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伦”、“三纲”分梳说

保持民主与权威之间的适度张力,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这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伦理问题。中华文化为解决此一难题提供了有益的资源,这集中体现在“五伦说”(“五伦”或指仁、义、礼、智、信,或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伦常关系,本文取后义)所昭示的人际间良性双向互济关系的理念。

自两汉以来,人们习惯于将“三纲说”与“五伦说”并列论之(所谓“三纲五常”、“纲常名教”),无论是汉至清对“纲常名教”的推崇,还是近代将其在“旧礼教”名下加以抛弃,都是把“三纲说”与“五伦说”捆绑在一起的。其实,“三纲说”与“五伦说”虽然都是宗法制度的产物,是宗法观念的表现,有着相通性,但二者又颇相差异,分别代表中国伦常观念的两种走势,不宜笼统处置,而应予分梳,区别对待。

中国的人伦观,有单向独断论和双向协调论两个系统,形成两种传统。一种传统以“三纲说”为代表,最典范的表述为: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认定尊者、长者拥有绝对权威和支配地位,卑者、幼者唯有屈从的义务。近人张之洞在《劝学篇·明纲》中说:

故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知父子之纲,则父子同罪、免丧、废祀之说不可行也;知夫妇之纲,则男女平权之说不可行也。

足见“三纲说”作为单向独断论的绝对主义伦理观念,构成专制政治的伦理基础,抵制民主、平权的诉求。

另一种传统的代表性表述则是“五伦说”,所谓: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其间包含着人际间的温情、理解和信任,而且是相对性的、双向性的要求。这种“五伦说”集中反映在《尚书》、《左传》、《孟子》、《老子》等先秦典籍的民本主义表述中。

简言之,民本主义的上下关系论要领有二。

第一,下是上的基础,民众是立国根本。《尚书·五子之歌》的“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此一精义的著名表述。《老子·三十九》从贵与贱、高与下的辩证关系立论:“故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是以贱为本也。”正是从这种下是上的基础,民众是立国根本的认识出发,孟子发出千古名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第二,民意即天意,民心即圣心,《尚书·泰誓》记有周武王的名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皋陶谟》有另一名论:“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威,自我民明威。”《老子·四十九》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以君臣一伦而言,“五伦说”对君与臣两方面都提出要求,如孟子所说: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民本主义者的一个经常性论题是“爱民”、“利民”,反对“虐民”、“残民”。孟子反复劝导国君“保民而王” ,荀子则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的警告,八百载后唐太宗与魏徵君臣对中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的名论承袭于此。

至于夫妇一伦,“五伦说”则以“义”为标准,“夫妇以义事,义绝而离之” 。“夫不义,则妇不顺矣。” 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双向性要求。

在父子一伦上,主张“父慈子孝”,双向要求。

在兄弟关系上,主张“兄友弟恭”,也是双向要求。

朋友关系则讲究互利互助,“交友之旨无他,彼有善长于我,则我效之;我有善长于彼,则我教之。是学即教,教即学,互相资矣” ,倡导朋友间互相取长补短,推崇的仍然是双向互济关系。

梁启超慧眼卓识,将“五伦”的精义称为“相人偶”,也即人际间对偶关系的相敬互助。他指出:

五伦全成立于相互对等关系之上,实即“相人偶”的五种方式。故《礼运》从五之偶言之,亦谓之“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人格先从直接交涉者体验起,同情心先从最亲近者发动起,是之谓伦理。

这种对人际间在权利与义务两方面提出双向互助性要求,以形成较为和谐的人伦关系,在利益驱动的现代社会尤其显得宝贵。东亚国家和地区20世纪下半叶创造经济奇迹,除利用最新科技成就,借用西方市场经济的竞争与激励机制以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东亚伦理的人际和谐精神得到现代式发挥,将企业和社会组合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命运共同体”,使管理者与劳作者在“和”的精神凝聚之下,形成长久、牢固的“合力”,而不是短暂的利用关系。这正是对东亚和合精义的创造性发挥,暗合了孟子的名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也暗合了荀子的名论:

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与佛教的“丛林共住精神”也彼此契合——在管理架构上“各守其分,各尽其职”;在生活上,以众靠众,实践互敬互勉、无诤共住的和合僧团精神,共同遵守“六和敬”:

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此皆为可久可大之道。

“三纲说”与“五伦说”的生成机制、成说时代,有性质之差、先后之别。

大体言之,“五伦说”形成于先秦,是宗法封建时代(本义上的“封建”,而非泛化的“封建”)的产物,较多地保留了氏族民主遗存、蕴蓄着血亲温情,讲究的是“情理”。

“三纲说”(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酝酿于战国,形成于秦汉,是宗法专制时代的产物,体现了君主专制覆盖下的垂直式独断,强调的是上对下的等级式威权以及下对上的无条件屈从。

