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庐山慧远的禅学思想

慧远(334—416),东晋名僧,亦是南方佛门领袖,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一带)人,早年追随道安,后居庐山,建立著名的庐山僧团。慧远不能算是觉贤一系,但觉贤一系与之关系很深,如果没有他的支持和帮助,觉贤一系是不可能生存发展的。且觉贤最重要的弟子慧观原本是慧远的弟子,觉贤本人亦被列入以慧远为首的“十八高贤”,因此将慧远禅学列在此章,与觉贤一系并述。

在禅学方面,慧远继承了其师道安的思想,力图将小乘禅数之学与大乘般若思想结合起来,禅智同修,理行俱备,空有双融,对大小乘各家禅法兼收并蓄,不偏宗一派。道安法师为佛门领袖,重视大乘般若思想,创“性空宗”,但他又非常重视小乘禅数之学,特为当时已存的安译及其他禅经作注写序,加以弘扬,并力求二者之间的贯通与融合。道安的这一思想对慧远有很大的影响,后来慧远基本上是按照这一原则倡导、弘扬大小乘禅学的。

慧远对小乘五部禅法在中国的弘传具有巨大的贡献。小乘禅法早已通过安世高、竺法护等传至中土,后来又有鸠摩罗什应弟子之请编译各种禅经,但由于译介者并非真正的禅师,没有师承,所传禅法也自然缺乏实用性,不可真正用于实修。佛陀跋陀罗来华之后,这一问题得以解决。但不久罗什一派又捏造罪名,摈斥觉贤,使其被迫出离长安。在这关键的时刻,慧远伸出救援之手,先是迎请觉贤师徒到达庐山,又派弟子到长安为之洗刷罪名,“解其摈事”,使觉贤师徒避免了分崩离析、无处立足的命运。慧远又请觉贤译出《修行方便禅经》(《达摩多罗禅经》),并亲自为之作序,加以弘扬,从而使系统的禅法得以在中土植根,并逐步发扬光大。慧远此功,实不可没。

慧远所作《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 ,一方面概述了禅经的内容和传承,一方面也述及了慧远本人对禅法的理解。在禅法的传授方面,他与僧叡、慧观等人的观点一样,认为禅法需要系统的传承,师承相当重要,因此对于鸠摩罗什的编译禅经明确地表示了自己的不满。他谈到“每慨大教东流,禅数尤寡,三业无统,斯道殆废。顷鸠摩耆婆宣马鸣所述,乃有是业,虽其道未融,盖是为山于一篑”,首先他对禅数之学的地位抬得很高,认为禅数不昌,就会使三业(身、口、意三业)无统,佛道废退,又明确地指同鸠摩罗什所编禅经“其道未融”、不圆满、不完善。在罗什与觉贤两系的斗争中他明确地站在觉贤一边,认为在禅法方面(不涉义理)罗什是根本比不上觉贤的。

接着他又明白地表示了对觉贤的赞美,“欣时来之有遇,感奇趣于若人。舍夫制胜之论,而顺不言之辩。遂誓披僧那,(以)至寂为己任。怀德未忘,故遗训在兹。”大意是说欣逢现在来的觉贤(“若人”)是遇到过明师,故使人对之产生奇趣,他舍弃了足以辩论取胜的空论,而顺行不言的大辩,发大誓愿出家为僧,以达到完全清净寂灭的涅槃之境为己任,顷怀先师的道德而不敢忘记,故在此宣示先师遗训。说明觉贤学有师承,坚持实修而不好巧辩(暗刺罗什没有师承,自作主张,汇编禅经)。

在序之首尾,慧远还表达了自己的禅学思想。他在开头指出:

夫三业之兴,以禅智为宗。虽精粗异分,而阶藉有方。是故发轸分逵,途无乱辙;革俗成务,功不待积。静复所由,则幽绪告微(大正藏《达摩多罗禅经》前附序作“幽诣造微”,可能更加准确),渊博难究。然理不亡昧,庶旨统可寻。试略而言,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然则禅智之要,照寂之谓。其相济也,照不离寂,寂不离照,感则俱游,应必同趣,功玄于在用,交养于万法;其妙物也,运群动以至一而不有,廓大象于未形而不无,无思无为,而无不为。是故洗心静乱者以之研虑,悟彻入微者以之穷神也。

