象中完善这些形象,自己去克服迄今为止使它们未能全部凸现的障碍。

可见,尼采反对教育者采取“满堂灌”的教育方式,反对事无巨细地讲授,主张教育要像塑造浮雕形象一样,追求一种浮雕般地不完整性,以便留给受教育者想象的空间和思考余地,让受教育者在挑战阻力和障碍的过程增长生命的活力,增加他们的权力量。

浮雕形象镶嵌在墙中,似乎要从墙里走出来,却又被什么东西阻挡住了。这就有力地激发了观赏者的想象力,给他们留下有所作为的余地,促使他们在想象中对这些初露端倪形象进一步进行完善和创造。好的教育也应该像浮雕的创造方式学习,以便更好激发受教育者的想象,启迪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2.野猪獠牙式的语言风格

尼采认为,在这个浮躁的现代社会里,精细而静默的东西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更不用说被人理解了。在他看来,为了达到震撼人们的慵懒、麻木心灵的效果,有必要时而粗鲁地讲话,因此,尼采常常怀着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心态,讲出许多振聋发聩的教育思想。

尼采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时代还没有到来,他只是一个未来时代的早产儿。他也清楚地知道世人理解不了他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正如他所说的,“他们不理解我的话,我这张嘴跟他们的耳朵是对不上的。” 面对世人的嘲笑和蔑视,尼采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孤傲不羁性格特征和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使得他认为做宣传是下流的。因此,面对世人的不理解,尼采选择保持自我,我行我素。他所采取的反应,就是蔑视世人的蔑视。

尼采说,他们不理解我,这跟我有什么相干!难道我因此先要扯碎他们的耳朵,使他们学会用眼睛来听吗?难道必须像敲铜鼓和劝人忏悔的布道者那样大声喧嚷吗?

在尼采看来,别人不能理解他的教育思想,害怕他的教育思想,恰恰表明他思想的震撼性和真理性。他认为,所有的真理都是可怕的,没有任何可爱之处。然而,不能因为真理可怕而隐瞒真理或者否定真理,即便是真理可以毁掉世界,他也要大声地把它说出来。他曾对《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评价说,“这部著作中的每一个词语都一定既使人痛苦,使人受到伤害,又使人深深地心醉神迷。” 他断言,凡没有如此这般被理解的,就是人们根本没有理解的。

他的教育思想之所以使人受伤,让人痛苦,是因为他重新审视和重新估价了许多人们奉为圭臬的、普遍接受的、习以为常的、视为禁忌的、不容置疑的重要价值观念,并且得出了许多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他的教育思想之所以又使人心醉神迷,是因为他让人看到了事物的另一方面,让人禁锢的精神和思想得到了解放。

尼采反对宣传,认为叫卖自己的思想是不高贵的,是下流的。然而,他却主张,在今天人们必需时而粗鲁地讲话和行动。

某种精细而静默的东西不再被人们所理解了,甚至不再为与我们亲近的人们所理解。凡人们没有 高谈 和叫喊的,就是并 不在此存在的东西 :痛苦、匮乏、使命、长久的责任和伟大的克制力——没有人能对此有所觉察。喜悦被视为缺乏深度的标志:它可能是太过严厉的紧张之后的极乐,有谁知道这个呢?——人们与戏子们打交道,竭力强制自己,为的是在这种时候也有所尊重。可是没有人懂得,与戏子打交道对我来说是多么艰难和痛苦。抑或是与一种冷漠的享乐主义者打交道,后者有充足的精神去——

既然他不齿于像小商贩一样吆喝着贩卖和宣传自己的思想和教义,那么故作清高地默不作声或者和风细雨地自言自语不是更好吗?为什么尼采强调我们今天必须时而粗鲁地讲话,甚至时而粗鲁地行动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尼采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

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他不愿意向别人问路,也不愿意走寻常之路,而愿意做一个开路者,走自己的路。由于自己道路充满了艰难险阻,并且通向可怕的禁区,非常人能走,当然他也不奢望他人能走。因此,他觉得没有宣传自己的必要。再加上,在他看来,宣传以获取信众为目的,充满了欺骗、虚妄和不高贵的因素。因此,他从心底里不愿主动推销他的教育思想。

杜威认为,所有的哲学都是教育。我们马上可以补充上一句:所有的哲学家都是教育家。所有的哲学都是关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学问,都是关于人的学问;所有的哲学家都想通过自己的哲学思想影响人、改变人、发展人。事实上,教育说到底就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任何一种教育活动是以某种价值取向为前提的,不存在没有价值引导的教育。

尼采作为一个教育家,当然也会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进行某种特定的价值引导。在这个意义上,他也肯定会宣讲他的教育主张,只不过在目的、内容以及方式方法上与以往教育思想迥然相异而已。我们知道,尼采是一个开路者,所以他也希望他的弟子们都做一个开拓者。尽管他主张学生自己创造自己,可是当时的现实状况下,没有教师地帮助他们的精神很难得到解放。为了帮助学生摆脱麻木的神经和慵懒的精神,尼采认为有必要时而粗鲁地讲话和行动。

在尼采看来,由于社会的颓废以及人心的浮躁与肤浅,精细而静默的东西即使是真理,也已经不能被人们所理解了。这要不是被经常高谈阔论的、大声叫卖的东西,人们就很难观察得到,就像它们并不在此存在一样。痛苦、匮乏、使命、长久的责任、伟大的克制力以及太过严厉的紧张之后的极乐,这些东西已经远离人们了,不再为人们所理解了。如果只是世之庸众不理解还好,问题在于现在甚至就连被尼采视为伙伴的人也不再理解了。正是针对他们,尼采主张要用时而粗鲁的话语和行动震撼他们的心灵,否则,即便是赠予他们金玉良言,他们也会置若罔闻,丝毫起不到任何教育效果。 NeocTWl2sKd01VukHUFRQToWm466aBQ06jf/GIe6GxEWIpMhBY/7h5rHhcInQSH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