人类在跨入阶级社会之前,经历了漫长的无阶级的氏族社会,其间孕育了氏族内部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原始民主,在跨入阶级社会初期,如中国的商周时代建立的宗法封建社会,还保留着若干原始民主的痕迹,并在两周历史条件下演化为“民本说”与“五伦说”。而“三纲说”定形于秦汉以降的专制君主制时代,其强势的独断论为专制帝王和其他尊者、长者所喜好、所运用,虽然受到历代民本主义者和异端思想家的批判,然其主流地位从未动摇。时至近代,“三纲说”的元典性成为保守与革新两大派别争论的焦点。

张之洞在1898年撰写的《劝学篇》内篇的《明纲》中亟言“三纲说”来源于圣人之道: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此《白虎通》引《礼纬》之说也。董子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之义,本之《论语》“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注:“所因,谓三纲五常。”此《集解》马融之说也,朱子《集注》引之。《礼记大传》:“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近代启蒙思想家则以“三纲说”为扬弃对象,如何启、胡礼垣在1899年撰写的《劝学篇书后》尖锐批评张之洞《劝学篇》内篇宣扬的“三纲说”,指出“‘三纲说’,有悖于人道”,认为君臣、父子、夫妇之间应是平等关系,只应服从情理,不应以绝对的垂直纲纪加以强力控制。何启、胡礼垣特别揭示“三纲说”的非元典性:

三纲之说非孔孟之言也。

三纲之说,出于《礼纬》,而《白虎通》引之,董子释之,马融集之,朱子述之,皆非也。夫《礼纬》之书,多资谶纬。以谶纬解经,无一是处,为其无实理之可凭也。

三纲者,不通之论也。

何启、胡礼垣在批评“三纲说”的同时,陈述“五伦说”的合理性,称其“通明”、“不偏”,保存了血亲和谐的双向互动理念。又进而指出,“五常之道,在孔子二千余年之前而已然”,即源自上古;同时,“凡尚理学如希腊等国,亦莫不以五伦为重”,足见“五伦说”是古今中外之通义。

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也区分“三纲”与“五伦”,他指出:

后世动谓儒家言三纲五伦,非也,儒家只有五伦,并无三纲。

这里说的“儒家”当然是指先秦原始儒家。梁氏此一辨析,与何启、胡礼垣相类似。

综上可见,古人、今人都不乏对“三纲说”与“五伦说”加以分梳的努力,我们今日更应超越混淆二者的粗率思维,在扬弃“三纲说”的同时,用力开掘“五伦说”的宝贵精神资源,借以发挥其社会协调功能。

“五伦说”有别于专制主义政治伦理,它阐发的是对尊与卑、上与下的双向要求,具有协和性。所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分别对君和臣提出要求,“君礼”与“臣忠”互动,方能达成君臣和谐,同舟共济。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为“五伦”关系分别树立了“亲、义、别、序、信”等富于理性和人情的准则,并无绝对主义的要求。成书秦汉之际的《礼记·礼运》篇,对先秦的“五伦说”作了总结,将父子、兄弟、夫妇、长幼、君臣这五组社会人际关系的良性双向互动概括为: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此后,关于“五伦”的双向性要求,还有多种大同小异的说法,最流行的是: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明臣忠,夫和妇顺,朋谊友信。

“五伦说”主要强调上下关系的协调,而“各守职分”(处在“五伦”关系诸层级的人各有责守,必须各尽义务)是达成和谐关系的要义所在。这一思路包含“互动”与“双向要求”的合理因素,既是对专制独断论的一种抑制,也是对无政府及民粹倾向的一种防范与救治,有助于我们今日正确处理社会人际关系,如政府与民众关系、劳资关系、民族关系、医患关系、家庭关系等,以构建和谐社会。

以政府与民众关系为例,片面的单向要求,或者是上对下的“专断”,或者是下对上的“民粹”,都将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陷入不和谐困境。

以劳资关系为例,资方如果一味追逐利润最大化,置劳方利益于不顾,必将激化劳资矛盾,劳方如果强索超越企业承受力的要求,必有损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以民族关系而论,沙文主义与分离主义,都不利于民族团结、和谐共存。

环顾社会的诸种双边关系,“五伦说”阐扬的“互动”与“双向要求”至关紧要。

当然,传统的“五伦说”作为宗法等级社会的产物,侧重强调“义务”,尤其是下对上的义务,而基本没有涉及“权利”问题,没有对民众享受权利和运用权利(所谓“民享”与“民治”)给予实际肯认,故中国传统社会不可能充分实现社会和谐,秦以下专制皇权社会两千余年间,社会动乱此伏彼起,便是明证。社会主义的精义便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我们创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时,应继承前人的优秀遗产,如“五伦说”在义务问题上的良性双向互动观;同时也要超越前人,有所创发,如在义务与权利的统一上,实现上下层级的良性双向互动,这可能是我们的社会长治久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zjCmSKkoS3O5YbAy5JcTQMUZFHZVx7pi0uqwS5T5AQT3gWMd7cp6Ay+SHtp3Z96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