此段大义,是述禅智并重,定慧双开。虽然众生根性天分不同,但都必须依照系统方法次第修行,这样才不会乱套,也能事半功倍。守静返本,则其造诣极高,明察幽微,即便是学识渊博者,也难以明了,表示习禅入静的意义,以述寂而能照、由禅而智之义。下面明述寂照相关之理。禅即是寂,为寂灭之体;智即是照,有照察之用。习禅无智,就不能达到真正的清净寂灭;智若无禅,就不能完全发挥照知之用。二者是相济相成的,不可分离。二者相互结合,能够妙应万物,能使种种运动着的事物归于寂静的一体,而了知群有无常变动,空而无实,故知其不有(表示寂),能明察未有形体的大象、知其不无(表示照),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高级境界。因此练禅者以禅智并用来静心摄意,学智者以寂照双行来穷神知化。

慧远这种用寂照相即解释禅智并行,以体用动静来阐发止观定慧的思想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通过这一解释,使小乘禅数得以与大乘般若相融合,同时也使印度佛教转换为宜于为中国人所接受的、融入中国文化大河的中国佛教。后世天台宗、禅宗亦多以此融通止观,倡定慧双修。在序文最后,慧远通过对觉贤前辈的赞美表达了自己的禅学思想:“非夫道冠三乘,智通十地,孰能洞玄根于法身,归宗一于无相,静无遗照,动不离寂者哉?”这表明慧远总合三乘、汇通各家、动静合一、寂照双行、从而归于一味,至于究竟的思想。

尽管慧远具有汇通大小乘禅教而自为一体的思想,但由于当时佛教在中国还处于初传阶段,对许多派别、经典的理解还不可能做到完全深入,慧远的汇通大小乘禅教也只是停留在理想的阶段,并未变成现实。事实上慧远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禅法,虽然他对觉贤所传禅法甚为服膺,但终未依之进行实修,这是由于佛大先所宗的五门禅法需要依照次第长期苦修,慧远没有时间和精力专务禅修,而达摩多罗禅法又需要对大小乘禅法和教义的真正融通,且尚未有完备的介绍(觉贤所传重在其师佛大先所认可的小乘禅法)。因此慧远最终选择了简明易行的念佛三昧进行修习,以期事半功倍,早生净土。

相传慧远曾邀集十八高贤成立“白莲社”,入社者达一百多人,同期净土,共念弥陀。莲社之立未必为实,但慧远修念佛三昧,愿生西方净土,则是历史事实。他曾作《念佛三昧诗集序》 ,表达了自己的净土思想。他认为,三昧即是“专思寂想”,专思即一心不乱,寂想则神气虚灵,由此长期修习,则有凝神移性之用,更何况天分极高的人能够“己居坐忘”,禅寂至极,而且智慧极高,暗合大方,以此禅智,收获肯定更快更大。他还认为,菩萨初得果位时只是得清净寂灭之体,淳熟之后,引发神通,就能长短互变,大小相违,使日月星三光回光移照,令天地卷曲进入己怀,表明他对神通变化也相当重视。

三昧虽然多种多样,但“功高易进,念佛为先”。这是因为念佛三昧所缘之境是穷玄(智)极寂(禅)、神变无方的佛,由佛本愿之力,能令入定者忘却世俗知见,依待所缘诸佛而成能照之鉴,由此本心鉴照之用能现万象,不用耳目即能明察一切。由此虚灵能照之体,就能悟觉万法真相湛然一体,“清明自然”,知此能闻无声玄音之心,就能消除尘累,畅散滞情。由于念佛三昧还具有简明易修的特点,只要清心正向,专念佛土,昼夜用功,精勤不懈,就定能产生效用。此诗集中的作者,都是如此修行的“奉法诸贤”。念佛三昧又具有适用性强,上下九流皆可修习的特点,并且可以相互提携,共同修习。修习者应当前追先进,以求其牵引帮助(“拔茅之兴”);下引后学,加以鞭策激励(“垂策其后”)。由此可知,其中诗文,非但有绚丽的文采,而且有超引众生同入净土的妙义。以上所述,为慧远序文大义。从中可以发见慧远对念佛三昧的理解及对其各种特点的揭示。念佛三昧本为大乘初期禅法,汉时已由支谶传入中国,但并未造成太大的影响。经过慧远的大力提倡,念佛三昧及净土法门才开始成为为僧俗所惯用的修习的方法,净土一门影响日巨,导致后来摆脱禅定而自成一个专修法门,因此后世净土宗推慧远为初祖是有一定道理的。 hZah6Yse67vssI6OJm0iUOuvKhcmC0KWW8V+lhp+G12MZd9chNqUd8r0jKkirm+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